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鍋老豆腐

石鍋老豆腐

石鍋,顧名思義,石頭做的鍋子,跟石臼一樣,也算石器時代的遺存了。石鍋是由純天然的優質耐火石材專業雕刻而成,造型美觀多樣,質硬,遇熱快,使用時不粘鍋,烹飪的食品美觀且美味。常見石鍋有硤石,取於長江三峽邊一峽口處石頭加工而成,此鍋硬而薄,遇熱特別快且煮食、熬湯時不會破裂,極度耐燒,常被當地漁夫做成石鍋煮魚。也有青石,取於重慶長江邊一高山峰頂處石頭加工而成,質感強且價廉,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品種。

石鍋菜上桌時,湯汁沸騰,熱氣滾滾,鮮香四溢,讓人食慾大增。譬如石鍋魚,魚肉滑嫩鮮香,為清乾隆時期的一道御廚名菜,已延續至今。而石鍋老豆腐也是大中型餐館菜單上出鏡率頗高的一道菜品,所需食材為老豆腐和五花肉等。老豆腐,自然跟嫩豆腐有所區別。老豆腐又稱滷水豆腐,指用鹽滷作凝固劑製成的豆腐,硬度、彈性、韌性較嫩豆腐強,而含水量較嫩豆腐低,一般在80%〜85%之間,但切面不如南豆腐細滑。嫩豆腐成型劑是石膏液,成品色白,軟嫩細膩。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碎,濾去滓,煎成,以鹽滷汁或山礬汁、或酸漿醋澱,就釜收之。又有人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苦、鹹、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入饌甚佳也。”又點出了其功用:“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可見豆腐真是藥食兩用的佳品。

一年四季,在本地的菜市場上都可以買到豆腐,有老豆腐,也有嫩豆腐,就看食客喜好了。豆腐切成條塊,可配青葉菜燒湯,也可烹製成麻婆豆腐、熊掌豆腐等,大量的豆腐還進入了火鍋店,成為食客涮火鍋的原料。至於石鍋老豆腐,只能在餐館裡嚐到。因為一般的家庭,鐵鍋、砂鍋都有,就是沒有特地準備石鍋的,石鍋老豆腐自然無從談起。

首先準備好主材料老豆腐和五花肉,豆腐切方片,五花肉切薄片。接著在電高壓鍋放豆腐、八角、香葉、桂皮和老抽,再加沒住它的水,按蹄筋鍵壓好。壓豆腐期間,將姜蒜切片、青蒜苗切段、小米辣切粒。豆腐壓好後,炒鍋裡放油,油熱後放五花肉,調黃酒,小火煎制。然後煎到肉出油,並有些捲曲時,放姜蒜炒香。往鍋裡注入300ml清水,調入醬油和蠔油,鏟勻。最後下入豆腐,大火燒開後,小火燒製(中途翻動)。待汁水剩下少半時,嘗鹹度調入適量鹽輕輕翻勻,放大蒜和小米辣燒1分鐘。盛到提前燒熱的石鍋,即成。石鍋豆腐成菜一般都會有汁水,如果你覺得不夠稠,可以最後淋點薄芡。在石鍋老豆腐這道菜品中,石鍋只是一種事先加熱的保溫容器而已。

傳統石鍋是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瓷製品,經過高溫燒製而成,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常食石鍋燉煮的食物對高血壓、心臟病、心腦血管等疾病患者具有明顯的食療保健作用,具體的燉煮方式包括煮飯、燉肉、煮菜,等等。

作者/九頂山

來源/青春與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