晉國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源稚生


春秋末期,晉國的六卿只剩下趙氏、魏氏、韓氏和智伯,智伯聯合衛韓魏要共同滅掉趙氏,而韓魏,卻臨陣倒戈聯合趙國滅掉了智伯,最後韓、魏、趙三家分晉。

晉國作為西周時期分封的最後的諸侯國之一,是怎樣走向衰落的呢?

1、禮崩樂壞。孔子認為西周滅亡的原因是禮崩樂壞。晉國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而禮崩樂壞也始於晉國。


晉穆侯時,穆侯七年征伐條戎,打了敗仗。班師時正好生下太子,心情鬱悶的晉穆侯就給他取了一個“仇”的名。穆侯十年,征伐千畝,打了一個大勝仗,就給當時出生的小兒子取了一個“成師”的名字。當時晉國大夫就說:“國軍竟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仇。仇是仇敵的意思。小兒子卻叫成師。成師是顯赫的稱呼,是成就事業的意思。名稱應根據事物本身命名。事物應根據天然秩序定位。如今嫡子庶子取的名字乖戾顛倒,從此以後,晉國豈能不發生變亂呢?”


晉穆侯去世後,弟弟奪取了侯位,太子仇被迫出逃。

晉昭侯繼位後,把自己的叔叔成師封到比晉國都城翼還要大的曲沃。曲沃桓叔曲沃深得民心,造成了末枝根本的事實。晉國也開始了長達67年之久的晉國嫡子宗室與曲沃旁系的戰爭。

最後曲沃的晉武公,奪得了晉國的政權。曲沃政權又怕晉國的公族會推翻自己的政權。就對晉國的公族盡興了大量的屠殺,這種制度在日後的政權交替中形成了一種常態。

2、驪姬之亂。晉獻公時攻伐驪戎,俘獲了兩位美女,就是驪姬和驪姬的妹妹。

驪姬生奚齊後,晉獻公就像廢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

最後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殺,公子重耳和夷吾流亡他國。


晉文公重耳從小就喜歡結交世人。在外流亡19年,一直有趙衰、賈佗、先軫、魏武子等追隨。晉文公繼位後對跟隨他忠臣們給於了封賞。


晉景公時開始建立六軍,實則是把晉國的軍權全都分給了六卿。漸漸地六卿逐漸壯大,而晉國宮室的力量卻越來越衰微。最終導致互相兼併三家分晉。

有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你的關注!


葉子寫實


晉國的第一代受封者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受封時的國號是唐,後改為晉。晉國位於今天的山西,北方是各族混居的大草原,晉國國內生活著大量戎狄部族。周公制定周禮頒行天下,唯獨晉國以戎狄習俗治國而不依周禮,這可以說是西周版的一國兩制,晉國就是特區。長期和戎狄混居的晉人為了生存就必須不停地戰鬥,漸漸養成了尚武好戰的民風。按說這樣一個國家應該是戰鬥力爆表才對,可在春秋早期晉國人愣是眼睜睜看著鄭莊公、齊桓公、楚武王紛紛加入爭霸天下的行列,而晉國卻無動於衷,這並非晉國國力軍力不足,而是因為晉國內部出現了動亂,這場動亂被後世稱為曲沃代翼,這是整個春秋時代歷時最長的一場內戰。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國山西省聞喜縣)封給其叔成師,是為曲沃桓叔。這在當時幾乎是天下諸侯的慣例: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小兒子大多分封在外地。絕大多數小兒子也會守著自己受封的一畝三分地安安心心傳給自家後人,不過這位曲沃桓叔卻不是一個安分守己之人,他並不滿足於自己的封地,倒是打起了侄子晉昭侯的國君之位的主意(類似於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為取代晉國國君的地位曲沃桓叔不斷在自己的封地內發展勢力,可直到他死也沒能踏足晉國國君的宮殿。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曲沃莊伯繼位。前716年曲沃莊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繼位。連續三代曲沃領主不斷和晉國國君發生軍事衝突,可以曲沃一地之力如何能抗衡偌大的晉國呢?連續兩代曲沃領主都沒能鬥得過晉國國君,如今聽聞武公繼位晉國國君立刻派兵進攻曲沃,甚至還拉攏了名義上的天下工作周天子以壯聲勢。晉國國君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他知道一來武公剛上臺根基未穩;二來武公在晉國割據一方,以臣子身份反對君主不合周禮,至少在道義上就不得人心;如今自己又得到周天子的支持可謂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就像美國打朝鮮戰爭用聯合國軍的名義一樣(雖然晉國國君不可能知道美國和朝鮮戰爭,但講究師出有名是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

晉國國君和周天子的聯軍趕到了曲沃邊境,派人給曲沃武公送了戰書,從這點來看晉國國君和周天子也跟宋襄公一樣嚴格按周禮擺下堂堂之陣明確宣戰,還約定好了交戰時間。武公收到戰書匆忙把整個曲沃的部隊全都調集起來,然而在那個年代信息的傳遞是相當不流暢的——別說手機電話,連驛站都沒有,完全靠口口相傳,所以很多人沒能準時趕到集結地點,武器也沒來得及分發到位。反觀晉國國君和周天子的聯軍由於是蓄謀已久的進攻方,他們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兵馬早已在指定地點集結,糧草和武器也早已到位。到了約定的時間雙方將領互通姓名後隨即開打,兵力不足、武器不足、糧草不足的曲沃軍隊完全不是聯軍的對手。只用了前後兩天時間聯軍就將曲沃城團團包圍,此時此刻的武公似乎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敵人把他幹掉;要麼他被敵人幹掉。面對大軍壓境武公的下屬們表示誓死抵抗。

