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平涼人一生自潔不與邪惡同流,愛才舉薦拒索貪賄深受臣民愛戴

皇甫規,東漢安定朝那人。即今華亭縣西北部、平涼市西部、涇源縣全部。在華亭縣境內有皇甫山、朝那山、朝那湫和位於東華鎮黎明川的“皇甫別業九曲池”,尚有殘址。其別業遺址一帶,東西長8裡,南北寬2.5裡,汭水北支縱貫全川,中部一段曲折處為“九曲池”,其別業建於此。其祖父皇甫梭為漢度遼將軍,父皇甫旗任過扶風都尉。皇甫規受數代將門家風的影響薰陶精通文韜武略,先後做過郎中、泰山太守、尚書、弘農太守、護羌校尉、度遼將軍,受封壽成亭侯。皇甫規一生自潔,不與邪惡勢力同流;愛才舉薦,拒索貪賄,深受臣民愛戴。

這個平涼人一生自潔不與邪惡同流,愛才舉薦拒索貪賄深受臣民愛戴

正氣

漢順帝永和六年(141年),西羌族謀犯長安,包圍安定郡,朝廷命西征將軍馬賢督諸郡兵進剿。當時皇甫規為地方布衣,但他審時度勢,認為馬賢不愛恤士兵,軍紀鬆弛,微勝則虛張首級,軍敗則隱匿不言,認為此戰必敗。不久,馬賢等戰歿於射燦山(今甘肅慶陽境)。安定郡官員得知皇甫規懂兵事,有謀略,遂以他為功曹,著率甲士八百禦敵,皇甫規每戰必克,升為計援。從此,皇甫規步入仕途。他即提出了統兵五千去安撫羌人,可是這一請求沒有得到朝廷批准。到了東漢後期,朝廷腐敗,經濟蕭條,災禍頻繁,民不聊生,遂引發了各族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延熹四年(161年),泰山人叔孫無忌聚眾為叛,中郎將宗資討之未服,朝廷即召皇甫規為泰山太守主剿撫事。他到任後採取徵撫結合的方法形勢轉危為安。這年秋天,東西羌大聚,聲勢浩大。東漢朝廷中的“主剿派”段穎(字紀明,甘肅武威姑臧人)等主張堅決鎮壓,他兩次率兵屠殺羌人數萬,還掠奪了羌人的馬、駝、牛、羊九百多萬頭(只),使羌漢之間的民族隔閡和仇怨更為加深。同年冬,一貫主張“安撫維穩”的皇甫規接替了段穎的職務,監督關西兵討伐。他進入羌地後,軍中發生疫病,皇甫規到各營詢問疾苦,送水送藥,兵卒深受感動,士氣大振。羌人得知,自願歸順者十萬餘眾。他在做好安撫的同時,鞏固戰績,整治官吏,先後誅殺和趕走了壓榨羌人的官吏百餘人。安定太守孫雋貪贓受賄,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貪殘多殺,涼州刺史郭閎及漢陽太守趙熹均年邁氣衰,不宜再任職,但都依仗朝中權貴胡作非為。皇甫規向皇帝直奏其罪行,這些人分別被處死或罷職。羌人歡慶、稱頌,羌族大姓滇昌、沈恬等十萬餘人向皇甫規歸順。邊境遂告平定,絲綢之路復通。因皇甫規“招撫”降羌有功,被授予度遼將軍。

這個平涼人一生自潔不與邪惡同流,愛才舉薦拒索貪賄深受臣民愛戴

大將

皇甫規進入仕途的過程十分曲折,早在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皇甫規在家鄉,以博學、剛直有威望,被舉為賢良方正,進京應選。當時梁太后執政,其兄梁翼專權,規在書中批評時政,指責梁翼。翼恨他刺己,置皇甫規下第,只給了個侍衛皇帝的小官,後又多次迫害,遂託病回家,在故里朝那設館教書14年,教授門徒三百餘人,為甘肅隴東地區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在此期間他從不以私人恩惠拉幫結派,不結交權貴,還多次指責、劾奏違法亂紀者,更恨宦官專權,致使朝臣與地方官不滿。漢桓帝延熹五年(162年)被召回朝中為議郎,佞臣奸黨即誣陷皇甫規買通羌人,假意降順,皇甫規受到皇帝嚴厲的斥責,但他舉理爭辯,毫不妥協。宦官徐磺、左官等幾次示意索要賄賂為他說情,皇甫規發誓不送,遂被誣以“賄降群羌”罪下獄。經官員和太學生張鳳等三百餘人上書辯護,奏請免職回鄉。延熹六年(163年),復召皇甫規為度遼將軍,到軍營數月,見中郎將張奐很有才略,就上書舉薦:“臣聞人無常俗,而政有治亂;兵無強弱,而將有能否。伏見中郎將張奐,才略兼優,宜正元帥,以從眾望。若猶謂愚臣宜充軍事者,願乞冗官,以為奐副”。朝廷從之。以張為度遼將軍,他任使匈奴中郎將。延熹九年(166年),張奐升任大司農,皇甫規仍為度遼將軍。東漢末兩次“黨錮之禍”,一些顯官賢士多被株連,而皇甫規因為人正直賢良,不與其同流合汙未被牽連。永康元年(167年),敕升皇甫規為尚書,弘農太守,不久封壽成亭侯,封邑二百戶,皇甫規辭讓未受,又改任護羌校尉。

