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和突厥有什麼關係?

藏巴拉唐卡


土耳其人和突厥人有什麼關係?如果把突厥限定為隋唐時期中國北方的那個遊牧民族,可以說現代土耳其和突厥只是有傳說層面的聯繫了。而如果把突厥定義為9到14世紀廣泛分佈於中亞和西亞地區的各個說突厥語系語言的遊牧民族,那麼現代土耳其可以說是其中一支的後代。


北亞突厥和中亞突厥

其實在討論土耳其和突厥的關係時,最難證實的就是北亞突厥到中亞突厥的轉換。其實在最早的突厥汗國時期,其內部的衝突就很明顯。當時突厥內部的阿史那家族佔據了統治權,但一些反對他們的部落卻在汗國西北部的回鶻地區結成了一個聯盟,即九姓烏古斯聯盟。

但後來在唐朝先後滅亡東西突厥汗國之後,這些部落就也臣服於唐朝管轄之下了。但在公元682年,在當時唐朝所統治的西突厥故地,有一些當地部落發動了叛亂,而領頭的一個部落叫樣磨部落。結果這次叛亂在唐朝和葛邏祿部的鎮壓之下,很快被平息。葛邏祿部其實也是一個突厥部落,但在當時一直臣服於唐朝。

今天蒙古國境內的突厥人古巖畫,在人種方面和現代的土耳其人八竿子打不著了

而這個樣磨部落算不算突厥人卻有很多疑問。因為在史書裡這個樣磨部落很早就被和突厥人單獨分開說了,所以其實最早他們很可能不是突厥人,而是回紇或者欽察人的一支,只是在後來被突厥汗國統治之後,漸漸被突厥人同化的一箇中亞部落。但在發動反唐的叛亂時,這個部落的首領卻是來自九姓烏骨斯部落,因此在中國史書裡被叫作烏鶻。

而在叛亂被鎮壓之後,中國史書記載樣磨人殘部在烏鶻的帶領下向西逃竄,不知所蹤。在這之後,中國人就不知道這些人的去向了。但在大約100年後,在當時阿拉伯人佔領的中亞地區,發生了一次當地人的起義,而在這次起義裡,有一支被稱為烏古斯的突厥人參與其中。據阿拉伯史書記載,這支烏古斯突厥人是在東方被葛邏祿部打敗之後,無家可歸才投奔中亞,最終參加了起義的。這些描述就和中國史書裡所說的叛亂之後,被唐朝和葛邏祿部鎮壓,之後西逃不知所蹤的樣磨人非常非常像了。在當時的突厥部落裡,用首領的名字命名部落名是慣例,而樣磨人從唐朝逃走的時候其首領就叫烏鶻,其實差不多就是烏古斯,所以從各方面的記載對照分析來看,阿拉伯人記載的烏古斯部落,很可能就是中國史書裡記載的由烏鶻率領的樣磨部落。

中亞突厥和西亞突厥

然後這個烏古斯部落就又失蹤了,又經過了200多年的不知所蹤,在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地區,突然出現了一個叫烏古斯葉護國的突厥人國家,而這個國家也曾強盛一時,甚至曾經聯合遠在東歐的基輔羅斯公國討伐其西面的另一個突厥強國可薩汗國。而且這個戰爭甚至還有點宗教戰爭的意味,因為烏古斯葉護國當時已經信仰伊斯蘭教,而可薩汗國雖然也是突厥人的國家,但卻信仰猶太教,所以雖然都是突厥人,但卻已經在宗教方面勢不兩立了。

因為這個烏古斯葉護國也找不到任何其它的族源,所以目前普遍認為他們就是曾經因為參與中亞起義而被阿拉伯人記載的那個烏古斯部落的後裔了。因此,他們也有可能是在唐朝發動叛亂後西逃的樣磨人後裔。那麼之後的歷史就相對比較清晰了。烏古斯葉護國的後期,原本也出身其王族的塞爾柱部族崛起,和其王室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大,其王國也開始衰落,最後在同為突厥人的欽察人打擊之下走向滅亡。

烏古斯人建立的塞爾柱帝國

而塞爾柱部落則西遷波斯地區,最終建立了威震歐亞的塞爾柱帝國,大量烏古斯人在此期間也跟隨其西遷到了西亞地區。但塞爾柱帝國風光了100多年之後,又在花刺子模和阿拉伯人的打擊下走向分裂,各地軍閥自立,其中的一個烏古斯軍閥奧斯曼在塞爾柱崩潰之後的亂世中生存了下來,最終又建立了奧斯曼帝國,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烏古斯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

而因為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的統治區域主要集中在西亞北非的阿拉伯地區和南歐的斯拉夫人地區,所以在奧斯曼帝國時期,他們很少會提及自己和中亞乃至北亞突厥可能的歷史聯繫。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戰敗導致其帝國崩潰,現代土耳其建立之後,土耳其為了在中亞地區重建其政治影響力,又開始和中亞及至北亞的突厥歷史拉近關係。比如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在上臺之後曾經在自己私人劇院的舞臺上刻上了突厥汗國時期統治家族阿史那家族的母狼族徽,而當時這個代表古突厥人的標誌也曾經在土耳其風靡一時。