面對下屬們的群情激奮理智的武公懷著滿腔激情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求和。下屬們一聽瞬間石化,一個個在心裡暗想:我靠,老大這節操掉得也忒特麼快了吧?當時的民風重榮譽輕生死,極端鄙視苟且偷生,幾乎每個下屬都保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信念,武公卻選擇做一塊保全自己的瓦,他現在唯一的信念就是帶著手下這幫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好好活下去,他堅信只要保存下這些種子總有一天自己會把破碎的玉璧親手復原。面對武公的求和晉國國君覺得自己也沒法一下消滅曲沃就答應了武公的求和。晉國國君得意了,甚至公開羞辱武公,他忘了:對於一個志在天下的人而言不必贏得每場戰爭,但一定要贏最後一場,誰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武公雖然求和了,但他只是把從他爺爺那輩起就萌生的奪取晉國君位的野心埋藏在心底而已。

求和後曲沃獲得了暫時的安定,武公趁機積極擴充軍備,他攻擊曲沃周邊一些小的諸侯國:一來解除他們可能會支持晉國國君的不確定風險;二來擴張了自己的地盤。在積極準備各種物資的同時,武公以其敏銳的眼光注意到此時中原各國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根本無暇干涉晉國內政。恰巧此時周天子又駕崩了,新天子暫時也無意干預晉國的內部事務。武公明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既然內部和外部環境都對自己有利,於是武公抓緊擴軍,不久就像晉國都城翼城發起了進攻。這次武公一舉攻破了翼城,洗刷了多年的恥辱。此時的武公已是晉國實際上的掌權人,但從名義上說要成為合法的晉國國君還必須得到周天子的冊封認可。於是武公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至此經過長達67年的鬥爭被封於曲沃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徹底打敗原來的晉國君主,奪得君位,這更進一步加速了周禮的解體進程,成為禮樂崩壞的初始指標事件。

晉武公曾活捉戎狄首領詭諸,於是就給自己的嫡長子起名為詭諸,詭諸繼位是為晉獻公。晉獻公在位時期政治清明、任人唯賢。起用士蒍、荀息、裡克、郤芮、郭偃等一批異姓人才為卿大夫;與此同時晉獻公開始對自己太爺爺曲沃桓叔的兄長(原來的晉國國君一系)下手,當初晉武公奪取君位後只誅殺了當朝晉君的直系近親,並未往前倒三代對原國君的所有後人趕盡殺絕,晉獻公一上臺就開始實行斬草除根的政策,最終曲沃桓叔之兄晉文侯的子孫被悉數屠殺殆盡。此後晉獻公另遷新都,命名為“絳”,開始以“絳”為都城。

當時晉國都城東郊村民祖朝上書晉獻公說:“我是東郊村民祖朝,想聽聽關於國家政策的討論。”晉獻公派人出去告訴他說:“高官大吏已考慮好了,老百姓還管什麼政策!”祖朝回答說:“大王就沒有聽說過古代將領桓司馬,早晨朝見君主,起行遲了,駕車的催馬趕路,驂乘(古代乘車時居右邊陪乘的人)也催馬趕路,駕車的用肘觸及驂乘說:‘你為什麼越過本分?為什麼從旁喝馬催車?’驂乘說:‘該催的時候就得催,這是我的事,你應該掌好你的韁繩就是了。你如果掌不好韁繩,假使馬突然驚駭,就會軋傷路上行人。如果遇上強大的敵人,下車奮戰,到屍首堆中廝殺本來就是我的事,難道你能放開韁繩下車幫助我嗎?遲到了災禍亦會降臨到我頭上,對此我有深重的憂慮,我哪能不催馬趕路呢?’現在大王說‘高官大吏已考慮好了,老百姓還管什麼政策’,假如大官們在朝中決策一旦有失當之處,像我這樣的百姓,哪能不慘死於中原的土地之上呢?這災禍亦會降臨到我身上,我對此亦有深重的憂慮,我哪能不關心國家的決策呢?”晉獻公正式召見了他,和他談了三天,他再也沒有可擔憂的了。於是決定以祖朝為老師。

按周禮的規定:諸侯國只能有一支軍隊,而周天子擁有上中下三軍,這就是古代所謂“號令三軍”的來歷——不是海陸空三軍,而是上中下三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天子始終保持對諸侯的軍事優勢。可如今的周王室要兵馬沒兵馬,要錢財沒錢財,窮得靠接受晉武公的賄賂過活,為此不惜違背周禮而冊封篡位的晉武公為合法諸侯。在這樣的情況下晉獻公索性把晉國軍隊擴編為上下兩軍,由他和太子申生分別率領。拿了人家老爹的好處,周王室自然不好再說什麼。晉獻公的擴軍行動為晉國的崛起爭霸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擴軍的同時晉獻公進一步安內:在此之前他已經除掉了原國君晉文侯的子孫,但當年他太爺爺曲沃桓叔傳位給他爺爺莊伯,莊伯又傳位給他父親武公,武公傳位於他,那麼問題來了莊伯並非只有武公一個兒子,換句話說晉獻公有大量的堂兄弟。為了消除對君位的威脅,繼剷除文侯子孫後晉獻公又對自己的堂兄弟們揮舞起屠刀,至此除了晉獻公的親兄弟、親兒子們(也就是武公一系)外晉國公室子弟被悉數屠殺。可憐這些貴族子弟昔日都是人中龍鳳錦衣玉食,最終落得身死族滅令人不禁唏噓。

