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鴻章學習如何向領導寫匯報材料


跟李鴻章學習如何向領導寫彙報材料

有些人寫給領導的彙報材料總是找不到點,要麼不知所云,要麼邏輯混亂,要麼不解決問題。看看李鴻章寫的這篇彙報材料,真可謂老辣,又穩又準又狠。

李鴻章寫給同治的這篇奏章背景是這樣的,當時李鴻章剛剛在上海站穩腳跟,面對軍事天才李秀成把守的蘇州城久攻不下,此時洪秀全把李秀成招回南京,南京城下的曾國荃立刻被反包圍,曾國藩急的那是,用他自己的話講”寸心如焚,憂灼之至,繞屋彷徨,積淚漲江”,求助於學生李鴻章,李鴻章拖著不理,曾國藩上奏朝廷調遣李鴻章,朝廷連發連發兩道諭旨,催促李鴻章速援鎮江。李鴻章此時的處境是很艱難的,去吧,眼看蘇州唾手可得,失去創功立業的大好機會,不去吧,違抗聖旨。(背上有負師恩的罵名看來李鴻章並不在意)兩難之下,看李鴻章一篇奏摺,如何挺過難關。


權衡滬鎮緩急片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1862年6月23日)再,欽奉五月初一日寄諭:鎮江為南北關鍵,現在北岸肅清,急宜以重兵駐紮為進規江寧之計。李鴻章如能抽身赴鎮,則呼應較靈,於大局較有裨益。其上海兵勇,該 署撫亦可於抵鎮後會商曾國藩派員前往整理。著曾國藩迅即會商李鴻章,酌量情形,通籌全局,如何可以帶兵及早到鎮,先佔形勝,最為得策。蘇省紳士之言,恐有偏私,李鴻章必當審察定見,不可過信,等因。欽此。
又奉五月十四日寄諭:現在楚軍東下,已攻克太平、芫湖等城,即日進規九洑洲為合圍金陵之計。惟賊勢窮蹙,必將鋌而走險,江北尚稱完善,而防兵單薄,甚屬可虞。前次疊諭李鴻章赴鎮,與江北各軍聯絡一氣。著即恪遵前旨,迅將滬防事宜妥為辦理,即日前往鎮江整頓一切。大局所關,想該署撫必不敢遲延貽誤也。至滬上兵勇應如何設法裁汰整頓之處,仍著李鴻章妥籌兼顧,並揀派得力大員赴滬 管帶,以資得力,等因。欽此。

仰蒙聖慮殷諄,批示親切,伏讀之下,感激莫名。
臣接督臣曾國藩來函,頗以進攻金陵兵單為虞。又接曾國荃五月初十日自金陵雨花臺來信,我軍只能圍其西南兩面,深溝高壘,以水師為根本,以江面為糧路。先為自固,徐圖制賊,非添二萬餘人不能合圍。訊生賊供,洪逆調蘇湖兩處之賊回援,恐成持久之勢等語。臣查金陵城大而堅,從前和春、張國權擁八九萬之眾,圍攻日久,功敗垂成。今蘇浙兩省遍地賊區,黏連一片,處處可以進援,尤與昔年情形迥異。所恃楚師穩練較勝他軍,賊數眾多,未盡精悍,曾國荃以水師為根本,當可立足。但軍數不及二萬,其力不足以合圍, 即未能制其死命。此次偽忠逆黨羽撲犯松滬,負創而遁,聞將連合杭湖賊眾赴救金陵。臣深代懸慮,亟欲馳往鎮江,就近援助。無如臣原部陸軍僅數千人,分兩處則均不得勁,專一路則尚可自立。兵事重大,臣何敢易言也。
滬中官民向恃洋人為安危,乃援賊未來之先,洋人分兵四出,援賊大至之後,洋人斂兵不動。臣揆度夷情似非暗與賊通,坐觀成敗,實系懾於賊眾不敢向前。若非臣親督兵將痛挫兇鋒,患且不測。以是知洋人不可專恃,滬防必須自強。臣忝任蘇撫,既不能棄滬中每月二十萬餉源之地,又不敢緩鎮江接應上下游各路之師。左右思維,實無長策。

