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拍不出好电影?

刚刚看到一则文化新闻,某地举行电影《梅兰芳》研讨会,报道说与会领导和专家对该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该新闻显然是做了取舍的,因为片中末尾,一脸疲相的导演陈凯歌,也鼓着两个大眼袋出现了,他噘嘴说了一句话:感谢你们。感谢前面的啥,我没听清楚,但听清楚了后面说的“感谢你们的批评”。显然,与会领导和专家还没混蛋到只会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对于《每兰芳》,领导和专家还是批评了。至于批评了多少,怎么批评的,就不得而知了——在这个电影销售的黄金季节,任何对该片的销售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言论是被暂时搁置和屏蔽的。拿了电影营销公司宣传经费的网站和媒体一律是想方设法帮助这部烂电影,将观众哄骗到影院去的——这就是金钱时代的弊端,公众永远无法得到真实、全面的信息,过去是被非金钱的力量切割信息,现在是被金钱力量切割信息。

中国为啥拍不出好电影?

在一个信息被强势力量切割的时代,在一个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的时代,真正的批评永远是不到位的、极其微弱的、出不了声音等于没有的。因为所谓真正的评论,最到位的语言只有一种,那就是批评。哪怕是比评论更为文雅温婉的品鉴,也是建立在批评的底座上的,是经过了更为严格的剔除与辨析,才进入了品鉴的层面来的。

我一直认为,任何人和事物都不享受批评豁免权,你是强势力量也无可避免——不仅无权避免,是根本避免不了,即使对你的批评一时实现不了,也一定在那儿给你攒着呢!因此,健康的事物是怎么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它一定是冒着批评的炮火前进和成长的,它穿越批评的荆棘丛,受伤并愈合,不仅未死,反而变得更加强健。这才是真正健康进步的事物。

电影,无论其营销者把它说得多么了不起,毕竟说到底是小术,没有电影的时代,人类依然创造了文明,依然娱乐并快乐过。而一个事实摆在面前:信息时代的电影,丧失了工业时代电影人的虔敬之心,商业营销术操纵下的电影,只是一个娱乐的外壳安装了庞大的吸盘,电影成了吸金机器。而批评在此时,几乎完全被挤出了对电影的影响和干预空间。不仅片商和影片营销商不喜欢真正的电影评论,就连一般普通观众,也因为认知的局限、修养的缺损和被煽动起来的娱乐渴望,排斥着真正的评论。

真正的评论没有也罢,问题是电影又需要评论为它鼓动销售氛围,即电影的商业理念和营销力量,不仅排斥真正的评论,还要掌控乃至改造评论,让评论成为它的市场推助力量。这就是中国电影至今一直没有真正的评论,或者说真正的评论出不来,再或者在电影的销售期过后才被释放出来的原因。过期的评论,对于电影来说,其影响几近于无。因此,王朔老师偶尔出来对电影发表一番评论,说得都是家常话,但其冲击力仿佛是鹞子入林,百鸟藏声一样。

中国为啥拍不出好电影?

信息时代的电影,营销成为最终目的。用韩三平的话说:电影拍出来了,没有销售,这电影等于没拍。于是媒体、网络成为合作者,承担宣传炒作分工,打压批评声音,记者被收买成为枪手,评论家被搞掂放弃标准成为吹鼓手,连“中国电影”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概念,就像果酱一样涂抹在营销概念上,呼唤支持……如此,你还指望中国电影有戏吗?

“商业片”三字,成为一切胡搞乱弄的旗帜和价值。这显然是把商业片理解得狭隘而片面了,商业片也是片,也是要有人情物理的。但电影营销显然是急功近利的,一切以卖出去为终极价值,卖出去了,观众没看到好片子,活该!

还是那句话,不要看不起娱乐,即不要不跟娱乐计较。一个人在娱乐事件上遭遇的一切,都是你全部现实生活的缩影和截取。你把娱乐整明白了,其他事儿也就快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