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十九年)晉獻公說:“早先我的先君莊伯、武公平定晉國內亂時,虢國常常幫助晉國討伐我們,又收留晉國逃亡公子,終將作亂。不加誅滅,將給後代子孫留下隱患。”於是命令荀息用屈地出產的良馬為禮物向虞國借路。虞國同意借路,晉國就討伐虢國,攻下下陽後凱旋而回。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獻公再次向虞國請求借路討伐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向虞君進諫說:“不能借路給他,否則將滅亡虞國。”虞君說:“晉國與我是同姓,應該不會攻打我們。”宮之奇說:“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季歷的兒子,當過周文王的卿士,他們的功勳記在王室,藏在保存盟書的府庫。晉軍將虢國都要滅掉,哪會憐惜虞國?再說虞國與晉國的親近能勝過晉國與桓叔、莊伯的親近嗎?桓叔、莊伯的家族有什麼罪,晉君竟全部誅滅了他們。虞國與虢國,是嘴唇與牙齒的關係。嘴唇沒有了則牙齒就寒冷。”虞公不聽勸告,就答應了晉國。宮之奇便領著家人離開了虞國。同年冬天,晉國滅亡虢國,虢公醜逃到洛京。晉軍回師時襲擊虞國,俘獲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和百里奚,作為晉獻公女兒嫁給秦穆公的陪嫁人,而派人辦理虞國的祭祀。荀息牽來以前送給虞君的屈地所產的馬呈給晉獻公,晉獻公笑著說:“馬還是我的馬,可惜也老了。”晉獻公對虢國和虞國的軍事行動一下就引出“假道伐虢”、“唇亡齒寒”兩條成語典故。晉獻公在位時期兼併鄰國,開拓疆域,除消滅虢國和虞國外,又先後消滅了北邊的霍國(今霍州市西南)、楊國(今洪洞縣南),南邊的芮國(今芮城縣西部和陝西大荔、朝邑一帶)、魏國(今芮城縣中部和東部)、郇國(即荀,今臨猗縣南)、耿國(今河津市東南)、冀國(今河津市東北)、驪戎(今陝西華縣)、赤狄(即東山皋落,今垣曲縣境)等國家和部族,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與齊國、楚國、秦國成為當時四強。

當晉國成為天下四強之一時齊桓公的霸業正如日中天。公元前651年(晉獻公二十六年)夏天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國諸侯舉行盛大盟會。晉獻公因生病,去遲了,還沒到葵丘,就遇見了周朝的宰孔。宰孔說:“齊桓公日益驕橫,不修德政而專行侵略遠方,諸侯心中不平。您只管不要參加盟會,他也不能把晉國怎麼樣。”加上晉獻公正在生病,就返回了晉國。回國後晉獻公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不知道自己死後晉國又將陷入內亂的漩渦,當然他更不會想到這場內亂竟悄然潛伏下了足以令晉國解體的隱患。

公元前665年(晉獻公十二年)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為晉獻公生下兒子奚齊。晉獻公有意廢掉太子申生,就說:“曲沃是我先祖宗廟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國,屈邑靠近翟國,如果不派兒子們鎮守那裡,我放心不下。”於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晉獻公與驪姬的兒子奚齊住在絳都。晉國人據此推知太子申生將不會繼位。太子申生的母親是齊桓公之女,名叫齊姜,很早就去世了。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親是翟國狐氏的女兒。夷吾的母親是重耳母親的妹妹。晉獻公有八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賢德。當晉獻公得到驪姬之後,晉獻公就疏遠了這三個兒子。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十六年)晉獻公擴充軍隊為二軍。晉獻公統率上軍,太子申生統率下軍,趙夙駕御兵車,畢萬擔任護右,相繼滅了霍國、魏國和耿國,凱旋後,給太子申生在曲沃築城,把耿地賜給趙夙,把魏地賜給畢萬,並封他們為大夫。士蒍說:“太子您不能立為國君了。分給您先君的都城,封給您卿的爵位,預先把您推到人臣的最高地位,又怎能繼位!不如逃走,免得大禍臨頭。效仿吳太伯的作法,不是很好嗎?這樣還能博得謙讓的美名。”太子申生沒有聽從。他哪裡知道自己這一選擇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也會給晉國帶來一場內亂。

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十七年)晉獻公派太子申生討伐東山。裡克向晉獻公進諫說:“太子是奉獻祭祀宗廟社稷祭品、早晚問候服侍君王飲食的人,所以叫冢子。國君出行太子就應留守,有人代為留守就應隨從,隨從叫撫軍,留守叫監國,這是古制。至於率師出征,須有專門軍事才能的人方能勝任;發號施令,是國君與正卿的職責:都不是太子份內的事。軍隊在於服從將軍的命令,如果太子一意秉從君命,就失去了統率的威嚴;如果獨自把持軍令,又對君王不孝,所以國君的繼承人不能統率軍隊,太子統率軍隊將失去他份內的事,又沒有威信,怎麼行呢?”晉獻公說:“我有好幾個兒子,還不知將立誰為太子呢。”裡克無話而退,去見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說:“我將被廢掉嗎?”裡克說:“太子努力吧!君王命令你統率下軍,只怕不能勝任其職,為什麼會廢掉你呢?再說您只怕不孝,不要怕不得繼位。嚴格要求自己又不責怪別人,就能免於危難。”於是太子申生掌領軍隊,晉獻公讓他穿上左右各異的偏衣,佩帶上金玦。裡克推說有病,沒有跟隨太子申生。太子申生於是去討伐東山。晉獻公私下對驪姬說:“我想廢了太子,讓奚齊做太子。”驪姬哭著說:“太子被立,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數次領兵,百姓都擁護他,怎麼能因我這賤人的原因而廢掉嫡子去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樣,我就去自殺。”驪姬是表面佯裝稱譽太子,暗地裡卻叫人誹謗太子,想立自己的兒子。公元前656年(晉獻公二十一年)驪姬對太子申生說:晉獻公曾夢見他的母親齊姜,讓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來後把祭祀用的胙肉獻給晉獻公。太子申生於是到曲沃祭祀他母親齊姜,並將胙肉獻給晉獻公。恰好當時晉獻公外出打獵去了,於是將胙肉放在宮中。驪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藥。過了兩天晉獻公打獵回來,廚師將胙肉奉給晉獻公,晉獻公要吃胙肉。驪姬從旁制止晉獻公說:“胙肉來自遠方,應試試它。”便把胙肉給狗吃,狗死了;給宮中廝役嘗,廝役死了。驪姬哭著說:“太子為何這般殘忍呀!連他父親都想殺了去接替他,更何況其他人呢?再說父君老了,是早晚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謀害他!”又對晉獻公說:“太子這樣做,不過是因為我和奚齊的緣故。我希望讓我母子倆躲到別國去,或者早點自殺,不要白白讓母子倆被太子糟踏。早先您想廢他,我還反對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這件事上是大錯特錯了。”太子申生聽說這消息,逃奔到新城曲沃。晉獻公大怒,就殺了太子申生的老師杜原款。有人對太子申生說:“放毒藥的是驪姬,太子為何不去把話說明?”太子申生說:“我父君老了,沒有驪姬,就睡眠不安,飲食不甘。即使向他解釋清楚,又引起他對驪姬發怒,這不行。”又有人對太子申生說:“您可逃奔到其他國家去。”太子申生說:“帶著殺父的惡名逃奔,誰會接納我?我自殺算了。”十二月十四日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殺。