至滬上原有水陸兵勇逐營簡汰整頓,非臣親自部署不能鈐制。所帶諸將中,尚有勇敢樸實之材,實少應變馭眾之選,且資望皆淺,未可令其獨當一面。臣斷不偏信紳士之言,貽誤大局。惟軍事以得人心為本,臣之譾陋,到滬後稍緊軍民之望,未便輕自移動,遽失眾心。曾國藩處似亦無統兵大員可派來滬,可否容臣將滬事辦妥即移師出江,亦慰聖廑。
抑臣更有言者,馮子材等催臣前往,實欲臣至鎮為該軍籌餉,未必為進剿起見。現在江北完善,地方所出之餉,專供都興阿一軍尚無缺乏。畛域已分,江南止存鎮滬兩處,每月僅能由滬分給三萬,無地可另籌鉅款。臣實深為內愧。馮子材尚能戰守,而兵勇疲情已非一 日,長江師船大半朽壞,劫奪成風,臣即頡頏其間,止能自立一軍,未便控制諸將。若輕言整頓,先失和衷之義。若親軍太少,亦無整頓之資。此皆實在為難情形,臣不能稍有徇隱,謹先附片密陳。伏乞聖鑑訓示。謹奏。


這篇奏摺一出,李鴻章目的達到,朝廷完全理解了李鴻章的“一片苦心”,再也不提增援曾國荃的事。對這篇奏摺的解讀我引用霧滿攔江先生的文字,我認為非常到位。霧滿攔江先生善於從人性的角度去理解歷史問題和管理問題,而且語言詼諧。

李鴻章是公認的奏摺高手,他的奏摺連曾國藩都歎為觀止,其老辣狠厲,精確制導,綿裡藏針,命中率高,天下無出其右。而他之所以有這種能力,只是因為他善於發現問題,善於總結問題,更善於技巧性地表達問題。那麼這個片折,又是如何表達問題的呢?我們把李鴻章的這個片奏,逐節分析一下,以研習這種高明的公文技法,體味李鴻章的謀略與智慧。

這個片折,雖然短小,卻分為諸多章節。有的章節簡短,有的章節繁複,繁複與簡短雜錯之際,勾勒出八個主題。開章兩個章節,是複述朝廷兩次來旨之事。這是點題,如果缺少了這個,朝廷就弄不清楚你在針對什麼事情說話,命中率必然降低,也難收到實效。目前的行政公文寫作,因為吸收了諸多西式技巧,比之於李鴻章那個時代,已經簡潔多了。如果這篇公文寫在現代,那麼它的題目應該叫《關於朝廷第二次指示按第一次指示命李鴻章速帶淮兵往援鎮江的回覆的回覆的回覆》……你一看這個公文的題目,就知道在現代為什麼少見李鴻章這種類型的人才了,這是因為行政公文的題目迷宮,削弱了公文的價值,單這個標題,你就已經輸定了。

行文開篇之後,進入第一個主題:熱情謳歌讚美上級領導。會寫公文的,通過縱情謳歌就把領導給滅了;不會寫公文的,謳歌來謳歌去,卻把自己催眠了,智商降低了。李鴻章顯然是前者,所以他的謳歌簡潔而明快,就一句話:仰蒙聖慮殷諄,批示親切,伏讀之下,感激莫名。

第二主題:給對手上眼藥。這個對手就是曾國荃曾老九,開篇暗示曾老九在力量不足的情形下強攻南京城的私心,以引起朝廷中群臣的嫉恨與警覺,讓曾老九竹籃打水一場空。
第三主題:南京城下態勢分析,為第二主題提供理論依據,推翻曾老九攻打南京城的計劃。因為已經暗示了曾老九的私心,此時這個計劃已經是不推而自倒。

