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有人說「回到20年前,你就知道東北爲什麼會衰落」?你怎樣看待這種說法?

用戶4474643002


我是80年代初從山東去東北的,在東北生活了20多年。80年代初期,東北特別是遼寧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在山東的縣城沒看到一座樓房,基本上政府機關是磚瓦房,農村農民是土坯房,並且住的還不寬鬆,吃的是粗糧,村裡沒水沒電。

當時我曾在遼寧工作過,和山東相比,差距是相當的大。

遼寧的縣城當時高樓林立,市場繁榮,企業重多。農村特別是縣城周邊二層小樓、平頂樓座、磚瓦房到處都是,外裝內裝乾淨漂亮(實際上山東現在的磚瓦結構房跟那時的遼寧房子比我還是喜歡遼寧那房子),城裡人穿衣新潮,洋氣(我感覺比天津人90年代初打扮的都好,天津人到90年時大街上全是自行車和軍大衣,當時都叫平民城市),精神面貌十足,生活條件和山東相比那是沒法說了,差距大了去了!

到90年代,在哪個巜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的感召下,遼寧人開始浮躁,私有經濟開始活躍,國有經濟開始沒落。

為什麼?你說一個上千人的企業,你的定單給了私企,國企沒活幹,你還有錢發工資嗎?然後是企業改制,變成股份,工人下崗,再然後,變成私企,國有資產流失!這是說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資源。

東北在90年代前,那可是我們國家的功臣。解放後,汽車、飛機、輪船製造,鋼鐵、木材、煤炭、耐火材料、金剛石等原材料,糧食生產等這些在全國都是叫得響的,但到90年代末,由於多年的消耗和不可再生,加上人們的創新意識不強,開始逐步落後於這些後來者。

第三,人文。東北人豪爽,這是大家公認的。我在東北20多年時間裡,交了很多東北朋友,到現在我還在消費那個時候結交的交情。我有山東人的實在,又學到了東北人的豪爽,這個性格回到山東後受益良多,不再多說。

但東北人有東北人的問題,政府工作人員這邊在我看來是都在交朋友,工作過得去!企業這邊,人員下崗後,開始四處討生活,全國各地都存在東北人,後來他們打下了不少天下,立了足,但名聲有些不好。我想大家也不要噴,誰有好日子過還會出去惹那壞名!

東北人有個最大的壞毛病就是隨禮。紅事、白事、老人過生日、生孩子、搬家、上大學等等,你紅白事、生孩子、上大學可以呀,但老人過個生日是年年請啊,你不表示點過得去嗎?

東北人好面,禮還大,有時只要認識你的就會下請柬,你的工資夠隨禮的不?這個月咋活?想了嗎?這個事也是我當時離開東北的一個原因!

不寫了,手機寫字太慢,12點了,該睡覺了!

不過我喜歡東北,喜歡我的朋友,喜歡我生活過的城市,喜歡東北人的豪爽!

我的朋友,以後我再去不要請完客再把自已押到飯店了!

感謝東北的朋友對我的照顧和關愛,我相信,一切會好起來的!

文不對題,請勿噴,只是有感而發!


始終如此1121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東北人,關於東北的發展史說實話瞭解的不多,一星半點。20年前還在上學,畢業後就天南海北的瞎轉悠,去過很多城市,在東北呆的時間不多,最近幾年回到東北,因為父母年紀大了,需要照顧。在外面呆的久了,再回來感覺自己倒像個外地人,很多人說我的口音都不像東北人。