太子申生死後重耳、夷吾到朝中去,有人對驪姬說:“這兩位公子都怨恨你進讒言害死太子。”驪姬害怕,又向晉獻公誹謗兩位公子說:“申生在胙肉中放毒,兩位公子都知道此事。”兩位公子聽到這消息,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據屈邑,親自守備。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獻公惱怒兩個兒子不辭而別,認為他們有謀反的意思,就派兵討伐蒲邑。蒲邑一個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趕快自殺。重耳翻牆逃走,勃鞮追趕,只斬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出奔到翟國。晉獻公又派人到屈邑討伐夷吾,屈城防守嚴密,沒能攻下。公元前654年(晉獻公二十三年)晉獻公調遣賈華等人討伐屈邑,屈邑百姓逃散。夷吾準備逃往翟國。冀芮說:“不行,重耳已在那裡了,您再逃去,晉國必定轉移軍隊來證討翟,翟人怕了晉國,您們就有禍了,不如逃往梁國,梁國靠近秦國,秦國強大,等晉君去世後,您就可求秦國送您回國了。”於是逃往梁國。公元前652年(晉獻公二十五年)晉軍攻打翟國,翟國因重耳的緣故,也在齧桑進攻晉國,晉國撤兵退去。當時的晉國很強大,西面擁有河西地區,跟秦國接壤;北面臨近翟國;東面到達河內地區。同年驪姬的妹妹為晉獻公生下兒子悼子(《左傳》作卓子)。至此在除掉文侯和莊伯的子孫後晉獻公又逼死了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夷吾流亡國外,除了驪姬姐妹所生的孩子,晉獻公身邊再沒一個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

在下不得不感嘆個人的情感在權力面前是多麼微不足道啊!雖然王室兄弟父子之間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可別的君主大多隻殺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出頭鳥,對絕大多數兄弟和孩子還是冊封爵位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晉獻公倒好,不管你有沒有反心,只要你是先君後裔,有繼位資格就要趕盡殺絕斬草除根,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被逼自殺和放逐。當時除了齊國確立了三選制外,各國依舊沿襲世卿世祿制:各國君主首先重用的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先君後裔,其次是各世家大族,平民百姓根本沒有參政議政的資格。晉國由於長期內亂,貴族子弟(尤其是和國君有血緣關係的)大量被屠殺,於是晉獻公大力提拔有才幹的異姓子弟(甚至包括像祖朝這樣的平民百姓)治國理政,這些人在朝中素無根基,與國君關係疏遠,本就沒有繼位的資格,所以只能一門心思跟著提拔自己的晉獻公。所以晉獻公屠殺同族、提拔異姓最終鞏固了自己的權力,這對他個人是有利的,但對晉國而言就未必如此了:這些被提拔的異姓子弟因為在朝中沒有根基背景,只能聽命於晉獻公。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發展成新的世家大族,實力強大起來後他們就像諸侯架空周天子那樣一步步架空晉國君主,而晉國國君又沒有實力強大的同族子弟足以與之抗衡。最終趙、魏、韓三大世家貴族在這場權力遊戲中勝出,瓜分了晉國,也就是後來所謂的三家分晉。

公元前514年晉國的執政韓起壽終,魏舒繼之為執政。但是在身後的諸卿中一雙貪婪的眼睛對魏舒的位置覬覦著,這個人就是士鞅(範鞅)。士鞅(?—前501年):祁姓,範氏,諱鞅,諡獻,其名範鞅,又曰士鞅,史稱範獻子,士匄之子,春秋後期晉國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時,也是一個在春秋歷史上以貪婪無度著稱的人物,與魏舒的私仇與家族的利益的衝突,讓他不斷給執政魏舒製造麻煩,公元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規格下葬。士鞅代魏舒執政,更是利用職務之便使用國家機器為範氏服務,國君形同虛設,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使範氏躍居為晉國第一大世卿。範氏與中行氏親厚,黨同伐異,晉政出私門,中原諸侯侍晉無所是從,晉國霸業一片迷茫。