帶有阿史那家族母狼標誌的徽章,在1926年曾被提議作為土耳其的國徽


但其實這樣硬拉關係也是挺可笑的,因為即使歷史上那幾個有疑問的節點都得到了肯定,土耳其人的祖先最多也只能間接追溯到當時反對阿史那家族的九姓烏古斯,而且他們當時和阿史那家族可是死敵。所以即使可以認定土耳其人是九姓烏古斯的後裔,在現代用阿史那家族的族徽也是生拉硬扯了。


桃花石雜談


土耳其的起源和中國歷史上的大突厥汗國有比較緊密的關係,但他們並不是隋唐時期突厥人的直系後裔。更加準確的說,今天的土耳其人只不過是泛突厥主義下的西亞民族和南歐民族的結合產物,跟古代突厥人相去甚遠。那麼,土耳其人和突厥人的聯繫是怎麼來的呢?時間要回到6世紀時的中國北方


在公元6世紀時,新興的突厥民族在蒙古高原崛起,取代了漠北的柔然汗國成為新的霸主。公元552年時,突厥人的首領那史那土門(伊利可汗)建立了遼闊的大突厥汗國。突厥人的勢力在此時達到極盛,東西縱橫兩萬裡。可是大突厥汗國只是部落結盟所形成的聯盟國家,政體並不牢固,而且還停留在落後的奴隸制基礎上,國內又有鐵勒、契丹、室韋、高車等其他遊牧民族的存在,很快就陷入分裂之中。

隋唐時期,原先由大突厥汗國所分裂出的東、西突厥都想要效仿拓拔鮮卑人入主中原,結果雙雙被唐朝擊潰。公元7世紀,東、西兩大突厥在中國先後被唐朝軍隊的鐵蹄所征服,成為唐的臣屬。唐朝在東突厥故土上設置了安北都護府,在西突厥故土上設置了安西都護府。

公元682年,東突厥人的殘餘力量因不滿武則天的壓迫,就在漠北宣佈復國,建立了聲名鵲起的後突厥汗國,可是這個後突厥汗國沒有延續太久。745年,後突厥汗國的末代君主白眉可汗被回鶻部落斬殺,其首級被獻給長安的唐玄宗作為貢禮。從那以後,作為突厥民族主體的“阿史那部落”就已經消失在了中國的歷史長河中。


不過西突厥汗國滅亡後,突厥的一個旁支“烏古斯部落”遷移到了中亞地區,並繁衍生息了下來,保存了突厥的名號,但是由於他們已經遠離中國本土,所以逐漸被伊斯蘭化。由烏古斯部落所建立的“大塞爾柱突厥帝國”在11世紀時風光了好長一段時間,其疆域從中亞的烏列什特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東岸,幅員遼闊。

直到12世紀以後,這個塞爾柱帝國先後被西遼國、花剌子模國攻襲,最終滅亡於蒙古人之手。由塞爾柱帝國所分裂出的一支殘餘勢力(羅姆蘇丹國),在經過長期演變以後,形成了近代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雛形,這才是今天土耳其人的直系祖先。

需要說明的是,在塞爾柱帝國統治時期,國內烏古斯人的比例在戰爭中已經不斷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西亞民族和東南歐民族的湧入。因此,從民族成份上來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人的直系祖先)已經夾雜了大量的希臘人、波斯人以及部分阿拉伯人,與突厥的烏古斯部落相去甚遠,因此只能算是泛突厥文化下的非突厥民族。

(土耳其美女)


中外歷史


隋唐歷史上的突厥汗國,其實就類似之前的匈奴帝國、柔然汗國一樣,原本是以蒙古人種(黃種條人)為主體的草原遊牧帝國。和當今世界的以印歐人種(白種人)為主體的土耳其民族與國家,確實有文化認同、歷史淵源上的聯繫,但血緣和民族構成方面,已經沒有太大幹系。

突厥汗國(552年-583年)最鼎盛時,一度控制了西起裡海,東到大興安嶺,南抵長城,包括西域、中亞、大漠南北的廣闊疆土,幅員近千萬平方公里,後來在隋朝連續打擊下,分裂為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

後繼的唐王朝歷時近百年戰爭,由李靖率軍攻滅東突厥汗國(583年~630年),由蘇烈率軍攻滅西突厥汗國(583年~657年),由王忠嗣聯合回紇部,攻滅復興的後突厥汗國(682年~745年)。