我簡單的說說對東北人的看法:

| 沒錢不會賺,有錢不會花

東北有個詞叫做“窮裝”什麼意思呢?就是再窮也要面子,東北人“好面兒”。工作幹活,錢多錢少先不說,關鍵得有面子。早些年,收廢品,回收舊家電的行業開始做的時候很暴利的,可東北市場都是南方人在做,東北人不會做,騎個破三輪車大街小巷的吆喝,覺得幹這活很沒面子。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錢的不會花,就說開店吧,〖缺乏創新意識,跟風相當嚴重〗,記得2010年左右的時候,回東北呆了幾個月,那時我家那個城市,剛開始流行吃雲南過橋米線,整個城市裡有三到五家吧,生意確實很好,到飯口時間都得排隊等。好景不長,一個月以後,大街小巷都是過橋米線,好好的一個餐飲行業,被大家這麼一搞,廢掉了,都不賺錢。如今走在街上看見一些小店開業,都能估計出來能開多長時間。投資也好消費也好,盲目的任性。


| 在東北得有關係,有門路才好辦事

看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為什麼很多大的企業不願到東北來投資?回答是,東北的人情世故太重,開個公司建個廠,在別的地區,一年半載的就能完事,在東北,沒有關係,沒有門路,那就等吧。每個步驟都得有人有關係才好辦事,對於有錢的大企業來說,不差那點人情錢,人家怕麻煩。中國那麼大,我不來東北總可以吧。來東北投資的那麼少,經濟又怎麼上來。

由於時間關係就說到這吧!東北落後的原因,主要是東北人根深蒂固的思維觀念導致的。


開心大巴士


回到20年前,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這幾年,東北經濟由於體制和市場的重大變化,陷入了困境,國家在東北實行了激進的政策,讓許多資不抵債的中小企業破產和私有化。許多職工因為企業破產而下崗再就業,這裡面許多技術骨幹也遭遇同樣的命運。許多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甚至上街擺起了小攤,年輕些的遠走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去尋找機會。這使得東北人材大量流失,這就是東北之殤的開始。

東北從此逐漸的由共和國的長子淪落為全國經濟增速最慢的地區,這也導致東北失落的二十年。這二十年裡,東北人員大量流失,東北籍學生畢業後到外地就業,回去就業的越來越少。東北技術人員出現斷層人員不足,企業新品研發停滯,產品缺乏競爭力。

加之東北資源的枯竭,中國調整了能源結構,對煤炭的需求減少。木材的採伐量也受到限制,國家對鋼材產量的限制,東北的資源型企業受到重創。東北在經濟轉型中沒有把握好機會上馬一些高新技術企業,沒有跟進互聯網前進的步伐,使得民間資本不敢對東北投資,也就出現了尷尬的"投資不過山海關"這種局面。


東北由於國企眾多,以前嚴格執行計生政策,因此也是全國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區,加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東北人口出現了負增長。中國政府對東北經濟實行了多輪刺激計劃,但收效並不顯著,東北要往何處去呢?


行雲流水1437995


部分同意這種說法。

本身就是東北人,從出生到18歲讀大學的期間基本都在東北。20年前大概是一九九幾年的樣子,那是我正在讀高中的年齡。

印象中那時的東北社會環境比較亂,犯罪案件比較多,加上一大批國企破產,員工下崗也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但這些並不是決定因素,因為所謂危機,也是一種機會。如果能夠在那時就選擇開放的眼光,勤奮努力,至於死地而後生,沒準現在發展的更好。

而另外兩個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

一是之前東北被廣泛詬病的營商環境。本人所在的城市(在此就不點名了),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就曾聽多人說過,沿海的開發區內,本就為數不多的外資企業搬離了。為什麼搬離,不是經營不善,那時候的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而真正原因就是:逢年過節,工廠總是被毫無緣由的拉閘限電停電(其實的緣由你懂的,而外企有嚴格的政策規定),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生產,忍無可忍只能搬遷而去。

二是東北人在體制和環境下多年形成的不良習慣。東北很多人喜好喝酒,同時喝酒又是搞關係的有效手段。經常是一頓飯的時間從可以從晚上5點(東北冬天天黑的早,吃飯也早)吃到晚上10點,然後酩酊大醉睡到第二天中午。一頓飯的時間浪費了10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而明天可能又重複著昨天同樣的故事。而這個時間正是南方人在忙碌工作、學習和思考的時候。久而久之,差距就形成了。

