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源稚生


春秋末期,晋国的六卿只剩下赵氏、魏氏、韩氏和智伯,智伯联合卫韩魏要共同灭掉赵氏,而韩魏,却临阵倒戈联合赵国灭掉了智伯,最后韩、魏、赵三家分晋。

晋国作为西周时期分封的最后的诸侯国之一,是怎样走向衰落的呢?

1、礼崩乐坏。孔子认为西周灭亡的原因是礼崩乐坏。晋国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而礼崩乐坏也始于晋国。


晋穆侯时,穆侯七年征伐条戎,打了败仗。班师时正好生下太子,心情郁闷的晋穆侯就给他取了一个“仇”的名。穆侯十年,征伐千亩,打了一个大胜仗,就给当时出生的小儿子取了一个“成师”的名字。当时晋国大夫就说:“国军竟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仇。仇是仇敌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成师是显赫的称呼,是成就事业的意思。名称应根据事物本身命名。事物应根据天然秩序定位。如今嫡子庶子取的名字乖戾颠倒,从此以后,晋国岂能不发生变乱呢?”


晋穆侯去世后,弟弟夺取了侯位,太子仇被迫出逃。

晋昭侯继位后,把自己的叔叔成师封到比晋国都城翼还要大的曲沃。曲沃桓叔曲沃深得民心,造成了末枝根本的事实。晋国也开始了长达67年之久的晋国嫡子宗室与曲沃旁系的战争。

最后曲沃的晋武公,夺得了晋国的政权。曲沃政权又怕晋国的公族会推翻自己的政权。就对晋国的公族尽兴了大量的屠杀,这种制度在日后的政权交替中形成了一种常态。

2、骊姬之乱。晋献公时攻伐骊戎,俘获了两位美女,就是骊姬和骊姬的妹妹。

骊姬生奚齐后,晋献公就像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

最后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公子重耳和夷吾流亡他国。


晋文公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世人。在外流亡19年,一直有赵衰、贾佗、先轸、魏武子等追随。晋文公继位后对跟随他忠臣们给于了封赏。


晋景公时开始建立六军,实则是把晋国的军权全都分给了六卿。渐渐地六卿逐渐壮大,而晋国宫室的力量却越来越衰微。最终导致互相兼并三家分晋。

有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你的关注!


叶子写实


晋国的第一代受封者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受封时的国号是唐,后改为晋。晋国位于今天的山西,北方是各族混居的大草原,晋国国内生活着大量戎狄部族。周公制定周礼颁行天下,唯独晋国以戎狄习俗治国而不依周礼,这可以说是西周版的一国两制,晋国就是特区。长期和戎狄混居的晋人为了生存就必须不停地战斗,渐渐养成了尚武好战的民风。按说这样一个国家应该是战斗力爆表才对,可在春秋早期晋国人愣是眼睁睁看着郑庄公、齐桓公、楚武王纷纷加入争霸天下的行列,而晋国却无动于衷,这并非晋国国力军力不足,而是因为晋国内部出现了动乱,这场动乱被后世称为曲沃代翼,这是整个春秋时代历时最长的一场内战。

公元前745年晋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国山西省闻喜县)封给其叔成师,是为曲沃桓叔。这在当时几乎是天下诸侯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小儿子大多分封在外地。绝大多数小儿子也会守着自己受封的一亩三分地安安心心传给自家后人,不过这位曲沃桓叔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之人,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封地,倒是打起了侄子晋昭侯的国君之位的主意(类似于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叔侄)。为取代晋国国君的地位曲沃桓叔不断在自己的封地内发展势力,可直到他死也没能踏足晋国国君的宫殿。前731年曲沃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继位。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继位。连续三代曲沃领主不断和晋国国君发生军事冲突,可以曲沃一地之力如何能抗衡偌大的晋国呢?连续两代曲沃领主都没能斗得过晋国国君,如今听闻武公继位晋国国君立刻派兵进攻曲沃,甚至还拉拢了名义上的天下工作周天子以壮声势。晋国国君是一个很精明的人:他知道一来武公刚上台根基未稳;二来武公在晋国割据一方,以臣子身份反对君主不合周礼,至少在道义上就不得人心;如今自己又得到周天子的支持可谓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就像美国打朝鲜战争用联合国军的名义一样(虽然晋国国君不可能知道美国和朝鲜战争,但讲究师出有名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

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联军赶到了曲沃边境,派人给曲沃武公送了战书,从这点来看晋国国君和周天子也跟宋襄公一样严格按周礼摆下堂堂之阵明确宣战,还约定好了交战时间。武公收到战书匆忙把整个曲沃的部队全都调集起来,然而在那个年代信息的传递是相当不流畅的——别说手机电话,连驿站都没有,完全靠口口相传,所以很多人没能准时赶到集结地点,武器也没来得及分发到位。反观晋国国君和周天子的联军由于是蓄谋已久的进攻方,他们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兵马早已在指定地点集结,粮草和武器也早已到位。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将领互通姓名后随即开打,兵力不足、武器不足、粮草不足的曲沃军队完全不是联军的对手。只用了前后两天时间联军就将曲沃城团团包围,此时此刻的武公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敌人把他干掉;要么他被敌人干掉。面对大军压境武公的下属们表示誓死抵抗。

