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作者 | 家珍 圖片 | © 網絡

說起早點,老鄭州人最熟悉的莫過於胡辣湯了,其實鄭州的街頭早點是很豐富的。如今想起那些美食還是不免垂涎欲滴。

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之一的古龍先生說:「天下的小吃,道理大多是一樣的,都是以好吃、經濟、實惠為主要條件,其中好吃一項,自然要列為第一優先。」

鄭州的諸多早點小吃縈饒在人們心頭,使走向五湖四海全世界的鄭州人念念不忘,正是它的「好吃、經濟、實惠」。各種湯配上煎、炸、烤出來的主食美味,給人提供足夠的熱量,完全符合「早餐吃好」的養生理念。

許多外地朋友不知道一碗胡辣湯為什麼那麼誘人,為什麼看著一碗黃糊塗叫豆沫,羊肉湯為什麼有那麼多名堂,看看中原人的性格就會知道,中原的飲食文化其實博大精深,雖然不如八大菜系那麼精緻講究,卻自有老祖宗代代相傳的一套哲學和養生學在裡邊。

各種美食的製作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程序和配料,講究的是營養均衡五味調和,融合著古老文化的精髓。正是這淳厚的飲食文化養育了淳樸厚道的鄭州人。

鄭州街頭的早點有久俱盛名的胡辣湯外還有豆腐腦、五香豆沫、羊肉湯、丸子湯、麥仁稀飯、玉米仁稀飯、炸油條、油饃頭、炸麻糖、炸萊角、炸糖糕、水煎包、鍋盔等。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胡辣湯似乎是鄭州的經典早餐,幾乎所有早餐攤點都有,配套的有豆腐腦、豆漿、油條、油饃頭,豆腐腦大多裝在一個大瓦甕裡,用平平的圓勺裝碗,分甜、鹹兩種吃法,鹹味的是一碗豆腐腦澆上調好的汁水,淋上稀稀的芝麻醬,灑上煮熟的黃豆,甜味的是加白糖。

買一碗兩摻是不少人的選擇,一半胡辣湯一半豆腐腦營養更全面口感也更豐富。

早年的鄭州胡辣湯並沒有那麼麻辣,也分葷素兩種,紅潤的色澤是用白糖炒糖色,不用醬油之類,比較中庸柔和,賣湯的多備有醋隨食客自選,後來的各種胡辣湯異軍突起,使得胡辣湯的口味成了麻辣湯。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炸油條是最受歡迎的經典美食,早年鄭州大街小巷的早餐攤點上幾乎都有人排隊買剛出鍋的熱油條,有的就在攤上配著湯吃,有的是買回去做一家人的早點。

剛剛出鍋的油條外皮酥脆裡面鬆軟,咬一口掉渣,如果沒有買到剛剛出鍋的,可以讓賣家回鍋再炸一次,雖然還是酥脆,但是沒有了新鮮油條的鬆軟。

油饃頭也叫油二饃,是用比炸油條的面更軟的發麵稠糊用大筷子挑到平底鍋裡炸,一面炸黃翻面,炸成的油饃頭是黃燦燦的兩面平平的小圓墩,咬一口露出裡面的窟窿眼,泡在湯裡吸了湯汁滋味更好。

前一段空腹體檢後,去小吃一條街再嘗老味道,見到有賣油饃頭的招牌,進去一看是炸的一個個小棍棍,和早年的油饃頭大不相同。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糖糕

炸糖糕和炸菜角是用燙麵,一般是同一小攤賣這兩種東西。糖糕裡面的餡兒是用紅糖摻上面粉、炒熟的芝麻做的,炸好的糖糕趁熱吃,外面起酥皮,裡面又甜又軟,糖汁稀溜溜的,不小心會燙傷嘴皮。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菜角

菜角的餡兒一般都是韮菜、油豆腐、粉條之類加五香粉調的,也有加小茴香苗的。剛出鍋的菜角外皮甜軟,裡面的韮菜青綠,放涼後吃味道遜色不少。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麻糖

七十年代初,在經八路一家早點店吃過幾次用黍子面炸的麻糖,據說是用糖稀和黍子面,炸好看長的跟油條有些相像,比油條短而寬的長方形,表面有兩道縫,顏色也比油條深。

外面比油條硬,吃到嘴裡酥到能聽到微小的咯吱聲,而裡頭炸熟的面蓬起了小窟窿,柔軟而有嚼勁兒,甜甜的還透著淡淡的清苦味。二十多年後我的小玉器店開在緯三路,去經八路找麻糖,已經不見了蹤影。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羊肉湯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最有名的早點當數南下街、北下街、順城街一帶的羊肉湯、羊雙腸湯了。

