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全国共201个团队入选,团队负责人基本上是各自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包括数十位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化光领衔的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入选。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教书育人 敢为人先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平均年龄41岁,是一支积极进取,充满朝气,以青年为业务骨干的年轻群体。研究所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团队带头人张化光教授是IEEE Fellow,首批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层次杰出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尊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冯健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资助,获得过“五四奖章”,“三育人”先进个人,东北大学优秀博士后等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杨东升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获得过东北大学优秀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千人层次。

团队成员孙秋野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获得过东北大学优秀党员、东北大学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

团队成员王占山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

心中有国,敢为人先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承担国家及地方重点科研项目,并在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学术成果丰硕。

早在1992年,博士刚毕业的张化光来到东北大学,跟随柴天佑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到校不久,张化光就承担起清河电厂1-4号机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项目执行负责人的重任。清河电厂是当时东北电管局的重大项目,投资300多万元,布置25面台屏柜,控制四台机组,每一台价值都过亿元。面对这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张化光以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从深入现场开始从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工作,坚实地迈出了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第一步。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清河电厂项目中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张化光,1996年牵头组建了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为打开科研之路,张化光四处出击,寻找科研课题,很快便收到了沈阳电业局“马路湾集控站开发”项目的竞标邀请。面对与清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竞争,所里的年轻人感到了压力。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急于用科研项目凝聚人心的张化光志在必得,带领大家精心准备,大胆创新,制订了系统的设计方案,最终一举中标。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张化光深有感触地说:“当时,我们是无名气、无项目、无成果的三无团队,却战胜了强大的对手,靠的就是我们心中有国,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50万元的项目虽然不大,但这却是研究所得到的第一桶金。”

在张化光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深入钻研,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成果,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近年来,该教师团队完成了973项目1项,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重大/探索专项4项,国家重点基金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26项,辽宁省科技攻关和国家电网公司、中海油等省部级和央企等科研课题50余项。以第一获奖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本,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63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SCI收录260余篇次),荣获国际权威期刊IEEE TNN 2012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每年仅评选1篇),是首支获此殊荣的大陆学者团队,荣获IEEE SMC学会2015年Andrew P. Sage汇刊最佳论文奖,这是从IEEE SMC学会旗下的4个权威期刊前两年出版的千余篇高质量论文中匿名评选出的最优秀论文,是IEEE SMC学会对智能领域的研究学者所授予的最高学术荣誉。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230余项,3项专利成果获得日内瓦发明博览会金奖。研究所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及科研成果转化,所研发的流体输送管网的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和复杂配电网监测控制系统,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近三年就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达13.29 亿元。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发明展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团队以三个参展项目荣膺第67届纽伦堡发明展金奖。张化光等人完成的“智能自适应控制与性能评估基础理论研究”获2015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年12月,由团队承担的第一个过千万纯科研课题——中海油公司十二五期间重大科技攻关“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研制”,合同总金额1196万元,经过4年的科研攻关,圆满完成了各项研发任务。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科技日报,人民网等媒体对海底管道验收试验全程跟踪并予以了报道,该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也标志着研究所独立科研能力再上新的台阶。张化光教授入选2015和2016汤姆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此次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覆盖包括材料、化学、数学、工程学等21个学科领域,中国共有148位科学家(含港澳台地区)入选。高被引论文即发表的论文在所属领域中前1%的高引用论文,反映了科学家及其团队所具有的世界顶级科学思维及其研究成果对该领域的杰出贡献。张化光教授获得这一荣誉,表明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稳定长足的发展及世界级影响力。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凝心聚力,“电力”十足,

打造劳模式科研团队

在张化光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个个都亲临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第一线,向着最前沿的技术执著攻关,涌现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创新尖兵,这支团队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光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重要载体。

在东北大学信息学馆东南侧,三个10多米高的风车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两个三叶片风车随风旋转;还有一个特殊的风车,两十字交叉的圆环状风车叶片,旋转起来像个圆球。这是团队成员孙秋野老师主攻的课题“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验平台”的一部分。“这是一项卓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进入市场后,能为新能源接入国家智能电网提供理论支撑,助推解决未来人类的能源危机问题。”对于此项研究的前景,孙秋野老师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成员杨珺老师的科研项目“分散式风电接入技术及工程示范”,是一种位于负荷中心附近、所产生的电力就近接入当地电网进行消纳的风电项目,这个项目以投资小、灵活机动的优势赢得了中小型城市的青睐。目前,这个项目的成果“分散式风电场集中监控系统”已在锦州电网调度控制中心成功应用,实现了5家风电场的集中监控和无功优化,大大提高了风电场的风功率预测精度、风电场并网点电压合格率水平和风电场的年发电量。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人人有项目、人人出成果、人人创效益才是集体发展的动力源泉。团队解放思想,鼓励青年教师独立承担和负责科研项目,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并提供足够的支持力量,让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近年来,团队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走出去”的平台。通过聘请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学者成为我院的兼职教授并到学校进行讲学、项目探讨、合作科研等,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为特色,指导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解答学术难题,拓宽了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学术水平,使电气所学术创新能力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通过“教师讲座”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将自己的新思想、新业务、新知识、新经验向研究所其他教师分享,力争做到政治理论深学,修身知识常学,急需知识先学,专业知识精学。通过学习培训,加强组织管理,提高了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带动并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培养青年教师立足本职、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团队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围绕科研项目和学生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创新理念,不断提升高级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团队在科研创新、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和团队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发展,凸显“黄大年精神”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不是自己获得什么大奖,而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和骨干。”张化光如是说。

