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人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上週四,突然收到一個朋友氣勢洶洶的語音:

“為什麼總有人要設置朋友圈信息三天可見?無法理解。”

我當時回覆她:“理解不理解不重要,我們只能接受,因為這是對方的自由。”

當然,我也很理解這位朋友的心情,因為,我也曾經翻過別人的朋友圈,結果,點進去之後發現只能翻三天,而且,有些人近三天的朋友圈,一條都沒有。

的確有些失落。

由此,我對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設置三天可見產生了興趣。隨後,在朋友圈就此問題徵集答案,得到很多讀者的反饋,我發現,這個被探討過很多次的問題,依然有值得探討之處,接下來,就把收集到的理由呈現、總結給你。

為什麼很多人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先隨便截兩張圖感受一下,有人忍不住吐槽了

1

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的第一個理由是覺得過去的自己不夠好

相對於現實世界,網絡無疑更讓人易於“開放”,表現出自己深藏不露的一面。於是,我們常常會發現,內向害羞的女同事,在社交網絡上很狂野迷人;線下溫文爾雅的朋友,在網絡上動不動就和別人開戰。

不過,這樣的360度大轉變一般都侷限於陌生人社交。很多人都得戴上面具,才敢解放天性。

而在朋友圈,熟人很多,大多數人表現和平時相差不遠,甚至會比平時交往更在乎自己的言行。

畢竟,寫在朋友圈的心聲,會被很多人看到,而且不刪除就會永遠存在:

覺得自己發的東西好傻……又怕別人挖出來。

怕別人嫌棄我發太多朋友圈,太囉裡囉嗦。

有一次和朋友發生口角,對方翻了我大半年前的朋友圈,截圖發給我。我去!我發現現在的自己被過去的自己打臉,不戰自敗。

人總是不斷成長的,現在說過的話,別說三天後,可能下一秒就覺得不對勁了。

今天可以給別人看的東西,不代表一個月後還想讓別人看到。

設置三天可見,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把不太美好的自己留在身後,永遠只給別人最好的自己。

為什麼很多人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2

設置三天可見的第二個理由是為了保護隱私,有安全感。

從亞當、夏娃第一次用樹葉遮羞起,人類就開始有了隱私。

當然,能夠在朋友圈發出來的東西,多半不是什麼無法告人的秘密。

只是,一兩條信息,幾天的朋友圈無所謂,也不代表幾個月、半年、幾年連在一起看也無所謂。

量變形成質變,如果仔細把一個人半年來發的朋友圈看一遍,基本也就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生活軌跡如何,有什麼家人、朋友和愛好。

有時會加新朋友,不想陌生人太瞭解自己,直接屏蔽又不太禮貌。

不想讓學生家長看到那麼多自己的私人生活。

每天狀態不一樣,有一些碎碎念,讓別人都看到了,感覺像裸體站在別人面前一樣。

還有些人,怕的不是別人太瞭解自己,而是被胡亂評判:

雖然朋友圈的確可以看出人的生活和性格,但,它畢竟不是全部。有些人會根據朋友圈內容去評價別人,以偏概全,隨意評判,只給看三天,數量少就不會讓人有“很瞭解我”的幻覺。

保護隱私,對很多人而言更多是一種心理訴求,而在這個互聯網風行的時代,正如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所說,“網絡把隱私從道德領域轉移到了市場領域——隱私成了一種商品。”保護隱私還可以避免自己成為商品。

隱私如何成為商品?

舉個例子,有個朋友就曾經抱怨,她不過是在朋友圈曬了一下娃,結果好幾個“朋友”向她推銷兒童用品。另一個朋友的私照直接被別人不問自取搬上網店,當了免費的服裝模特。

為什麼很多人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3

在這次問題徵集中,還有好些人坦誠設置三天可見是跟風。

既然朋友圈有這個功能,那就用一用。

因為一個很酷的朋友設置了,自己就跟著設置了。

跟風,顧名思義,就是沒什麼自己的看法,跟隨潮流。

不過,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做自己聽起來是很酷,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敢於坦白自己是“跟風”的人還是很勇敢的,至少,他們敢於袒露自己不那麼光輝偉大的一面。

4

設置三天可見的最後一個理由是因為工作

身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最好不要把太多私事和情緒帶進工作中,會影響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

然而,朋友圈恰恰是一個情緒氾濫的地方,除了特別矜持、理性,幾乎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大部分人,尤其在年少時都難免要發發感嘆,偶爾還會吟風弄月,抒發抒發熱戀、失戀的狂熱、痛苦,以及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常年累積,風險可就相當大了。

經常加一些有工作聯繫的人,不設置,以往的胡言亂語都會被看到,不太好。

怕公司領導看到自己以前的軌跡,對自己產生不好的看法。

還有一個朋友,比較為別人的觀感著想:

因為自己做微商,朋友圈裡全是廣告。

在她看來,這樣當朋友點進自己的朋友圈之後,商品信息流看起來會沒那麼恐怖,壓迫感也會降低不少。

為什麼很多人朋友圈設置三天可見?

有些反對設置三天可見的人,認為這樣做很“討人厭”,但我們得明白,公開、半公開、不公開,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無法強求別人遷就自己。

當然,有一些反對者倒也不是不尊重對方的權利,而是認為,設置三天可見,會阻斷對你有興趣,想了解你的人通往你心靈的橋樑。

我倒是覺得,真對一個人有興趣,完全可以每三天,乃至天天翻TA的朋友圈。

更重要的是,僅僅通過朋友圈去了解一個人,是不是太不夠了?

朋友圈就像一個秀場,多少有表演的成分在。

而且,瞭解、溝通有很多別的渠道,你可以私聊,可以打電話、語音、視頻,更有效的辦法是約出來見面,面對面溝通。

就連知名遊戲公司Niantic的CEO約翰·漢克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也說,他希望人們能夠時不時離開電腦屏幕,更多地鍛鍊,我們生來不是為了一個人坐在屋子裡玩遊戲、刷手機:

我更喜歡到戶外去,建立真實的社會聯繫。”

再詳細的朋友圈,也只是每個人生活的一小部分,回到現實生活中去,一起去看場電影,喝杯咖啡,吃個飯,在公園散個步……這樣的交流,一定比看三天,甚至三年朋友圈有效得多。

而彼此得到的,也會是最即時,最親密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