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富有盛誉的寺院(上)


1、清净寺 门楼 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入口凹进,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除了第三重为砖砌圆顶,第一、二重皆为青石作圆形穹顶拱门,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以此垂莲为中心,砌嵌成放射状,由上端沿外层各侧延伸,有如蜘蛛网状拱形宝盖。

中层辉绿岩尖拱门内的结构,是用花岗岩精工雕砌成半穹窿形。穹窿壁上,砌饰着层层叠叠87个精工雕琢的小型尖拱,状似蜂巢。连同门楼东西两墙砌饰的8个巨大尖拱壁门、壁龛,以及构成门楼分成3层的4道尖拱大门,整座门棂共有大小尖拱99个,象征赞颂真主的99个尊美之名。门楼内层为石砌正方形,东西两壁各砌饰一巨大尖拱壁龛。上部为青砖块圈筑的圆形大穹顶,涂垩洁白,无任何装饰,象征无限宇宙空间。

奉天坛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 奉天坛坐西朝东,西墙为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的正向墙,西墙上从南至北共有六个小壁龛和四座长方形门,龛与龛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形大门各2个。中部砌饰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兰经》的巨大尖弓宝盖状壁龛。


明善堂 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初为伊玛目(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

新礼拜堂 新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尖拱式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坛,可容纳500多人。

望月台 门楼顶部为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乃伊斯兰教"斋月"前,伊玛目(教长、阿訇)率乡老在斋月前及斋月末站立于台上观望初升新月,决定穆斯林封斋(斋戒)和开斋日期的地方。望月台上,筑砌墙垣环绕。南墙正中,内、外各砌饰一尖拱墙龛。北墙正中,筑开一登台人口,左右壁嵌镶两块汉语阴字"月"、"台"石刻。月台周围东、西、北三面墙体上端砌筑24个"回"字形垛子,状如城堞,象征中国农历四季气候之分季节。


2、少林寺 山门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

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


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天王殿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达摩亭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东配殿于1983年重建,殿内有"阿弥陀佛"的石像和"达摩面壁影石"


千佛殿 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方丈室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 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

甬道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在道路东侧有一长廊,廊内陈列有从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称。锤谱堂就在山门内碑林西侧,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

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六祖堂 大雄宝殿西侧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殿前甬道有明万历 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


3、寒山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大家也都是比较熟悉的。

唐太宗贞观初(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976--983)节度使孙承佑重建佛塔七成(层)。.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称枫桥寺。 1979年7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处正式恢复,加速了寒山寺整修工程。

正殿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

诗碑 俞樾《枫桥夜泊》 在江南古刹寒山寺的碑廊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着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寒山寺诗碑高约3.5米,宽约1米。

钟楼 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


花篮楼 寒山寺枫江第一楼原来该寺的枫江楼已于三百年前塌毁。这幢建筑是苏州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在1954年修整寒山寺时,将苏州城内修仙巷内宋宅著名的 "花篮楼"移建于此。花篮楼,在建筑风格上,与众不同,有其一定艺术价值。这样大的楼房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承受着全楼的重量,而一般的楼房,起码要有四根以上的柱子。一楼在大梁与前檐的接榫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花蓝。

江村桥: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

寒山寺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

4、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庙遗址,座落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朱老庄乡,位于朱老庄乡政府所在地以东6华里,偏北2华里处。白马寺东5华里为现在的李海务镇、聊位公路及京杭大运河,该寺西临聊阳公路和赵王河,南侧2华里处为李海务至朱老庄的公路,北紧靠小运河。白马寺遗址,现南北长120余米,东西宽80余米。现仍存有白马寺历代僧人祖谱和唐代、明代石碑6块、石龟2蹲、石窗两个,以及古井一眼、若干青砖瓦等。


卧玉佛是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焕大和尚及白马寺印贤法师的感召下,深圳、广州的部分居士捐资,用缅甸玉敬雕成卧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贤法师护送到白马寺,供奉于卧玉佛殿内。1997年12月19日,白马寺专门举行了开光法会。该佛像用缅甸玉雕刻而成,身长5米,重8吨,侧卧于榻上。

江村桥游人留影。

齐云塔院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人民政府对齐云塔实施保护,

印度佛殿 2004年6月25日,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参访白马寺时,诱发灵感,萌生在白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佛殿的念头。此后,经中印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了建殿意向。 印度风格佛殿规划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时的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

缅甸佛殿 缅甸风格佛塔位于白马寺院西北侧、泰国风格佛殿苑之西,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缅甸风格佛塔主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瑞德光大金塔的尺寸3:1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基底座径51.71米,底层为展览厅。大金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门一道。这四道主门,以及缅甸佛塔苑的围墙,完全按照贡榜王朝的缅甸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