面对下属们的群情激奋理智的武公怀着满腔激情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求和。下属们一听瞬间石化,一个个在心里暗想:我靠,老大这节操掉得也忒特么快了吧?当时的民风重荣誉轻生死,极端鄙视苟且偷生,几乎每个下属都保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武公却选择做一块保全自己的瓦,他现在唯一的信念就是带着手下这帮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好好活下去,他坚信只要保存下这些种子总有一天自己会把破碎的玉璧亲手复原。面对武公的求和晋国国君觉得自己也没法一下消灭曲沃就答应了武公的求和。晋国国君得意了,甚至公开羞辱武公,他忘了:对于一个志在天下的人而言不必赢得每场战争,但一定要赢最后一场,谁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武公虽然求和了,但他只是把从他爷爷那辈起就萌生的夺取晋国君位的野心埋藏在心底而已。

求和后曲沃获得了暂时的安定,武公趁机积极扩充军备,他攻击曲沃周边一些小的诸侯国:一来解除他们可能会支持晋国国君的不确定风险;二来扩张了自己的地盘。在积极准备各种物资的同时,武公以其敏锐的眼光注意到此时中原各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根本无暇干涉晋国内政。恰巧此时周天子又驾崩了,新天子暂时也无意干预晋国的内部事务。武公明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既然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对自己有利,于是武公抓紧扩军,不久就像晋国都城翼城发起了进攻。这次武公一举攻破了翼城,洗刷了多年的耻辱。此时的武公已是晋国实际上的掌权人,但从名义上说要成为合法的晋国国君还必须得到周天子的册封认可。于是武公用抢掠来的珍宝器物贿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至此经过长达67年的斗争被封于曲沃曲沃桓叔姬成叔一系彻底打败原来的晋国君主,夺得君位,这更进一步加速了周礼的解体进程,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晋武公曾活捉戎狄首领诡诸,于是就给自己的嫡长子起名为诡诸,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在位时期政治清明、任人唯贤。起用士蒍、荀息、里克、郤芮、郭偃等一批异姓人才为卿大夫;与此同时晋献公开始对自己太爷爷曲沃桓叔的兄长(原来的晋国国君一系)下手,当初晋武公夺取君位后只诛杀了当朝晋君的直系近亲,并未往前倒三代对原国君的所有后人赶尽杀绝,晋献公一上台就开始实行斩草除根的政策,最终曲沃桓叔之兄晋文侯的子孙被悉数屠杀殆尽。此后晋献公另迁新都,命名为“绛”,开始以“绛”为都城。

当时晋国都城东郊村民祖朝上书晋献公说:“我是东郊村民祖朝,想听听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晋献公派人出去告诉他说:“高官大吏已考虑好了,老百姓还管什么政策!”祖朝回答说:“大王就没有听说过古代将领桓司马,早晨朝见君主,起行迟了,驾车的催马赶路,骖乘(古代乘车时居右边陪乘的人)也催马赶路,驾车的用肘触及骖乘说:‘你为什么越过本分?为什么从旁喝马催车?’骖乘说:‘该催的时候就得催,这是我的事,你应该掌好你的缰绳就是了。你如果掌不好缰绳,假使马突然惊骇,就会轧伤路上行人。如果遇上强大的敌人,下车奋战,到尸首堆中厮杀本来就是我的事,难道你能放开缰绳下车帮助我吗?迟到了灾祸亦会降临到我头上,对此我有深重的忧虑,我哪能不催马赶路呢?’现在大王说‘高官大吏已考虑好了,老百姓还管什么政策’,假如大官们在朝中决策一旦有失当之处,像我这样的百姓,哪能不惨死于中原的土地之上呢?这灾祸亦会降临到我身上,我对此亦有深重的忧虑,我哪能不关心国家的决策呢?”晋献公正式召见了他,和他谈了三天,他再也没有可担忧的了。于是决定以祖朝为老师。

