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大师太极拳的发劲心得体会!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

李雅轩大师太极拳的发劲心得体会!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从杨澄甫学拳十八年有余,晚年深研拳理,能言人之所未曾言,发人深省,得成一代名师。他在致弟子的信中,述及太极拳发劲,曰:“太极拳的发劲机会,应是在打手中赶现成的,送到手上来的,这样子打的才干脆,而不是把发劲的机会硬作出来的;否则打不出人去,就算是凭自己的力大,勉强把人打出,也必拖泥带水。”(摘自1963年10月10日信)

“老论云:‘发劲须沉着松净’,是说在发劲时,必须要松、要沉,并且还要松得纯粹,松得干净,不留有丝毫拙力在筋骨肌肉之间束缚着,如这样子,才算松净。否则就未松静,就发不出松沉软弹的灵脆劲去。”“如身体各部未能松得净,那意识神气就指挥不出灵脆的动作来,就打不出迅雷不及腌耳、惊心动魄的劲来。只是凭着肌肉、筋骨的伸缩动作,那是绝对不够快的。”

太极拳是提纲挈领抓大体,不找零体。”“按太极拳之发劲有几十种之说,我以为不对。我以为只有一个懂劲和不懂劲的问题。如不懂劲,会一百个发劲,也等于零。如懂了劲,虽变一百个、一千个也是一个道理。千变万化,想如何打,就可以如何打,又岂止是几十个哉?”(摘自1964年11月20日信)“太极“发劲的功夫,等于水到渠成,不宜单单地求这一技能。”(摘自1968年2月17日信)

“练功夫要能轻,轻到空无所有;要能重,重如山岳。进之则令人难觉,退时则使其莫知。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变化神奇,鬼神难测,这才算高手,否则就不可能斗大力士、蛮干汉也。”(摘自1968年12月1日信)

“关于练功,脚下要稳,是松沉下去了,自然的稳,不是用固劲的稳。腰部要活,是要因有力来触,自然的活,而不是无故自己转动几下的话。手上的灵,是在松软稳静着长期练功,养出来的灵,不是故意动几下的灵。”(摘自1973年9月5日信)

要想功夫成熟,还是在大松大软的舒适稳静中练功夫,久之方可。”(摘自1975年正月初七的信)

脚稳、腰活、眼明、手灵;大松大软,周身一家,久之即可懂劲、发劲。这大抵是练太极拳功夫的要领。

筋骨肌肉动作,包括骨关节松开又自然恢复的力道,都是物理的力,不是太极拳的劲。练太极拳劲,须另辟蹊径。

盘架子,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功夫。大松大软,而得周身一家,伸展如接天地,卷缩如成泥沙,即可以练意。按古籍所载,意在心,以现代生理知识而言,意即是头脑中的思维、意识为主宰。

意之动,可以疾速,也可能迟缓;可以飞跃,也可能停滞;可以遨游宇宙,也可以深藏丹田;习练太极拳者,须明暸自己的“意”之种种内涵、属性,明暸意与能量,呼吸、劲力的本质区别,明暸自己与他人的“意”,都是无质、无形、无量、无拘的客观存在;再急促的呼吸,再迅急的动作,都没有“意”之动那样的速度。在宇宙范围内,光速最高,至今尚无可超越。但是人之“意”动的速度更高,惜乎人尚未知其价值及可利用之渠道耳。

太极拳之练功,首在练“意”。身躯僵硬、精神紧张、私欲糊心、思维固定,是人之常态,难得大松大软,难得清心寡欲,故多数人的“意”,是僵化的,是迟滞的,是狭窄的,也是懒惰的。试以意反复升降用于自己的头、足,就会发现意动之速度并不快,而且还会感到颇不习惯;为什么?因为人的“意”之运动,也有其自在、自为的惯性和惰性也。“意”怎样动、怎样静,怎样合、怎样分,怎样动得快、动得慢,都要习练,还要持之以恒。

