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作为威廉与凯特的长子、英国王位第三顺位继承人的乔治小王子,虽然才4岁的年纪,但已是集万千宠爱和瞩目于一身了。

而在英国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5岁要上小学一年级,而4岁就会开始上Reception(学前班),所以,乔治小王子其实已经从去年就开始学校生活了。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不用想也知道,王室给继承人选学校,一定不会马虎。那小王子就读的这所学校Thomas’s Battersea到底有哪些优势,能得到王室的青睐?

这一点,我还真有些好奇。于是在来伦敦游学之前,就提前预约了一次访校的机会,想着好好去观察和体会一番,回头再把核心的“秘诀”跟大家分享。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这次在伦敦呆的一个月里,小暖去了不少好的私立学校参观,但乔治小王子所在的这所私立学校是在参访活动时安保工作做得最严格的,不仅不让带手机进入校园,在访客登记入校时还需要提供身份证明。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Thomas’s Battersea是一所男女混合的私立学校,校园比一般的家庭学校要大得多,硬件设施上的出色程度在伦敦这样寸土地寸金的地方已是非常难得。

而这所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来就读的学生们都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同时,它的学术成绩还相当不错,非常多的男生都考入了伊顿公学等英国著名的男校继续更高阶段的学业。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想必,这些也都是王室为乔治小王子选择在Thomas’s Battersea学习的原因。

但小暖之前也听说,王室看重的,其实除了这些以外,更多的是这所学校培养孩子的“理念”。而当我真正去了学校,听了校长长达1小时的讲解,以及实际去每个教室看到老师和孩子们的状态与言行举止时,我很快真正相信并认同了这一点。

来,猜猜看在他们对孩子品质培养的理念当中,最核心的会是什么?

Be kind(友善)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01

到底什么是欧美国家强调的“友善”?

这一点,估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问我,从最近三个月在英美两国游学生活的所见所感来说,我可能会觉得像是“举止得体、谦逊礼让、乐于助人”是特别明显的“友善”特质。

来说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吧。

在伦敦这一个月,有过两次落下东西的经历。一次是在公交车上,我们下车时完全忘记了拿放在座位旁潼潼的书包,下车后往小区走的路上也毫无察觉,直到发现远处冲我们跑来一个非裔女士,她边跑边喊我们,还一边扬着手里的东西,等她近了才发现是潼潼的书包。

这位女士刚才坐在我们后座,估计是看我们下了车忘了东西,就马上在下一站下了车再往回跑来追我们。

这样一想其实我自己心里都有些愧疚,如果当时是我发现旁人忘了东西,我会愿意选择这样折腾的麻烦么?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又一次,我们放学接了孩子跟她们班同学一起去上课外的戏剧课,那天天气有些热,我把潼潼的手衣脱了搭在我手上,结果可能走着走着衣服掉了我没发现。

我继续往前走,直到突然发现身旁马路上一个正在开着车对向驶来的司机在路过我时冲我招手大喊,我回头才发现有一个年轻的女孩正拿着潼潼的毛衣跑向我。

这两个细节,真是让我心里非常感动,也让我直接地体会到了身边陌生人的善意。而在这样一所大都市里,这种温暖感其实很常有。

它可能是进出电梯里有人替你按下的开门键,可能是前一个出门的人帮你挡住的那一扇门,又或者是你在没有信号灯或标志的小路口要过马路时司机主动停下招手让你先过的那一个动作……

事情虽小,可传递出来的态度和温度,却能深深打动人。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就像前天我们在苏格兰旅行时路过威廉堡小镇,潼潼边走边手举一支棒棒糖自顾自开心地唱着“Lollipop lollipop Oh lolli lolli lolli…”身边走过的一对老夫妻一边冲她笑一边和着她的调子转起了圈,另一个走在前面的中年男子也回头冲我们边笑边调皮地表演了几声口技。

那一瞬间,我想我和潼潼都会觉得,这个世界太温暖可爱了。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02

友善,更意味着尊重他人

其实,我感受到的那些,可能还只是“友善”品质的“初级阶段”,在Thomas’s Battersea对“友善”的定义中,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做身边人的好朋友、寻找那些需要被鼓励和倾听的人、欢迎世间一切的多样性”

他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包容“不同”,更要歌颂“不同”,以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为荣。

面对这样的“不同”,孩子们需要学会尊重。在那里的孩子们,从小就会学习处理与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了解不同的社会阶层、种族、信仰、价值观。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之前在说学琴的问题时有跟大家提过我在伦敦的好朋友Catherine家6岁的女儿Isabelle,她其实就在Thomas’s 的一所分校读书,在讨论到她们学校的理念时,Catherine跟我说起一件事。

Isabelle一直是个白净的小姑娘,伦敦在夏天时日光也很强烈,Catherine一天跟女儿说:“你在太阳下还是要擦防晒霜和戴帽子,不然晒黑了多难看啊!”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而当时也就四五岁的Isabelle一愣,特别天真地问妈妈说:“妈妈,为什么晒黑了会难看呢?我们学校里好多同学都是黑皮肤的啊,我没有觉得他们难看,老师说我们都是一样的!

Catherine当下马上发觉自己失言了,向女儿解释说是妈妈说错了,不同颜色的皮肤都很美,妈妈其实是更怕她晒伤。

其实,Catherine当时的思维和反应在咱们身边太常见了吧?

只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发觉,这也是一种对差异化和多样性的不接纳。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来英国和美国后,我们刚开始会很惊讶地感觉这边的残疾人特别多,好像在哪里都能看见残疾人的身影,但大家对他们也当作普通人一样,好像从没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多看几眼,哪怕是孩子。

后来我发现,见得多可能是因为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备,残疾人出门也相对容易和方便;而没人另眼相看,就是出自于他们从小开始对不同人的尊重态度。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这边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镇子,我们都会看到不少街头卖艺的人甚至是单纯的乞讨者,潼潼开始总问我:“妈妈,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而不像你们一样去工作?”