所以說,部分認同題主所說的問題。但是還好,2013年本人在此回到東北參與創業,環境和人都已經有了較大的變化,最起碼不會拉閘限電了。。祝福東北能快速走出泥潭,加快發展。給東北人民爭氣,給東北的營商環境正名。


博小強創業筆記


金戈鐵馬4

東北的衰落回到20年前是看不出來的,現在罵東北,貶低東北的不在少數,我是七零後的東北人,不是東北的人還真不知道東北道底是怎麼回事。建國初期,東北的工業產值佔全國的六層,五十年代末開始,東北的工業,農業,森工業,石化業,煤炭業基本上都佔全國總產值的一半左右,東北這個重工業地區在六七十年代時有一次變革,那就是支援三線建設,大量科技,技術人員和整車間成套的當年先進的生產設備整體遷到三線城市,這次變革第一次讓東北進入了停滯發展期,好在當年所生產的產品競爭並不激烈,從新購置設備從新生產,從新調整生產方向慢慢恢復過來。在進入八十年代初期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全國都需要大量的生產物資,東北又一次站在支援全國改革的前線上,從汽車,輪船,木材,煤炭,成品油,糧食,副食品都無償發向全國,東北有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羨慕的工業,農業,冶金業,化工業,製造業的基礎,在八十年代末又為了支援南方兄弟廠建設,就我知道的我們市就有兩家萬人大廠把最先進的設備和一批技術人員遷到南方地區,包括大批民品生產線也無償支援了南方兄弟廠,東北的工廠並不是人傻而是全國都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運營,我們東北卻還實行著計劃經濟,讓怎麼幹就怎麼幹,讓給別的人啥就給啥,讓生產啥就生產啥,發出的好多產品都是無償的,沒有周轉資金就得在銀行貸款,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中期東北所有國營萬人大廠大都是負債經營,這都是當年支援三線建設和支持全國改革開放那幾十年留下的後遺症,為什麼東北會這樣,那是因為國家當時的改革開放得有一個穩定的後方為全國的改革保駕護航,就因為這個東北錯失了改革的最好時機,等改革成功了所有富起來的地區沒有誰無償供給東北那些大廠所需的產品,這些大廠面對全國撲面而來的競爭對手無法轉身不說,還得償還當年為了支援全國時欠下銀行的貸款,等回過頭來想管東北時,第一步就是下崗分流,東北很多城市的建立,大多都是以一個或幾個萬人大廠而建設和繁榮起來的,工廠停產,工人分流,對城市的繁榮衝擊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東北不欠誰的,沒有誰可以隨便的去罵東北。

創建於2018.5.7


金戈鐵馬4


簡單的瞭解過一些世界經濟史,我自己判斷,東北當年的下崗分流與東南沿海經濟大發展基本是一個時期,那麼當時所面對的問題是,東南沿海有大量的新型所有制產業需要發展,但是缺乏成熟勞動力,但是東北大量的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佔有大量的成熟勞動力但是礙於體制的因素無法發揮效能。解決的方法其實就是我們所見的下崗分流。而下崗分流其實是為很多人打開了一扇窗。就拿我自己家的情況舉例,1997年,我初一,我爸國企技術工人,鉗工手藝不錯的,每月工資320,很多年過去了,我已經上高二了,他還是躺在國企給的320的工資上沾沾自喜,哪怕2001年的時候我發小的爸已經開上了當時比較潮的馬六,他依然無動於衷,甚至覺得人家那都是浮財留不住,都得得瑟光了。後來我上大學了,財務壓力比較大了,在他的徒孫,也是我當年的初中同學的多次慫恿下,終於去了一傢俬企工作,我清楚的記得當月給了我相當於以往三倍的生活費,我特別意外。後來我結婚前不久跟我爸喝酒聊天說起來這些年家裡的狀況,老爺子感慨,在國企的時候就只知道到點兒領工資,偶爾有點兒獎金,也沒什麼多餘的念想。後來我上學,家裡開銷大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私企工作才發現,錢太好掙了,畫畫圖查查損就拿6000多,世界變化太快了。由此,我想當20倍收入的增長,反映的是國企制度的僵化,人思維的僵化。人也總是遇到難題的時候才能改變自己的世界觀。天無絕人之路,與其抱怨改制,抱怨下崗分流,不如踏踏實實的去外面走走,哪怕不是闖蕩而僅僅只是走走,都會遇到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自己。躺在祖蔭之下責難東南沿海搶資源搶人力,不如跳出井底為自己奮力一搏,當然這也僅僅是我自己的想法。自助者天助之。工作多年也遇到過很多東北的朋友,候鳥一般,過年的時候回家呆兩天,與老家難有交集。問原因,大多說回家沒得聊,自己認識的世界和老家人的世界完全不一樣,回家之後就是喝酒吹牛不厭其煩。所以,改變東北,還是要先改變哪裡的人文環境吧。該丟的丟,該棄的棄,總不能像阿Q一樣,經常把一句,我祖上也是姓趙的掛在嘴邊,聊以自慰吧。


