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坎坷發展歷程,是什麼力量推動著它前進?

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無一避免的是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細數人工智能發展起來的這幾年時間裡,全球究竟頒發了多少項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又產生了哪些影響?

1942年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該定律為後代創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

1956年夏天,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討會,被認為是人工智能誕生的標誌。在會上,麥卡錫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紐厄爾和西蒙則展示了編寫的邏輯理論機器。

1968年到1972年間,美國斯坦福國際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SRI)研製了移動式機器人Shakey,這是首臺採用了人工智能學的移動機器人。

人工智能坎坷發展歷程,是什麼力量推動著它前進?

如果把時間撥回到人工智能誕生的十年時間內,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來,當時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僅僅是這些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或許他們並沒有看到人工智能在未來的發展,所以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很坎坷的。

對於中國而言,更是如此。20世紀50—60年代,人工智能在西方國家得到重視和發展,而在蘇聯卻受到批判,將其斥為“資產階級的反動偽科學”。20世紀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雖然蘇聯解禁了控制論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但因中蘇關係惡化,中國學術界將蘇聯的這種解禁斥之為“修正主義”,人工智能研究繼續停滯。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發表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講話。提出“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的戰略決策,打開解放思想的先河,促進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使中國科技事業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所以,如果任其自然發展的話,人工智能到現在是不會取得這樣的高度,人為政策的干預和重視,是人工智能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因素之一。

在當今人工智能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說把算法等技術視為推動AI發展的重要因素,那麼政策毫無疑問起到了輔助性作用。在國家下達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政策之後,各省市紛紛響應人工智能發展大方向,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同樣的,在全球範圍內也掀起了人工智能潮,並紛紛確立人工智能的發展政策。

2017年10月,石油大國阿聯酋將人工智能確立為國家戰略,同時高調任命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部長(minister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表明了阿聯酋要用數據這一“新石油”和人工智能來解決其社會和經濟發展問題的決心。

同樣是在10月,英國工業聯合會(CBI)發佈《在英國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報告,十分看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英國生產力的促進、提高作用,預計到2035年AI將給英國經濟增加8140億美元,併為此提出了18條公共政策建議,涉及“提高數據獲取、促進技能供給、最大化AI研發、支持AI傳播和滲透”等四個主要層面。

以及歐盟委員會日前宣佈將在人工智能領域採取三大措施:一是至2020年將投資15億歐元,並帶動公共和私人資本參與,預計總投資將達到200億歐元;二是促進教育和培訓體系升級,以適應人工智能給就業崗位帶來的變化;三是研究和制定人工智能新的道德準則,以捍衛歐洲價值觀。

這些人工智能政策,共同加速了“互聯網+”,使人工智能的發展開啟了全新道路。從我國的頂層設計方面來說,已經越來越重視到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基礎技術,能夠滲透至各行各業,並助力傳統行業實現跨越式升級,提升行業效率,正在逐步成為掀起互聯網顛覆性浪潮的新引擎。未來,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人工智能發展將會越來越迅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