按周礼的规定:诸侯国只能有一支军队,而周天子拥有上中下三军,这就是古代所谓“号令三军”的来历——不是海陆空三军,而是上中下三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天子始终保持对诸侯的军事优势。可如今的周王室要兵马没兵马,要钱财没钱财,穷得靠接受晋武公的贿赂过活,为此不惜违背周礼而册封篡位的晋武公为合法诸侯。在这样的情况下晋献公索性把晋国军队扩编为上下两军,由他和太子申生分别率领。拿了人家老爹的好处,周王室自然不好再说什么。晋献公的扩军行动为晋国的崛起争霸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扩军的同时晋献公进一步安内:在此之前他已经除掉了原国君晋文侯的子孙,但当年他太爷爷曲沃桓叔传位给他爷爷庄伯,庄伯又传位给他父亲武公,武公传位于他,那么问题来了庄伯并非只有武公一个儿子,换句话说晋献公有大量的堂兄弟。为了消除对君位的威胁,继铲除文侯子孙后晋献公又对自己的堂兄弟们挥舞起屠刀,至此除了晋献公的亲兄弟、亲儿子们(也就是武公一系)外晋国公室子弟被悉数屠杀。可怜这些贵族子弟昔日都是人中龙凤锦衣玉食,最终落得身死族灭令人不禁唏嘘。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晋献公说:“早先我的先君庄伯、武公平定晋国内乱时,虢国常常帮助晋国讨伐我们,又收留晋国逃亡公子,终将作乱。不加诛灭,将给后代子孙留下隐患。”于是命令荀息用屈地出产的良马为礼物向虞国借路。虞国同意借路,晋国就讨伐虢国,攻下下阳后凯旋而回。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请求借路讨伐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说:“不能借路给他,否则将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国与我是同姓,应该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太伯、虞仲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逃走,因而未能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季历的儿子,当过周文王的卿士,他们的功勋记在王室,藏在保存盟书的府库。晋军将虢国都要灭掉,哪会怜惜虞国?再说虞国与晋国的亲近能胜过晋国与桓叔、庄伯的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家族有什么罪,晋君竟全部诛灭了他们。虞国与虢国,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嘴唇没有了则牙齿就寒冷。”虞公不听劝告,就答应了晋国。宫之奇便领着家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冬天,晋国灭亡虢国,虢公丑逃到洛京。晋军回师时袭击虞国,俘获了虞君及其大夫井伯和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嫁给秦穆公的陪嫁人,而派人办理虞国的祭祀。荀息牵来以前送给虞君的屈地所产的马呈给晋献公,晋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可惜也老了。”晋献公对虢国和虞国的军事行动一下就引出“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两条成语典故。晋献公在位时期兼并邻国,开拓疆域,除消灭虢国和虞国外,又先后消灭了北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南边的芮国(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魏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郇国(即荀,今临猗县南)、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骊戎(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皋落,今垣曲县境)等国家和部族,黄河中游皆为晋国所有,与齐国、楚国、秦国成为当时四强。

当晋国成为天下四强之一时齐桓公的霸业正如日中天。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举行盛大盟会。晋献公因生病,去迟了,还没到葵丘,就遇见了周朝的宰孔。宰孔说:“齐桓公日益骄横,不修德政而专行侵略远方,诸侯心中不平。您只管不要参加盟会,他也不能把晋国怎么样。”加上晋献公正在生病,就返回了晋国。回国后晋献公病情加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不知道自己死后晋国又将陷入内乱的漩涡,当然他更不会想到这场内乱竟悄然潜伏下了足以令晋国解体的隐患。

公元前665年(晋献公十二年)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儿子奚齐。晋献公有意废掉太子申生,就说:“曲沃是我先祖宗庙所在的地方,而蒲邑靠近秦国,屈邑靠近翟国,如果不派儿子们镇守那里,我放心不下。”于是派太子申生住在曲沃,公子重耳住在蒲邑,公子夷吾住在屈邑。晋献公与骊姬的儿子奚齐住在绛都。晋国人据此推知太子申生将不会继位。太子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之女,名叫齐姜,很早就去世了。申生的同母妹妹是秦穆公的夫人。重耳的母亲是翟国狐氏的女儿。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很贤德。当晋献公得到骊姬之后,晋献公就疏远了这三个儿子。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扩充军队为二军。晋献公统率上军,太子申生统率下军,赵夙驾御兵车,毕万担任护右,相继灭了霍国、魏国和耿国,凯旋后,给太子申生在曲沃筑城,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并封他们为大夫。士蔿说:“太子您不能立为国君了。分给您先君的都城,封给您卿的爵位,预先把您推到人臣的最高地位,又怎能继位!不如逃走,免得大祸临头。效仿吴太伯的作法,不是很好吗?这样还能博得谦让的美名。”太子申生没有听从。他哪里知道自己这一选择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也会给晋国带来一场内乱。