我不会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像他们一样来街上要钱”,而是告诉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做事的原因,别随意猜测或评判,在尊重各自选择的前提下,如果愿意帮助他们那我们就去帮一把。”

说到这儿,我倒是想起了那部感动了许多人的电影《奇迹男孩》中,被布朗老师写在黑板上的那句话:“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以及结尾那句台词:“Be kind.Because everyone is fighting with life”。

男孩奥吉的勇气,让他身边每一个人都明白了“尊重”是对人最大的善意,教会他们如何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相处。

奥吉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每个人的善良。聪明或许是一种天赋,但“友善”却是我们的一种选择。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03

对欧美顶尖大学来说,友善比成绩重要

曾看过一个帖子,是一个被哈佛录取的中国姑娘分享她申校成功的经验。

她说自己既没有211、985的本科学校加持,又没有获得过国家、国际奖项,托福GRE和综合成绩也都平平。

而让她打动哈佛的,其实是她丰富的个人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体现出的对他人的关爱精神:比如做瓷娃娃志愿者、去落后的学区教移民孩子英语等等。

这个姑娘在哈佛的导师,正是“making care common”(Mcc,“让关爱更普及”)这个著名项目负责人Rick Weissbourd教授。而Mcc项目的初衷,正是希望改变学校选拔考核学生的制度,从而提升儿童和青年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爱,促使他们变成更好的社会公民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Rick Weissbourd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问10000个初中和高中生,对他们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成就?开心?还是关爱他人?

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认为,成就或者开心更重要,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关爱他人。

而当这些孩子被问及,你是否同意这段话:“我取得很好的分数,比我照顾、关爱其他人,更会令我父母为我感到骄傲”时,75%的学生表示同意。

但有趣的是,当这些学生的父母被问及相同的问题时,有96%的父母认为他们更喜欢懂得关爱的孩子,可这当中81%父母的孩子却认为自己的父母只是说说而已,根本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去教育他们

这也是Rick Weissbourd教授之所以会进行这个项目的原因。他希望通过这一项目,可以敦促大学校长改变他们的录取准则、程序,降低对成绩的强调,让“友善”这样的重要品质能成为加分项。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在最近的一些新闻报道中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见这样的端倪,传闻像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学校已经开始改变自己的申请条件和审核标准,更多地向具有友善品质的学生倾斜。

想想也不难理解,如果大学不想只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的确需要从品质方面选择一些更能够让整体大环境变得更好的学生。

毕竟,从“育人”的角度来说,与“成绩优异”相比,培养学生的品质,让他们成为性格健康的真正的“人”,才更为重要。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当然,聊到要培养孩子的“友善”,如果说我完全没有担忧,那也不现实。

这次带潼潼出来体验不同国家的生活氛围和教育方式,许多朋友包括潼潼英国私校的老师和校长都跟我说,潼潼是一个特别“友善”的孩子。

她信任并喜欢身边所有的人,从第一次见面就会以全然接纳的姿态来跟人积极相处,从不忌惮释放自己的善意。

而这样的孩子,朋友们提醒我说,如果在一个没有达成普遍友善氛围的环境中,其实是容易吃亏甚至有些危险的。

我并不是不清楚这一点,我也知道周遭可能潜伏着各种各样的恶,但我依然会选择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一个“友善”的人。

因为,“友善”其实从来都不意味着“软弱”和“无原则”。

在我看来,“友善”至少应该建立在保护自己、尊重自己、不委曲求全、不放弃底线、不丢失尊严

的基础之上。

在教孩子“友善”的同时,我们需要同时告诉孩子自我保护的基本原则,比如谨记“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需要帮助,他会找另一个成年人,而不是向孩子求救”;比如遇到路人不舒服可以留在现场帮助或拨打120,而不是贸然跟随陌生人到家中……

盲目的友善,是傻;有尊重自己的前提,才是真正的友善。

有人说,“手上的暗,可以长大再学,但心中的光,只能从小培养。”

明知世事纷乱,却仍然拥有择善的勇气,更难能可贵。 就祝,我们的孩子,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END-

从英国顶尖私立小学探访回来发现这项品质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证


小暖说

本来这一周的计划是陪孩子旅行,但这两天看见那个19岁女孩儿被性侵后求助无门最终又在围观者的起哄中跳楼的新闻,实在心里太觉得憋屈了,她的世界到底有多绝望?

不想去正面讨论这中间人性的恶,实在没有勇气。我只是想换个角度从侧面说说,我们生而为人,至少应该先做到基础的善良。

为什么有的环境让你觉得压抑得透不过气,但有的地方却让你轻松愉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状态,哪怕是陌生人间的,应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今天我们说的“友善”,与咱们常说的“善良”,我感觉还并不完全一样。“善良”有时候是存在于内心的一种感受,而“友善”却要求你把这份善意释放出来,让身边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你的好意。

比如有人爱说:“我其实是个善良的人,我只是平时说话太直特别容易伤害人”,那其实可能你没能达到“友善”的标准。“友善”要求我们对身边的家人、朋友、陌生人都是友好的,而这种力量的传递,甚至可以让整个世界更美好。

如果我们希望,咱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所生活的世界,能够特别温暖和有爱,那至少现在就要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拥有那份美好。

不能期待周遭环境和旁人都一夜改变,更多的是从我们自己做起,聚小流,成江海,直到我们每个人都能被爱包围着。

想象的画面,希望终会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