國家政權滅亡後,一部分突厥人留在草原,被後繼興起的回紇人同化,一部分突厥人進入中原,降服於唐朝為其僱傭軍,被漢人同化,其餘的突厥人則不斷向西遷移,進入中亞、北印度、中東地區,征服並同化當地的印歐人種民族,在長達千年時間裡,建立了許多在歷史上聲威赫赫的強大國家。包括喀喇汗國(840年~1212年)、塞爾柱帝國(1040年~1157年)、伽色尼王國(962年~1186年)、花辣子模帝國(1091年~1231年)等,以及自稱蒙古人,其實是突厥化人種的帖木兒帝國(1368年~1501年)和莫臥兒帝國(1526年~1858年),還有持續時間最長(1299年~1922年)、影響力最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帝國,崛起於安納托利亞半島(小亞細亞半島),在十代英主的帶領下,攻克君士坦丁堡,滅亡東羅馬帝國,進而征服了巴爾幹半島、匈牙利、黑海北岸、外高加索地區、兩河流域、紅海東部沿岸、地中海東岸、從埃及一直到阿爾及利亞的北非地區,地中海東部各島嶼,以強大的陸軍和艦隊,水陸並進,不斷向西侵攻,版圖跨越亞歐非三大洲,最大疆土約550萬平方公里,成為歐洲各國持續數百年的噩夢。

幸虧有“神聖之盾“,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人抗衡數百年,多次挫敗其侵攻,其餘歐洲各國也不斷援助,波蘭翼騎兵便是在維也納解圍之戰一舉成名。北方的俄羅斯帝國崛起後,自命為東羅馬帝國繼承人”第三羅馬“,歷代沙皇的夙願便是收復君士坦丁堡,連續發動十次俄土戰爭,不斷南下給予奧斯曼人沉重打擊。

波蘭翼騎兵擊敗土耳其蘇丹

當歐洲各國經過近代化和工業化進程後,奧斯曼早已落伍於時代,不復往日風光,淪為人見人欺的”西亞病夫“,對俄國不斷割地喪土,丟失黑海北岸和高加索地區,巴爾幹半島各國也紛紛趁機獨立。若非稱霸七海的大英帝國為了遏止俄國擴張,多次國際施壓,甚至直接出兵干預,奧斯曼人恐有亡國之憂。因此,該國晚期,內政經濟皆被英國控制,淪為半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激進分子主導的奧斯曼內閣,為掙脫英國控制,持親近德國立場。開戰後,英國大臣丘吉爾將兩艘奧斯曼預定的無畏艦扣押徵用,更放言”兩艘軍艦比整個土耳其更重要“,直接挫傷了奧斯曼舉國自尊,終於決然加入同盟國一方。加利波利戰役,奧斯曼軍決死一戰,殲滅英法聯軍登陸部隊26萬,自己也付出與之相當的損失,然而這場慘勝雖讓丘吉爾被迫下臺,卻難以挽救整個同盟國的失敗。

戰後,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任由列強瓜分宰割,只保留了小亞細亞半島本土與伊斯坦堡周圍,形成現代土耳其國家。該國人種源流,

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原土著居民佔了多數,也包括突厥化的斯拉夫人與希臘人,因此變成了一個印歐人為主體的種族,雖然同樣使用突厥語,但和歷史上那個阿史那家族統治的突厥汗國,那些以蒙古人種為主體的突厥人,已經是從人種到血緣都截然不同,只剩下歷史文化上的聯繫了。

舉個淺顯的例子,這就好比一個NBA的黑人球星,講英語,信基督教,把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歷史當做自己民族的歷史,完全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確信自己是美利堅民族的一員。但是要說他和歷史上同樣講英語,信基督教,不列顛島上的那些英格蘭國王,能真正有什麼關係呢?

至於某些土耳其人的自吹自擂,「從亞得里亞海到長城皆為突厥領地」,甚至以16個武士代表16個“突厥人帝國”,則純屬大吹法螺的意淫了。如果說歷史上的喀喇汗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帖木兒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確係突厥化民族所建,土耳其人以全體突厥人的祖國自居,把這些祖宗全認下,那也勉強罷了。

可是柔然人被突厥人趕走西遷後建立的阿瓦爾帝國、回鶻人在其突厥人故地建立的回鶻汗國、中亞布哈拉人後裔的花剌子模汗國,鐵木真孫子拔都汗建立的金帳汗國,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呢?更早的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阿提拉的匈人帝國、白匈奴(嚈噠)帝國,這些突厥人出現之前就存在的亞洲遊牧國家,和他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甚至於唐朝皇帝賜給後突厥汗國的《闕特勤碑》,也被當做歸屬於他們的歷史文物,種種此類表演,當成類似宇宙大國的笑話看即可。

【昏聵的可汗登位,無能的可汗登位。他們的酋長們也昏聵無能。詭譎奸詐的漢人,狡猾地製造了弟兄們之間的分裂,導致了貴族和大眾的相互紛爭,突厥人擁戴的可汗紛紛垮臺,突厥人建立的國家走向毀滅。原來的老爺成了漢人的奴僕,原來的太太成了漢人的婢女。突厥的貴族們放棄了酋長稱號,聽從於漢人皇帝,接受了漢人的官銜,為漢人的帝國征戰整整五十年,征服了許多國家……】——《闕特勤碑》突厥碑文節錄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後突厥汗國的毗伽可汗,在唐朝皇帝御賜的《闕特勤碑》背後,用突厥語刻了以上一大段痛訴突厥人被唐朝欺壓的血淚史,以及無數自吹自擂功業,和詛咒罵人的話。然而僅僅2年後,他就被屬下大臣毒殺,在隨後的十年中,後突厥不斷內亂,連續換了九任可汗,全部死於非命。