在团队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研究所的每一个毕业生都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被国内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高薪聘用,就业领域涵盖电气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技术支持、设备维护等多个方面。经过几年的打拼,大都已成为单位里的创新骨干。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的老师们一直以高度的学术敏感指导学生们挑战前沿课题,大胆地尝试前人未涉足过的领域。2012级的博士研究生单麒赫表示,“谷歌AlphaGo在韩国首尔与李世石的比赛中,用到的一个关键技术模块就是通过决策神经网络与评判神经网络互相协作来完成目标,这与张老师正在指导我们做的自适应动态规划课题的核心技术高度契合,老师总是带着我们在学术的最前沿跋涉探险!”

已经是海尔集团高管的小权回忆起往事时表示,“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到张老师博士生,由于感觉自己创新能力不足,曾想过退学。这时,张老师对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后,我的创新智慧就开发出来,成果也越来越多。”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精英人才的成功培养正是源于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科研,服务于社会”的服务宗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目标。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团队带头人张化光教授带领全体成员率先在我校成立了电类创新实验区,该创新实验区依托于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旨在培养电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实验区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自主制作、自主开发、自主课题研究的工作平台。其宗旨是创造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培训基本工程素质。在校学生不分专业、年级,学生只要有兴趣,想学习,都可以自愿申请进入实验区学习。创新实验区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工科本科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验区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尊重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生的个人奋斗和团队合作紧密结合,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目前该创新实验区已经建成了“基础训练—技术综合—创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三个硬件平台,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员、设备、经费统一调配的基础上,探讨“尊重个性化,全方位开放性,管理多样化,以有利于培养主动性”的运行管理体制,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

“践行着科研攻关的使命,肩负着学术创新的担当”,这就是东北大学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教师团队,搭乘青春的船,扬起梦想的帆,驶向现实的彼岸,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不坠青云之志。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咬定创新不放松

——张化光劳模创新工作室访谈实录

2016年“讲述•东大共产党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现场

主持人:张老师,您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您每天大约工作多长时间?

张化光:大约14个小时左右吧,不过每周末要休息半天。

主持人:您已经是行业内知名的大专家,为什么还这么拼呢?

张化光:科研一直是我的爱好,是我喜欢做的事。所以,虽然做得时间长,但也感到幸福,感到快乐。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持人:科研是爱好,这倒是一个很新颖的说法。虽然工作这么忙,可是一点也没有影响您对儿子的教育,听说您的儿子很出色?

张化光:一般吧,我儿子本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然后到美国读的硕士和博士。他用两年半时间获得了博士学位,发表了6篇IEEE Trans.论文。

但是,我对儿子花的心血跟我的学生比起来还少得多。我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是用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我有一个博士生小权,是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到这来硕博联读,当时只有18岁。突然有一天他告诉我,“张老师,我想退学。”我说你前途这么好,为什么不想读了?他说,“博士要求创新,我考试行,创新怎么也想不出点子,论文也写不出来。”于是我采用三步曲对他进行指导。第一步是让他把我推导的公式,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推导。第二步是我给他举个例子,让他用这个方法做仿真。第三步是给他几篇文章让他写一篇综述。十天时间,一篇文章写好了,送到国际杂志,一投就中了,从此,他的创新智慧就开发出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还有一个学生王占山,原来是做故障诊断的,已经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水平,发表了很多论文。但是,在跟着我们一起翻译美国知名教授神经网络方面译著时,我发现他能把专著中的错误给找出来,这说明这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好,我就劝他做神经网络的方向。最后,在神经网络方面他确实做得非常出色,发了5 篇IEEE Trans.论文,成为我们专业首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主持人:听您这么一说,确实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印象中,冯老师,您也是张老师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为研究所的副所长、劳模工作室的科研骨干,请您谈谈对张老师的印象吧。

冯健:对张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对科研的执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新精神和必胜信念。记得我和张老师一块做管道泄漏检测项目的时候,需要24小时不断地监测数据,不断地修改我们的程序。张老师就和大家一道24小时排班,不断地修改程序。最频繁的一次,在72小时之内,我们修改出来了50多个版本。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在科研当中都无往不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去学习。

东北大学张化光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

石油管线的千里眼

高压电网的双保险

智慧同汗水在智能控制的天地里同现

屡立奇功,骁勇善战

你们用真知力行擦亮东大的名片

1.2月8日的微信活动中,微信截图发送至后台的截止时间为:2018年2月9日(周五)晚24点整,过期的截图将不作为抽奖依据。

2.同一人发送多张截图只按照1人计算,不符合发送标准的消息不能作为抽奖依据。

资料来源 |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东北大学新闻网、东北大学电视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