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回到20年前,你就知道东北为什么会衰落”?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用户4474643002


我是80年代初从山东去东北的,在东北生活了20多年。80年代初期,东北特别是辽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在山东的县城没看到一座楼房,基本上政府机关是砖瓦房,农村农民是土坯房,并且住的还不宽松,吃的是粗粮,村里没水没电。

当时我曾在辽宁工作过,和山东相比,差距是相当的大。

辽宁的县城当时高楼林立,市场繁荣,企业重多。农村特别是县城周边二层小楼、平顶楼座、砖瓦房到处都是,外装内装干净漂亮(实际上山东现在的砖瓦结构房跟那时的辽宁房子比我还是喜欢辽宁那房子),城里人穿衣新潮,洋气(我感觉比天津人90年代初打扮的都好,天津人到90年时大街上全是自行车和军大衣,当时都叫平民城市),精神面貌十足,生活条件和山东相比那是没法说了,差距大了去了!

到90年代,在哪个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的感召下,辽宁人开始浮躁,私有经济开始活跃,国有经济开始没落。

为什么?你说一个上千人的企业,你的定单给了私企,国企没活干,你还有钱发工资吗?然后是企业改制,变成股份,工人下岗,再然后,变成私企,国有资产流失!这是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资源。

东北在90年代前,那可是我们国家的功臣。解放后,汽车、飞机、轮船制造,钢铁、木材、煤炭、耐火材料、金刚石等原材料,粮食生产等这些在全国都是叫得响的,但到90年代末,由于多年的消耗和不可再生,加上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强,开始逐步落后于这些后来者。

第三,人文。东北人豪爽,这是大家公认的。我在东北20多年时间里,交了很多东北朋友,到现在我还在消费那个时候结交的交情。我有山东人的实在,又学到了东北人的豪爽,这个性格回到山东后受益良多,不再多说。

但东北人有东北人的问题,政府工作人员这边在我看来是都在交朋友,工作过得去!企业这边,人员下岗后,开始四处讨生活,全国各地都存在东北人,后来他们打下了不少天下,立了足,但名声有些不好。我想大家也不要喷,谁有好日子过还会出去惹那坏名!

东北人有个最大的坏毛病就是随礼。红事、白事、老人过生日、生孩子、搬家、上大学等等,你红白事、生孩子、上大学可以呀,但老人过个生日是年年请啊,你不表示点过得去吗?

东北人好面,礼还大,有时只要认识你的就会下请柬,你的工资够随礼的不?这个月咋活?想了吗?这个事也是我当时离开东北的一个原因!

不写了,手机写字太慢,12点了,该睡觉了!

不过我喜欢东北,喜欢我的朋友,喜欢我生活过的城市,喜欢东北人的豪爽!

我的朋友,以后我再去不要请完客再把自已押到饭店了!

感谢东北的朋友对我的照顾和关爱,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

文不对题,请勿喷,只是有感而发!


始终如此1121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关于东北的发展史说实话了解的不多,一星半点。20年前还在上学,毕业后就天南海北的瞎转悠,去过很多城市,在东北呆的时间不多,最近几年回到东北,因为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在外面呆的久了,再回来感觉自己倒像个外地人,很多人说我的口音都不像东北人。


我简单的说说对东北人的看法:

| 没钱不会赚,有钱不会花

东北有个词叫做“穷装”什么意思呢?就是再穷也要面子,东北人“好面儿”。工作干活,钱多钱少先不说,关键得有面子。早些年,收废品,回收旧家电的行业开始做的时候很暴利的,可东北市场都是南方人在做,东北人不会做,骑个破三轮车大街小巷的吆喝,觉得干这活很没面子。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钱的不会花,就说开店吧,〖缺乏创新意识,跟风相当严重〗,记得2010年左右的时候,回东北呆了几个月,那时我家那个城市,刚开始流行吃云南过桥米线,整个城市里有三到五家吧,生意确实很好,到饭口时间都得排队等。好景不长,一个月以后,大街小巷都是过桥米线,好好的一个餐饮行业,被大家这么一搞,废掉了,都不赚钱。如今走在街上看见一些小店开业,都能估计出来能开多长时间。投资也好消费也好,盲目的任性。


| 在东北得有关系,有门路才好办事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为什么很多大的企业不愿到东北来投资?回答是,东北的人情世故太重,开个公司建个厂,在别的地区,一年半载的就能完事,在东北,没有关系,没有门路,那就等吧。每个步骤都得有人有关系才好办事,对于有钱的大企业来说,不差那点人情钱,人家怕麻烦。中国那么大,我不来东北总可以吧。来东北投资的那么少,经济又怎么上来。