公元745年,後突厥汗國滅亡,毗伽可汗的侄子,最後一任可汗白眉可汗的人頭傳首長安,距離刻碑僅僅過了13年後。

——所以說,躲在背後吹牛罵人,胡亂詛咒,是會有報應的哦。


狐狸晨曦


先回答問題,再解釋。部分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後裔,現在突厥有些泛突厥主義的意味,意指將突厥語族的人一概稱為突厥民族,其實是錯誤。

突厥是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古老民族。


其中起源頗為有趣,一種傳說是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後被鄰國所滅,當時有一個10歲的小男孩,士兵見他年小,沒忍心殺死他,便將他砍去雙腳扔到荒草中。後來,小孩被一隻母狼救去,長大以後與狼結合,鄰國國王聽說這小孩已長大,怕有後患,便派人將他殺了,殺他的人,見他身旁有一條狼,也想一起殺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邊的山洞裡。在那個山洞裡,狼生下10個小男孩,他們逐漸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後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阿爾泰山形似作戰時的頭盔,當地人稱其為突厥,這就是突厥早期起源。

突厥早期是柔然的鍊鐵奴隸,在中國北朝時期開始崛起,先後通過戰爭滅亡了柔然,稱霸北方草原,成為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又一個強勢的遊牧民族,對北朝、隋唐產生了嚴重威脅。在公元583年,隋朝利用分化政策使得突厥分解為東西突厥國,並在唐朝時唐太宗攻滅東突厥,西突厥開始西遷,出現在西亞和中亞。


其中一部分突厥人定居在中亞里海一帶,後來受到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徵發徭役,成為阿撥斯王朝的奴隸,擔任王朝的軍隊,充當王朝對內鎮壓,對外擴張的工具,後來這部分人成了阿撥斯王朝的實際統治者,這部分人就是塞爾柱突厥人,這部分人有通過戰爭在土耳其地區建立了羅姆蘇丹國,後來羅姆蘇丹國被蒙古滅亡,而在今土耳其的奧斯曼又崛起了,奧斯曼一世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1919年,在凱末爾領導下開展民族解放武裝鬥爭,推翻封建王朝,擊退外國侵略,於1923年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但是在歷史上今土耳其地區先後被赫梯、呂底亞、希臘、波斯、阿拉伯佔領過,所以土耳其人血統混雜,不能僅僅說是突厥人後裔,他是很多民族後裔。

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信息,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關注頭條號【梅花撰史】,我願意為大家提供幫助!


梅花撰史


大約在公元6世紀時在今天的阿爾泰山南麓崛起了一支名為突厥的遊牧民族,一開始他們是依附於柔然汗國的鍛打鐵器的奴隸。6世紀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這是突厥同中原王朝第一次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交往。546年突厥合併鐵勒部5萬餘帳落,勢力日漸強盛起來,於是向柔然首領阿那瓌求婚。阿那瓌不僅拒絕了突厥的求婚,還斥其為“鍛奴”,惱羞成怒的突厥人聯合高車部族發兵進擊柔然,阿那瓌兵敗自殺,從此突厥取代柔然成為大漠南北的新主人。

木杆可汗時期突厥又進一步消滅了柔然的殘餘勢力,東敗契丹,西破峻噠,北並契骨,控制了東起今遼河流域,西至今裡海,南至長城北,北至今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河中粟特諸國,塔里木盆地諸城邦,乃至東方的奚、契丹、高麗都曾為其藩屬。突厥設牙帳在於都斤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之北山),形成為以漠北為中心的地域遼闊的突厥汗國。與此同時突厥也向西部擴張並深刻影響了以絲綢之路為核心紐帶的世界古代歷史:這時在突厥西方的羅馬和波斯已進行了漫長的四百餘年戰爭,突厥汗國在東面異軍突起成為左右雙方戰局的一個重要籌碼。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迅速玩起了遠交近攻的套路——遣使突厥引誘其對波斯開戰。一時間羅馬、波斯、突厥三國之間展開混戰,而他們彼此間的戰爭又對絲綢之路貿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後在突厥的強大軍事威懾下波斯不得不選擇在西線與羅馬維持和平。

突厥的強盛不僅僅只表現在武力上,同時這個新興的遊牧民族也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官制、稅制和曆法:突厥汗國的官制一共有28級。稅法規定對普通牧民、黑民(戰爭中歸附者)“徵發兵馬、科稅雜畜”。曆法以動物紀年。5世紀時突厥人就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中率先創制文字的。

