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滯漲」了麼?

中国经济“滞涨”了么?

劉哲/文 2013年以來,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速一直在2.0%上下波動,物價總體長期保持穩定。近期,人民幣貶值、非洲豬瘟襲來、房租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市場通脹預期開始上升,加之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出口的不確定性提升對於經濟造成一定下行壓力,部分市場人士由此得出了“經濟滯漲”的結論,筆者認為是欠妥的。

滯脹擔憂無需多慮

滯漲在宏觀經濟上的表現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但物價卻持續上漲。滯漲的內在邏輯有兩個,一是石油、鋼鐵、煤炭等原材料上漲造成供給成本上升,經濟總體利潤減少,增速放緩;二是,金融過度擴張,貨幣政策刺激導致流動性過剩,推升用工成本和物價同時上漲,經濟總體盈利下降,增速放緩。可見,導致滯漲發生的以上兩個因素的本質,都是要素供給成本上升帶來物價上漲的同時,也對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從當前經濟來看,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土地和用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去產能的擴大化確實造成了部分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但實際上物價一直保持在2%上下波動,故上游價格上漲並沒有帶來物價的“漲”。經濟上,傳統房地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增速放緩的同時,信息、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新興經濟依舊保持了較快增長,供給結構持續優化。當前中國經濟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於,外部的貿易環境和內部的金融收縮的影響,經濟在出口和投資方面面臨一定的壓力和不確定性。故導致“滯”的主因並非“漲”,不能從表面上看到了經濟和物價的壓力,就簡單得出滯漲的結論。

從物價的影響因素來看,當前我國物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豬週期的影響,當前仍處於豬週期的底部,而局部地區爆發的非洲豬瘟,可能會加速豬週期的出清,出清的程度、節奏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還有待觀察,其對於物價的影響還需要持續跟蹤。

其實,即使豬週期出現了加速出清和回升的態勢,也屬於中國小農經濟下的正常影響。與美國規模生產不同,中國的生豬養殖還是以中小散戶為主,行業集中度低。2017年前十大生豬養殖企業市佔率僅為6.86%,而美國的前十大生豬養殖企業市佔率高達40%以上。中國的豬肉價格容易受到生豬生長週期的影響,呈現週期性波動,這是由中國農產品的供給結構決定的,並不能由此簡單判斷中國經濟的實際運行情況和增長潛力。

原材料價格對物價的實際影響小於直觀現象

無論是,前期環保限產和去產能擴大化導致部分原材料的供給出現明顯收縮,部分工業品價格短期內大幅上漲,還是匯率貶值對經濟帶來輸入型通脹的壓力,都屬於原材料上漲對物價的壓力。從前期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情況來看,向中下游的傳導並不順暢,PPI的波動對於CPI的影響十分有限。

實際上,原材料價格上升,並不必然引起終端物價水平上漲,或者說並不想大家想象的那麼直接。從原材料上漲到物價上漲需要經過三個環節的“過濾”:產業鏈的分攤、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對沖、下游過度競爭下的利潤稀釋。首先,上游原材料漲價會在全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攤,原材料在每一個環節所佔比例不同,其對終端消費品的成本壓力也不一樣。產業鏈越長,往往最初上游原材料的佔比被稀釋次數越多,對於終端產品的影響往往越小。其次,在生產環節,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原材料的可替代程度,也會改變最初原材料的使用比例、使用量和使用效率,進而對沖成本上漲壓力。第三,下游過度競爭的環境下,會通過擠壓下游企業自身的利潤,對於終端消費品價格的漲幅形成抑制。可見,三個環節每一層都會分攤掉上游原材料上漲的影響權重,最後對於終端物價的影響,往往小於直觀想象。

如果觀察剔除食品和石油兩方面的因素,核心CPI同比的變化,可以發現,物價水平已經連續三個月維持在1.9%水平,說明反映工業週期的物價水平依舊處於穩定,通脹壓力是可控的。

供給成本上升對於投資的滯後影響不容忽視

雖然“滯漲”的說法並不能準確反映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在邏輯上也缺乏依據,但是供給成本上升對於經濟負面影響卻是值得高度重視的。2018年上半年,受到去產能擴大化造成的原材料價格上升的影響,上游傳統行業的利潤增速較高。如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等上游行業利潤出現了成倍上漲,但中下游高端製造行業增速大大低於上游能源原材料行業,甚至部分行業還出現了負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的利潤增速分別出現了-2.3%和-1.6%。

當期的利潤是下一期擴大投資的重要基礎,而當期利潤明顯下降可能對下期投資帶來負面影響。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來看,高端製造業的投資增速大大高於傳統制造業投資增速。高利潤的上游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很低;而投資增速較高的高端製造業利潤卻遠遠低於上游產業,這就可能導致高端製造業的投資增速面臨進一步下行風險。從細分行業投資增速來看,利潤供給結構的扭曲對於投資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部分新興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增速,從趨勢來看已經連續5個月處於下降通道,未來還可能再下臺階。

面對供給成本上漲對於下游行業利潤的擠壓和可能帶來的物價上行壓力,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從市場供需關係著手,防止過度行政干預對於市場供給的扭曲,使上游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迴歸到供需平衡狀態,從根本上降低供給成本,緩解下游行業的成本壓力和終端物價的上行壓力。另一方面,儘快實施結構性減稅措施,對沖原材料上升衝擊。原材料價格對於中下游民營企業已經造成的利潤負面影響難以逆轉,需要儘快對中下游高新技術產業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通過稅收的調節作用,對沖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負面影響,改變利潤結構扭曲的趨勢,平衡利潤結構,穩定下期投資。

(作者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經濟觀察報宏觀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