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於晉國,士鞅趁機發起18路諸侯會盟昭陵,聲言為蔡國伸張正義,合軍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詐賄賂,受拒。中行寅惱羞成怒,乃告士鞅:為蔡氏伐楚,無惠於範氏。士鞅思量中行氏為範氏世交,若為中行氏所棄,得不償失。伐楚之舉作罷,昭陵之會不了了之,天下諸侯大失所望,風雨飄搖中的晉國信譽與威嚴被士鞅最終損毀殆盡。公元前501年春秋後期最大的陰謀家士鞅壽終正寢,士鞅死了,他的繼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並與中行氏勾結更為緊密。

公元前497年晉國六卿中實力最強的趙氏發生內訌:趙氏家族庶出的一支被分封在邯鄲地區,為與趙氏正宗區別,以下稱之為邯鄲氏。趙氏正宗和邯鄲氏發生了衝突,範氏與中行氏貪婪的介入了這場戰爭,由於其時晉國六卿配置已經是矛盾重重:荀躒(知氏、智氏)與趙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中行氏)與韓不信相互厭棄;魏侈與士吉射(範氏)相互憎恨。於是荀躒及寵臣梁嬰父、韓不信、魏侈與範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謀策劃:驅除荀寅,以梁嬰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趕走士吉射,士皋夷擔任範氏之主。荀躒、趙鞅請命於晉定公,全權負責剿滅中行氏、範氏叛軍,而朝中則完全交予荀躒,即“智氏主內,趙氏主外”。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際,趙鞅率領晉軍向二卿盤踞之朝歌進軍,聽聞趙鞅率領大軍前來,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齊景公求援。不久,晉軍在趙鞅的領導下將範氏、中行氏團團圍困於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圍,野心勃勃的齊景公插手晉國內政,約定魯定公、衛靈公於脾地與上樑之間會見,商討救援範氏、中行氏,同時邀請宋景公也加入反晉陣營,同時向晉國開戰的還有戎狄。公元前493年,範氏、中行氏聯合鄭國和齊國進攻趙氏,這就是所謂鐵(在今河北濮陽西北)之戰。趙簡子在前線向將士發佈誓辭:“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如戰勝敵人,上大夫得縣、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萬畝、庶人工商可為官,奴隸可獲得自由。)誓辭明確表示了論功行賞的政策,不僅鼓勵了廣大將士,更為趙簡子爭取到各階層民眾的支持,取得了鐵之戰的勝利。公元前493年,晉國正卿智文子荀躒去世,趙鞅擔任晉國新一任執政,結束了“智氏主內,趙氏主外”的政治格局,開始對晉國長達17年的獨裁,前490年開春,趙鞅率領晉軍再次攻擊範氏、中行氏攻勢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被徹底擊敗逃亡齊國,長達近8年之久的晉國內戰,在趙鞅的領導下被平定了。

趙氏家族雖然平息了家族內部的紛爭並和魏、韓、智三家聯合消滅了範氏與中行氏,晉國六卿至此變為四大家族奪權,但趙氏自身也在長期的內戰中損耗了大量實力,實際上六卿混戰的最大獲益者不是趙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瑤)在朝擔任執政。而此時越國已帥軍北上,稱霸中原,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作為晉國的執政的智伯心裡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必須進行削藩。為此智伯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智伯的威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趙氏的宗主趙襄子拒絕獻出城邑,智伯便聯合韓、魏兩軍,組成三族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智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個水攻的對象。

十六年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決定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張孟談,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智果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最恨智伯的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至此晉國只剩趙、魏、韓三家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節請求冊封,早已無權無勢的周天子只得默認三家分晉的現實,自此趙、魏、韓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級成為諸侯國,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春秋戰國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分界點。春秋大國晉國走向滅亡。這個過程漫長且曲折複雜。很有典型意義。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是周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濃縮版本。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 分封制必然導致最後的分裂和衰落。晉國立國久,積累的矛盾更深刻。

二、曲沃帶翼後小宗取代大宗,晉獻公繼而誅殺其他公族,消耗了公族的力量。首先從禮法上有了瑕疵,另外從實力對比上,漸漸地使公族在人數上和權力上失去了領導地位。

三、晉王室的權力爭鬥頻繁,尤其是晉獻公之後的君主爭位,進一步導致公族力量減弱。

四、晉文公藉助國士家族的力量掌握晉國權力,進一步放權給跟隨他周遊各國的隨從大族,分封異姓子弟,六卿勢力漸漸尾大不掉。

五、晉國地域遼闊,公族力量薄弱,六卿勢力雄厚。最終演變成卿族之間的鬥爭,晉王室的權力被徹底架空。

六、經過錯綜複雜的鬥爭,最終韓趙魏僥倖勝出,三家分晉,稱為三晉。 還有許多其他因素,我們不予討論。類似的如同楚國,也是極力的擴張,然後把氏族大家分封到新佔領的土地,這對前期的有效佔領和消化新的土地是有好處的。但是長期就會形成地方割據,如同周王室一樣的局面。相反的例子就是秦國。秦實行郡縣制,垂直管理,這樣地方對中央的依附性就強烈,有強烈的向心性。不會導致分裂的傾向。所以我們說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過來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找到了適合時代經濟和地域特色的政治制度,才能有效的管理國家和地方,協調各方面的矛盾和事物。

以前歷史上不可以想象的大帝國或者大國家在當今世界上出現,譬如中國、美國、俄國等等就得歸結為現代科技和經濟的進步使得疆域遼闊不再成為國家的限制,先進的交通和通訊技術科技,以及先進的管理制度把這一切變成了可能。可以預見:整個地球也必將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家之言,只當談資。

感謝閱讀,如果感興趣可以關注作者,作者將持續為你奉獻感興趣的作品。


海天玄宇


戰國的標誌是三家分晉,也是晉國滅亡的標誌。

晉國,在諸多諸侯國裡很特殊。有幾點特殊:第一,晉國的霸主特別多,晉文公、晉襄公,然後是一個正卿趙宣子趙盾,再然後是晉悼公。第二,大臣居然可以代替國君主持會盟,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臣子權利很大,軍政一體。