习练太极拳练“意”,首在于“ 意守丹田”。久之,分三分意于左手右足,或右手左足,而留七分意在丹田。这是最基本的练意功夫。久之,便由内而外、又由外及内,得“周身一家”的修为和感觉。这样的练习,除静坐、站桩、练拳均须进行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亦可时时、处处应用。简而言之。七分意守丹田,三分意分流手足也。

如此练习一段时间后,即可导“意”入地,由三寸而三尺而三丈,又复返回至左臂左手,或右臂右手,如此反复为之,便能够使自己全身躯与大地逐渐连结、融合为一。故练拳或静坐时,习练者最好不要在房内、楼上立足,而宜和土地相接,赤足更好,布鞋亦宜;双脚掌皆不可蹬地用力,而须寻求脚掌和土地互相粘连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全身松沉于双腿双足而致之者。这也就是李雅轩致其弟子信中所说的“脚沉。”

这种“脚沉”的感觉,来自沉的实际,人与地之连结融合在此,人之“意”动,迅即能发至手臂,亦在此。

习练太极拳盘架子,无论师事扬式、武式、陈式、孙式,在左或右掌臂由虚变实时,习练者的三分意缓慢或急速由地而足而腿、经丹田而肩而臂而掌,以丹田为中心,成斜线或对角线方向变换。此“意”可发于指尖、可止于掌缘,也可以离开自己手掌五指,而达到近距离或远距离的一个定点目标。此练习,宜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宜紧束而不可散乱,似有似无,似疾似缓,历练之,而总在有意无意之间。

《十三势行动心解》有言曰:“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人之“意”、“气”,是不同的。“气”或“内气”,是人的功能、能量的总体,包括轻柔绵长的内呼吸在内。以意导气,缓速自如;以气行力,而忘意、弃意,就难免拙力复生,动作僵硬,发力迟滞,在所难免。“有气者无力”者,得内气而无拙力也。“无气者纯刚”者,忽内气,可得者唯刚僵之力耳。意、气、力之分别,在此数语内亦可见其概义。

时人学练太极拳,其多数用在求其与师“形似”上,注意于一招一式的姿势、动作;亦有进者,则属意于内外意识,躯体的柔化松软。其实,这两个层次的练习,诚然必要,但不是惟一,不是终结;更困难、更重要的是、习练者自身的“意”的习练

在练“意动”的长时间过程中,人有嗳气、体动、挺脊等效应,概属正常,不必在意。如动作过大,可以意默念,“停止动作”而缓止之。

《太极拳论》曰:“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说的是功夫进程的三个阶段。招式不熟,习练者之意必然贯注于拳式之正误,而无暇致力于去除拙力、僵劲。着熟乃初级功夫,重在默识揣摩、大松大软,气沉丹田、虚实分明,动作熟练、拳式协调为其要点。

懂劲为其次的功夫。由习惯招式而自然本能,而内意、外式之协调同一,由外及内,以内驭外是其重点。神经反应之灵敏,首先在自己的“意”的灵敏。

“阶及神明”则是高级功夫,心、意、气、身、内、外、体、用,都浑为一体,没有丝毫分割。有论者把内劲、外力截然分开,引“用意不用力”之古训,力论太极拳用内劲而不用外力云云,未免过于胶柱鼓瑟,难免刻舟求剑之失也。

李雅轩论太极拳功夫,分三步,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而贯穿体、气、神、即“着熟”、“ 懂劲”、“阶及神明”这么三个层次,唯意而已。练意、知意、用意,这才是“用意不用力”这句话的真义所在,这才符合《十三势行动心解》所说的:“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的真意。

李雅轩把太极拳劲分为五种:“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皆指自己习练、得成的太极拳劲力。虚无劲,为己之整体虚无;发出的内劲、外力相合的拳劲,却都是实的,所谓“有虚必有实”,“虚实相生” 是也。李雅轩与弟子、访客推手,发劲就是“一股大力”、“有股重力一撞,如触气一样”,“如蛛网缠缚”,“有很多手”,其虚无劲已炉火纯青,瞬间即转化为实劲,疾速绝伦,堪为一绝。