由于时间关系就说到这吧!东北落后的原因,主要是东北人根深蒂固的思维观念导致的。


开心大巴士


回到20年前,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这几年,东北经济由于体制和市场的重大变化,陷入了困境,国家在东北实行了激进的政策,让许多资不抵债的中小企业破产和私有化。许多职工因为企业破产而下岗再就业,这里面许多技术骨干也遭遇同样的命运。许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甚至上街摆起了小摊,年轻些的远走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去寻找机会。这使得东北人材大量流失,这就是东北之殇的开始。

东北从此逐渐的由共和国的长子沦落为全国经济增速最慢的地区,这也导致东北失落的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东北人员大量流失,东北籍学生毕业后到外地就业,回去就业的越来越少。东北技术人员出现断层人员不足,企业新品研发停滞,产品缺乏竞争力。

加之东北资源的枯竭,中国调整了能源结构,对煤炭的需求减少。木材的采伐量也受到限制,国家对钢材产量的限制,东北的资源型企业受到重创。东北在经济转型中没有把握好机会上马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没有跟进互联网前进的步伐,使得民间资本不敢对东北投资,也就出现了尴尬的"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种局面。


东北由于国企众多,以前严格执行计生政策,因此也是全国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东北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中国政府对东北经济实行了多轮刺激计划,但收效并不显著,东北要往何处去呢?


行云流水1437995


部分同意这种说法。

本身就是东北人,从出生到18岁读大学的期间基本都在东北。20年前大概是一九九几年的样子,那是我正在读高中的年龄。

印象中那时的东北社会环境比较乱,犯罪案件比较多,加上一大批国企破产,员工下岗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但这些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所谓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如果能够在那时就选择开放的眼光,勤奋努力,至于死地而后生,没准现在发展的更好。

而另外两个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

一是之前东北被广泛诟病的营商环境。本人所在的城市(在此就不点名了),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曾听多人说过,沿海的开发区内,本就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搬离了。为什么搬离,不是经营不善,那时候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而真正原因就是:逢年过节,工厂总是被毫无缘由的拉闸限电停电(其实的缘由你懂的,而外企有严格的政策规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忍无可忍只能搬迁而去。

二是东北人在体制和环境下多年形成的不良习惯。东北很多人喜好喝酒,同时喝酒又是搞关系的有效手段。经常是一顿饭的时间从可以从晚上5点(东北冬天天黑的早,吃饭也早)吃到晚上10点,然后酩酊大醉睡到第二天中午。一顿饭的时间浪费了10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而明天可能又重复着昨天同样的故事。而这个时间正是南方人在忙碌工作、学习和思考的时候。久而久之,差距就形成了。

所以说,部分认同题主所说的问题。但是还好,2013年本人在此回到东北参与创业,环境和人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最起码不会拉闸限电了。。祝福东北能快速走出泥潭,加快发展。给东北人民争气,给东北的营商环境正名。


博小强创业笔记


金戈鐵馬4

东北的衰落回到20年前是看不出来的,现在骂东北,贬低东北的不在少数,我是七零后的东北人,不是东北的人还真不知道东北道底是怎么回事。建国初期,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六层,五十年代末开始,东北的工业,农业,森工业,石化业,煤炭业基本上都占全国总产值的一半左右,东北这个重工业地区在六七十年代时有一次变革,那就是支援三线建设,大量科技,技术人员和整车间成套的当年先进的生产设备整体迁到三线城市,这次变革第一次让东北进入了停滞发展期,好在当年所生产的产品竞争并不激烈,从新购置设备从新生产,从新调整生产方向慢慢恢复过来。在进入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全国都需要大量的生产物资,东北又一次站在支援全国改革的前线上,从汽车,轮船,木材,煤炭,成品油,粮食,副食品都无偿发向全国,东北有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羡慕的工业,农业,冶金业,化工业,制造业的基础,在八十年代末又为了支援南方兄弟厂建设,就我知道的我们市就有两家万人大厂把最先进的设备和一批技术人员迁到南方地区,包括大批民品生产线也无偿支援了南方兄弟厂,东北的工厂并不是人傻而是全国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运营,我们东北却还实行着计划经济,让怎么干就怎么干,让给别的人啥就给啥,让生产啥就生产啥,发出的好多产品都是无偿的,没有周转资金就得在银行贷款,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中期东北所有国营万人大厂大都是负债经营,这都是当年支援三线建设和支持全国改革开放那几十年留下的后遗症,为什么东北会这样,那是因为国家当时的改革开放得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为全国的改革保驾护航,就因为这个东北错失了改革的最好时机,等改革成功了所有富起来的地区没有谁无偿供给东北那些大厂所需的产品,这些大厂面对全国扑面而来的竞争对手无法转身不说,还得偿还当年为了支援全国时欠下银行的贷款,等回过头来想管东北时,第一步就是下岗分流,东北很多城市的建立,大多都是以一个或几个万人大厂而建设和繁荣起来的,工厂停产,工人分流,对城市的繁荣冲击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东北不欠谁的,没有谁可以随便的去骂东北。