公元前660年(晋献公十七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里克向晋献公进谏说:“太子是奉献祭祀宗庙社稷祭品、早晚问候服侍君王饮食的人,所以叫冢子。国君出行太子就应留守,有人代为留守就应随从,随从叫抚军,留守叫监国,这是古制。至于率师出征,须有专门军事才能的人方能胜任;发号施令,是国君与正卿的职责:都不是太子份内的事。军队在于服从将军的命令,如果太子一意秉从君命,就失去了统率的威严;如果独自把持军令,又对君王不孝,所以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统率军队,太子统率军队将失去他份内的事,又没有威信,怎么行呢?”晋献公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还不知将立谁为太子呢。”里克无话而退,去见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说:“我将被废掉吗?”里克说:“太子努力吧!君王命令你统率下军,只怕不能胜任其职,为什么会废掉你呢?再说您只怕不孝,不要怕不得继位。严格要求自己又不责怪别人,就能免于危难。”于是太子申生掌领军队,晋献公让他穿上左右各异的偏衣,佩带上金玦。里克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太子申生。太子申生于是去讨伐东山。晋献公私下对骊姬说:“我想废了太子,让奚齐做太子。”骊姬哭着说:“太子被立,诸侯都已知道,而且他数次领兵,百姓都拥护他,怎么能因我这贱人的原因而废掉嫡子去立庶子?您一定要那样,我就去自杀。”骊姬是表面佯装称誉太子,暗地里却叫人诽谤太子,想立自己的儿子。公元前656年(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说:晋献公曾梦见他的母亲齐姜,让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太子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他母亲齐姜,并将胙肉献给晋献公。恰好当时晋献公外出打猎去了,于是将胙肉放在宫中。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药。过了两天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奉给晋献公,晋献公要吃胙肉。骊姬从旁制止晋献公说:“胙肉来自远方,应试试它。”便把胙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宫中厮役尝,厮役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为何这般残忍呀!连他父亲都想杀了去接替他,更何况其他人呢?再说父君老了,是早晚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谋害他!”又对晋献公说:“太子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希望让我母子俩躲到别国去,或者早点自杀,不要白白让母子俩被太子糟踏。早先您想废他,我还反对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这件事上是大错特错了。”太子申生听说这消息,逃奔到新城曲沃。晋献公大怒,就杀了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放毒药的是骊姬,太子为何不去把话说明?”太子申生说:“我父君老了,没有骊姬,就睡眠不安,饮食不甘。即使向他解释清楚,又引起他对骊姬发怒,这不行。”又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您可逃奔到其他国家去。”太子申生说:“带着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我?我自杀算了。”十二月十四日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自杀。

太子申生死后重耳、夷吾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两位公子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两位公子听到这消息,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恼怒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谋反的意思,就派兵讨伐蒲邑。蒲邑一个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赶快自杀。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出奔到翟国。晋献公又派人到屈邑讨伐夷吾,屈城防守严密,没能攻下。公元前654年(晋献公二十三年)晋献公调遣贾华等人讨伐屈邑,屈邑百姓逃散。夷吾准备逃往翟国。冀芮说:“不行,重耳已在那里了,您再逃去,晋国必定转移军队来证讨翟,翟人怕了晋国,您们就有祸了,不如逃往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等晋君去世后,您就可求秦国送您回国了。”于是逃往梁国。公元前652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晋军攻打翟国,翟国因重耳的缘故,也在齧桑进攻晋国,晋国撤兵退去。当时的晋国很强大,西面拥有河西地区,跟秦国接壤;北面临近翟国;东面到达河内地区。同年骊姬的妹妹为晋献公生下儿子悼子(《左传》作卓子)。至此在除掉文侯和庄伯的子孙后晋献公又逼死了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夷吾流亡国外,除了骊姬姐妹所生的孩子,晋献公身边再没一个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在下不得不感叹个人的情感在权力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虽然王室兄弟父子之间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可别的君主大多只杀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出头鸟,对绝大多数兄弟和孩子还是册封爵位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晋献公倒好,不管你有没有反心,只要你是先君后裔,有继位资格就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被逼自杀和放逐。当时除了齐国确立了三选制外,各国依旧沿袭世卿世禄制:各国君主首先重用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先君后裔,其次是各世家大族,平民百姓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资格。晋国由于长期内乱,贵族子弟(尤其是和国君有血缘关系的)大量被屠杀,于是晋献公大力提拔有才干的异姓子弟(甚至包括像祖朝这样的平民百姓)治国理政,这些人在朝中素无根基,与国君关系疏远,本就没有继位的资格,所以只能一门心思跟着提拔自己的晋献公。所以晋献公屠杀同族、提拔异姓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这对他个人是有利的,但对晋国而言就未必如此了:这些被提拔的异姓子弟因为在朝中没有根基背景,只能听命于晋献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展成新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起来后他们就像诸侯架空周天子那样一步步架空晋国君主,而晋国国君又没有实力强大的同族子弟足以与之抗衡。最终赵、魏、韩三大世家贵族在这场权力游戏中胜出,瓜分了晋国,也就是后来所谓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514年晋国的执政韩起寿终,魏舒继之为执政。但是在身后的诸卿中一双贪婪的眼睛对魏舒的位置觊觎着,这个人就是士鞅(范鞅)。士鞅(?—前501年):祁姓,范氏,讳鞅,谥献,其名范鞅,又曰士鞅,史称范献子,士匄之子,春秋后期晋国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个在春秋历史上以贪婪无度著称的人物,与魏舒的私仇与家族的利益的冲突,让他不断给执政魏舒制造麻烦,公元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士鞅代魏舒执政,更是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国家机器为范氏服务,国君形同虚设,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使范氏跃居为晋国第一大世卿。范氏与中行氏亲厚,党同伐异,晋政出私门,中原诸侯侍晋无所是从,晋国霸业一片迷茫。

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18路诸侯会盟昭陵,声言为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受拒。中行寅恼羞成怒,乃告士鞅:为蔡氏伐楚,无惠于范氏。士鞅思量中行氏为范氏世交,若为中行氏所弃,得不偿失。伐楚之举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天下诸侯大失所望,风雨飘摇中的晋国信誉与威严被士鞅最终损毁殆尽。公元前501年春秋后期最大的阴谋家士鞅寿终正寝,士鞅死了,他的继任者士吉射比起其父之贪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并与中行氏勾结更为紧密。