當突厥汗國的文治武功日益走上正軌並發展壯大之際中原正處於北周、北齊和南陳三足鼎立的格局,三方混戰削弱了中原王朝抵禦突厥的能力,因此這一時期同突厥接壤的北周和北齊兩國爭相向突厥示好,突厥則趁機大肆勒索劫掠。583年隋文帝楊堅採取長孫晟之計利用突厥各部首領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致使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其中東突厥可汗為原統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後,加之實力也相對更強,所以後世史籍中一般將東突厥直接簡稱突厥。東、西突厥分裂後隋文帝楊堅又扶植突厥小可汗突利統一了東突厥。突利接受隋朝的冊封成為啟民可汗並尊奉隋文帝為聖人可汗,東突厥成為隋朝的藩屬。

儘管東突厥對隋朝稱臣,但直到公元612年東突厥汗國仍有控弦數十萬,依然是隋朝面對的最大外部威脅:隋大業十一年(615)七月東突厥始畢可汗率幾十萬騎兵將隋煬帝楊廣圍困在雁門郡。而在隋末唐初的亂世格局中突厥趁勢進一步做大——當時中原的各路割據勢力中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劉黑闥、梁師都等人都是由突厥人扶植起來的,甚至就連日後的唐高祖李淵也曾一度接受過突厥的冊封。這一時期的西突厥汗國儘管實力不及東突厥,卻也是當時不容小覷的一大強國:583年東西突厥分裂後西突厥射匱可汗廣開疆土——東起今山西到西海諸國都在他的統治之下,汗庭建在龜茲北面的三彌山,一度將絲綢之路牢牢控制在手中。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淵讓位於自己。然而就在他即位剛十二天的時候東突厥十萬大軍由頡利可汗親率一直進擊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長安城下飲馬渭水。這時的李世民選擇了忍辱負重——拿出國庫所有積蓄賄賂頡利可汗,與此同時自己親赴突厥大營求和,然而即使在此時他也依然堅持絕不放棄長安城。儘管是前來求和,但當他單槍匹馬步入突厥營帳和頡利面對面談判時頡利被震懾住了,不久突厥退兵,但這件事被李世民和他的臣民視為國恥牢牢銘記。僅僅只過去了三年李唐王朝就聯合反對頡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發起全面的戰略報復:唐軍深入突厥腹地俘虜頡利可汗滅東突厥。自此大量突厥人開始自動內附,突厥血統從此逐漸融合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血脈之中。661年唐高宗李治在滅西突厥汗國後在西域地區設置州府:自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至此東、西突厥皆被大唐兼併,昔日的突厥汗國已徹底不復存在。然而在公元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祿糾眾七百反抗唐朝,又建立了後突厥汗國。745年唐朝與回鶻攻滅後突厥汗國,東突厥諸部或者在戰爭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鶻,或者融入唐朝。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也活躍於中亞地區。突騎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擴張起了重大作用,葛邏祿則在唐末以後的中亞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與回鶻建立喀拉汗王朝。

事實上在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古代意義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嫡系已然分化瓦解並逐步融入其他民族,然而由於突厥當年威名太盛,以致於草原上那些一度被納入突厥民族集團治下的遊牧部族都喜歡給自己冠以突厥之名。當時在巴爾喀什湖以北的圖爾蓋河、恩巴河和薩雷河之間草原上居住著突厥人的一個分支——古茲人,又稱烏古斯人。在11世紀烏古斯人形成了一個關係較為鬆散的部落群——烏古斯葉護國,由4大部族組成。因為遭受來自鄂畢河中游的欽察人的驅逐,烏古斯人開始向西遷徙,而組成烏古斯部落聯盟的4大部族中有一支塞爾柱人後來幾乎征服了整個中西亞。

塞爾柱部落的名稱源於其首領塞爾柱克,其父是烏古斯部族聯盟的一名酋長,名叫帖木兒雅裡赫。公元970年左右帖木兒雅裡赫因為土地問題與烏古斯部族聯盟的大頭領——葉護髮生了尖銳的矛盾,985年帖木兒雅裡赫率領自己的部族脫離烏古斯聯盟,遷徙到錫爾河中游和卡拉套山區。這裡靠近波斯薩曼王朝的北部邊境,住有許多已經伊斯蘭化的烏古斯人和其他突厥人。他們不僅遊牧於薩曼王朝邊境之外,而且還從薩曼王朝境內得到了大片牧場的使用權,條件是為薩曼王朝服役,保護薩曼王朝的邊境不受異教徒的侵犯。

此時薩曼王朝正和東面統治著今天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的喀喇汗國對抗,處在夾縫中塞爾柱人選擇依附於薩曼王朝。與此同時塞爾柱克改信伊斯蘭教遜尼派,憑藉個人才能受到該地區廣大穆斯林的擁戴,很快就成了這一帶穆斯林反對異教同族人的軍事領袖,這些烏古斯人遂被稱為”塞爾柱人“。此後不久錫爾河下游發生了反對葉護的抗稅鬥爭, 塞爾柱人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率眾回師氈的,與氈的的抗稅者一起趕走了葉護的徵稅官, 奪取了下游重鎮氈的及周圍地區。從此塞爾柱名聲大振。塞爾柱人這一名稱亦因此而在中亞地區廣泛流傳開來。後來阿里汗的兒子沙赫馬立克繼任葉護,動員各部反將塞爾柱家族及其追隨者趕走,重新奪回了氈的,維護了葉護政權和烏古斯人的傳統制度。塞爾柱人只得再次南遷至錫爾河中游與鹹海附近。