泰国佛殿 该殿坐南朝北,建于长27.3米,宽21.3米的台基上。大殿长14.4米,宽7.5米,高10余米,三层重檐,黄瓦覆顶,内饰壁画。殿内正中坛上供所赠佛像。2010年初,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内容,促进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泰国高僧拍特实铁哥颂长老、善信瓦塔纳先生参访白马寺后出资对泰国佛殿苑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修起了围墙、大门,辟建了舍利塔、藏经阁、钟鼓楼、四面佛、凉亭。

5、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灵隐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构成。现任方丈是光泉法师 。 浙江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距今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古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

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群山围拱,林木耸秀,云烟万状,古有“东南异境”之称。

今日的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灵隐寺佛殿。

灵隐寺佛像。

灵隐寺,飞来峰。飞来峰石刻造像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大肚弥勒和18罗汉群像,此为飞来峰摩崖石刻中最大的造像,也是国内最早的大肚弥勒造像。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最南端一个叫青林洞,洞内有石床、手掌印,传说石床为"济公床",后掌印为 "济公手掌印"。此外, 还有玉乳洞、龙弘洞、 射旭洞等。

灵隐飞来峰景区之中特色的就是洞壑优美,奇石林立,古树盘根错节,景色幽深,只总的石窟艺术堪称浙江之瑰宝。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活佛济公就是在这出家的。

灵隐寺小佛像。

灵隐寺奇景。

6、相国寺 山门 大相国寺的山门,原为清乾隆山门年所修建,开封解放时,毁于炮火,解放后,政府修建一砖制牌楼做山门。现今殿式山门,为今方丈心广大和尚发心修建,匾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所题。

天王殿 大相国寺天王殿,为清代乾隆年间所修,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门楣殿额也为赵朴初居士所题。

大雄宝殿 天王殿之后,重檐歇山的雄伟建筑,乃大相国寺的主殿大雄宝殿,该殿为清代顺治年修建,气势恢宏,被誉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围及月台俱白石栏杆的望柱上,镂刻有58个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这大雄宝殿的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均举高一丈三尺。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三世佛背后是大型雕塑海岛观音,取材《华严经》善财童子53参的故事,形象地表现观音普渡众生的场面。

藏经楼 最后一座高大的二层建筑是"藏经楼",藏经楼顾名思义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 。大相国寺藏经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680余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米,高20余米。藏经楼明间檐下悬挂篆书匾额,白底黑字,笔力遒劲,相传为清代书法大家孙星衍遗墨。


八角琉璃殿 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佛殿叫罗汉殿,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该殿为清乾隆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

大师堂 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即空海大师纪念堂。现堂前立有空海大师铜像落成纪念碑,及一对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内供奉有空海大师铜像及大师生平事迹图片展览。大师铜像高2.5米,重3000余斤,为日本友人赠送。

7、十方普觉寺又名卧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寿安山南麓,距市区20公里。唐贞观年间(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妙足”、“知足”。卧佛寺坐北朝南,由3组并列院落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额题“智光重明”,四柱三楼灰筒瓦顶。牌坊过后是长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两侧古柏4行。


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建筑。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联结成一个整体,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带较少。寺内还栽有两株娑罗树。近处有樱桃沟景点。

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是山门殿前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的正面额“同参密藏”。碑坊的背面额“具足精严”,均为清高宗御笔。牌坊后有一半圆水池,水池两侧有钟、鼓楼,上有石桥通山门殿。

据元史记载:当时铸铜像冶铜50万斤,用工七千。铜佛身长5米作睡卧式,头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头。卧佛后面围坐着12圆觉菩萨,他们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构成一幅释迦牟尼涅磐于婆罗树下,向12弟子嘱咐后事的景象。

卧佛寺与香山毗邻的卧佛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初建时名兜率寺,内供有香檀雕制的卧佛像。元朝重建,并铸一尊释逛牟尼铜卧像置于寺内,同时更名寿安山寺。清朝雍正十二年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卧佛造像远近闻名,人们通常称卧佛寺。

卧佛寺西北行约500米左右,即为樱桃沟。这是一条外广内狭的幽静峡谷,两侧是秀挺峻拔的山峦,一条婉蜒溪水清澈见底,再往西行约1千米,可见危峰对峙,陡壁如削,十分雄伟险峻,这是著名的金鸽子台。每逢雨季,可看悬崖陡壁上山水直泻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飞沫高扬,吼声震耳,深秋时节,这里山林红叶,绚丽多彩,与香山红叶堪称双绝。


卧佛寺庙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