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來源: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

第29期(總第230期)2018-6-28

編者按:日本政府推出的顛覆性創新政策“ImPACT計劃”已經實施3年多,其獨特的項目管理人(PM)選拔機制專注於遴選那些有志於完成“高風險-高影響力”的顛覆性技術創新人才。本文收集整理了ImPACT計劃選拔出的16位PM的研究計劃,運用NVivo軟件從16位PM的研究計劃中提煉、概括出質性數據,並參照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五維分析框架,藉以考察ImPACT計劃創新人才的選拔方式,發現ImPACT計劃的PM集中表現為基礎智力心理維度突出,研究風格、個人性格和研究知識在個體間差異較大,而產生顛覆性影響的動機維度並不明顯;此外,本文還總結了與ImPACT計劃相關的38所大學。本文可以為持續考察ImPACT計劃及其最終效果提供研究參考。

一、日本ImPACT計劃介紹

1. ImPACT計劃的政策背景

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經濟增長一直停滯不前。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日本社會各方力量都嘗試突破經濟發展停滯的困境。近幾屆首相也希望通過科技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的重大改變。在鞏固現有創新優勢的同時,日本政府、商界以及學界也非常重視顛覆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並對這類技術創新給予了不小的期待,體現出日本政府在科技上的“以正合,以奇勝”的戰略思維。

2. ImPACT計劃的主要內容

ImPACT計劃是ImPACT Program的中文譯文,ImPACT是個首字母縮寫,全稱為:Impulsing PAradigm Change through Disruptive Technologies,意思是“通過顛覆性技術推進範式轉變”。因此,ImPACT計劃就是日本政府倡導發展顛覆性技術及顛覆性創新的一套國家科技創新政策。政策的啟動時間是2014年,為期5年;總資金550億日元(約合5億美元);政策發起機構是日本內閣府下的科技創新綜合會議(CSTI),執行部門是日本科技振興機構(JST);政策面向日本全國實施,其運營構架請見圖1。具體結構如下所述:

(1)CSTI全體會議一般由首相、相關大臣(部長)和執行委員共同參與,負責商定聘用、解職PM;由大臣、副大臣、政務次官(相當於常務副部長)以及部分議會議員組成的促進委員會負責計劃的整體管理工作;促進委員會下設專家組或專家諮詢委員會,諮詢委員會由某些議會議員和外聘專家組成,負責監管項目進展。

(2)CSTI在ImPACT計劃中主要執行PM的提名、決議和項目評審。

(3)複審專家組或複審專家諮詢會是ImPACT計劃組織管理的第四個層級。

(4)PM具有設定管理科研項目課題、全權指定科研團隊人選的自主管理權限。為了使PM專注於科研項目的管理與實施,JST為PM提供諸如協調聯絡、簽訂合同、資金管理、知識產權管理、對外懸窗等辦公事務上的支撐。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圖1 ImPACT計劃的運營構架(來源:JST資料)

ImPACT計劃的設立初衷主要是“催生顛覆性創新,即通過高風險高影響的研發活動為產業和社會帶來重大變革(create disruptive innovations which revolutionize industries and society through high risk, high impact R&Ds)”,主要特徵可以歸納為:高風險,高影響(High Risk-High Impact),強調“基於未來的需求來設置研究課題”;預期成果一方面是產出顛覆性創新,另一方面是提出實現創新的行動方案。截至目前,已經分階段選拔了16位PM:2014年提名12位,全職做PM的有6人,在學術界還有兼職的PM也是6人,每位預算最高3700萬美元;2015年增加4位,都是兼職PM,每位預算則降低一半,為1400萬美元。每位PM的研究都各具特色。按照研究主題分,可以將16位PM分為5類:

(1)面向新世紀的日本式價值創造(Japan-style value creation for the new century)。

(2)與地球和諧共處(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world)。

(3)連接人與社會的智能社區(Smart community that links people with society)。

(4)使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健康舒適的生活(Realize healthy and comfortable lives for everybody)。