太极拳之发劲,内外不分,亦不必分,不能分;贯串者,在意。在意,才能真正“豁然贯通”,而拳意、心意、劲意,都是要练习的。全身松沉亦在“意”,在丹田之八分意,持下沉之势,久之,便觉体沉、足粘,腰活、胯松,大松大柔遍及全身,特别是上身由轻灵而虚无,转腰时带动手臂在旋转中甩动,用意至指、掌、腕而不用力,臂带动掌、拳出,可快可缓,更可以极疾速。这样的动,才能达到“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的层次。

劲转为无,实转为虚,须“劲断意不断”。《十三势行动心解》言:“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太极拳家极为熟悉的古语。此能力,此境界,来自盘架子的大松大软的功夫。极虚无,然后极厚重,极缓慢,然后极疾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三句话,是密切相关,不可须臾分的。

李雅轩大师太极拳的发劲心得体会!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

自己用意贯穿足下之地,脚腿、丹田而肩、臂与掌发劲,可练习断瓦片,自一片可练至数片,要点在于丹田之意,瞬间尽出也。

太极拳家出掌、打拳,第一层次,是直接打到对方身躯的任何部分,如无内劲,则无力、无功;第二层次,是捉住对方手腕、臂、腿,顺其力、其势,用太极八法发劲;第三层次,是双方肢体之沾、连、粘、随,如吸附,如胶结,借力打力。第四层次,是再返回到第一层次,不过出手含蓄内劲,意在对方身体之内、或其后,则可伤对方之脏腑,甚或致命。推手,有时可能在打出一方之时,可能致其吐血,就是这个缘故。至于再上层次,则已非太极八法所能尽者也。

“借力打力”这四个字,是习练太极拳者都十分熟悉的。“四两拨千斤”之语,亦从这个四个字来。时论对此四字的解释,几乎都是反复说明“不丢不顶”,借对方的来力之势,同方向施之以已力,而致其合力达到最大,使对方迅速踬跌云云。这种分析论断,诚然不算错,但远不完全。“借力”者,吾人还可以借重力和地心吸力这样两种力,然后才借对方之力。三力不可偏废。

吾人习练拳架过程中,每式均有松沉动作,这就是重力;是自己全身一家,浑然一体的下沉重力。沉至尽头,周身以螺旋转动之势的反弹力,就是利用足下土地的地心吸力的一种特殊反弹,也自然而然地利用了自己大腿二头肌的弹力。以慢动作盘一趟太极拳架子,约需三十分钟左右。而无论动作速度如何变化,只要习练者利用了自下沉而转升身体的反弹力,盘完全套拳架以后,其大腿二头肌就会发热,较大腿、膝头的任何部分的手感温度明显要高。这种反弹力,经过久练,借土地地心吸力之突然逆转与加速,而得其劲;又以全身松软,而成其浑然一体;再由己意导到掌、拳、臂、肘、肩、体,进而发劲,瞬息之间一抖即出,遂成李雅轩名之为“扔劲”、“冷劲”的劲道。此劲无内外之别,一及对方肢体,对方即有像触电一样的感受。

太极拳每一招式,都有这种周身一家的松沉力(劲)、反弹力(地心吸力之反方向弹动)。呼吸,用意、变速……全部溶合在一起,这是太极拳与其它任何拳种不同的地方。如果单独以牛顿的力学定律来分析自己的太极拳发劲,则MA之中的M(质量),是自己全身甚至借有部分土地之质量,A(加速度)愈高,此力愈大,而决非单臂、独肩或者再加上转腰之筋骨肌肉的爆发力所能比拟者也。