此時薩曼王朝被突厥伽色尼王朝取代,隨即伽色尼王朝和喀喇汗國展開了對薩曼王朝遺產的爭奪。塞爾柱人趁雙方爭奪之際於公元985年佔領布哈林東北部。公元1025年阿爾斯蘭被推舉為塞爾柱人的首領,他率領塞爾柱人幫助喀喇汗國的統治者阿里特勤對抗伽色尼王朝的馬哈茂德,結果反而被馬哈茂德俘虜。馬哈茂德試圖通過採取嚴格的約束措施迫使塞爾柱人臣服:他任命塞爾柱家族世襲貝伊頭銜,領有大塊牧場的使用權,為王朝守衛北方邊疆。然而成為伽色尼羈縻封臣的塞爾柱人在王朝北方繁衍生息,人口數量逐漸增多,並大批遷至城市之中居住,逐漸具備了不可低估的政治與經濟實力。

公元1030年馬哈茂德蘇丹駕崩,馬蘇德繼任蘇丹,此時王朝新徵服的地區(主要是波斯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分裂勢力抬頭,塞爾柱貝伊圖格魯克(?~1063)趁機在花剌子模地區豎起大旗反抗蘇丹統治,南下奪取伽色尼王朝呼羅珊省的木鹿和內沙布爾。1037年圖格魯克率先率領大軍擊潰了烏古斯葉護沙赫馬立克,幾乎領有全部的烏古斯部落,1040年在木鹿附近丹丹坎決戰中塞爾柱軍大敗伽色尼軍,連克幾處城邑,佔領呼羅珊全境。圖格魯克定都內沙布爾,建立行政機構,自封為“呼羅珊伯克”,1043年圖格魯克領兵繼續西進,併吞米迪亞,進據賴伊、哈馬丹。1051年攻佔伊斯法罕,並遷都於此。

1054年塞爾柱王朝又征服阿塞拜疆,該地封建主向塞爾柱納土。1055年應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卡伊姆(1031~1075在位)之召,圖格魯克領兵進入巴格達,消滅了由波斯人建立的什葉派王朝—布韋希王朝,廢黜布韋希王朝埃米爾,被哈里發視為救星和保護人。哈里發被迫賜予圖格魯克“蘇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成為哈里發的攝政王。從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權力悉歸蘇丹控制,哈里發僅是象徵性的宗教領袖。在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1063~1072在位)及其子馬立克沙(1072~1092在位)執政時帝國達到極盛時期,武功文治卓著。1064年佔領拜占庭亞美尼亞省首府阿尼。1070年阿爾斯蘭率兵攻佔阿勒頗,其勢力擴張到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並從什葉派法蒂瑪王朝手中收復了聖地麥加和麥地那。

此時塞爾柱帝國實際上已取代阿拉伯帝國成為中西亞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儘管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早已淪為地方軍閥勢力手中的提線木偶,但在此之前興起的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都只佔據著昔日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部分疆域,而未能取代阿拉伯帝國統治整個中西亞。而塞爾柱帝國則成功將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亞細亞大部及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等地盡數納入囊中。然而塞爾柱人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征服了昔日阿拉伯帝國所統治的疆域,可當他們面對遠比自己先進得多的阿拉伯文明時選擇充分尊重這一文明體系。

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凡湖以北的曼齊卡特打敗拜占庭軍隊,俘擄拜占庭皇帝羅麥紐斯·戴俄格尼斯,佔領小亞細亞東部。塞爾柱蘇丹將大量還處於遊牧階段的塞爾柱烏古斯人打發至小亞細亞,建立起羅姆蘇丹國,突厥~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教在小亞細亞得以傳播。1091年馬立克沙把首都遷到巴格達,在聚禮日(主麻日)祈禱中,將蘇丹的名字與哈里發並列。11世紀末塞爾柱人的版圖東起中亞內陸地區並與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接壤,西至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羅斯邊境,形成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正當塞爾柱帝國如日中天之時在其東方崛起了真正的對手——被女真人驅趕的契丹人在耶律大石率領下來到西域併成功壓制了喀喇汗國,成為西域的新統治者。喀喇汗國的馬赫穆德向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求援,於是由此引發了塞爾柱帝國同西遼之間的卡特萬戰役——這是繼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後東亞文明與西亞文明之間又一次巔峰對決,結果卻正好與怛羅斯之戰相反:戰後西喀喇汗國成為西遼藩屬、花剌子模也表示臣服於西遼,布哈拉也俯首聽命,西遼南部邊界越過了錫爾河,以阿姆河為界。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契丹文化在中亞紮下了根。而作為戰敗者的塞爾柱帝國則逐漸失去了對中西亞各藩屬部族的控制——這其中尤其以倒向西遼的花剌子模勢頭最為強勁,1194年花剌子模甚至擊敗了塞爾柱帝國,成功在西遼和塞爾柱的夾縫之中崛起成為中西亞又一大強勢地緣政治勢力。

