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郭沫若“黄帝陵”题字的书法水准?

惊龙轩



人文景观题字,我认为并不在艺术性是否有多高,关键在于能够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格调一致。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难。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名人名家题字时并不是随便选一个名人或书法家就可以的,甚至也有非常厉害的书法家的题字因书风的不同,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场合和环境。



从所附图片看,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还是能够和景观环境融合在一起的。

三个字点画处理也许和我们传统的书法所表现出的点画的总体印象并不一样。甚至起笔收笔都模糊,甚至点画反用,如“黄”字的最后一点。长横的处理在用笔上似乎不是中锋,因为轮廓线下光滑,上边有锯齿状的轮廓线。似乎很有些意境。
还有“帝”字的部首的线条,明显不合常规。包括“帝”字的最后一笔的竖画。但线条的形与质感却是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的。特别是气韵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所附图片从各角度欣赏一下,看是否如此。


近来从媒体上读到对郭沫若的不同声音。如果就事论事,看这件题字书法,还是非常有水平的,点画线条有新意,通篇看非常大气,甚至可以说经典。并且是能够传达【黄帝陵】这三个字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息的,没有那种不得体的感觉。









翰墨书道


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代文学巨擘,是“鲁郭矛巴老曹”之一,这些都是文学巨匠。郭沫若做过中国科学院院长,曾经主持过很多考古工作。

尤其是在上世纪一段时间,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的话语是掷地有声的。可以说,郭沫若是在各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但人们还是对他褒贬不一,鲁迅就曾经说他是“才子加流氓”,显然,还是先承认了他的才学的。

关于郭沫若的书法,当然懂行的人都是一致好评,田蕴章老师在他的讲座里也专门谈到了郭沫若其人和他的书法,当然也是赞扬他的书法水平以及对他的各方面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知道,郭沫若是“兰亭论辩”的发起者,在这件事上,郭沫若气势逼人,很多人都迫于这种压力说了违心话,违背了自己的观点,不得不说兰亭是假的。

郭沫若的书法就像他的名声一样响,全国各地都有他的题字,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他应该是题字最多的一个人。

印象最深的是他题写的“黄帝陵”和“故宫博物院”两个牌额。我是个书法初学者,不敢妄加评论,我只觉得,他这样的字体倒是很适合题写一些匾额,如果用规规矩矩的楷书来写的话,反而还没有那种味道。

就像我曾经去过“醉白池”,沈鹏题写的匾额还是很有感觉的。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谢谢支持!我是铁匠的头发!


铁匠读文史


康生一句“我用脚趾夹根木棍都比郭沫若写得好”,让人往往以为郭沫若的字很差,其实并非如此。

康生的话有很多自夸的成分,从旧社会走出来的文化人,自小接受毛笔训练,他们的书法当然不会差到哪儿去。郭沫若也是如此。

“黄帝陵”三个字,与他题写的“中国银行”风格又有所不同,“中国银行”更轻松,“黄帝陵”则融入了一些碑学笔法,显得更为厚重,这与黄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非常契合的。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下面大家欣赏同为文化先锋的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


千年兰亭


其实好的书法是不用评论家使劲吹捧的,贬低也一样,你去实地看看即可。艺术的东西就是去给人看给人听的,不是听评论家分析的。我小的时候有幸多次看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黄帝陵这个碑,并被深深的震撼。黄帝陵那时候很古朴,没有现在这么多豪华的配套设施,黄帝的那个大脚印都是可以上去踩踩的。黄帝手植柏也是可以去抱抱看看粗细的。大家知道黄帝陵多古柏,满山都是。灰白干净变化多端的树干,斑驳的树皮遒劲的线条,稀疏苍翠的柏叶,当时的震撼到现在也还记得,这三个字和周围的古柏是多么的和谐,给人一种混然一体强烈感觉,看书法就像在看古柏,看古柏又恍惚在看书法。非常非常的好。


爱抽牡丹


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代文学巨擘,是“鲁郭矛巴老曹”之一,这些都是文学巨匠。郭沫若做过中国科学院院长,曾经主持过很多考古工作。