(5)增強國民堅韌感(Realize a resilience that is keenly felt by every individual Japanese)。

通過觀察這5個類別可以發現:前兩個類別是發散型的選題,旨在提倡運用新科技促進日本的價值創造和世界和諧;後三個類別屬於收斂型的題目,與人工智能、老齡社會、自然災害的防控相關。按照官方歸類,總共16個研究計劃,最多的研究領域是與民生相關的第(4)類主題,共有6個項目;其次是(1)類,4個項目;而(2)、(3)和(5)類都是2個項目。

ImPACT計劃還沒有最終結束。但本研究不妨假設這16項被評價為具有“高風險-高影響”的項目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做此假設的依據有二:其一,雖然結果不符合預期的情況總會存在,會有個別案例達不到預期,但從整體上看,可以相信項目評審及審查人員的工作是有效的,預期成果的達成是個高概率事件;再者,公開PM和項目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促進示範作用,事情朝著人們願意相信的方向發展可能性較大。

3. ImPACT計劃的PM機制

(一)PM機制的評價程序

ImPACT計劃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PM的選拔和評價已經成為一種公開的機制,成為該計劃的核心部分,是該項技術政策的工具內核,也是評價顛覆性技術、顛覆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人才的重要參考。圖2展示了PM的選拔程序,大致分為3個階段:

(1)用2個月左右時間公開徵召PM。

(2)用2個月左右時間對報名PM及其項目開展評審。評審分為三個步驟:

(a)專家組評審:對申報文件進行審閱,對PM進行面試,選出PM和項目。

(b)委員會評審:彙總入選PM和項目,再次面試。

(c)全委會評審:CSTI全體會議做出最終決議,確定PM。

(3)用3-5個月時間,入選PM細化各自的研究計劃並在委員會上通過。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圖2 ImPACT計劃PM選拔程序(來源:JST資料)

(二)PM機制的評價標準

ImPACT計劃PM的選拔標準可以分為兩個方面,4個小點:

(1)對PM的個人素質及其往工作績效的評審。

(a)從能力上評價PM,具體包括:是否擁有技術及市場趨勢的綜合視角;是否能設計和管理“以產業為導向”的研發項目;是否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b)從動機上評價PM,考察其是否有貫徹實施重大創新的決心。

(2)對PM提出的研究計劃的概念進行評審。

(a)項目概念是否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是否符合ImPACT計劃的主旨。

(b)項目概念的內容是否恰當合理。

PM的職責任務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1)明確科研任務,定義要解決的問題。目標的清晰是科研設計的第一步,ImPACT計劃強調問題導向,每位PM都要對科研問題進行明確定義,讓科研目標清晰化。(2)明確研究方法,制定解決辦法的思路。針對明確的研究目標,澄清解決辦法中的概念、釐清解法步驟。充分發揮創造力、想象力。(3)設計研究計劃,組織開展研究。PM要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團隊往往是由跨機構、跨部門、跨學科的科研人員組成。(4)開展項目管理,協調各方工作。PM要勤於溝通,善於協調,在科研團隊內部和外部進行有效的項目管理,讓工作朝著既定目標進行。(5)開發研究成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PM要對科研成果進行知識產權管理,制定技術轉移方案,確定應用中的產業標準,實現科研成果的商業化。

PM的權利和義務包括:(1)PM具有選擇科研機構進行項目實施的權利,有分配項目預算的權利。如果PM本人並不在所選的科研機構任職,則PM需要向專家組彙報工作情況;如果PM選擇自己任職的科研機構,則PM需要向委員會彙報工作情況,由委員會決定項目進展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相關性。這種PM和科研機構有所區分的程序設定,主要考慮的是PM在向自己所在的科研機構分配項目資金時,委員會能夠起到監管作用。(2)PM需要接受項目評審,半年一次,PM彙報工作進展。專家組可以提出改進要求;CSTI會議保留解除PM職務的權利。

