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後首份財報「亮瞎眼」,但小米離網際網路公司越來越遠!

今年以來的港股市場,小米無疑是顆璀璨的明珠。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上市後首份財報“亮瞎眼”,但小米離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遠!

日前,小米公佈了上市後首份財報,業績可謂亮眼。然而,在營收、淨利等指標大幅飆升的背後,小米公司的互聯網業務收入佔總比卻在下降。

小米還是雷軍所說的“互聯網公司”嗎?

論撈金,只服雷軍

上市後首份財報“亮瞎眼”,但小米離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遠!

8月22日,小米公佈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實現營業收入452.36億元,同比增長68.3%,經調整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長25.1%。2018年上半年,小米實現收入796.48億元,同比增長75.4%;經調整利潤38.16億元,同比增長62.2%。

支持小米收入大幅增長的,無疑是小米手機。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賣了3200萬部,同比增長43.9%。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季度,平均每部小米手機的手機達到了952元,同比2017年二季度的864元,增長88元。正是在銷量和均價的共同作用下,小米手機業務實現收入305億元,同比增長58.7%,收入佔比由71.5%下降至67.4%。

小米手機均價為何提升10%?財報顯示,小米MIX2S、小米8系列等中高端旗艦機型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居功至偉。2018年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智能手機的均價同比增長超過25%。這簡直是對消費降級說的打臉。

除了中國市場的貢獻之外,海外市場也成為小米手機業務增長的著力點。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小米海外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52%,達到164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為36.3%。截至6月31日,小米在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躋身市場前五名。

除了收入之外,小米在支出方面也是很大方。財報顯示,小米在二季度行政開支同比增長45倍,達到了105億元。其中,雷軍一人就獲得99億元,是1.5萬名小米員工收入的5.6倍。如果這99億元薪酬落袋為安,那麼雷軍將刷新紀錄。在雷軍之前,國內最高紀錄保持者是劉強東。在京東上市前,董事會獎勵了劉強東4%的公司股權,當時價值約6億美元,而雷軍的99億元獎勵,是劉強東的2.4倍。

論本質,小米還是互聯網公司嗎?

上市後首份財報“亮瞎眼”,但小米離互聯網公司越來越遠!

亮麗的財務數據之下,也暴露隱憂。一直以來,雷軍都在強調小米的互聯網屬性。在招股書中,雷軍表示,小米集團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事實勝於雄辯。2018年二季度,小米互聯網業務實現營收40億元,雖然同比增長了63.6%,但其佔總營收的比例卻降到了8.8%。今年一季度,這一比例還是9.4%。

對於互聯網營收的增加,小米在二季度財報中表示,主要是二季度廣告收入同比增長69.6%所致。與此同時,小米互聯網增值服務收入同比增長54.1%,這其中游戲收入同比增長了25.5%。

對此,小米CFO表示,“小米互聯網服務增長超過60%,在可比相對規模來說是非常快的增速,總體符合預期,主要是其他收入增長,IoT增長特別快。”

IoT增長有多快呢?我們來看一下數據。小米二季報顯示,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103.79億元,同比增長104.3%。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大增背後,銷售成本也水漲船高。數據顯示,該部分業務銷售成本同比增加109.6%,達到94億元。

好在,小米MIUI的活躍用戶保持了41.7%的同比增速,平均每戶互聯網服務收入增加到了19元。相比其他獲客成本較高的平臺,小米通過硬件銷售獲取客戶的過程,不太產生額外成本。

對小米來說,這是未來的基礎所在。對於小米的戰略來說,其落腳點在於用戶增長。未來,小米的收入能否隨著用戶的增長保持同步的擴張,才是關鍵,你說呢?畢竟,在手機市場遭遇天花板的當下,要一直靠賣手機,顯然達不到雷軍所說的讓股價翻一番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