公元前497年晋国六卿中实力最强的赵氏发生内讧:赵氏家族庶出的一支被分封在邯郸地区,为与赵氏正宗区别,以下称之为邯郸氏。赵氏正宗和邯郸氏发生了冲突,范氏与中行氏贪婪的介入了这场战争,由于其时晋国六卿配置已经是矛盾重重:荀跞(知氏、智氏)与赵鞅貌和心不和;荀寅(中行氏)与韩不信相互厌弃;魏侈与士吉射(范氏)相互憎恨。于是荀跞及宠臣梁婴父、韩不信、魏侈与范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谋策划:驱除荀寅,以梁婴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赶走士吉射,士皋夷担任范氏之主。荀跞、赵鞅请命于晋定公,全权负责剿灭中行氏、范氏叛军,而朝中则完全交予荀跞,即“智氏主内,赵氏主外”。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际,赵鞅率领晋军向二卿盘踞之朝歌进军,听闻赵鞅率领大军前来,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齐景公求援。不久,晋军在赵鞅的领导下将范氏、中行氏团团围困于朝歌。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围,野心勃勃的齐景公插手晋国内政,约定鲁定公、卫灵公于脾地与上梁之间会见,商讨救援范氏、中行氏,同时邀请宋景公也加入反晋阵营,同时向晋国开战的还有戎狄。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郑国和齐国进攻赵氏,这就是所谓铁(在今河北濮阳西北)之战。赵简子在前线向将士发布誓辞:“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如战胜敌人,上大夫得县、下大夫得郡,士得良田十万亩、庶人工商可为官,奴隶可获得自由。)誓辞明确表示了论功行赏的政策,不仅鼓励了广大将士,更为赵简子争取到各阶层民众的支持,取得了铁之战的胜利。公元前493年,晋国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担任晋国新一任执政,结束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政治格局,开始对晋国长达17年的独裁,前490年开春,赵鞅率领晋军再次攻击范氏、中行氏攻势非常迅猛,中行寅、士吉射被彻底击败逃亡齐国,长达近8年之久的晋国内战,在赵鞅的领导下被平定了。

赵氏家族虽然平息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并和魏、韩、智三家联合消灭了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六卿至此变为四大家族夺权,但赵氏自身也在长期的内战中损耗了大量实力,实际上六卿混战的最大获益者不是赵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 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十六年赵襄子在危机之时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春秋战国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分界点。春秋大国晋国走向灭亡。这个过程漫长且曲折复杂。很有典型意义。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周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浓缩版本。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 分封制必然导致最后的分裂和衰落。晋国立国久,积累的矛盾更深刻。

二、曲沃带翼后小宗取代大宗,晋献公继而诛杀其他公族,消耗了公族的力量。首先从礼法上有了瑕疵,另外从实力对比上,渐渐地使公族在人数上和权力上失去了领导地位。

三、晋王室的权力争斗频繁,尤其是晋献公之后的君主争位,进一步导致公族力量减弱。

四、晋文公借助国士家族的力量掌握晋国权力,进一步放权给跟随他周游各国的随从大族,分封异姓子弟,六卿势力渐渐尾大不掉。

五、晋国地域辽阔,公族力量薄弱,六卿势力雄厚。最终演变成卿族之间的斗争,晋王室的权力被彻底架空。

六、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最终韩赵魏侥幸胜出,三家分晋,称为三晋。 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我们不予讨论。类似的如同楚国,也是极力的扩张,然后把氏族大家分封到新占领的土地,这对前期的有效占领和消化新的土地是有好处的。但是长期就会形成地方割据,如同周王室一样的局面。相反的例子就是秦国。秦实行郡县制,垂直管理,这样地方对中央的依附性就强烈,有强烈的向心性。不会导致分裂的倾向。所以我们说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找到了适合时代经济和地域特色的政治制度,才能有效的管理国家和地方,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事物。

以前历史上不可以想象的大帝国或者大国家在当今世界上出现,譬如中国、美国、俄国等等就得归结为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使得疆域辽阔不再成为国家的限制,先进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科技,以及先进的管理制度把这一切变成了可能。可以预见:整个地球也必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家之言,只当谈资。

感谢阅读,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作者,作者将持续为你奉献感兴趣的作品。


海天玄宇


战国的标志是三家分晋,也是晋国灭亡的标志。

晋国,在诸多诸侯国里很特殊。有几点特殊:第一,晋国的霸主特别多,晋文公、晋襄公,然后是一个正卿赵宣子赵盾,再然后是晋悼公。第二,大臣居然可以代替国君主持会盟,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臣子权利很大,军政一体。


晋国的落败的原因是他自身制度造成的,也是晋国先辈君主造成的。因为晋国是破坏周礼最严重的国家。在东西周之交的时候,晋国有一个正宗,这个正宗一直是晋国的君主。后来晋国的庶宗夺取了正宗的国主之位。

而这些庶宗在夺取国主之位以后,害怕自己这支的庶族来夺取自己的君主之位,于是就大肆杀害自己的族人,而且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放过。使得君主的儿子都跑到其他国家避难了,就像晋文公重耳。



