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五一路作为杏花岭区的主干道之一,历史悠久。沿线聚集着众多历史文化建筑,处处洋溢着民国风情,将杏花岭厚重的历史相连成串。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航拍五一路

五一路,南起五一广场,北至胜利街,是一条饱经沧桑的老街。金元时期,太原东郊坊铺相连、人流熙攘,就是五一路的前身。到了明朝初年,晋王朱棡(即明太祖朱元璋的三皇子)丈人永平侯谢成在为女婿选址筹建晋王府时,选中太原城东郊这块繁华热闹之所,将此地圈入新建的太原城中,这条昔日东关古道就成为晋王府直达承恩门 (当时太原城南门)的大道。

清代中叶,承恩门大街改称“新南门大街”。辛亥革命爆发,太原义军由新南门占领太原城,为纪念此次义举,新南门改称“首义门”,新南门大街也易名为 “首义门街”。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修筑了一条南接首义门街,北通松花坡、红市街与新民中街的水泥马路,取名“新开路”。至此,五一路的雏形基本形成。

1949年太原解放后,太原人民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拓宽新建,于1955年9月20日完工,取名“五一路”,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之意。

五一路,作为太原市解放后最早问世的通衢大道,60余年来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到2016年7月9日,改造完成并重新全线通车。古色古香的公交站台、精致美丽的高架桥、镂空花纹式的护栏,近4个月昼夜施工,一条老街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百年风雨的五一路小学,“人民艺术家”赵树理旧居,见证历史的徐永昌旧居,晋商云集的浑源会馆,中西合璧的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国民师范学校旧址,一展明朝太原城“壮丽甲天下”的拱极门……五一路,积淀着的沧桑感,像陈酒一样沁人心脾。

五一路小学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西祁县举人孟步云先生创办了女子速成师范和女子小学,占地30亩,后定名为私立光华女子中学,即五一路小学的前身。孟先生担任校长,倡导“女子教育”,让女儿首先报名入学,并让夫人郭氏义务任教,从此开创了妇女登台讲学的先例。孟先生精通天文、历算、医理和书法等。他历尽艰辛,献身教育三十载,为振兴民族、推动妇女解放矢志不渝,成为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妇女解放运动先行者和爱国、实干、勇于创新的教育家。

孟步云先生之女孟石兰,16岁随夫留学日本,曾就读于日本女子教育学院。民国20年(1931)学成归国,承继父业,任光华女子中学校长。民国2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核准,光华女子中学更名为太原女子中学,孟石兰女士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在风雨如磐、中华多难的日子里,孟女士殚精竭虑,百折不挠,勤俭办学,成绩显著。1949年,孟女士随夫去香港,后到台湾。解放后孟女士满怀爱国热情,独自携子女毅然返回大陆,继续从事教育事业,培育了众多巾帼英才。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更名为新开路小学。学校在全市小学中最早建立健全了党团队、工会、民盟等组织和管理体制。1950年更名为太原市立第二完全小学。1955年学校复名新开路小学。1956年,学校以街道命名,改名为太原市北城区五一路小学。1960年,学校被教育部定为华北八大重点学校之一,跃入全国名校行列。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教师始终坚持上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全国教育工作先进者、省首批特级教师富英校长被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2年9月26日,五一路小学新教学楼建成,2000多名孩子们拥有了一个安全、舒适、现代化的校舍。2016年9月1日,五一路小学富力城校区承载着“新五一 新百年 新发展”的追求与梦想如期开学,踏上了“为新希望奠基”的美好征程。

