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专家观点|生态旅游,青海践行“两山”理论的抓手

坐拥独特而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的青海,如何破题全域生态旅游?如何促进绿色生态转为富民资源?近日,来自各行业、各领域长期研究旅游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前瞻的眼光、全新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共商青海生态旅游大计,共话全域旅游发展,为青海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疏经通络——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源”;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享有“高原物种基因库”的殊荣。丰富的生态资源给青海省的绿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资产,根据2012年青海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资产评估的结果,青海省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同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青海整体生态系统脆弱,资源支撑和环境修复能力差,国土面积80%以上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此,青海省这些绿水青山潜在的资产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是绿色发展道路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共享型的生态旅游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由于青海省众多生态资源中,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且具垄断性,大湿地、大湖泊、大草原、大峡谷、大盐湖、大雪山等独特高原自然景观令人神往,与民俗等人文生态景观共同营造出了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资源组合,加上近些年青海省社会经济建设奠定的公共服务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景广阔。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的双重责任,是一种负责任的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是绿水青山的“保护伞”,绿水青山是生态旅游的“聚宝盆”。它能在推进生态保护与消除贫困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生态好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发展生态旅游,能让青海人民切实感受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使生态资源转换为惠普民生的福祉,推动生态与发展、大美与富裕的供应,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核的体现。

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定位,加快推动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部署,以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生态旅游发展各环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省为抓手,以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为主线,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突出项目带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服务品质,将生态旅游打造成为青海省旅游产业的龙头品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领域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成为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西部样板、高原样板。从而为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注入强心剂,为青海社会经济发展守住了“金饭碗”。

钟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