晋国没有继承人,只要君主死亡、空缺,就要去别的国家去接。这样,就使得那些把太子接来的大臣,有了大功劳,会有很多权利。使得这些权势大臣能够掌握军政大权,国君什么都听命于大臣。立国君,杀国君都是大臣们干的活。这样一来晋国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特殊领导六卿。这些大臣都有自己独立的一直军队听他们指挥。

这样的领导有利有弊,利就是让晋国能够“长雄诸侯”在诸侯中长期称霸。弊就在于大臣们六卿要争权。因为晋国最多的时候,有十一家上卿。



这些上卿一直斗来斗去,在春秋末期只剩下四家,“知、赵、魏、韩”这四家共同执政,后来我们都知道,三家分晋,知家被赵、魏、韩灭掉。他们三家分了晋国,进入战国时代。

所以说,晋国的灭亡和落败就在于臣强主弱,君主没有权利,让臣子的欲望无限扩大。


历史咸谈


晋国是春秋时代最大诸侯国,留下很多传说故事,英雄人物,名人介子推,赵鞅,狐偃,先轸,赵衰。赵盾也开杀君更立他人,大臣专权,兄弟相争,权臣争霸,君主权威衰落,最终韩赵魏的晋国三家,分裂了东家晋国。

实际晋国衰落之因,在晋献公时,就种下恶果。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都有贤德。晋献公最小儿奚齐住绮。申生住曲沃,重耳住在蒲 ,夷吾在屈邑,献公有奚齐后,就想让上面三个儿子让位给小儿子。晋献公前661年扩军成二军,自己率上军,太子申生率下军。又在使太子申生在曲沃筑了大城。即使君和太子势力相当,相互争权斗争,开始争夺。他由于又想削除太子势力,立小儿子奚齐。奚齐的母亲宠妃骊姬是阳奉阴为的人,明面说申生好,暗中阴谋害申生,设计申生被冤自杀,重耳夷吾也受牵挂,迫害被迫逃走,晋国开始了内乱,自相残杀的头。从此晋国由于为权力争夺。王宗室内兄弟父子之间为了权夺,自相残杀,更加残酷。晋献公更是有杀得疯狂。宗族势力大大减弱,为了统治他打破依旧袭世卿官禄制,按有血缘关系的先君后裔,再世家大族的继承法,没有平民参政资格惯例。创先提拨有能力平民参与治理国家。

晋献公由于长期内乱,贵族子弟,特别是有才能的人物被大量屠杀,他提拔一批有才干的外姓子弟治国理军。这些人开始为君王认真服务,立功得封土地,基础势力也遂渐长大,也想争夺权力。他们又相互斗争。随着时间积累,他们斗争中胜利者,又逐渐发展成新的强大世家大族。成为如同象三国时代曹操家族,司马懿家族势力一样强大起来,实力强大地超过他们主子,也要架空主子专权,一步步架空了晋国君主,而晋国国君,从晋献公时分为二军后,国都一军,曲沃一军,也同姓兄弟相互拚杀争取正统地位,一直没有间断,使国力都使内乱打仗之上,也使晋国国君一辈不如一辈,又没有杰出人才出现,汇聚同族子弟后,咸鱼翻身能把势力夺回来,曰渐没落,加上周天子也害怕晋君强大,代替周天子,当然同意赵魏韩三大世家贵族瓜分了晋国。即三家分晋。

晋献公虽是晋国充满活力时代,大扩张时代,他当政的公元前676一前651年,灭掉了耿,霍,魏,虞,虢等国,战胜骊戎,赤水外强。为晋文公(前636一前628)开创霸业。打下坚实基础。城濮之战,晋国打败楚国成为春秋霸主,在外强权相当厉害。

可到晋厉公时,他想削弱异姓大臣,最后自己却被栾氏,中行氏所杀,经过悼公,昭公虽然也有作为。可也未能扭转世家遂渐成大成势局面。形成强大世家的范,中行,智,韩,赵,魏,云,卿成势。晋国君主已经完全被架空,更少了土地,没有了势力。此时各个世家也为权力争斗,你死我活更加激烈。定公时,中行和范两家首先败亡。

453年以势力最强智氏在专擅晋国政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基础上,又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发动战争,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军围晋阳城两年没有拿下,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攻智,放水倒灌智氏军队,大破智军,杀智伯,分其土地,联合起来又灭智家。这时晋国的国土,都到赵魏韩三家手中,晋国国君形同虚设,烈公十九年(前403年)三家贡献大量财物使周天子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三家为诸侯。