飄貓怡然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以珠三角為先導,沿海地區發展迅速,長三角、京津唐等地區均以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可是,東北——這個建國初期的老工業基地,全國的“老大哥”,卻逐步落伍。經濟發展嚴重滯後,人才嚴重外流,成了東北人心中的一個痛!因此,如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中央關注,地方關心,人民關切的大問題。

但是,近些年來,東北顯現出來的諸多問題,成了東北振興和發展的桎梏,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這些問題既有客觀原因,又有主觀因素,而且有些問題積重難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主要問題是:

1,思想觀念陳舊。受東北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影響,形成了東北生活必需品價格偏低,老百姓日子比較好混的局面,因此,小富即安思想比較嚴重。尤其在廣大的農村,“一畝地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許多人不愛吃苦,不想吃苦。

2,人口大量外流。除了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這幾個東北地區的副省級城市,其他地方都處於人口流出的情況。尤其是黑龍江更為明顯,僅從農村房屋大量閒置就可見一斑,甚至出現了無人屯。人口大量外流,再加之東北近年來極低的出生率,對東北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巨大的考驗。

3,人才嚴重流失。由於東北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效益滑坡,致使一些技術型人才相繼跳槽去了南方,造成嚴重流失。本來東北的大學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不乏吉大、哈工大、大連理工等名校,但卻很難吸引畢業生留在東北,甚至東北籍的學生多數畢業後也遠離了家鄉。

4,工業產能落後。東北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工業基礎發達,但是近些年沒有抓住機會進行產業改造升級,尤其是東北的國企,很多技術、工藝和體制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水平,缺乏先進的技術和工藝,再加之體制比較落後,使本就困難重重的製造業不景氣,限制了企業發展。

5,社會風氣不良。直至現在,東北還是一個典型的“人情社會”,辦任何事情都講究“託人情”、“走後門”,特別是在人才提拔使用和事項審批等方面更為突出。不良的社會風氣,敗壞了東北的投資環境,惡劣的投資環境讓很多外來資本望而卻步,這樣,勢必制約經濟大發展。東北人也許習以為常了,但是,外來人卻很難適應在選人用人和事項審批環節的腐敗,不望而卻步、望風而逃才怪。

針對上述問題,必須採取相應的措施。除東北人更新觀念,破處體制和制度的腐敗弊端,調動起東北的積極性外,國家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來破解難題。從國家層面來看,個人認為應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在東北建立直轄市,從而起到輻射和帶動周邊的作用。

二是在東北建立國家級經濟新區,從而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三是進一步做大做強東北的主要出海通道大連港,從而進一步搞活物流。

四是在政策上給東北創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外部環境。

(此乃本人一家之言,還望高人指教)


