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很糟的軍事武器有哪些?

手機用戶59694060241


1. Me163



Me163彗星液體火箭發動機飛機,也是唯一一款參加實戰的液體火箭發動機飛機,當年納粹德國的黑科技,1941年首次飛行,1944年參加首次實戰,但是產量非常少,只有91架。

Me163具有極為特殊的美感,沒人能否認這一點,當然你說它挫也沒辦法。這是當時德國試飛員魯迪奧皮茨對它的描述:

“我告訴你,我情不自禁的盯著那個東西,163A的機翼和機身完全渾為一體,它是那樣的美麗——還有那火箭發動機,天哪!我完全沉浸在它的座艙裡了。”

但是為啥這款,或者這類型的飛機從來沒發揚光大,主要是因為,太危險了。



首先火箭發動機本來就不適合為飛機提供動力,尤其是在起飛和降落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問題,不少試飛員嚴重受傷。在起飛和降落時,損失的飛機佔總數85%。

然後是無法跳傘,不光是高速飛行時沒法打開座艙蓋,還有飛機射出的1900度的尾流,所以一旦出事,只能迫降。

第三,也就是劇毒燃料,裡面含有過氧化氫,尤其是對油箱腐蝕很大,腐蝕油箱後還會產生有毒氣體。所以飛行員還得穿上防護服和麵罩。

由於這些種種缺點,導致火箭發動機飛機安全性完全沒辦法解決,因此這種飛機走進了死衚衕。

2.南部十四式手槍



這把手槍是德國的魯格p08,從1908年就是德國的制式手槍,一直生產到1942年。因為它流暢優美的外形,舒適的手感和優異的精度受世界槍械愛好者的追捧,二戰時它是軍官的專屬,也是最受歡迎的戰利品。

而南部十四式,同樣大名鼎鼎,和p08也很相似,但是命運完全不同。 這把槍的辣雞很多文章已經介紹過了,這裡不多贅述。

3. F104



第一次看到這架戰鬥機,感覺真的非常驚豔,比起圓鼓鼓的鬼怪,還有略挫的米格21什麼的,F104細長的身軀就像一個窈窕的淑女一樣。

但是大家都知道F104的外號——寡婦製造機。究其原因,就出在它修長的外形和短小的機翼上。簡單來說,如果中斷動力,別的飛機還能滑翔,它就直接掉下去。

被坑的最嚴重的,就是灣灣。從1960年,臺灣接收了200架以上的F104,在38年的時間裡,只有一架被擊落,摔了的居然有114架,飛行員死亡62人。

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寡婦製造機。

4.多炮塔坦克系列

一戰結束後,坦克開始進入初步探索階段,英國人作為海上崛起的國家,估計受海軍影響太深,搞了個多炮塔坦克這麼個東西。獨立號重型坦克就成為這系列的第一款。


後來這種坦克還有各種追隨者,比如蘇聯的T28, T35,T100,還有美國的M3李。外觀看起來這玩意是真的強大,長得魁梧,管子多,超級有震懾力。

不過很快這玩意就淘汰了,原因很簡單,火力差,防護力差,機械可靠性差,重量大,體積大,走的還慢,造價高。

5.超重型坦克



超重型坦克的鼻祖就是大名鼎鼎的鼠,全重188噸,擁有一門128mm的主炮和240mm的裝甲。看起來超級霸氣,這種龐然大物絕對是嚇死人的存在。但是它的機動性和可靠性差得驚人,還不算高昂的成本。

二戰後,冷戰的軍備競賽讓超重型坦克再次擺上檯面,美蘇英法都設計或少量製造了重量在
80噸以上的超重型坦克,有些甚至還有三防系統。但是毫無疑問,他們都沒有量產。究其原因,大家都懂的,花這麼大力氣造的這種破玩意,也抵不過一顆重磅炸彈。

6.伊400級潛艇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事科技基本都落後於西方,但是海軍卻是個例外,尤其是伊400這種潛艇,可謂是極具未來眼光。不管是當年,還是現在,人們都很驚歎日本居然在當時有這種黑科技。

伊400確實很有前瞻性,但是為什麼要把它擺上來。這就應證那一句老話:“多走一步是天才,多走兩步是傻子。”日本當時造這種潛艇的思想,在技術上根本打不到要求。讓潛艇擁有遠距離航行的能力,伊400做到了,但戰略打擊呢?

於是伊400搞成潛艇母艦,上面搞了個機庫,還可以起飛水上飛機,簡直讓人有些苦笑不得。

還有,武器的製造也得考慮一下實際意義和成本。比如當年美國想搞科曼奇武裝直升機,但是後來阿帕奇本身就夠用,暫時還沒研究科曼奇的必要,所以就把科曼奇砍了。

而日本呢,當時的日本已經窮途末路,面對已經是壓倒性的優勢的美軍,再搞這種武器已經毫無意義,反而是給日本脆弱的財政雪上加霜。

伊400在意義上,絕對是先進的,但是在當時,它是多餘的。


視聽團仔


有哪些看起來很美,實際上很糟的軍事武器

德國海軍的92.5px SK C/30,大名鼎鼎的三七手拉雞,雖然它的精度高,彈道好。可是這些在一個缺點面就成為了浮雲,那就是射速慢,慢的驚人,20發每分鐘,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同類武器幾乎有150+的射速,彈道差,可以靠彈藥投射量補,射速慢,那就是真的涼了。這也是間接害死一代名艦俾斯麥的兇手之一,連飛的慢吞吞的劍魚都打不下,可謂是真的手拉雞。