尤其是在上世纪一段时间,他在文学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的话语是掷地有声的。可以说,郭沫若是在各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但人们还是对他褒贬不一,鲁迅就曾经说他是“才子加流氓”,显然,还是先承认了他的才学的。

关于郭沫若的书法,当然懂行的人都是一致好评,田蕴章老师在他的讲座里也专门谈到了郭沫若其人和他的书法,当然也是赞扬他的书法水平以及对他的各方面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知道,郭沫若是“兰亭论辩”的发起者,在这件事上,郭沫若气势逼人,很多人都迫于这种压力说了违心话,违背了自己的观点,不得不说兰亭是假的。

郭沫若的书法就像他的名声一样响,全国各地都有他的题字,如果我估计不错的话,他应该是题字最多的一个人。

印象最深的是他题写的“黄帝陵”和“故宫博物院”两个牌额。我是个书法初学者,不敢妄加评论,我只觉得,他这样的字体倒是很适合题写一些匾额,如果用规规矩矩的楷书来写的话,反而还没有那种味道。

就像我曾经去过“醉白池”,沈鹏题写的匾额还是很有感觉的。


孟南937承传民族文化


谢谢你的提问。给黄帝陵写一个题字,这个是一件重大的文化事情。1958年,陕西省黄陵县根据国家指示,需要修缮黄帝陵,就上书给毛主席,要求题写“黄帝陵”三个字。

但是不知为什么,这个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而是写了一个毛主席亲自执笔于1937年的一篇《黄帝祭》,这篇祭文的历史意义是非常大的。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刚刚到达陕北,就全面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

中国共产党为了向全国人民发出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的决心,就在黄帝陵举行了一次祭拜活动,通过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向全国人民明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而毛主席这次把《黄帝祭》书写出来,更是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祝福,也是对黄帝陵修缮的高度重视。

但是,不知为什么,“黄帝陵”三个字,最后是郭沫若的手迹。

当然,得到郭沫若的手迹也非常珍贵。

因为,郭沫若的文学、历史、文化成就,他在文化界的威望地位,那是没人比的。所以,这个郭沫若版的“黄帝陵”三个字,就镌刻立庙了。


至今,到黄帝陵,郭沫若的这三个字,是人人都要看一看的。

那么,如何欣赏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呢?

首先,郭沫若的是书法艺术。

是艺术就要具备艺术的条件。郭沫若不但书法基础好,而且还善于书法创新。

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件具有创新特色的书法。

首先,郭沫若的书法,并不属于非常中规中矩的书法。

但是,他的笔法厚重变化有内在的艺术力量。

例如第一个字“黄”。这个字给人非常有力稳重的感觉。

中间的“田”字,左边笔墨重,右边轻,中间也轻,非常活泼而紧收。

而最后的两点,非常开张,好像鼎足而立,而右边的一点,是隶书和草书的结合,而有不露声色,笔画非常有力度,这是一般书法家根本不可能这样写的。也没有那个气魄。


我们再看“帝”字。这个字的“立”头,顺黄字最后一点隶书的笔意,也是用朴厚而灵动的笔意写出来的。

但是,立头下面的两个部分,理解变化与行书笔法,巾的最后一笔细细欣赏,仿佛有画意,又好像是一个人。

当然,这是我们欣赏的感觉,未必是郭沫若有意这个样安排构想。

但是,书法艺术就是这样,你有东西,就能够品味,没有东西,我们也不能牵强附会,是不是?


最后看“陵”字。这个陵字,是题字的最后一个字,也是一个重点字。

郭沫若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明显用足了谋划与力度,把崇敬之情,艺术之力之美都集中于这一字了。

耳朵旁的起笔,保持了与“帝”字起笔的统一,也是隶书笔意,但是一竖,变化无穷,惊天动地。

借着三个横画,左倾与耳朵相迎,“又”的写法,有收有放,空白气眼都恰到好处,最后一捺如江河奔泻,不可阻挡,但是又非常克制而涌动。你们看,这一捺,那是一波三折啊!