创建于2018.5.7


金戈鐵馬4


简单的了解过一些世界经济史,我自己判断,东北当年的下岗分流与东南沿海经济大发展基本是一个时期,那么当时所面对的问题是,东南沿海有大量的新型所有制产业需要发展,但是缺乏成熟劳动力,但是东北大量的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占有大量的成熟劳动力但是碍于体制的因素无法发挥效能。解决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下岗分流。而下岗分流其实是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窗。就拿我自己家的情况举例,1997年,我初一,我爸国企技术工人,钳工手艺不错的,每月工资320,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上高二了,他还是躺在国企给的320的工资上沾沾自喜,哪怕2001年的时候我发小的爸已经开上了当时比较潮的马六,他依然无动于衷,甚至觉得人家那都是浮财留不住,都得得瑟光了。后来我上大学了,财务压力比较大了,在他的徒孙,也是我当年的初中同学的多次怂恿下,终于去了一家私企工作,我清楚的记得当月给了我相当于以往三倍的生活费,我特别意外。后来我结婚前不久跟我爸喝酒聊天说起来这些年家里的状况,老爷子感慨,在国企的时候就只知道到点儿领工资,偶尔有点儿奖金,也没什么多余的念想。后来我上学,家里开销大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私企工作才发现,钱太好挣了,画画图查查损就拿6000多,世界变化太快了。由此,我想当20倍收入的增长,反映的是国企制度的僵化,人思维的僵化。人也总是遇到难题的时候才能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天无绝人之路,与其抱怨改制,抱怨下岗分流,不如踏踏实实的去外面走走,哪怕不是闯荡而仅仅只是走走,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躺在祖荫之下责难东南沿海抢资源抢人力,不如跳出井底为自己奋力一搏,当然这也仅仅是我自己的想法。自助者天助之。工作多年也遇到过很多东北的朋友,候鸟一般,过年的时候回家呆两天,与老家难有交集。问原因,大多说回家没得聊,自己认识的世界和老家人的世界完全不一样,回家之后就是喝酒吹牛不厌其烦。所以,改变东北,还是要先改变哪里的人文环境吧。该丢的丢,该弃的弃,总不能像阿Q一样,经常把一句,我祖上也是姓赵的挂在嘴边,聊以自慰吧。


飘猫怡然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以珠三角为先导,沿海地区发展迅速,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均以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可是,东北——这个建国初期的老工业基地,全国的“老大哥”,却逐步落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才严重外流,成了东北人心中的一个痛!因此,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央关注,地方关心,人民关切的大问题。

但是,近些年来,东北显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成了东北振兴和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些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而且有些问题积重难返,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观念陈旧。受东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影响,形成了东北生活必需品价格偏低,老百姓日子比较好混的局面,因此,小富即安思想比较严重。尤其在广大的农村,“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许多人不爱吃苦,不想吃苦。

2,人口大量外流。除了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这几个东北地区的副省级城市,其他地方都处于人口流出的情况。尤其是黑龙江更为明显,仅从农村房屋大量闲置就可见一斑,甚至出现了无人屯。人口大量外流,再加之东北近年来极低的出生率,对东北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巨大的考验。

3,人才严重流失。由于东北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效益滑坡,致使一些技术型人才相继跳槽去了南方,造成严重流失。本来东北的大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不乏吉大、哈工大、大连理工等名校,但却很难吸引毕业生留在东北,甚至东北籍的学生多数毕业后也远离了家乡。

4,工业产能落后。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发达,但是近些年没有抓住机会进行产业改造升级,尤其是东北的国企,很多技术、工艺和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缺乏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再加之体制比较落后,使本就困难重重的制造业不景气,限制了企业发展。