晉國的落敗的原因是他自身制度造成的,也是晉國先輩君主造成的。因為晉國是破壞周禮最嚴重的國家。在東西周之交的時候,晉國有一個正宗,這個正宗一直是晉國的君主。後來晉國的庶宗奪取了正宗的國主之位。

而這些庶宗在奪取國主之位以後,害怕自己這支的庶族來奪取自己的君主之位,於是就大肆殺害自己的族人,而且連自己的兒子都不放過。使得君主的兒子都跑到其他國家避難了,就像晉文公重耳。



晉國沒有繼承人,只要君主死亡、空缺,就要去別的國家去接。這樣,就使得那些把太子接來的大臣,有了大功勞,會有很多權利。使得這些權勢大臣能夠掌握軍政大權,國君什麼都聽命於大臣。立國君,殺國君都是大臣們乾的活。這樣一來晉國久而久之形成一個特殊領導六卿。這些大臣都有自己獨立的一直軍隊聽他們指揮。

這樣的領導有利有弊,利就是讓晉國能夠“長雄諸侯”在諸侯中長期稱霸。弊就在於大臣們六卿要爭權。因為晉國最多的時候,有十一家上卿。



這些上卿一直鬥來鬥去,在春秋末期只剩下四家,“知、趙、魏、韓”這四家共同執政,後來我們都知道,三家分晉,知家被趙、魏、韓滅掉。他們三家分了晉國,進入戰國時代。

所以說,晉國的滅亡和落敗就在於臣強主弱,君主沒有權利,讓臣子的慾望無限擴大。


歷史鹹談


晉國是春秋時代最大諸侯國,留下很多傳說故事,英雄人物,名人介子推,趙鞅,狐偃,先軫,趙衰。趙盾也開殺君更立他人,大臣專權,兄弟相爭,權臣爭霸,君主權威衰落,最終韓趙魏的晉國三家,分裂了東家晉國。

實際晉國衰落之因,在晉獻公時,就種下惡果。晉獻公有八個兒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有賢德。晉獻公最小兒奚齊住綺。申生住曲沃,重耳住在蒲 ,夷吾在屈邑,獻公有奚齊後,就想讓上面三個兒子讓位給小兒子。晉獻公前661年擴軍成二軍,自己率上軍,太子申生率下軍。又在使太子申生在曲沃築了大城。即使君和太子勢力相當,相互爭權鬥爭,開始爭奪。他由於又想削除太子勢力,立小兒子奚齊。奚齊的母親寵妃驪姬是陽奉陰為的人,明面說申生好,暗中陰謀害申生,設計申生被冤自殺,重耳夷吾也受牽掛,迫害被迫逃走,晉國開始了內亂,自相殘殺的頭。從此晉國由於為權力爭奪。王宗室內兄弟父子之間為了權奪,自相殘殺,更加殘酷。晉獻公更是有殺得瘋狂。宗族勢力大大減弱,為了統治他打破依舊襲世卿官祿制,按有血緣關係的先君後裔,再世家大族的繼承法,沒有平民參政資格慣例。創先提撥有能力平民參與治理國家。

晉獻公由於長期內亂,貴族子弟,特別是有才能的人物被大量屠殺,他提拔一批有才幹的外姓子弟治國理軍。這些人開始為君王認真服務,立功得封土地,基礎勢力也遂漸長大,也想爭奪權力。他們又相互鬥爭。隨著時間積累,他們鬥爭中勝利者,又逐漸發展成新的強大世家大族。成為如同象三國時代曹操家族,司馬懿家族勢力一樣強大起來,實力強大地超過他們主子,也要架空主子專權,一步步架空了晉國君主,而晉國國君,從晉獻公時分為二軍後,國都一軍,曲沃一軍,也同姓兄弟相互拚殺爭取正統地位,一直沒有間斷,使國力都使內亂打仗之上,也使晉國國君一輩不如一輩,又沒有傑出人才出現,匯聚同族子弟後,鹹魚翻身能把勢力奪回來,曰漸沒落,加上週天子也害怕晉君強大,代替周天子,當然同意趙魏韓三大世家貴族瓜分了晉國。即三家分晉。

晉獻公雖是晉國充滿活力時代,大擴張時代,他當政的公元前676一前651年,滅掉了耿,霍,魏,虞,虢等國,戰勝驪戎,赤水外強。為晉文公(前636一前628)開創霸業。打下堅實基礎。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成為春秋霸主,在外強權相當厲害。

可到晉厲公時,他想削弱異姓大臣,最後自己卻被欒氏,中行氏所殺,經過悼公,昭公雖然也有作為。可也未能扭轉世家遂漸成大成勢局面。形成強大世家的範,中行,智,韓,趙,魏,雲,卿成勢。晉國君主已經完全被架空,更少了土地,沒有了勢力。此時各個世家也為權力爭鬥,你死我活更加激烈。定公時,中行和範兩家首先敗亡。

453年以勢力最強智氏在專擅晉國政權,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基礎上,又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發動戰爭,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軍圍晉陽城兩年沒有拿下,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攻智,放水倒灌智氏軍隊,大破智軍,殺智伯,分其土地,聯合起來又滅智家。這時晉國的國土,都到趙魏韓三家手中,晉國國君形同虛設,烈公十九年(前403年)三家貢獻大量財物使周天子威烈王承認韓趙魏為三家為諸侯。

