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自卑毀人一生


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空虛、恐懼、痛苦,可以宣洩憤怒及壓抑。因此,社會交往對於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為什麼有的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呢?在有書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性格內向者,朋友較少,每一次交流都是能量損耗。

首先來說一下第一個原因,對於很多性格內向的人來說,一來朋友少,能叫出來聚聚的本來就沒幾個,如果再翻一翻朋友圈,猜測大家都在忙著,很怕打擾到別人,就不太好意思聯繫了。另外,對於部分性格內向者來說,他們的能量供輸系統是和外向者相反的。也就是說,外向者是從人與人的交流中獲得能量,屬於越說越有勁,越聚越興奮的一類。而內向者則不一樣,每一次的交流都是自身能量的一種損耗,越聚越疲累,一次長時間的相聚交流後,要更長的時間緩過來。所以為了避免這種疲累,很多內向者只好從一開始就選擇不聯繫。

二、社交障礙

這是心理學上的一種交流障礙症狀,具體分為社交心理障礙,社交功能社交障礙,社交焦慮障礙。分別表現為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致手足無措、語無論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為社交恐懼症、人際恐怖症。其中,社交恐懼症患者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恐懼的任務。這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懼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懼的症狀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有的患者甚至為了避免和人打交道,不得不放棄很好的工作機會。

還有些人主要表現為對異性的恐懼,稱為異性恐懼症。同時,這類人普遍缺乏自信,總認為自己不行,缺乏交往的勇氣和信心。社會交往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容易阻礙了自身人際關係的發展,嚴重影響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書君在這裡溫馨提醒,患有社交障礙的朋友,千萬不要任由症狀自然蔓延下去,應及時地去預約心理醫生或相關專業的朋友,進行完善的心理疏導與心理治療,找回一個更加健康的自己,去自然灑脫地快樂生活。

三、失敗的交流後產生的後遺症。

其實這個原因可以算是第二個原因的引申,部分人社交障礙症狀正是因為失敗的交流經驗所導致的,這種失敗的交流經驗可能來自於兒時:整個童年時期,你都很少與人產生真正的情感聯繫,很少有過親密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你的父母,也經常性忽略你的情感需求,對你的喜怒哀樂不怎麼在乎,很少去關心你的內心成長。那麼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你的內心對世界產生一種隔閡,養成了自己自足的內心世界,更準確地說,是一種較為孤僻冷漠的心理狀態,一種失敗的親子情感交流經驗導致你對外界沒有期待,沒有交流的情感需求;

這種失敗經驗也有的源於成年後,這種時期產生的後遺症是同樣嚴重的,因為成年人的自尊會更強。可能某天因為事情誤會或雙方交流方法錯誤導致與人交流不順或不快,那麼一些人回去後會在心裡數落自己:我都這麼大的人了,與人交往還這麼失敗,內心產生了嚴重的挫敗感後,容易走向交流的極端——不交流。

四、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對於另一群人來說,不願意主動聯繫的原因主要在於他們自身的交流觀,在他們看來,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而獨處,則是一個人的狂歡。在沒有像竹林七賢那樣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知己時,他們是不會為了交流而去和一個或一群志趣不同的人進行硬交流,這種生硬的交流無疑只能停留在較淺的層次,而這種淺交流對他們來說是沒什麼意義的,甚至是負效應的,因為在這種喧囂繁鬧中浪費了很多時間,從而不能用來梳理思緒,審視內心,與書中“好友”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他們與自己獨處,是一個尋找與自己和諧相處的過程,只有自己內心的和諧與安定,才能為他們的人生指明方向。不主動聯繫,是他們經過了深思後做出的決定,旁人只能表示理解。

你是這四種中的哪一種呢?歡迎留言評論,讓我們一起進行快樂的交流。


有書快看


也許以下答案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看法:我們可以給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人”定義為“內向者”,但此處的“內向”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向”(害羞/自卑/不善言辭等),它是一個人格特徵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後,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他認為,這兩種特質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愛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間;

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隨後有研究者發現,在生理層面,內/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與生俱來,並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難以被真正改變。而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當置身於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讀為什麼內向者會更傾向於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但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種,也很正常。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對於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內向者”來說,他們在社交時的確容易遇到一些障礙,比如,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比如,他們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所以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另外,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他們也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所以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他們喜歡深度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但內向者在社交中也有這些很明顯的優勢: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ta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ta對某人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所以,如果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內向者”,但是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

,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

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而並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好”和“不好”之分。