李雅轩论拳劲,说:“ 扔劲是扔出去、摔出去、掷出去的意思。练枪的手法常用扔;练拳的手法,用扔的地方不同,只有野马分鬃和按劲。将对方拿着(这就是用手抓住对方臂膀或其他处,是上述的第二种层次),则来得特殊的快(此即是在下所说的:‘加速’),能使对方冷不防,就已经打上了,这就谓之冷劲。也就是劲起于陡然之间,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的意思。要和外功拳比手,就非会发这种劲不可,如只是揉揉扭扭地周转几手,就不足以敌高手也。”(摘自1963年3月22日信)

此言有理。但是,“扔劲”既是“扔出去、摔出去、掷出去”,就不止是“野马分鬃和按劲”而已,太极拳的任何招式,除极少数如“下势”等以外,都可以、也应该有反弹劲,那就都可以是“扔劲”、“冷劲”,只在于自己悟或不悟、用或不用耳。

发“冷劲”即发极高加速度的劲,关键在于自己的“意”之长期习练、极度灵敏。对接对手之来力,即粘住对手之拳、臂、不丢不顶,决非易事。因为并非每次都能等到对手之力、之拳,接触到自己,才能“听劲”、才能出手也。

太极拳之化劲可接发劲,化劲就是发劲,发劲也就是化劲。

太极拳的速度变化

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一般老师传授的、习已为常的动作,大抵都是:全身松柔、动作缓慢、舒展均衡,鲜有对练拳速度有什么异议、取什么另途的。杨禄禅、杨班候、杨澄甫三代在北京授拳,以弟子中不少是豪门子弟、富贵中人,因而舍技击而偏养生,弃猛烈急骤动作而就松柔舒缓。后世以杨式太极拳为代表的练拳速度,如此这般地传将下来,遂成定见积习。

李雅轩大师太极拳的发劲心得体会!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

习练太极拳者,大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及传为张三丰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名家后人如李雅轩称之为“老论”的这两篇短文,各自字数不过三百有余,其论则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足为后世传人之不二圭臬;但其中并无片语只字论及太极拳之习练,必须、或应该从头至尾以缓慢、均匀速度为之。太极拳之名、实、论,从两篇“老论”始,至今已经数百年;杨禄禅从陈长兴为师,不过十有余年,其后更得陈长兴秘传《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班侯子杨澄甫晚年著《太极拳法歌解》、《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之名始盛,其术乃显。自明代中叶王宗岳定名之“太极拳”始,至杨禄禅得《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之数百年中,武籍史书、拳家武林,均不见传衍《太极拳论》之盛事,接近空白一片。

李雅轩大师太极拳的发劲心得体会!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

但在那几百年中,习练太极拳并非限于缓慢、均匀的速度,却是一定的。因为两篇《太极拳论》关于习练太极拳的速度,并无“缓慢、均匀”之类的考语或提示,独有论及出拳速度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十个字。此十字,充分体现了“舍已从人”这一原则。如此,则太极拳必有变速,对手出拳如电光石火、疾风骤雨,如以太极拳“动急则急应”,哪里能够缓慢、均匀地盘自己的架子乎?整个套路,无论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必当破离无疑。此破离,亦应当是应对原则之“动急则急应”得以致之;不得不然耳。王宗岳在此后加上这样的话:“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变化万端”,理应包括用拳之速度;当然也包括“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条直述太极拳运动作速度的这么两句话。

《太极拳论》还有一句与练拳、用拳的速度有关,曰:“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七老八十的人,能以太极御人“众”,不怕其人动作快,而是耄耋独有巧、智、走、粘、“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真功夫也。王宗岳所肯定的,还是这么十个字:“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武禹襄著《十三势行动解》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先动”二字,在“微动”之后,故不可称曰“先”,除非对方“微动”是意,是极轻微的出击前的准备性动作,如缩肩、提臂、捏拳、动掌之类,而已之“动”,却是抢先一著、如电光石火般的实动,方可曰:“先动”。而这种“彼微动,已先动”的格局,只是多种情况之一,因为还有粘、连、随、化等太极拳势,都是对手已动、真动之后的短时间内,已之出拳动作,才随机应势而应之者也。所以武禹襄说的“彼微动,已先动”,似宜归于常言所谓的:“后发先至”、“舍已从人”的拳理、拳道中去,而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动”的速度。倘若自己动拳、动休、动肩……的速度,比对方的“动”要快,则无论对方的动速有多少“微动”,所指的拳势,必是对方出拳,“微动“之初,自己却已“后发先至”。