七星山人2


20年前?那就是1998年前後,那時東北正是蕭條的年代。

那個年代,由於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東北號稱共和國的老工業基地,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1998-2002年發生的“下崗潮”大傷了東北經濟的元氣,拒不完全統計,東北的下崗職工佔據了全國總下崗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我的父母就是在那個時候下了崗,還記得劉歡那首《重頭再來》唱到“只不過是重頭再來”。真的是那樣簡單嗎?父母承擔著一家老少的生計,高級工程師的母親和高級政工師的父親賣過菜、賣過魚,後來轉行做起了其它小生意,勉強維繫了我們一家老少的生計。很多家庭負擔不是很重的知識分子選擇了離開,到外地打拼。這是東北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喪失了大批優秀的人才。

隨後的幾年,全國興建各類民營重工業企業,東北一方面在大量實施國有企業轉制,將企業資產、技術、品牌以及職工和負債以各種形式賣給個人,造成企業職工大量下崗分流。另一方面其他地區建設企業需要專業的生產管理和操作人才,於是高薪聘走了一批技術骨幹,一些國營企業甚至成班組的被“挖”到私企。進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這個惡果也直接延續到了現在。

或許,只有制度、資金等某一點達到足夠高效時,能夠將東北的資源、人口和效率提升到一個平衡點,東北的活力才會真的回來。


越來越沉靜


20年前,1998年我正在上高中,也是改革開放20年,也是法國世界盃。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說法,東北沒有趕上20年前的那一波發展的步伐,為何?

當時是國有企業改革,轉型,剩餘勞動力下崗,東北的國企背上了國家發展之後剩下的包袱,有人說國有資產流失等,這都是事實發生的。

咱們換個角度思考,改革開放最初的20年珠三角發展起來了,經濟高速發展,以深圳為代表的一批城市矗立起來。前20年東北還是活在計劃經濟裡,為全國各地輸出各種重型設備,礦產,以及人才(支援地方建設)。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東北國企生產的機械設備已經不能滿足其發展要求,南方開始進口先進技術,而東北開始死扛,最後的結局就是《重頭再來》。

後20年東北又錯過了第二波發展機會,長三角的經濟已經帶動了大半個中國,但是沒有帶動東北,在經歷了陣痛之後,其實東北國企開始是很有很大改變的,也出了很多成績。但是後來國企又開始承擔了應有的社會責任,反而是民營經濟始終沒有發展起來,問題很多,有地域的問題,有人的問題,有政策的問題。

我作為東北人,大學是在東北讀的,工作也在東北,工作之後去過很多南方的城市,我敢說一句話:很多網絡上寫的關於東北的問題,我覺得寫的都很好,也很正確。投資不過山海關,確實是有原因的。既然承認已經落後,那麼我們就要奮起直追,現在各個方面已經在改變,營商環境的改變,招商引資的改變,思維的改變,雖然是爬坡過坎,滾石上山般困難,但是我們有決心有信心改變現狀。

再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知道了原因,拋開過去,勇敢的向前看,答案自然就在心中。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動動手指關注我。


透過本質觀現象


東北為什麼衰落?我只是一個鞍山的老百姓,在鞍山生活了30年,,,我覺得確實是20年前的一個下崗搞的,那時候我剛剛小學 ,父母都是鞍鋼職工,原本日子過得很好。。。母親年紀輕輕先下了崗,日子過得就緊巴巴了,沒過兩年父親也下崗了,老一輩都是子承父業,沒有什麼技術和手藝,父親只會燒磚,母親是電焊工,當時的情況是大面積下崗,根本找不到工作,父母為了生活,做起了各種小買賣,特別辛苦!父母的很多同事朋友有的就為了生計,走錯了路,,,,父母為了把我拉扯大,吃盡了苦頭!當時小,不懂事,做了很多現在想起來很傷父母心的事,父母吃過的苦,我年齡越大越覺得不容易,現在父母年紀大了,只有努力工作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才能回報他們!講這麼多20年前的事,掰是為什麼衰落,沒有意義,人要向前看!父母年輕時下崗因為沒有學歷,沒有技術找不到工作,不想讓我也吃這個虧,無論如何也把我供到了大學畢業,工作十年,創業兩年,雖不是大富大貴,但也算是現代小康家庭了,不要相信年代,要信自己,勤勞才是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