赵树理旧居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赵树理旧居位于杏花岭街道精营东边街社区南华门15号。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沁水县尉迟村人,著名作家,著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1949年调入北京,任专职作家,并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1965年春,调山西省文联,1965年2月至1970年9月23日去世一直在此居住。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赵树理旧居为民国时期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东西17.53米,南北18.26米,占地面积320.1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大门、正房,两侧为东、西房,赵树理居东房。正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顶,拱形门窗。1985年根据薄一波等人的提议,山西省文联委托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在此建立“赵树理旧居陈列馆”。院内西房现陈列有书桌、衣柜、床等赵树理生前用品,以及小说原件、照片等珍贵文物,东房为赵树理生平事迹展览。旧居是太原市护利用较好的名人旧居。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徐永昌旧居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徐永昌旧居位于精营东边街12号。徐永昌(1889—1959),字次宸,山西崞县(今原平市)沿家沟村人。毕业于陆军大学,却只读过半年私塾;官至陆军上将,却是由清军中的一个杂役起家,民国将领有如此出身者,仅此一人。他头脑清醒、目光敏锐、极重情义、责任感强,无论在军界还是政界都游刃有余。从民国16年(1927)3月率国民三军投归山西,到民国26年3月前往中央任职,徐永昌在山西与阎锡山整整合作了10年。其间,历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晋绥警备总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山西省政府主席等职。1945年9月2日,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郑重地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并留下了一段掷地有声受降感言:“今天是要大家反省的一天!今天每一个在这里有代表的国家,也可同样回想过去,假如他的良心告诉他有过错误,他就应当勇敢地承认过错而忏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永昌旧居成为太原市民主党派的办公场所,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房屋20余间,方亭2座,院西还保存有28米的长廊,是一处典型的民国时期传统四合院。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旧址位于精营东二道街。筹建于民国8年(1919),是山西省创建较早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扩建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现仅存主楼及东侧平房,由山医大二院幼儿园使用。主楼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倒“凹”字形,长37.7米,宽13.7米,高13.35米。四周门窗为西式木质结构。正中一层门、二层窗两边饰西式半圆柱。旧址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浑源会馆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浑源会馆位于精营西边街,系山西浑源商人集资兴建,是省城具有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成于清末,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主偏院结构,有宿舍、议事堂 (八角楼)、食堂(后院)等,建筑古朴典雅,布局合理,体现晋商团结、互助、勤俭的风格。浑源会馆是浑源县驻省城办事处和浑源商人议事、交流、住宿等场所,现为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旧址位于坝陵桥街道五一路北社区五一路480号。民国8年(1919),阎锡山为兴办国民教育广造师资而创办。学校由校本部、体育场、农场组成,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房舍290余间,是当时山西省中等专业学校中办得最好、规模最大的一所“模范学校”,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二次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开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基地之一。民国8年至民国16年间,中共领导人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等曾在这里学习。民国15年,中共临时山西省委北部委员会在此成立。民国25年至民国26年,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在此办公,成为领导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杨尚昆、彭雪枫、周小舟等先后在此指导工作。民国26年8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在国师礼堂成立;9月,周恩来在国师礼堂发表讲话,阐述中共抗日的方针、政策;11月8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太原后,学校解散。旧址坐北朝南,现存卷棚歇山顶式二层回廊办公大楼、图书馆、东宿舍楼,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拱极门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拱极门俗称“小北门”,位于北大街72号,明太原城东北隅,是明城八门中从未更名的城门之一。城垣始建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已有640多年历史。城楼于1949年毁之战火。“拱极”一词出自《旧唐书·礼仪志二》:“叶台耀以分辉,契编珠而拱极。”《论语·为政》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可见,拱极的本意是,众星以北极星为中心,环而拱之。喻意以德治国,便会得到臣民之拥戴,四方之归附。具体到一城之门,以拱极命名,有天下众城为星,拱卫京城(国都)之意。

拱极门是古城太原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一段明代古城墙。拱形券门,石基砖砌,高4.5米-5.5米,宽7米,过门深22米,于2005年得以修复。修缮后的拱极门城楼为砖木结构,三层四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491平方米。城楼底层有金柱4根,檐柱16根, 廊柱24根,上下各层以木梯相通。

太原机器局旧址

太原五一路——老路新颜 风情依旧

太原机器局旧址位于胜利街101号,旧址现保留民国3年(1914)至民国20年前后所建办公室1栋、生产车间1栋、烟囱1座,占地面积1443平方米,3座旧址保存较好。办公室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式建筑,砖结构,人字顶,前檐设砖柱走廊,室内有地道入口。生产车间南北走向,为两排人字顶砖混结构建筑,现仍在使用。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山西巡抚胡聘之募集白银,在太原北门外柏树园购买地产成立了太原机器局,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次年,机器局开工,建造办公院、厂房40余间,以修理枪械为主。民国3年(1914)易名为山西陆军修械所。民国6年扩充为5个厂,并制造铜元。以后曾多次变更厂名,先后称军人工艺实习厂、太原兵工厂、太原机械所壬申制造厂。其中太原兵工厂时期规模宏大,设17个分厂,成为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之一。民国23年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设置了西北机床厂、西北铸造厂、西北制造厂、西北水压机厂等数家大厂,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厂房2000余间。

1949年后,原生产枪炮车间划归山西机床厂,修理机车车辆工厂划归太原市机车车辆厂,太原兵工厂更名为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山西北方风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修缮旧址办公楼,并将其作为陈列室,展示“太原机器局发展历程”“重要领导人以及各时期产品”等内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