太极之弧形拳路虽小,螺旋动作虽微,却都是有的,所以,速度必定要快一点。所谓“快一点”,应该是恰到好处,不能馒,但也不能太快。“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耳。

“彼微动,已先动”,只是双方交手的一种情况,而非其全。故后人理解、应用此六字,不宜胶柱鼓瑟,不宜偏执僵化,盖对方无论动拳、掌、指、足、肩、体,除如太极、形意、武当等柔性、弧性动作外,其速度,其劲力,大抵都是走直线,由缓而弱、到急而强、又变缓而弱,继而力尽、动止;则已之“动”,在速度上,当然有所不同,过缓则不及,过疾则无粘、失随、不连、难化。故已之动,当用能迅速切入并切合对方不同之缓急动程最适宜的速度。其最优值,理应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之一瞬间,无论方向、速度,皆与对方之劲力、动作之方向、速度相同,或至少相接近。如此,方能体现“舍已从人”之太极拳理。

交手双方,常对面立足、出拳,偶有侧面、背面应敌者,故“已之动”的方向,经常与“彼之动”的方向相反,或相交一个角度,故出手而得先至,诚然有其急快的速度在,但一经双方肢体接触,则已之动作势必掉转方向,顺应“彼之动”的方向,才能继之以粘、连、沾、随,才有借彼之力的可能,才有其后之化与发。己之拳路的转折,固然是柔性孤形动作,但其关键,在于出拳伸掌,即有回路,首尾相随、连为一气,有出即有回,有进即有退,是一个整体。

自已动作的方向、速度之转折,在意不在力,亦不在气。用力、用气,动作必滞呆缓慢,凹凸分明,不是“过”就是“不及”。已之动作,无断续、无凹凸;而避彼之动,以已之动袭对方之空门、弱点,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速度,则应在对方没有来得及为其空档、弱处设防之前。

真正的太极拳势之练习与实用,既有快速,还有变速,更有加速。习练太极拳,要“缓慢、均匀”之说,用之于保健养生长寿则可,于实用、于技击,则叫做:走进了一个误区。

太极拳练习,历来有两种途径、两个可能。为保健、养生、长寿,始终缓慢、松软,是其一;练太极功夫进而发展为技击实用,是其二。前者可以不改变拳势动作的速度,后者,则必须要在练习和实用太极拳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同的速度变化。

其速度变化,仍然是式式通体松软、时时不离太极、阴阳相济、虚实相生、收发一体。

太极拳的拳式,均以弧形动作相连,无凹凸、无终止,虚实、阴阳、进退、攻守,始终相生相易。如以大弧度慢动作,进行太极拳的练习、甚至实用,其人与其它拳家相交手,就不可能“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更不可能“动缓则缓随,动急则急应”。如果其拳不能“舍己从人”,太极拳也就不成其为太极了。

太极拳动作之速度,在初级练习阶段,只能缓慢、均匀、均衡、通体松软,这是对的。无论为健身、养生,还是求技击之用、之精,只有卸尽自己全身拙力、僵劲,才能说后话。此缓速盘架子练拳阶段,似宜需四、五年时间,需明师、需益友、需苦练、需朝夕默识揣摩,求诸于己、求之于内,方能入此门,得其道也。习练太极拳而有志于技击者,必须废除历来轰传的太极拳动作是缓慢、均匀的基本概念,得通体松软,拙力尽除,内外相应,周身一家的基础,就必须兼有拳路快速、加速、变速之练习与实用,否则,习练者只能算是太极拳的“搓箭派”、或“保健养生派”。

