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唐詩的作者很少寫出關於長安的詩篇?

小機智廢話特別多


應文小姐邀答:

長安是著名古都。 自漢高祖七年定都於此後。東漢獻帝、西晉愍帝 、前趙 、前秦 、後秦 、 西魏 、北周 、隋 、唐皆於此定都。 西漢末綠林、赤眉, 唐末黃巢也曾建都於此。



在唐詩中長安也常用作都城的通稱。 例如:李白 《金陵》詩之一:“ 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 。”

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的沉澱,形成了很多與長安有關的詩詞典故。 而漢樂府《橫吹曲》 因內容多是寫長安道上的景象和客子的感受,故又名《長安道》。 南朝陳後主 、徐陵和唐代韋應物 、白居易等詩人均寫有此曲。 而《全唐詩》中與長安相關的詩句也應不下千首。其中亦不乏傳世佳作。



在此隨便貼上唐人七言絕句一打,供參考:

雜詩(無名氏)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三歲日詠春風寄長安柳(元稹)

三日春風已有情,拂人頭面稍憐輕。

殷勤為報長安柳,莫惜枝條動軟聲。

別李評事(王昌齡)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寄廣文張博士(王建)

春明門外作卑官,病友經年不得看。

莫道長安近於日,昇天卻易到城難。

聞春鳥(韋莊)

雲晴春鳥滿江村,還似長安舊日聞。

紅杏花前應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

裴給事宅白牡丹(盧綸)

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

別有玉盤承露冷,無人起就月中看。

長安閒居(白居易)

風竹松煙晝掩關,意中長似在深山。

無人不怪長安住,何獨朝朝暮暮間。

傷循州渾尚書(劉禹錫)

貴人淪落路人衰,碧海連天丹旐回。

遙想長安此時節,朱門深巷百花開。

邊詞(張敬忠)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退朝望終南山(李拯)

紫宸朝罷綴鴛鸞,丹鳳樓前駐馬看。

惟有終南山色在,晴明依舊滿長安。

長安秋夜(李德裕)

內宮傳詔問戎機,載筆金鑾夜始歸。

萬戶千門皆寂寂,月中清露點朝衣。

長安晴望(杜牧)

翠屏山對鳳城開,碧落搖光霽後來。

回識六龍巡幸處,飛煙閒繞望春臺。



另有詩友希望我對答題所引詩詞都作解釋。這太花時間了,也覺沒此必要。若閱讀中有不明白的詞語,在回覆中發問便好了。在詩詞閱讀,創作中有什麼困惑的,也可關注問我,我會知無不答。


筱靜隨筆


我覺得關於長安的詩篇並不少,題主的提問是一個偽命題。無論唐朝哪個階段,描寫長安的佳作都很多。“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作為都城極其興盛。




初唐時期,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名氣很大,不就是寫的長安嗎?“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描寫了長安城極度繁華的景象。

盛唐時期,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寫道“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不也是長安城的景象嗎?

中唐時期,賈島的《憶江上吳處士》頷聯寫道“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更是描寫長安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被引用。

晚唐時期,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不第後賦菊》其二寫道“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充滿了戰鬥豪情,不也與長安有關嗎?

長安作為唐代繁華的首都,是詩人們朝思暮想的地方,一有機會,肯定會到長安揮毫潑墨。長安是頂尖詩人的聚集地,想都不用想肯定會有大量關於長安的詩篇。

題主的提問太草率,唐代詩人描寫長安的詩篇,留下來的很多。我想,也許還有很多詩篇沒流傳下來呢。流傳下來的詩篇加上沒有流傳下來的,肯定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長安回望繡成堆”、“一日看盡長安花”,長安作為世界歷史名城,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誕生了我國最為輝煌的“盛唐氣象”。


層城鵷雛


長安屬西北地理環境限制,沒什麼青山綠水世外桃源,詩大多的以浪漫為切入點。再者長安乃唐古都天子腳下,以此為詩弄不好坐牢都有可能,所以詩人大多作詩題材以山水為意境為多。


易水寒5888



酒醒卻喜團茶苦


應該說描寫長安的詩篇不在少數 而時光的檢驗 淘汰卻是真實無情 那些繁華都市裡卵出的空洞浮華 毫無生命力 感染力的作品 怎抵得過身體力行 遊歷天下 感悟天下疾苦與喜悲的心靈之作 李白杜甫王勃杜牧…影響深遠 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深深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