靜公二年(前349年)韓趙兩國殺了晉君靜公,使近七百年晉國消亡。晉國衰退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沒落得奴隸制貴族開始被新興封建地主階級所代替,士地成為是戰爭中最獎勵物品,軍事征戰以兼併別人的土地為目標,爭奪土地成為常狀,地主家族集團搶不到別人的土地,就幹方百計搶自家主子的土地。使主子勢力不斷削弱最後滅亡。晉國逐步走向裒茫是春秋前奴隸主社會走向崩潰了而封建社會的剛剛開始,標誌平民開始掌握國家權力,破除以奴隸主貴族世襲權力的特權,是歷史進步表現。


ww3721


晉國(公元前1033年一公元前349年)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初期國號為唐,虞的兒子姬燮時改稱晉。晉國在春秋時是個大國,自晉文公重耳稱霸中原以後,好幾個國君先後稱霸中原,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因為晉國的強大擋住了秦國東進中原的道路,秦穆公才不得以向西發展隧伐西戎滅國十二括地千里成為西方大國。晉國後來衰落了在大國之中提前退出歷史舞臺,其中除了晉國強人輩出經常發生內亂以外,還是由於晉文公設立"六卿″制度引起的。公元前746年晉昭侯既位後把曲沃城封給其叔父(曲沃桓叔)。曲沃城比晉國都城還大,對國君權力構成危協。雖著後世血緣關糸淡薄,曲沃小宗不斷挑戰晉國君主權利。公元前676年曲沃武公滅了晉侯取而代之。公元前669年,為防止曲沃代翼事件發生,晉獻公把原晉國諸公子全部殺死,他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流亡國外。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回國以後勵精圖志,發展生產天下大治。城濮之戰打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晉文公實行′的是一種軍政合一的制度。設卿,又稱將軍。卿是文職管理地方政務,同時又是三軍長官。晉國共設六卿包括,魏氏,趙氏,韓氏,範氏,智氏和中行氏。以後六卿之間鬥爭激烈,權力過大中央無法控制。公元前459年一456年)趙簡子滅掉範氏和中行氏,六卿變成四卿。智伯依仗有擁立之公想一家獨大,找藉口聯合韓氏和魏氏攻打趙簡子。後來,趙簡子聯合韓魏兩家滅了智伯刮分了他的土地和人口。公元前453年趙氏,魏氏和韓氏三家刮分了晉國。到公元前403平周天子封韓虔,趙籍和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後來晉靜公被殺,晉國存在684年滅國了,三家分晉標制戰國時代開始,歷史又翻開新的一頁。






關東俠客


一、家族內鬥,公族屠盡。

晉國很奇葩,兄弟情深,一諾千金的最好榜樣出現在晉國;兄弟殺戮,最壞的榜樣也出現在晉國。晉國君為武王子唐叔虞。當年武王與一唐叔虞母親交會,夢中天神告武王:餘命女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及唐叔虞降生,手心天生有虞字,遂名虞。武王死後,幼年成王繼位。恰逢唐地叛亂,周公滅之。年幼武王與小弟虞玩耍時,削桐木葉為圭,謂之封弟。跟隨的史官忙問何時舉行封地儀式?武王說這是開玩笑。史官說天子無戲言,遂加封地儀式。這就是兄弟情深,一諾千金的"桐葉封弟"典故。數百年後傳至晉文侯死時,又安排兒子晉昭侯將自已的弟弟成師封為曲沃,稱曲沃桓叔。晉昭侯七年被大夫殺死,大夫暗通曲沃桓叔驅兵入京,欲自立為君。後被晉昭侯家族大敗,逃回曲沃。此後兩支公族展開數代人67年的相互殺伐。終於在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次支殺掉京城的長支公族。將珍貴物品獻給周釐王。曲沃一支被周釐王封為晉侯,是為晉武公。晉武公在位38年,將長支公族屠戮殆盡,曲沃次支公族遍佈天下。武公死後兒子獻公即位,又遭遇本支公族威協,於是下令本支公族不得入朝為卿,或殺戳驅遂,或廢為平民。從此晉國再無公族任卿大夫。算是暫時安定下來。無公卿任職身邊,晉獻公自由多了。胡來也開始了。特別是在太子廢立上,朝三暮四。逼得諸公子外逃。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多年,後被秦人送晉,奪回君權。晉文公重耳執政九年,繼齊桓公後稱霸。晉國勢力重振。

二、六卿柄國,改革自肥。

晉國從獻公屠戳公族到死後諸子爭權,晉國公族在內鬥耗盡。晉國用人轉向異性,同姓的僅有遠宗魏氏姓姬,分封畢地後不久即淪為平民。晉國大量任用異姓為卿。春秋中期卿大夫10余姓,爭鬥後僅留下六卿:韓、魏、趙、範、智、中行。前550年,以範氏為首的六卿聯合打擊大夫欒盈。欒逃齊國,齊國偷偷將欒盈送入曲沃,聯合曲沃舊勢,發兵攻擊晉國首都。範氏發佈命令,自晉文公以來,為國家作戰立功未得到官職的人,其子孫可以作官,一下子提高了士氣,很快把曲沃來的欒盈等打敗。連殘存的公族也徹底清除了。

清除曲沃公族後,六卿完全操紅了晉國。六卿作為新興力量,積極推行改革,促進生產發展,收攬民心,壯大了各自勢力,建成了六個國中國。慢慢架空晉國君。

三、六卿兼併,三家分晉。

在改革中自肥後,六卿之間也進入內鬥,先是韓、魏、趙、智四家聯合吃掉範、中行兩家。後韓、魏、趙聯合吃掉智伯,三家平分了智伯。並將晉國君趕回曲沃。前438年,晉幽公即位時,反而向韓、魏、趙三國行朝拜之禮。晉國君只剩下曲沃宗廟所在地,成為三國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冊封韓、魏、趙為諸侯。前376年三家廢晉靜公,徹底分掉晉國。這與田氏代齊在時間上和方式上一致。開始了戰國時代,春秋的的禮儀遮醜布也沒用了。