二、質性數據視角下的PM機制解構

本研究收集ImPACT計劃的公開文件作為研究樣本,收集整理1份總計劃、9份進展報告和16份PM研究計劃,運用質性數據分析方法對這26份文件進行NVivo高頻詞查詢。話語的元素是字詞,文件中的字詞數量是話語的重要特徵,重要的思想是往往在話語中重複出現。因此,本文假設:高頻詞語可以表徵重要關注點。因此,基於NVivo的詞頻查詢功能,本文對中美創新政策文件做高頻詞分析。由圖3和表1所示,如果按照對象用語和行為用語將高頻詞進行分組,那麼:

❖ 出現率排在前面的對象是:技術、機関(機關)、システム(System)、データ(Data)、大學、課題、社會、可能、量子、細胞、実績、情報、産業、方法、醫療、世界、必要、材料、目標、機能、pm(項目管理人)、重要、デバイス(Device)、分子、考え方(觀點)、可視、ビッグデータ(Big Data)、小型、要素、レーザー(Laser)、企業;

❖ 出現率排在前面的行為是:開発、研究、選定、実現、公募、評価(評價)、実施、指名、構造、達成、実証、解析、計測(計量)、有する(持有)、介護(看護)、設計、反応(反應)、制御(控制)、処理。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圖3 ImPACT計劃高頻詞分析(26件樣本)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表1 ImPACT計劃相關文件前50位高頻詞(26件樣本)

大學作為一個重要機構,在ImPACT計劃中分佈廣泛,這從PM的選拔程序、職責定位等方面也可看出。本研究從樣本中抽出“大學”進行統計分析,它是ImPACT計劃的重要參與主體之一,考察其在文件中的質性數據特點。首先,26份樣本中涉及到的大學包括38所,按參考點數量排序如表2 所示: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表2 ImPACT計劃相關大學列表(26件樣本)

通過NVivo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各個大學在樣本中與“PM”這一關鍵詞的相關統計情況,如圖4所示: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北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早稲田大學、名古屋大學、筑波大學、神戶大學和靜岡大學是與PM關鍵詞交叉相關最多的10所大學,橫軸數量越大,說明該大學與PM的交叉越多。這一結果也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ImPACT計劃與這些大學之間的相互關係。如果把大學作為連接PM的一條重要相關因素,那麼這16位PM的相關關係圖就可以通過NVivo的聚類分析功能得到。除了大學,還有許多機關是ImPACT計劃的重要參與主體,與PM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政府的部門、政府下設的科研機構、企業的研發機構、民間團體等。本文限於篇幅不作展開分析。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圖4 ImPACT計劃中大學與PM交叉關係圖(26件樣本)

三、質性數據視角下的PM心理特徵

科技創新是人類的一種複雜勞動,從事科技創新的個人和團隊,從心理統計層面上看具有一類人群的共同心理特徵,如果用一個詞來歸納,就是“創造力強”。本研究主要關注的創新人才(尤其是產出顛覆性技術的創新人才)的心理特徵,這類人正是ImPACT計劃希望選拔的PM。如果說顛覆性創新是創新的一種,那麼顛覆性創新人才應該符合創新人才的一般特質。有學者通過深度訪談及詞頻分析,將科學方面的創造者心理歸納出5個維度或因素:內部驅動的動機、問題導向的知識構架、自主牽引性格、開放深刻的思維與研究風格,以及強基礎智力。本研究選用上述維度來設計編碼方案。本研究僅以前50位的高頻詞作為例,編碼方案如表3所示。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表3 ImPACT計劃中PM心理特徵編碼方案(26件樣本)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圖5 ImPACT計劃中16位PM創新心理特徵的五維度分析雷達圖(26件樣本)

交叉分析結果如圖5、圖6所示,可以發現:16位PM在研究計劃中都表現出較多的基礎智力特徵,該類特徵的用詞頻度在PM中分佈也較為均勻;PM的內部動機普遍佔比較少;其他三個特徵方面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

