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所謂的祕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作者簡介:李一諾,前麥肯錫全球合夥人、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中國區首席代表、一土教育創始人

楊斌校長和朱恆源教授請我為他們的《戰略節奏》這本書寫推薦語。說實話,我自認為是不夠格的。因為這是一本管理類的專業書籍,但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沒有相關的學術背景或者理論基礎。我有的只是在麥肯錫、蓋茨基金會以及一線教育的一些實踐、觀察和思考。但後來想想,也許這些實踐、觀察和思考,對戰略思維有些許價值。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回答三個問題: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這三個問題合在一起,互相交織迭代,其實就是戰略。從這個角度講,戰略是無處不在的。從管理個人的生活,做選擇,到管理職業路徑,做取捨,一直到管理組織和事業,都是在回答這三個問題,並用問題的答案來指導行動。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我在麥肯錫做了十年戰略諮詢,到了第五年即將成為合夥人時,才真正地理解了什麼是戰略。當然,戰略有各種專業和學術定義,但我自己所理解的戰略,其實就是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回答。回答得清晰透徹,就是好戰略;回答得不清晰、不透徹,那不管形式多讓人眼花繚亂,都不是好戰略。

回答關於戰略的這三個問題,是有節奏的,這個節奏我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外在的節奏,就是事物演化的規律;一個是內在的節奏,就是我們作為人,作為領導者,向內的深入,以及在深入的基礎上,與外在的世界交互。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內“和“外”形成一種相互呼應、激發和成全的關係,這是最美妙的節奏。當你處在這種節奏中的時候,甚至會感受到一種藝術的美,一種看似矛盾,實則和諧的美:內在越沉靜,外在越生動;內在越簡單,外在越豐富。

在一次採訪中,比爾·蓋茨被問到會選擇哪三個詞定義自己。“創新者”“企業家”“慈善家”等是大家認為最適合他的詞彙。但比爾·蓋茨出人意料地選了“reader(閱讀者) ”“learner(學習者)”“ teacher(教育者)”。

我在這次採訪的現場,離聚光燈下的比爾·蓋茨和主持人不到兩米。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受到的震撼。他選擇了三個非常“內在”的詞,而不是外在的標籤或者社會角色。從外在看,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從內在對自己的定義是極其簡單和有力的。正是這三個內在角色的組合和交織,激發他做了非常多了不起的外在的事業。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回到上面講的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的順序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是先問“為什麼”,再問“做什麼”和“怎麼做”。在中國,很多企業的問題是順序顛倒了,都是從“怎麼做”入手,崇尚乾貨,崇尚各種所謂的秘訣,因而有很多一招鮮式的所謂戰略。但這些其實都是“如何做”的層面,如果沒有對“為什麼”和“做什麼”的深入思考,就很容易變成花拳繡腿,離真正的戰略十萬八千里。

按照順序,我們要先問“為什麼”。“為什麼”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訴求。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組織,立身之本實際上都是“為什麼”。那些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一例外,都有非常強的價值觀,這是企業的立身之本。蓋茨基金會有一句話,“what we do is complicated, why we do them is not”,就是這個意思。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企業的“為什麼”被企業的“人”內化。蓋茨基金會的“why”是所有生命價值平等,也因此吸引到大量認可這個“why”的高質量的人才。所以有一個有力量的“why ”和價值取向,之後做事情能事半功倍。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在“做什麼”的層面,我認為核心實際上是系統思維,要在理解系統的基礎上來回答“做什麼”的問題。不管是市場細分方向的選擇,還是產品線或業務線的佈局等,沒有一個“做什麼”能在真空中決定。最重要的不是決定某一個業務線,而是去理解這個業務線跟現有業務線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去定義問題,最終確定業務方向。

回答了“為什麼”和“做什麼”之後,才到“怎麼做”。“怎麼做”是個戰術層面的問題,一些相關的“乾貨”當然是有價值的,但如果沒有對前兩個問題的思考與沉澱,戰術本身的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有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忙碌不堪,但實際上是忙錯了方向。

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有一個大的順序,但同時,它又是一個不斷交互的過程。我們確定做什麼的同時,不斷地在回顧。比方說在思考“怎麼做”的時候,會迴歸“為什麼”。因為要達到同樣一個目的,會有不同的方法,對這些方法的取捨實際上是跟價值觀相關的。因此,實際的情形,是一個在三個問題之間不斷跳躍、迭代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個戰略的節奏。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除了回答好三個問題,還需要思考“簡化”的問題。一個好戰略的形成過程,是個不斷簡化的過程。簡化,實際上就是不斷地迴歸第一性原理。在教育領域我是一個外行,但在過去兩年裡,卻因為“一土”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和認可。其實正因為我們是外行,所以總在不斷地迴歸,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不斷地追問什麼是好的學校。我認為可以通過三點來辨認好學校:第一,孩子愛上學,愛學習;第二,教師覺得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第三,家長有成長,不是滿意,而是感覺自己有成長,因為這樣家長才會成為推進教育的一個正向的力量,而不是阻礙教育發展的焦慮群體。作為迴歸的原則,我不斷地用這三個基本的第一性原理去指導、判斷我們的一些舉措,和這些原則相符的,我們就做,不相符的,就不做。戰略也會因此變得清晰。

最後,是外在和內在節奏的合一。這其實是最核心的節奏。因為企業和組織發展最核心的資產是人,當人的“為什麼”和組織的“為什麼”一致的時候,這個組織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所以最終的願景,是達到一種內外一致的節奏。

這篇小文只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在《戰略節奏》這本書裡,有大量的案例和論述,希望對企業的實踐有真正的指導意義,也希望在這個基礎上,每一個讀者在人生和事業裡,都能夠譜寫屬於自己的美妙樂章。


延伸閱讀:《戰略節奏》

那些所謂的秘訣,往往是最坑人的

https://item.jd.com/12329133.html?dist=j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