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農村教師與農村

今年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建議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有的甚至主張在現有基礎上翻倍。

這些建議在網絡中收穫不少讚譽。農村教師過去屢屢成為新聞焦點,其艱辛處境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這使得對這一群體的關懷都容易受到歡迎。教育是每年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農村教師在這一重大場合引起注意,無疑呼應了近年來輿論對他們的關注熱情。

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的共識大致出於兩種考慮,一是,客觀地說農村教師待遇的確不高,在農村尤其是在偏遠山區,很難吸引優質人才。二是,農村教師的清貧與奉獻造就了濃重的道德光環,他們經常以“感動中國”的角色出現在公眾面前,可以說,民眾是帶著虧欠心態談論這一群體。在這樣的情況下,改善其待遇無疑是順理成章的建議。外界普遍肯定上述建議落實的必要,顯然有一定依據,但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則可能忽視了問題的關鍵,對此有不少相對謹慎的表態,認為今天談論農村教師這一話題,社會背景已經發生了變化,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是否能解決現實問題,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代表、委員上述建議的目標無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改善農村教師的處境,其次是以此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雖未強調但長遠來看無疑更重要,但熟悉近年農村教育政策的人認為,寄希望於通過提高農村教師待遇來改善農村教育水平並不現實,因為城鄉教育差距的根源不在農村教師待遇過低。更大的問題表現在,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相對不高,甚至農村教育正慢慢被邊緣化,類似“撤點並校”的教育政策讓農村教育陷入困頓,更多的學生選擇去市區的優質學校就讀,農村學校只能吸引那些貧困的留守兒童。當城鄉教育質量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學校光提高教師收入顯然難以吸引優質人才。

有人提到,不少國家農村教師的收入高於城市教師,這種簡單的類比容易忽視社會背景的差別,他們沒有注意到,通過相對較高的收入吸引人才的做法,是建立在城鄉教育法制相對均衡的基礎之上。對於教師而言,收入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優質人才之所以甘願生活在農村,還因為農村教師職業有吸引力和成就感。如今討論農村教師待遇話題,表面上是在討論這一特殊群體,其實深層次還是討論農村,也就是那個被很多人認為日漸荒蕪乃至正在淪陷的故鄉田園。農村教師的貧苦形象與今日農村的現狀聯繫緊密,代表、委員提出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的建議或許能緩解一些當前的現實問題,其實,有網友提到,早就有研究機構調查多高的收入能吸引優質人才前往農村學校工作,這可能是個偽問題,相對收入層次,農村的社會形象或許更能決定人才的去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