静公二年(前349年)韩赵两国杀了晋君静公,使近七百年晋国消亡。晋国衰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没落得奴隶制贵族开始被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所代替,士地成为是战争中最奖励物品,军事征战以兼并别人的土地为目标,争夺土地成为常状,地主家族集团抢不到别人的土地,就干方百计抢自家主子的土地。使主子势力不断削弱最后灭亡。晋国逐步走向裒茫是春秋前奴隶主社会走向崩溃了而封建社会的刚刚开始,标志平民开始掌握国家权力,破除以奴隶主贵族世袭权力的特权,是历史进步表现。


ww3721


晋国(公元前1033年一公元前349年)首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初期国号为唐,虞的儿子姬燮时改称晋。晋国在春秋时是个大国,自晋文公重耳称霸中原以后,好几个国君先后称霸中原,是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因为晋国的强大挡住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道路,秦穆公才不得以向西发展隧伐西戎灭国十二括地千里成为西方大国。晋国后来衰落了在大国之中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其中除了晋国强人辈出经常发生内乱以外,还是由于晋文公设立"六卿″制度引起的。公元前746年晋昭侯既位后把曲沃城封给其叔父(曲沃桓叔)。曲沃城比晋国都城还大,对国君权力构成危协。虽着后世血缘关糸淡薄,曲沃小宗不断挑战晋国君主权利。公元前676年曲沃武公灭了晋侯取而代之。公元前669年,为防止曲沃代翼事件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全部杀死,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流亡国外。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回国以后励精图志,发展生产天下大治。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晋文公实行′的是一种军政合一的制度。设卿,又称将军。卿是文职管理地方政务,同时又是三军长官。晋国共设六卿包括,魏氏,赵氏,韩氏,范氏,智氏和中行氏。以后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权力过大中央无法控制。公元前459年一456年)赵简子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六卿变成四卿。智伯依仗有拥立之公想一家独大,找借口联合韩氏和魏氏攻打赵简子。后来,赵简子联合韩魏两家灭了智伯刮分了他的土地和人口。公元前453年赵氏,魏氏和韩氏三家刮分了晋国。到公元前403平周天子封韩虔,赵籍和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后来晋静公被杀,晋国存在684年灭国了,三家分晋标制战国时代开始,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






关东侠客


一、家族内斗,公族屠尽。

晋国很奇葩,兄弟情深,一诺千金的最好榜样出现在晋国;兄弟杀戮,最坏的榜样也出现在晋国。晋国君为武王子唐叔虞。当年武王与一唐叔虞母亲交会,梦中天神告武王: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唐叔虞降生,手心天生有虞字,遂名虞。武王死后,幼年成王继位。恰逢唐地叛乱,周公灭之。年幼武王与小弟虞玩耍时,削桐木叶为圭,谓之封弟。跟随的史官忙问何时举行封地仪式?武王说这是开玩笑。史官说天子无戏言,遂加封地仪式。这就是兄弟情深,一诺千金的"桐叶封弟"典故。数百年后传至晋文侯死时,又安排儿子晋昭侯将自已的弟弟成师封为曲沃,称曲沃桓叔。晋昭侯七年被大夫杀死,大夫暗通曲沃桓叔驱兵入京,欲自立为君。后被晋昭侯家族大败,逃回曲沃。此后两支公族展开数代人67年的相互杀伐。终于在晋侯缗二十八年,曲沃次支杀掉京城的长支公族。将珍贵物品献给周釐王。曲沃一支被周釐王封为晋侯,是为晋武公。晋武公在位38年,将长支公族屠戮殆尽,曲沃次支公族遍布天下。武公死后儿子献公即位,又遭遇本支公族威协,于是下令本支公族不得入朝为卿,或杀戳驱遂,或废为平民。从此晋国再无公族任卿大夫。算是暂时安定下来。无公卿任职身边,晋献公自由多了。胡来也开始了。特别是在太子废立上,朝三暮四。逼得诸公子外逃。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多年,后被秦人送晋,夺回君权。晋文公重耳执政九年,继齐桓公后称霸。晋国势力重振。

二、六卿柄国,改革自肥。

晋国从献公屠戳公族到死后诸子争权,晋国公族在内斗耗尽。晋国用人转向异性,同姓的仅有远宗魏氏姓姬,分封毕地后不久即沦为平民。晋国大量任用异姓为卿。春秋中期卿大夫10余姓,争斗后仅留下六卿:韩、魏、赵、范、智、中行。前550年,以范氏为首的六卿联合打击大夫栾盈。栾逃齐国,齐国偷偷将栾盈送入曲沃,联合曲沃旧势,发兵攻击晋国首都。范氏发布命令,自晋文公以來,为国家作战立功未得到官职的人,其子孙可以作官,一下子提高了士气,很快把曲沃来的栾盈等打败。连残存的公族也彻底清除了。

清除曲沃公族后,六卿完全操红了晋国。六卿作为新兴力量,积极推行改革,促进生产发展,收揽民心,壮大了各自势力,建成了六个国中国。慢慢架空晋国君。

三、六卿兼并,三家分晋。

在改革中自肥后,六卿之间也进入内斗,先是韩、魏、赵、智四家联合吃掉范、中行两家。后韩、魏、赵联合吃掉智伯,三家平分了智伯。并将晋国君赶回曲沃。前438年,晋幽公即位时,反而向韩、魏、赵三国行朝拜之礼。晋国君只剩下曲沃宗庙所在地,成为三国附庸。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魏、赵为诸侯。前376年三家废晋静公,彻底分掉晋国。这与田氏代齐在时间上和方式上一致。开始了战国时代,春秋的的礼仪遮丑布也没用了。