在東方敗於西遼和花剌子模的塞爾柱帝國很快又迎來了西方的敵人——在教皇烏爾班二世的號召下歐洲的各國的騎士組成十字軍展開旨在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東征。客觀而言:以塞爾柱帝國的國力根本無懼十字軍,而且十字軍東征最終也的確以失敗告終,問題是此時塞爾柱帝國剛在東方遭遇失敗,其內部各部族也出現了嚴重的離心傾向,結果在十字軍的催化作用下反而加劇了其內部各部族同中央的對立,統一的塞爾柱帝國逐漸被地方割據勢力架空。在由塞爾柱帝國分化而來的各路割據勢力中以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存續時間最長。

羅姆蘇丹國的創立者是蘇萊曼沙,他於1084年定都於伊科尼阿姆(今科尼亞)。羅姆蘇丹國西北與拜佔廷為鄰,兩國結成同盟;東南則有十字軍在敘利亞建立的基督教國家,以致與東方日益隔絕。但與意大利的商人共和國之間的貿易卻很興旺。蘇丹和王公們競相興建清真寺、神學院等公共建築。波斯語文學很發達,神秘派大詩人賈拉勒-丁-魯米大半生在科尼亞度過。1243年蒙古軍入侵小亞細亞,科塞達格一役塞爾柱軍潰退,羅姆蘇丹國從此淪為蒙古人的藩屬,並於1308年滅亡。

羅姆蘇丹國治下存在很多處於半獨立地位的部族,其中有一個部族以部族領袖的名字命名為奧斯曼,隨著羅姆蘇丹國的衰落奧斯曼人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1299年奧斯曼宣佈自己的部族脫離羅姆蘇丹國而獨立。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繼位後逐漸征服了原屬羅姆蘇丹國的幾乎全部領土。1331年奧爾汗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還改革了奧斯曼土耳其國家的內部體制:在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組成的聯軍,1396年又在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組成的聯軍。正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蒸蒸日上之時興起於中亞的帖木兒帝國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在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中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遭受迎頭打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未就此一蹶不振: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23歲的君主穆罕默德二世率領下攻克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將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擁有千年國運的拜占庭帝國就此滅亡。

正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東南歐巴爾幹地區擴張時西歐各國正走向大航海時代,一時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通過海外擴張積攢了鉅額的財富,奠定了堅實的國力。而這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卻有些更不上趟了——1683年9月11日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同歐洲基督教各國組成的聯軍在維亞納城下交鋒,最終以失敗告終。以此為標誌戰略優勢轉到歐洲一邊,奧斯曼帝國開始逐漸轉攻為守。此戰之後的16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從奧斯曼帝國中奪回匈牙利南部和特蘭西瓦尼亞。1695年春奧斯曼土耳其迎來了一個更強勁的敵人——就在這一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親率3萬大軍遠征土耳其,儘管此戰中俄軍由於缺乏艦隊而失敗,然而吸取了經驗教訓的俄軍在效法西歐創建新式海軍後於1696年再次出征土耳其併成功征服了亞速夫地區。1700年彼得大帝迫使土耳其以簽訂和約的形式承認俄國對亞速夫的佔領,然而黑海海峽的制海權仍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1768~1774年和1787~1791年繼彼得大帝后俄羅斯歷史上又一位傑出大帝葉卡捷琳娜兩度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迫使土耳其簽訂了《庫楚克·開納吉條約》和《雅西條約》。沙俄通過這兩個條約得以佔據黑海北岸從布格河到第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並取得了在黑海海峽自由航行的權利。此後俄羅斯和土耳其的歷次戰爭中俄羅斯都佔了上風。

19世紀後半期錯過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奧斯曼土耳其已成為歐洲國家口中的“西亞病夫”,這時原本已被土耳其征服的巴爾幹半島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獨立浪潮並得到俄國和西歐一些國家的支持,到19世紀末時希臘、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都已脫離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實現獨立。1914年歐洲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陣營之間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次戰爭中奧斯曼土耳其選擇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1918年同盟國戰敗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被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列強徹底肢解——不僅失去了所有屬地,甚至連土耳其本土也險些被協約國瓜分:當時伊斯坦布爾被協約國佔領,土耳其失去了全部歐洲領土和扼守達達尼爾海峽的門戶,希臘還在英國的支持下打算進一步入侵土耳其。

就在土耳其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之時誕生了一位深刻影響後來整個土耳其歷史的英雄人物——凱末爾:在他的領導下土耳其軍隊在1921年的薩卡里戰役中成功遏制了希臘深入小亞細亞腹地的攻勢,1922年9月9日土耳其國民軍光復士麥拿,一個月后土耳其和平接管了協約國控制下的伊斯坦布爾。1922年11月1日已成為土耳其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的凱末爾廢黜了奧斯曼帝國的末代君主穆罕默德六世,至此延續了六百餘年的奧斯曼帝國滅亡,次年的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誕生。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同協約國方面簽訂了《洛桑條約》:儘管失去了奧斯曼帝國時代的幾乎所有屬地,但迫使列強承認土耳其本土的獨立和完整。隨即土耳其進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以瑞士《民法》為藍本制定土耳其《民法》,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休妻制等習俗,確立了男女平等原則;以國家主義為改革的指導思想,鼓勵發展民族經濟,建立國營企業,保護關稅,控制外匯和外國投資;從1928年土耳其進行了文字改革——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土耳其經過這一系列改革逐漸由一個政教合一的專制帝國向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化共和國過渡。