如果你是內向者,也不需要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你的確可以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數較少的熟識小圈子裡,將會見地點選在安靜或熟悉的場合,圍繞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談話。

最後,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知我心理學


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享受孤單。


盧梭說過:社交場中的閒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獨處有很多好處,可以避開社會交往的束縛和煩憂,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靜觀自我,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


所以,即使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歡熱鬧的人,都會有那麼一些時候,想自己獨自待著,不想與任何人聯繫,享受孤單。


那些性格內向,天生喜靜的人更加是如此。


性格內向不等同於有社交焦慮/恐懼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心更平和和充實,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與他人聯繫是他們的自主選擇。


有時候,孤單也是可以令人享受的,正如美國的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所說: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二,避免受傷。


張德芬說過:不願麻煩別人的背後,都有顆敏感善良的心。



有些人而且天性多愁善感,且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除了害怕自己的主動聯繫會得到冷漠回應外,還會害怕自己提出的要求(陪伴或傾訴),會給別人添加麻煩。


他人的回應可能只是稍微慢一些,或口氣略微平淡一些,都會被TA誤解為冷淡,都會勾起TA不受歡迎、不被愛的感受,所以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以免“受傷”。


TA在聯繫他人之前,會糾結很久,會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一番:也許別人正在工作、正在用餐、正在休息,或正在開車……,最終,還是放棄主動聯繫別人。


三,珍惜時間。


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用很多事情填滿了自己的業餘時間,比如運動,閱讀,寫作,養花,上各種課程……本應該很少感到孤單,但人有時難免有感到壓力過大、焦慮、失意之時,需要找人傾訴,想主動聯繫別人,卻又擔心與人溝通會浪費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所以情願選擇孤單,也不去聯繫別人。



又或者,拿起電話卻不知道打給誰,找不到一個有共同語言,或可以傾訴的人,所以只能獨自承受孤單。不過,這類人的孤單感並不會持續太久,只要投入TA所感興趣的事情,孤單感就會馬上消失。


人在獨處的時候難免感到孤獨,但孤獨並非壞事,正如歌德所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一個人的時光


一個人,隨便吃點什麼。

幾根面串條,幾個癟子團。一隻番茄,一點肉絲,一點雪裡紅,兩隻蘑菇,兩隻香菇,幾個剝好的蠶豆瓣。

細細地切了。起油鍋,入生薑末熗一下,放入肉絲,雪裡紅,蘑菇,香菇,蠶豆瓣,炒。

注入清水慢燉,看湯濃了,再入面串條,癟子團煮熟。

吃。

好香,我最喜歡吃這些亂七八式的東東。雖是極普通的麵食,可是除了在飯店裡吃,自已家裡已經好長時間不做了。

家裡有人不喜歡。

今天只要我喜歡就歡喜。

洗碗,一隻碗。

泡茶,搬張椅子坐在樹下。

偶爾,有落葉隨風飄下,書房窗前的臘梅花已經打起了圓實的花苞。冬,一天天地深了。

書房窗前一枝梅,樹上鳥兒成雙對。。。哼哼幾句戲詞,想起來這是祝英臺唱的。

好自在。

想起現在流行一句話說:和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

要我說,和誰在一起也沒有一個人的時光來得自在。

首先,你喜歡和那誰在一起,未必人家也喜歡和你在一起。一方不樂意,一方不自在。

如此時,我靜靜坐著,抬頭望碧空如洗,低頭喝一口紅茶,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感受內心的寧靜。多好。

在一個人的時光裡,不孤獨,不寂寞,也不煩惱。在一個人的時光裡,全身心都得到了放鬆,每一個毛孔都舒展開來呼吸自由的空氣。

看看朋友圈,秋景如畫,這樣的天氣真應該到大自然中去。

又去看一位好友的微信,心裡有點掛念。

現代社會,見微如面。

這個圈子,好幾位大佬,面容各異性情各異,一個共同點:沉默是金,從不發微信的。

我以為他們都不看微信,有時我發了什麼看到那頭像來點一個贊,哦,原來也會看看的。也有一些好友加了後,就那麼僵在那裡,一言不發。

各有各的個性吧。

其實,哪個人在世上沒有過孤獨寂寞的時光,孤獨是人生的宿命,寂寞如影隨行,赤條條的來,孤零零的去,人生歸宿莫過如此。

寂寞不可怕,人間最難的反而是人和人的相處。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當然也沒有兩個相同思維的人。有的人註定是你命中繞不開也躲不過的魔障,沒辦法,只好接納,認命。