左說春秋


我是么么龍,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所謂三家指的是“趙魏韓”,這三家加上之前並存的四國,合稱為“戰國七雄”。


晉國,其實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國家,國力雄厚,疆域遼闊,其在晉文公重耳手上更是蒸蒸日上,一躍成為霸主國家。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強大的國家,居然還是分崩離析,一分為三,實在是令人有些不解。

其實原因倒也簡單。

一來公族的力量被削弱。曲沃代翼一事,小宗取代大宗,使得晉國的君主對公族極為不信任,開始削弱公族的力量,重用非公族的人才。

二來士卿大夫的地位和勢力不斷壯大。晉國在晉文公時期,推行三軍六卿制度,共有六大家族,但是隨著發展,有兩家被淘汰,權力被分割,其中智家實力最強,趙魏韓三家次之。當然,智家卻被趙魏韓三家聯手攻滅,徒留遺憾。


三來晉國後期君主多為昏庸無能。很多時候,英明的君主對國家來說是發展先決條件,但是由於繼承習慣,導致昏庸的人也會成為君主。他們坐視朝中大臣勢力日漸壯大,而不加以節制,最後釀成了這場混亂。

四是當時處於禮崩樂壞的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經很弱,諸侯之間攻伐不斷,君主與大臣之間內鬥不斷,常有弒君殺主的事情發生,這也為三家分晉提供了一定的“輿論支持”。


么么龍


謝悟空!歷史上晉國本來是很強大的,從晉文公成就霸業開始,一直到晉平公時期,晉國和楚國輪番坐大,最後到戰國被肢解成韓、趙、魏三國,糾其原因:



年年戰爭是晉國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晉國在晉獻公手裡迅速崛起,在其兒子晉文公手中終成霸業,為了和楚國爭奪天下老大,晉國從公元前632年開始,到公元前532年結束,一百年時間裡,前後數十次大規模對楚國和其他國家發動戰爭,雖然勝多負少,但卻耗盡了國力,加劇了國內人民的經濟負擔和社會矛盾,為最終被肢解埋下了禍根。



晉平公政治腐敗是晉國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晉國到晉平國手裡,打遍天下無敵手,重新奪回霸主地位,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新的危機正在走來,作為一國之主,晉平公政治殘暴腐敗,生活荒淫無度,相傳其後宮佳麗無數,整天花天酒地,不務朝政,加上其大興土木,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深受戰爭之苦的國內百姓再次雪上加霜,苦不堪言,這是晉國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大權旁落和卿大夫坐大是晉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晉平公整日忙於吃喝玩樂,把朝政交給卿大夫代理,使晉國從他手裡大權開始旁落,直到後繼幾代之君都沒有收回旁落的君權,直到後來晉國被卿大夫瓜分和肢解。

歷史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晉國為了爭霸天下,不惜屢屢發動戰爭,最終沒有逃脫衰敗的命運;晉平公政治腐敗,生活墮落,懶於朝政,導致晉國大權旁落,最後走上被瓜分和肢解的道路。謝謝!


知未是也


晉國走向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皇族內部的爭鬥殘殺。本來晉國的實力非常強大,完全有 可能統一中國。由原來的一家分裂成三家,三家又都在戰國七雄之列。晉 國的一分為三,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晉國的公族被大量的屠殺了。所謂公族,是指國君的親屬,在歷史上有一個很有名的說法,叫晉無公族,就是晉國國君的親屬不存在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也是這個時期一個很突出的現象。這個現象要追溯起來,應當從晉獻公開始說起。晉獻公的曾祖父是晉穆侯的小兒子,晉穆侯有一個長子有一個幼子,長子後來繼承王位,就是晉國的國君。他的小兒子就是晉獻公的曾祖父,後來被封到一個地方,古地名叫曲沃,大致相當於現在山西省的聞喜縣。封到曲沃以後,按照周代的宗法制規定,在一個宗族內部,只有嫡長子是大家長的,稱之為大宗,其他的兒子都稱之為小宗。所以晉獻公的曾祖父實際是個小宗。曲沃這個地方自然條件非常好,非常適合農業發展,所以曲沃這支小宗很快發展起來了。由於農業發展好,他的力量強大起來,就想奪大宗的君位。經過晉獻公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人的努力,花了差不多70年的時間,把晉國國君的大宗給殺了,奪了晉國國君的位置。這幾十年時間的路走得不是很平坦,因為小宗去奪大宗的君主之位,這是違反宗法制的,晉國的宗族勢力極力反對。於是周天子兩次出兵,但是因為曲沃這支力量太強大了壓不下去。而且它做的很巧妙,最後當晉獻公的父親殺死晉國國君後,他送了一大批寶器給周天子,向天子行賄,結果周天子笑納了。周天子這時候也沒有辦法,因為許多諸侯國之內都出現了小宗奪取大宗,異姓奪取國君位置的現象,周天子也管不了,就默認了晉獻公的曾祖父做了國君。晉獻公即位以後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他是小宗發展起來的做了國君,大宗的那一支還有很多的兒子,你把人家爹殺了,把君位奪了,但是父親死了兒子還在,這些兒子都叫做公族。這些人的存在威脅到晉獻公的君位。所以,獻公八年晉獻公就下令屠殺,把大批晉國的公子殺掉了,結果是同姓的殺光,公族沒有了。這以後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異姓的卿族發展起來了。為什麼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呢?就是你把同姓的殺了,總還得有人掌權,同姓的沒有了,異姓的就起來了。所以晉國的分裂實際是晉國內部權力爭奪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