事實上在後突厥汗國滅亡後古代意義上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嫡系已然分化瓦解並逐步融入其他民族,然而由於突厥當年威名太盛,以致於草原上那些一度被納入突厥民族集團治下的遊牧部族都喜歡給自己冠以突厥之名。今天土耳其人的祖先是西突厥奧斯曼部落的後裔,除此之外歷史上受突厥人統治或者突厥化,屬於突厥語族的民族還有土克曼人、韃靼人(塔塔爾人)、維吾爾人、雅庫特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撒拉爾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烏茲別克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等。突厥語族的語言分佈於西起高加索,東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南臨阿拉伯半島,北至亞洲大陸北端的新西伯利亞群島的廣大地區。目前全球約有1.82億突厥語族語言的人。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土耳其應該是突厥的後代,但是有混血現象。突厥是匈奴的後代,取代柔然汗國。公元552至583逐漸強盛。地域東到大興安嶺西到裡海南到長城近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他們也是蒙古族的前輩,是遊牧民族。在隋朝的打擊下分成東突厥和西突厥。後來在唐朝的打擊下,內降唐朝,一些留在當地,剩餘的西遷。公元583年至公元630年,李靖率唐軍攻滅東突厥。公元583年至公元657年,蘇烈率唐朝的軍隊攻滅西突厥。公元682年至公元745年王忠嗣聯合回鶻滅掉復興的後突厥,殺掉了汗,是狼孩,由狼養大。西遷到北印度中東小亞細亞半島,東南歐。在西遷的過程中不斷地同化當地的印歐人種。他們建立了知名的喀喇汗國公元840年至公元1212年、塞爾柱帝國公元1040年至公元1157年、伽色尼王國公元962年至公元1186年、花辣子模帝國公元1091年至公元1231年、帖木爾帝國公元1368年至公元1501年、莫臥爾帝國公元1526年至公元1858年、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年至公元1922年。他們體現了征戰性,從東亞征戰到東南歐,不斷地征戰,不斷地同化所經過地區的人,不斷地混合血緣,出現混血。


喇叭與利劍


在精神上,土耳其是突厥的直接傳承人。

在血統上真正的土耳其人只有百分之一的突厥血統,大部分是小亞細亞的原住民既希臘血統、北歐血統,還有高加索血統,最多的是閃族血統,來自阿拉伯人。雖然他老爸是格魯吉亞穆斯林。

但是土耳其人認為自己就是突厥人,是匈奴的後裔,狼的傳人。土耳其的總理說突厥人的土地從地中海到長城北。

土耳其人採用野蠻的童子稅,要求被佔領的民族要貢獻小孩,養大了成為蘇丹的禁衛軍。

這部分人成為帝國的中堅。

歷史上有句話,一旦突厥化便永遠突厥化了。


鷹的家園



從血緣上看,土耳其和突厥還真沒多大關係。土耳其處於歐亞非交界,世界的十字路口,人種已經亂得說不清楚,小亞細亞的,希臘的,中亞的,高加索的,阿拉伯的,波斯的,亞美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反正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都可能有,他們自己也未必說得清楚。

從宗教上說,土耳其90%以上是遜尼派穆斯林,但非常世俗化,可以說是伊斯蘭世界裡最世俗化的國家。這要歸功於其國父凱末爾在建國後推行的親西方世俗化改革。

從歷史和文化上,他們更認同自己是塞爾柱突厥後裔。畢竟對於民族認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是繞不過的問題。

作為曾經的世界最強大帝國,土耳其人的歷史文化優越感和自豪感非常強。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糾集八萬大軍,一舉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成為西方中世紀結束的標誌性事件和歐洲文藝復興的發端。奧斯曼土耳其成為地跨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伊斯坦布爾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將伊斯蘭文化推廣到今天的西北非和東南亞,土耳其人至今深以為傲。(他們認為沙特之流只是土包子暴發戶,對伊斯蘭教的發揚光大沒啥貢獻)

至十八~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國運逐漸衰退,國力持續下降,在西方列強幹預下過去的領土和行省紛紛獨立成了幾十個小國家和地區。儘管被戲稱為西亞病夫,可我感覺他們的精氣神還都在。

非常懷念伊茲密爾,那個不眠的港灣。


一城風絮2016


現在的土耳其人和古代突厥人沒有直接關係。現在的土耳其人大部分是中東阿拉伯人後裔。

如果非要扯上關係,古代土耳其是西突厥人遷移過去,和當時的地中海人混血建立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