而且,这个字,耳朵的一竖,与“帝”字的一竖一样,都是意态丰满的,品味起来回味不尽,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厉害。

如果是中规中矩写出来,绝对没有如此万种风情。

郭沫若的书法,写字匠肯定看不惯,就像院派画家看不惯吴昌硕的绘画作品一样。

郭沫若不是“书法家”,但是,他是思想家、艺术家。


他的欣赏能力是旷世之才的欣赏能力,所以,他的书法应该有惊风雨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以上千里马对郭沫若“黄帝陵”三个字的逐一欣赏。欢迎你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千千千里马


黄帝陵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就不用多说了,里面陈列着太多历来重要人物的题字。从民国以来,孙中山和蒋中正均有题字作品保留下来。蒋中正题写的“黄帝陵”手迹得以保存,殊为难得。重写题写“黄帝陵”是因为陈嘉庚先生1955年写给毛主席的一封建议保护黄帝陵的信,引起了主席和总理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委托郭沫若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寄黄陵县政府刻碑,即现在祭亭内的石碑。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先生堪为文化界泰斗级人物,于文学、戏剧、考古、历史等诸方面都有相当造诣。相对来说,书法并非郭沫若先生所长,用功也不深,但是其行草书法仍很有个人风格,洒脱飘逸,颇有些功力。基于郭沫若先生当时在文化界的影响力,主席委托他重新题写“黄帝陵”应该也是经过了慎重思考的。

客观地说,郭沫若先生虽然也擅长写行草书法,但是题字作品与主席大气磅礴、潇洒俊逸的草书无法相提并论。他的一些经典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等,都不是擅长的行草字体,而是采用行楷书写。我们看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字,同样是采用行楷书写,用笔灵动,结体紧致,很有法度。看得出来,郭沫若先生对题写这几个字颇为看重,下笔自然也思虑再三,颇为考究。大概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这几个字略显拘谨,少了些力度和气势。

黄帝陵在1956年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本来黄陵县政府上呈报告,希望由毛泽东主席为黄帝陵墓冢祭祀亭内换碑题词。不知何故,主席虽然亲自书写了祭文,题写“黄帝陵”三个字却交由郭沫若先生完成了。是因为蒋中正曾题写了“黄帝陵”,主席不屑与其相提并论吗?我们不得而知。

不管是蒋中正端庄沉稳的魏碑书风也好,还是郭沫若先生灵动俊朗的行楷书法也罢,这么重要的地方,没有机会看到潇洒大气的“毛体”题字,终归是一种遗憾。


惊龙轩


郭沫若的这三个字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回锋转向,逆入平出,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了出来。


仰望星空的雷


我不是很喜欢郭沫若这个人,也不认可此人有多大的学术成就。但字的确是写的好,这不容否认。

字好不好主要是从整体到细节上给你感受是什么,这个感受好不好。黄帝陵这幅字真的是好,无论整体感受还是细节之处,可以说无可挑剔。既有工整,让你能清晰看出什么字,笔触清晰。又有一种苍劲雄浑、阳刚古朴。我觉得是绝了。据说这副字是奉命所写,可见大家知道且公认郭沫若的书法水平的。我个人觉得,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副字了。

郭沫若的学术成就主要还是在字的解读上,他写文章、写诗就不是太行。除古文字外,据说泰山上的虫儿两字就被他解读为风月无边。这个解读充分说明了他的咬文嚼字水平。确实虫二有风月无边之妙。但问题是它是在泰山上,泰山上风月无边有点不是很贴切。

我觉得虫二是指沿海九黎群体,既是虫子崇拜,又是老二群体,被骂作可恶的虫子。


國病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陵县,黄帝是三皇五帝之一,其陵寝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常。

黄帝陵中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字,其中就包括蒋 中正的题字。

现在的题字是是由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题写的,1963年修复黄帝陵的祭亭是,将郭沫若的题字刻在了石碑上,树立于黄帝陵前。如下图:

书法最终还是一个关乎文化的事情,对于一个人的书法水平,很难通过几个字来判断,要综合作者的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技法水平来评价。

郭沫若的整体书法的水平我觉得还是很高的,这三个字相对于他的其它的书法作品明显对了几分的厚重感,少了飘逸的感觉。

书法家所书写的内容会对他的字体风格有一定的影响的,同样一个人写李白的诗和写杜甫的诗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这也是书法被称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