左说春秋


我是幺幺龙,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所谓三家指的是“赵魏韩”,这三家加上之前并存的四国,合称为“战国七雄”。


晋国,其实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国家,国力雄厚,疆域辽阔,其在晋文公重耳手上更是蒸蒸日上,一跃成为霸主国家。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居然还是分崩离析,一分为三,实在是令人有些不解。

其实原因倒也简单。

一来公族的力量被削弱。曲沃代翼一事,小宗取代大宗,使得晋国的君主对公族极为不信任,开始削弱公族的力量,重用非公族的人才。

二来士卿大夫的地位和势力不断壮大。晋国在晋文公时期,推行三军六卿制度,共有六大家族,但是随着发展,有两家被淘汰,权力被分割,其中智家实力最强,赵魏韩三家次之。当然,智家却被赵魏韩三家联手攻灭,徒留遗憾。


三来晋国后期君主多为昏庸无能。很多时候,英明的君主对国家来说是发展先决条件,但是由于继承习惯,导致昏庸的人也会成为君主。他们坐视朝中大臣势力日渐壮大,而不加以节制,最后酿成了这场混乱。

四是当时处于礼崩乐坏的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很弱,诸侯之间攻伐不断,君主与大臣之间内斗不断,常有弑君杀主的事情发生,这也为三家分晋提供了一定的“舆论支持”。


幺幺龙


谢悟空!历史上晋国本来是很强大的,从晋文公成就霸业开始,一直到晋平公时期,晋国和楚国轮番坐大,最后到战国被肢解成韩、趙、魏三国,纠其原因:



年年战争是晋国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晋国在晋献公手里迅速崛起,在其儿子晋文公手中终成霸业,为了和楚国争夺天下老大,晋国从公元前632年开始,到公元前532年结束,一百年时间里,前后数十次大规模对楚国和其他国家发动战争,虽然胜多负少,但却耗尽了国力,加剧了国内人民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为最终被肢解埋下了祸根。



晋平公政治腐败是晋国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晋国到晋平国手里,打遍天下无敌手,重新夺回霸主地位,虽然战争结束了,但新的危机正在走来,作为一国之主,晋平公政治残暴腐败,生活荒淫无度,相传其后宫佳丽无数,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朝政,加上其大兴土木,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深受战争之苦的国内百姓再次雪上加霜,苦不堪言,这是晋国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大权旁落和卿大夫坐大是晋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晋平公整日忙于吃喝玩乐,把朝政交给卿大夫代理,使晋国从他手里大权开始旁落,直到后继几代之君都没有收回旁落的君权,直到后来晋国被卿大夫瓜分和肢解。

历史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晋国为了争霸天下,不惜屡屡发动战争,最终没有逃脱衰败的命运;晋平公政治腐败,生活堕落,懒于朝政,导致晋国大权旁落,最后走上被瓜分和肢解的道路。谢谢!


知未是也


晋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皇族内部的争斗残杀。本来晋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完全有 可能统一中国。由原来的一家分裂成三家,三家又都在战国七雄之列。晋 国的一分为三,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晋国的公族被大量的屠杀了。所谓公族,是指国君的亲属,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叫晋无公族,就是晋国国君的亲属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也是这个时期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这个现象要追溯起来,应当从晋献公开始说起。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穆侯有一个长子有一个幼子,长子后来继承王位,就是晋国的国君。他的小儿子就是晋献公的曾祖父,后来被封到一个地方,古地名叫曲沃,大致相当于现在山西省的闻喜县。封到曲沃以后,按照周代的宗法制规定,在一个宗族内部,只有嫡长子是大家长的,称之为大宗,其他的儿子都称之为小宗。所以晋献公的曾祖父实际是个小宗。曲沃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非常适合农业发展,所以曲沃这支小宗很快发展起来了。由于农业发展好,他的力量强大起来,就想夺大宗的君位。经过晋献公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努力,花了差不多70年的时间,把晋国国君的大宗给杀了,夺了晋国国君的位置。这几十年时间的路走得不是很平坦,因为小宗去夺大宗的君主之位,这是违反宗法制的,晋国的宗族势力极力反对。于是周天子两次出兵,但是因为曲沃这支力量太强大了压不下去。而且它做的很巧妙,最后当晋献公的父亲杀死晋国国君后,他送了一大批宝器给周天子,向天子行贿,结果周天子笑纳了。周天子这时候也没有办法,因为许多诸侯国之内都出现了小宗夺取大宗,异姓夺取国君位置的现象,周天子也管不了,就默认了晋献公的曾祖父做了国君。晋献公即位以后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是小宗发展起来的做了国君,大宗的那一支还有很多的儿子,你把人家爹杀了,把君位夺了,但是父亲死了儿子还在,这些儿子都叫做公族。这些人的存在威胁到晋献公的君位。所以,献公八年晋献公就下令屠杀,把大批晋国的公子杀掉了,结果是同姓的杀光,公族没有了。这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异姓的卿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最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呢?就是你把同姓的杀了,总还得有人掌权,同姓的没有了,异姓的就起来了。所以晋国的分裂实际是晋国内部权力争夺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