他性格古怪,從不與庸碌勢利之人來往。他從度遼將軍職務上解官後,居安定朝那故里,同鄉中有一個因行賄升至雁門太守的人,此時也去職在家。這位太守認為,皇甫規雖解甲歸田,但朝廷一直都很器重他,以後必受起復,此時正是個不可錯過的攀附機會。於是拿上名帖重禮前往拜訪。當時,皇甫規正躺在床上看書,守門人報說有位太守求見,他聽後置若罔聞。過了一會兒,那人來到床前,皇甫規也沒有下床。這位太守十分尷尬,搭訕說:“您以前在雁門吃過我我送的雁肉,吃得可香”?正在這時,守門人又報說王符來到,皇甫規聽了連忙起身下床,來不及繫好衣帶,就出去迎接。他拉著王符的手回到屋裡,相坐暢談,氣氛極為融洽。王符是皇甫規同郡人年輕時發奮著作,寫出了流傳後世的《潛夫論》等名著,其人一生淡泊、寧靜,視功名利祿如糞土,因而深得皇甫規的敬佩和尊重。為這件事,郡中老百姓還編了兩句歌謠:“徒見二千石,不如一縫掖。”意思是說,在皇甫規的眼裡,一位太守還不如一位白衣書生。

這個平涼人一生自潔不與邪惡同流,愛才舉薦拒索貪賄深受臣民愛戴

配圖

皇甫規任弘農太守時,一日府上有位客人要見他,守門人看來者車馬破舊,衣衫不整,便很怠慢。不料,這位客人大發脾氣,回頭就走。守門人越想越不對勁,就將這事告訴皇甫規。當皇甫規得知那人是漢末辭賦家趙壹時,將守門人狠狠訓斥了一頓,急忙派人拿著謝罪信去追趕趙壹,並請他回來敘談。趙寫了回信,表示諒解,但是沒有再來,為此事皇甫規懊悔了好長時間。由此可以看出皇甫規與文人交、而不與官家近的高風亮節。在漢末那種輕視知識、輕視文人的封建社會里,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尊重人才,鄙視庸碌的品德真可為今世鑑。

皇甫規不但自己一生清白,正氣浩然,還嚴格教育妻子後代堂正做人。繼妻扶風(今鳳翔)馬氏善於草書、文章,一直為皇甫規的秘書。皇甫規謝世時,其妻正當年盛,姿容秀美。竊取大權的董卓慕名派車百輛、馬二十匹以及眾多的奴婢攜帶錢帛求聘。規妻先是淡妝跪於董卓門府,悲切陳述自己不能再嫁的理由,聽到的人無不為之動容。而董卓卻令手下人拔刀威脅,兵怒曰:“憑我的威嚴,天下人都得聽從,難道在你一個婦人身上卻行不通麼”?規妻起身罵道:“你這個異族敗類,給老百姓帶來的災難還不夠嗎?我的先祖以清德聞於世,我丈夫皇甫規,文韜武略,漢之忠賢,要我聽你的驅使?在主母身上打主意,做非理之事,純屬夢想!”董卓下令將規妻長髮挽繫於車轅,亂鞭齊打。士卒們多不忍心狠打,規妻卻說:“為何不重重的打,讓我速死就是對我的最好關照!”遂頭觸車轅而死。

皇甫規被權貴們多次誣陷,常打算告病回家。有一回,他一王姓朋友去世,靈柩由上郡(陝西榆林縣境)送往故鄉,皇甫規穿喪服越境去迎,還使人告知幷州(山西太原西南)刺史胡芳:“皇甫規擅離軍營,違反軍紀,應予劾奏”。胡芳說:“威明欲逃避仕途,我當為朝廷愛才,何能作此事!”漢靈帝熹平三年(174年),因病重召還,未至京城卒於谷城(河南洛陽西北),享年70歲,相傳葬於故里華亭縣東華鎮王峽口村范家莊(古稱皇甫九龍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