六十年代中期有段時間我媽身體不好,姥姥派給我個任務,常去北下街提羊肉湯回家給媽滋補身體,開始不知道同是羊肉湯還有不同的名堂,第一次買回來姥姥說買錯了,我買的是羊肉湯,她讓我買的是羊雙腸湯,給我講了兩者不同:

湯都是用羊骨頭羊肉燉的老湯,羊肉湯裡湯裡放的是燉煮的羊肉,雙腸湯放的是羊雙腸(羊腸灌入羊血用老湯煮熟切成大片,還可以要求放羊腰、羊胎盤胎羔)說是雙腸湯大滋補。

我舅舅有年生病後身體虛弱,就是天天騎著自行車從西郊跑到北下街喝羊雙腸湯喝好的。

那時候我上夜班多,早上有時間去買湯,賣湯的地方是個大敞棚,往往停一大片自行車,幾個臨街的方桌配著長板櫈坐著滿滿的人。大多是買了湯再配鍋盔或者自己帶的乾糧吃,也有是提著飯盒大老遠過來買羊雙腸的。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鍋盔

賣羊肉湯的大多是回民。和羊肉湯配套的除了鍋盔(大鍋盔直徑有六七十公分,用發麵小火炕熟的,厚的像磚頭,又大又圓像鍋蓋,乾硬耐嚼,內酥外脆,白口吃麥香味濃,泡在湯裡吸了湯汁最好吃。大鍋盔是切成小三角塊論重量計價。)油條、還有牛肉水煎包。

買羊肉湯排隊的時候看做水煎包,掌廚的能在一個大平底鍋裡不斷做出不同時熟的煎包,一邊剷出來帶著焦皮的成品,另一邊擺放生的,大鍋轉動,有條不紊。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五香豆沫

五香豆沫也是富有特色的早點。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叫豆沬,瞭解了做法才知道:小米淘淨泡透,同焙制好的花椒、八角摻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漿。

花生米泡漲後煮熟,黃豆泡漲後磨成豆瓣,豆腐用油炸後切成丁,海帶洗淨切成絲煮熟,菠菜洗淨切成小段,芝麻炒黃。

鍋內加清水,放入花生米、豆瓣、海帶絲、精鹽,待水沸豆瓣將要熟時,把小米漿用清水攪拌開,倒入鍋內,然後下入粉條燒沸,同時下入豆腐丁、菠菜,撒入芝麻攪勻才做成豆沫。

乳黃色稠乎乎的湯裡,有紅綠色配菜,精緻養眼;醇厚的小米香,伴著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合為一體。盛到碗裡,灑上點薄薄的稜形炸面片,澆上小磨香油,喝一口滿口留香。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綠豆麵丸子湯可以說是早點中最簡單的,火爐上一口大鍋保持沸騰,隨時加進去炸好的綠豆麵摻入黃豆芽或者白蘿蔔絲的丸子,一碗湯裡的丸子數依價錢不同有多有少。

配料只有芫荽,醋和鹽可以自己隨便放,也可以添湯,這最適合自己帶乾糧的窮吃法,只需賣碗湯,不拘丸子多少,把自帶的乾糧泡進去就成了一頓早餐,扒幾口把湯喝完了再去添熱湯,花不了多少錢就可以吃得熱熱乎乎。

可能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今丸子湯幾乎在鄭州消聲匿跡了。

鄭州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隨著飛速發展,各地的早點小吃也進入了大鄭州,如今的早點更是多不勝數,各種包子、餅卷菜、雞蛋灌餅等等,掰著指頭數,如果一個月不在家吃飯出來買早餐,只怕也吃不過來。可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的老味道。

吃來吃去,最留戀的還是鄭州街頭早點的老味道

作者簡介:家珍,1949年出生,1964年參加工作,化工工程師,1995年退休,在一保健品公司任辦公室主任兼管財務,2004自己開玉器店,2008年榮升姥姥,2009年起跟著女兒幫帶娃,每年往返於鄭州、廣州、多倫多之間,現仍在多倫多女兒家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