5,社会风气不良。直至现在,东北还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办任何事情都讲究“托人情”、“走后门”,特别是在人才提拔使用和事项审批等方面更为突出。不良的社会风气,败坏了东北的投资环境,恶劣的投资环境让很多外来资本望而却步,这样,势必制约经济大发展。东北人也许习以为常了,但是,外来人却很难适应在选人用人和事项审批环节的腐败,不望而却步、望风而逃才怪。

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除东北人更新观念,破处体制和制度的腐败弊端,调动起东北的积极性外,国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来破解难题。从国家层面来看,个人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东北建立直辖市,从而起到辐射和带动周边的作用。

二是在东北建立国家级经济新区,从而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北的主要出海通道大连港,从而进一步搞活物流。

四是在政策上给东北创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外部环境。

(此乃本人一家之言,还望高人指教)


七星山人2


20年前?那就是1998年前后,那时东北正是萧条的年代。

那个年代,由于长期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东北号称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1998-2002年发生的“下岗潮”大伤了东北经济的元气,拒不完全统计,东北的下岗职工占据了全国总下岗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我的父母就是在那个时候下了岗,还记得刘欢那首《重头再来》唱到“只不过是重头再来”。真的是那样简单吗?父母承担着一家老少的生计,高级工程师的母亲和高级政工师的父亲卖过菜、卖过鱼,后来转行做起了其它小生意,勉强维系了我们一家老少的生计。很多家庭负担不是很重的知识分子选择了离开,到外地打拼。这是东北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丧失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随后的几年,全国兴建各类民营重工业企业,东北一方面在大量实施国有企业转制,将企业资产、技术、品牌以及职工和负债以各种形式卖给个人,造成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分流。另一方面其他地区建设企业需要专业的生产管理和操作人才,于是高薪聘走了一批技术骨干,一些国营企业甚至成班组的被“挖”到私企。进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这个恶果也直接延续到了现在。

或许,只有制度、资金等某一点达到足够高效时,能够将东北的资源、人口和效率提升到一个平衡点,东北的活力才会真的回来。


越来越沉静


20年前,1998年我正在上高中,也是改革开放20年,也是法国世界杯。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说法,东北没有赶上20年前的那一波发展的步伐,为何?

当时是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剩余劳动力下岗,东北的国企背上了国家发展之后剩下的包袱,有人说国有资产流失等,这都是事实发生的。

咱们换个角度思考,改革开放最初的20年珠三角发展起来了,经济高速发展,以深圳为代表的一批城市矗立起来。前20年东北还是活在计划经济里,为全国各地输出各种重型设备,矿产,以及人才(支援地方建设)。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东北国企生产的机械设备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南方开始进口先进技术,而东北开始死扛,最后的结局就是《重头再来》。

后20年东北又错过了第二波发展机会,长三角的经济已经带动了大半个中国,但是没有带动东北,在经历了阵痛之后,其实东北国企开始是很有很大改变的,也出了很多成绩。但是后来国企又开始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反而是民营经济始终没有发展起来,问题很多,有地域的问题,有人的问题,有政策的问题。

我作为东北人,大学是在东北读的,工作也在东北,工作之后去过很多南方的城市,我敢说一句话:很多网络上写的关于东北的问题,我觉得写的都很好,也很正确。投资不过山海关,确实是有原因的。既然承认已经落后,那么我们就要奋起直追,现在各个方面已经在改变,营商环境的改变,招商引资的改变,思维的改变,虽然是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般困难,但是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改变现状。

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知道了原因,抛开过去,勇敢的向前看,答案自然就在心中。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动动手指关注我。


透过本质观现象


东北为什么衰落?我只是一个鞍山的老百姓,在鞍山生活了30年,,,我觉得确实是20年前的一个下岗搞的,那时候我刚刚小学 ,父母都是鞍钢职工,原本日子过得很好。。。母亲年纪轻轻先下了岗,日子过得就紧巴巴了,没过两年父亲也下岗了,老一辈都是子承父业,没有什么技术和手艺,父亲只会烧砖,母亲是电焊工,当时的情况是大面积下岗,根本找不到工作,父母为了生活,做起了各种小买卖,特别辛苦!父母的很多同事朋友有的就为了生计,走错了路,,,,父母为了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当时小,不懂事,做了很多现在想起来很伤父母心的事,父母吃过的苦,我年龄越大越觉得不容易,现在父母年纪大了,只有努力工作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才能回报他们!讲这么多20年前的事,掰是为什么衰落,没有意义,人要向前看!父母年轻时下岗因为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不想让我也吃这个亏,无论如何也把我供到了大学毕业,工作十年,创业两年,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现代小康家庭了,不要相信年代,要信自己,勤劳才是唯一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