圖6 ImPACT計劃中16位PM創新心理特徵的五維度分析柱狀圖(26件樣本)

四、主要研究結論與討論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要研究“非對稱”性趕超措施,顛覆性創新及其人才選拔與培養,已是當下學界、商界和政界的共同關注焦點。日本政府在面對顛覆性技術及顛覆性創新這一政治經濟問題時,主要政策工具是ImPACT計劃及其PM機制。ImPACT計劃已實施近4年,選拔出16位PM,其獨特的人才選拔機制對我國顛覆性創新人才政策設計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相比一般的職業經理人或高級管理者,ImPACT的PM制度賦予了PM更高的權利,包括項目選題自主權、團隊組織權、項目實施決策權、經費分配使用權,以及知識產權運用的決定權等。PM扮演的角色不僅是研究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更是整個項目的靈魂。一旦PM確定,整個研究項目也就基本確定,也只有抓住PM,才能開展人才選拔、項目評定等工作,這可以說是以人為本、以創新型人才為核心的政策和管理機制。其實,重大科技項目的計劃、實施和評價,向來是個重要而艱鉅的理論和實踐課題。ImPACT計劃還沒有最終結束,那些當初被判定為具有“高風險-高影響”的項目到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日本政界、學界和商界相關工作人員都在拭目以待。

本文從樣本文件入手,在質性數據視閾下考察了ImPACT計劃的PM機制、16位PM的研究計劃,做出了初步判斷,發現ImPACT計劃的PM集中表現為基礎智力心理維度突出,研究風格、個人性格和研究知識在個體間差異較大,而產生顛覆性影響的動機維度並不明顯。就目前的質性數據分析結果來看,PM心理特徵中,基礎智力維度非常突出,如果以此為顛覆性創新人才的主要心理特徵,那麼在評價顛覆性創新人才時,便可以此為突破口,設計選拔和考核標準,重點考察個體的智商。例如,可以對設定智力分數至少佔比20%;觀察研究風格、個人性格和研究知識三個維度,發現PM的個體間差異較大,這與每位PM的個性不同和研究內容不同有關;而產生顛覆性影響的動機維度在PM中都表現不明顯。侷限於本研究的數據樣本量,以及基於樣本的編碼方案設計,本研究尚不能得出PM研究計劃對顛覆性影響未做特別強調的結論。此外,本文還對與ImPACT計劃相關的大學做了交叉分析,從中可以考察正在從事或參與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大學。

本研究的新穎性在於:首次從ImPACT計劃文本和16位PM的研究計劃中提煉出質性數據並做初步分析,從而歸納了PM心理特徵,以此探討了顛覆性創新人才的選拔方式,為創新人才評價提供參考。本研究還有很多方法上、觀點上的不足,取樣數量有限,統計結果解釋力度和深度還很有限,研究結果還需進一步做實證探討,也懇請得到同行專家老師的批評指正。下一步研究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1)ImPACT計劃將在2018年結題,本研究可以繼續關注評審過程及其結果,做跟蹤調查,繼續推出相關研究報告;(2)可以從創新人才培養、人格理論和人才政策等角度入手,加入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因素分析,擴大樣本採集量,將研究從心理層面上升到人格特徵層面;(3)對ImPACT計劃涉及的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再做細分,總結顛覆性創新人才評價機制設計規律和相關機構的管理模式,不斷豐富科技評價與創新政策實踐和理論。

作者:李政1 周少丹2 石磊1 羅暉1 李正風3

1.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北京 100863

2.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開發戰略中心,東京 102-0076

3. 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與社會協同發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參考文獻:略

李政,周少丹,石磊,羅暉,李正風.ImPACT計劃中創新人才心理維度的質性數據分析[J].科研管理,2018,39(S1):179-188.

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歡迎賜稿交流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