第四主題:表揚自己,把李秀成返回南京誇張成負創而遁。這裡邊隱含有說謊的技巧,他說李秀成負創,彰表自己戰績,別人只能聽著,你沒辦法親往太平軍老巢調查,就只能由著李鴻章胡吹一氣。為了強調自己的功業,李鴻章著重強調了敵眾我寡之態勢,併為下一主題事先做好了鋪墊。

第五主題:上海城防態勢分析。這個分析的目標主要是洋人,點明瞭英法聯軍色厲內荏的本質。太平軍數量稀少,洋人就氣勢洶洶;太平軍大至,洋人就急忙找個 地方躲了起來。最後的結論是,洋人是靠不住的,上海的安全還是要靠自己,也就是靠他李鴻章。

第六主題:深刻自我表揚。主要是闡明自己的職責,一要保護上海每月二十萬的餉源,二要率師離開上海往援鎮江,這兩個任務是不能兼顧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朝廷只要答應不要這每月二十萬餉銀,我李鴻章立即送給太平軍,絕不耽誤一秒鐘,你朝廷到底讓不讓老子送吧?所以最後的結論,就已經是不言自明瞭。

第七主題:鎮江態勢分析。這個分析針對的是朝廷命他去鎮江整頓軍隊的決定。理論上來說,在行政公文中明確否定領導決議,是不理性的行為。但李鴻章已經在前面引發了朝廷對曾老九的嫉恨與警 覺,這時候的態勢分析,恰與朝廷的思維相吻合,非但不會引發領導反感,反而讓領導頓時生出英雄所見略同的知己之感。所以說,不是不能否定領導的決定,重要的是否定的方法與時機。如果你在領導改主意的時候提出來,領導保準大喜過望。

最後一個主題:嚴厲打擊不和諧因素。這個不和諧因素,就是鎮江的馮子材。馮子材比不了曾國荃,曾國荃是有靠山的,有曾國藩替他撐腰,對曾老九下手只能採用暗示的手段,萬不可明著來。可馮子材就慘了,老馮屬於政治上不清白、有汙點的人。他以前是天地會的叛逆,是跟在張國樑後面跑跑顛顛的小老弟,張國樑投奔太平軍,馮子材就跟著投太平軍。張國樑投 官兵,馮子材又跟著當官兵。而今張國樑戰死,可憐的馮子材就成了沒孃的孩子,誰逮住都要狠踹兩腳。李鴻章挑馮子材下手,是因為馮子材先惹到了他,提出要求讓李鴻章去鎮江與自己會師。這項工作是李鴻章超級討厭的,所以李鴻章對馮子材無絲毫好感,乾脆栽贓硬說馮子材讓他去鎮江,是向他籌款,朝他要錢。李鴻章敢這麼亂講,就是欺負馮子材沒有上奏言事的權力,既不知道李鴻章在搞他,也無法替自己辯白。這個損招,在民間又有個說法,叫打瞎子,罵啞巴。但《孫子兵法·形篇第四》對這一招極為推崇,名之曰: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什麼叫易勝者?你罵 他無法還嘴,你打他無法還手的倒黴蛋馮子材,就是這麼個活生生的易勝者。

如此八大主題縱橫交錯,必然得出兩個結論:鎮江不應該去,上海不應該走。而這兩個結論,李鴻章的片折上硬是一個字也沒提。他只分析,讓領導自己來做結論。之所以說李鴻章是奏摺高手,是因為經過他的分析之後,所得出來的結論只能是唯一的。相形之下,行政公文最鬧心的結果就是,你費盡牛力分析了半天,領導拿起來一看,居然得出了與你完全相反的結論。這種情況,會把人活活氣死。

總結李鴻章這篇堪稱教科書的經典公文,其要義有三: 第一,必須要使用最簡單的語言,越淺顯,越平白,越具有說服力。第二,必須要使用眾所周知的材料,只說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材料越簡單,結果越精確。第三,只擺事實,只講道理,而不妄下結論。在官場上,任何情況下得出的結論,都可能是錯誤的,只有沒結論,才是最正確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