單管的37手拉雞

美國人的M338核火箭筒,有的人說他是門無後坐力炮。在冷戰初期美國人被蘇聯強大的裝甲集群嚇得不輕。感覺自己要完,竟有人提出了開發可以發給步兵班組的核武器,結果美國人還真的就造出來了,一種射程兩公里,一種四公里,可以輕鬆打擊蘇聯坦克群,可是這兩種哪一種都屬於“天鬧黑卡板載”式的玩意,打出去之後,發射成員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了。可謂是最最最蠢的設計。最後成為博物館的展品,博人一樂

在19世紀的俄國,俄國人他們為了在黑海有一種近海防禦的炮艦,無數工程師絞盡腦汁,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結果有個不是專業造船人士的將軍,提出了造圓盤型的戰艦,裝炮多,吃水淺,海軍部的人覺得可以,就開始造了。結果在後來的實戰當中,跑的慢,還不穩,最終只得退出戰鬥,封存起來早早退役了。

俄國的圓型近海防禦的炮艦


浩漢防務論壇


這種類似的武器有很多啊,這其中以斯拉夫民族的腦洞最大(沒錯就是俄羅斯人)!像什麼斯大林滾筒啊,球形坦克啊,還有什麼沙皇戰車啊等都是斯拉夫民族的傑作!當然了,這裡我就只放幾張圖了,大家隨意感受一下,因為我要說的是日耳曼民族的傑作——古斯塔夫列車炮。

先來幾張斯拉夫民族的傑作,自上而下依次為斯大林滾筒,球形坦克和沙皇戰車





德國的這款古斯塔夫列車炮是著名的德國火炮生產商克虜伯家族的產品,800毫米的口徑曾經一發夷平過蘇聯一大片的建築物和防禦工事,從外觀上看古斯塔夫列車炮機械感非常強,渾身上下散發著德式的鐵血氣息,本來是想用它來對付馬奇諾防線的,可人算不如天算,德軍居然繞過了馬奇諾防線,所以就沒表現的機會,等到了打佈列斯特要塞的時候,德軍因為啃不下,就又產生了用這門炮來轟蘇聯要塞的想法,但由於行駛速度實在太慢,它又錯過了,被600毫米口徑的“卡爾”臼炮搶了風頭。直到德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發動攻擊的時候,它才派上點用場,一炮曾經炸燬一個據點,但那也是這門重炮僅有的表現了,由於機動性極差,鐵軌是其唯一的運動方式,因此如果想在前線動用這門巨炮,那還得給它假設專門的鐵路,然後它從德國本土來前線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而大多數戰役都是時間不等人的,所以這門重炮壓根就是坨沒用的廢鐵,還不如多造幾輛坦克來的划算些。



德國戰敗後,這門華而不實的鐵路重炮被德國工兵炸燬,不過在某些動漫中,我們依然還是會依稀見到它的身影。



那就再更一段V3千足蟲的吧,V3千足蟲高壓炮,同樣是德國人的黑科技(小鬍子黑科技是真的多),德國以V字開頭的武器大家肯定不會陌生,V1,V2都是目前世界上現代導彈的鼻祖,那麼V3呢?這個武器厲害是真厲害,但其實和古斯塔夫列車炮一樣,其實實用性並不強。
這是當時的照片

V3千足蟲高壓炮的理念非常先進,這是一門超遠程多級火炮,外形上和蜈蚣,也就是千足蟲這種昆蟲非常相像,它的炮管很長,每一級旁邊都有兩個側置的火藥室,炮彈每過一級就點燃一對側置火藥室內的火藥來為炮彈進行加速,等炮彈飛出炮管時就會有一個驚人的初速度。這和目前的電磁炮有些相似,當然了這倆玩意可沒啥關係。



德國人當年建造這麼一門炮目的很明確,就是轟掉倫敦,因為這門炮是固定死的,也就是說只能朝著倫敦那條線上的地方打,不過由於這門炮目標太大,所以後來被盟軍知道了,從1943年9月份開始盟軍的轟炸機就沒少招呼它,到1946年7月份,被盟軍徹底炸燬,而從建造起到被炸燬,V3一炮都沒能打出去……可以說是典型的華而不實型兵器了。(現代動漫中很多高能巨炮都是以這門炮為藍本構想的,比如高達中的創世紀等等)


航空愛好者AMR


最為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多炮塔神教教主”T-28(35)系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坦克作為支援步兵作戰的強力武器一登場就打破了陷入僵局的陣地戰,給全世界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戰後,世界各國都開始加快了坦克的研發。我們知道,蘇聯人是極度崇尚暴力美學的,這一點在重型多炮塔坦克T-35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回顧過去發生的事情時,總是能夠站在上帝視角指出許多武器設計上許多未考慮到的東西和缺陷。然而,武器設計者並沒有這種能力,因此除非是像發明了AK47的卡拉什尼科夫這樣的天才,絕大多數的武器設計者都是根據之前戰爭留下的經驗進行下一代武器研發的。

接著說我們的T-28(35)坦克。據說,斯大林同志特別喜歡這種坦克。重達50噸的車體裝備了多達五個炮塔。與大多數多炮塔坦克在副炮塔上裝機槍不同,T-35五個炮塔分別裝備了1門76.2mm坦克炮,兩門45mm坦克炮,6 挺7.62mm機槍。其中,僅僅兩門45mm坦克炮的備彈量就達到了喪心病狂的226發。

T-35一共生產了61輛,這樣一款武器假如出現在一戰的戰場上,必然會成為一個不可一世的鋼鐵怪獸。然而隨著反坦克技術的提高,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樣的坦克就毫無用武之地了。在拉瓦羅斯卡亞築壘地域阻擊戰中,裝備T-35的蘇軍第34坦克師的所有T-35坦克就都喪失了戰鬥力。由於目標龐大且裝甲相對較薄,蘇聯坦克兵們憤怒地稱其為移動棺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