于1927年农历9月谢世的宋世荣大师,有《内功四经》传世。1885年,宋以《神运经》之理,点拨其师侄、时年二十一岁的刘纬祥(1864-1935年)曰:“以柔用刚方是真疾,以柔用疾方是真刚”,令刘在“柔”字上狠下功夫。刘生前常说:“我曾亲得宋世荣先生内功经‘柔’字真传。”刘对其弟子马礼堂(1903-1989年)常提起宋世荣亲授“柔”字内功要诀之往事。

《十三势行功心解》有言曰:“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此“坚刚”,为深厚内功劲力之必然;对照宋世荣《神运经》之语,“……以柔用疾,方是真刚”,所点明者,乃自己运拳用掌的极柔软动作,加上疾速的速度,才是真“坚刚”。

反过来说,练拳者无论练外家,还是练内家,只要身僵硬,用拙力,肌肉紧张,动作速度就不可能很快、很持久。宋氏《神运经》:“以柔用刚方是真疾”这句话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人类生活中,于此已有大量实例,岂止习练武术功夫、中西乐器而已。

太极拳动作的快速练习,不可一蹴而就,而须自己于勤盘拳架、得通休松软的同时,予以单独练习,由慢而渐快而至极快,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练习的方法,首以各种角度旋转腰胯,转折处必须是柔性圆弧形动作。无论扁平、扁斜形的腰胯旋转,都是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正可斜、不拘一格。习练时,先以意转腰,而至极缓慢并得减除意识而少想腰,不想腰,再到彻底的活腰虚胯,在意识上、动作上,始终都是若有若无,似虚似空,不挂本力,更不受丝毫拙力,而得极疾速、极虚空的境界。祝大彤、王培生积数十年的经验提炼而得的“空腰”之见,可能是一种自我感觉,也就是李雅轩所说的“虚无劲”之由来,皆得先见之明也。

腰虚空既得,则肩、臂、掌自然下垂,此时可单练腿足之动。定步则练双足之虚实互易的速度,亦由慢而快,由意识而虚空;活步则练斗室之内,向四面八方前进、后退、横跨、斜行,宜设想对手四人分立四方之势,再行练步。

练习活步,首重趋避,次重急速切入对方空门。落脚方式,可提足,可用滑步或拖步,也可用梅花桩步或八卦趟泥步,唯其至要,在于以虚空灵动之腰胯旋转,带动腿、足耳。其双腿之虚实变换,亦尽在其中。

练肩、臂、掌太极动作之速度,首取诸关节完全虚空,再转动腰胯,得臂掌之动,上下、前后、左右,如悬锤,如钟摆;双足可先取无极式,再取三七虚实式,以意贯串足,腰、臂、拳、掌;此意之贯串,为斜向,左足为实,右足为虚,则意由地而左脚,左腿而腰,向上贯穿右肩、臂、掌,腰微动而带动右臂右掌上下、前后、左右而疾动;反之亦然。如此习练这样的大松大软之快速动作,可以持续几百次、上千次,而气不喘,力不竭、面不红、身不热。这是体育肢体运动要求肌肉、韧带关节紧张用力所难能做到的。

练习这样的快速动作,只是练意之贯穿,练意之变换,却不用分毫的力或气。练之日久,自然能够达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境界。

太极拳动作之加速,得增额外的大力。按牛顿物理定律,力为物体质量和速度之乘积。太极拳既是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其质量必大于一般拳家只能以肩胛骤动、肌腱缩放之质;而且以自己的足掌粘地,借地之部分质量,乘之以动作之加速度,得较大的力,那是一定的。

习练加速,首先可取旋转沉体与螺旋反弹之瞬间。此为常。要点在于始终以意为之,继而再在任何动作过程中,练习加速。即在自己接触对手的肢体任何部分的一瞬间,迅速加速。那就是随机性的变速。

有心习练太极技击功夫者,应知练习全套太极拳,其中一定有快速、加速、变速这三种必不可少的速度变化。弃此者,唯得健身养生之用而已。

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关注回复“下载”即可),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太极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