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孤獨的靈魂得以芬芳。

陪自已走到最後的都是自已。




太湖梅子



然而真的是這樣麼?其實這些人可能並不瞭解喜歡獨處的人,或者內向的人,對他們來說,獨處才是最享受的事情。

相信很多內向的小夥伴都遇到過以下這些痛苦的情況:

1、被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表演才藝

2、被要求和歪果仁用英語打個招呼

3、被老師要求要主動提問,主動回答問題

誠然,活潑外向的人是比較受歡迎,並且是更適合融入社會的性格,但並不能說內向是不好的性格,可惜從小到大,身邊的大人總是在給我們灌輸一個理念,那就是內向=缺陷。

也正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很多時候內向的人只能被迫“假裝開朗”,有時明明心累無比,表面上還要裝出開朗開心的樣子,因為不想被人說自己不合群,內向,不知不覺間,我們自己都開始認為內向不好了。

可是菲李想替廣大內向小夥伴說一句話:我們不是社交恐懼或孤僻,只是相比花費精力在一些社交上,安靜的獨處更能讓自己舒服,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可否認社交是必要的,但無論是多外向的小夥伴都會在社交中感到偶爾的疲倦。而對於內向者來說,一些社交簡直是要了命了,並且很多人忘記了一件事:沒有什麼東西是所有人都喜歡的,社交也是一樣。以不喜歡社交評價一個人有性格缺陷,難道不是另一種歧視麼?

實際上,內向不僅不能算是缺點,和外向相比,內向的性格還有著自己的優勢。

和內向的人相處久了,就會發現他們做事縝密,不浮誇,腳踏實地,留意細節……是很值得信賴的人。

最後要說的是,內向的人往往並不是不擅長社交溝通,而是不喜歡“無意義的寒暄和社交”,比如這樣子的:

其實內向的人在陌生人和熟人面前,往往可能表現出兩種性格,前後簡直判若兩人。

所以內向的人寧願獨處也不聯繫他人,只是覺得獨處更有意義,讓自己舒服,並且他們並不會感到孤單,反而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


好啦,今天的答題就到這裡啦,想了解更多美食和有趣的冷知識,快關注菲李吧,每天知道一點,你的魅力就多一點哦~


菲李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張海靜,頭條號 心理健康專家海靜。關於答案,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沒有勇氣和自信,來主動聯繫對方。

其實,這樣的人更痛苦,連追求的權利都被自己放棄了,那份心痛,只有體會過的人明白。

那是怎樣熬過了無數個夜晚,熬過了寂寞,熬過了一次次拿起手機的衝動。那需要怎樣的剋制,怎樣的煎熬呢。

對於這樣的人,對方可不可以主動點呢?別因為面子,錯過了一段好情感。

二、我愛你,我也很喜歡你,只是我們還沒有學會相處。

見面就吵架,打個電話也幾乎都是在解釋,發個微信,也都是打嘴仗。

我們這是怎麼了?

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怎樣和諧相處,白頭偕老?絕對是藝術。

愛情,婚姻關係,一樣是人際關係,儘管特殊,也是適用交際法則的:尊重、民主、空間、自由。

三、在錯誤的時空,遇見了對的人。

儘管我很喜歡你,也很想和你在一起。可是現實和責任,選擇一方,就要捨棄另一方,甚至還要被道德和輿論譴責。

與其糾結愛之火,不如熄滅在萌芽狀態。

我依然還會對你好,畢竟,對你好,看見你,也是內在本我的心理需要,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和形式。

關心從來不會假,言語有時候卻可以很冷漠。我們或許都有著彼此難以推卸的責任,在大眾眼裡也是好人,只有辜負你,才不會辜負人心。

或許,只能期待來世之緣吧,人不僅僅有個人慾望,還有道德高尚。自律的人最有魅力,自律的人也最懂得痛苦。

只不過,他們昇華了痛苦,相見不如懷念。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人的三項線:擇友,識友,交友……

對以往來說,孤單的人交朋友,以為自己找到的是真心朋友,當然長時間不交友言語上會稍有退化,然而對朋友無法分辨的他,只會在渴望交友的路上越走越遠!找到的都是有目地對其無意的,某件事情影響到他,他就會棄你而去。

擇友:

選人是要有標準的,性格不合不能要(也不完全是,互補的還是闊以的),(可結果,與下文有衝突)語言不通不能要(交友必須有一個統一語言,防止歧義的出現),人的三觀,價值觀:在一個消費水平上會更有話題性,在相同起跑線上也會結伴而行;世界觀:他們心中最理想的樣子就是他們的世界觀;人文觀:不同水土養一方人,仔細想想還真是如此,北方的熱情好客,南方的溫柔細膩,我們國家有56個名族,有400以上的語種,想想如果用不同語種對話,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還有食物的差異,自古流傳,北鹹,中辣,南甜,一說!還有習俗差異,不同種族有不同的信仰,比如蘭州不吃豬肉,麗江不外嫁等等……

識友:認識一個陌生人,對善於交流的人很簡單,但是對於少言寡語的人卻是個不小的挑戰,想當初你在認識家人之外的第一人,你還能想到兒時記憶?他的困難程度堪比牙牙學語,先是信息互換(個人信息),然後再聊愛好和優點,這樣可以更好的認識一個人,進而來判斷他是否符合要求!當然,很多人是第一眼,或是第一次合作,用眼緣和語氣來作為評判標準,如果沒入您法眼就不交流,這樣會讓你失去很多交友的機會!

交友:完成前兩件事後現在唯一要提的就是“兄弟”二字,很多人會說是朋友就是兄弟,我想問問大家,這樣做了受傷的,請放下手中的事情,來我這裡留個言不用多發個1就行!兄弟是在友誼之上的演變,讓你們可以變成手足,你一個舉動他就可以理解你的意思。當然這樣的事情有很多,是不是真的“兄弟”自問內心才有答案!

有不同想法的歡迎大家給我留言!(っ╹◡╹)ノ❀


Game先行者


說說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和感觸 第一、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言者無二三!其實我並不是一個消極的、不樂於分享快樂的人,十五六歲到三十歲,或者說有了自己家庭後,這個階段的變化頻率特別快,也是巨大的,年少的時候快樂多過煩惱,很容易讓人忘記煩惱,隨著年齡的增長,發小之間的感情固然在,但是因為教育的差距,環境的改變,導致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朋友之間除了兒時、學生時代的回憶然而並沒有什麼共同話題,慢慢的也沒有什麼好交流的,但這個階段我們還偶爾會傾訴生活中遇到的煩惱,你開導我,我開導你,隨著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後,大家基本生活都圍繞著老婆、孩子、家庭,各自的生活壓力本就大,知曉對方過著別人非常快樂幸福的生活,再無意去傾訴自己的不快樂去打擾了!慢慢那些僅有的二三者也被自己從名單中剔除了! 第二、科技的發展,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年少時朋友之間交流互動的方式很少,無非現實面對面,電話交流,qq,msn等等pc端是當時互聯網社交工具的主流,雖然是號稱即時通訊,但因為pc端固定的特點,人做不到真正的即時收到訊息,到現在移動智能設備的迅猛發展,剛開始的新鮮感隨著時間感覺在慢慢消耗朋友之間那難得的見面機會,微信聊微信說,慢慢成為了首選,讓我感覺不到一絲溫度和人情味,慢慢的我就牴觸,厭惡這種方式,“亞洲舞王-趙四”說沒有什麼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我覺得現在的現象真的是可以套用在微信上,曾經的燒烤攤上還真是我現在最大的奢求,雖然我知道大家是真的沒有時間,或者我不適應現在生活的一種自私的想法。 現在我的生活除了賺錢就是獨自看書發呆,長時間的旅行,樂此不彼,並不覺得孤獨,每年僅有的幾次朋友之間藉著麻將,K歌聊天變成了真的麻將和唱歌,因為可說的都說了,麻將只是防止尷尬冷場的藉口! 總結一下,我並不是寧願孤獨,而是不想打擾朋友的生活,也不喜歡現在的溝通方式,並且我享受著所謂的孤獨!不聯繫不代表好朋友的遺忘,反而你會發現很重視你的存在,過度使用社交軟件和沒有任何營養的線下活動,只會慢慢消耗彼此的存在!貼幾張照片……






談談旅行


孤單的靈魂會歌唱

我就是這麼個人,寧願自己一個人,靜悄悄地站在白天,站在一棵樹旁,或是坐在夜裡,坐在有月亮的窗前。


總是一個人,做著什麼,或者什麼也不做;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不去想,就是不去主動聯繫任何別的人。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
你就像黑夜,擁有寂寞與群星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
遙遠而明亮。......(聶魯達)


我為什麼寧願孤單?


孤單的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喜歡的事物很多,比如植物,各種花草樹木,我認識的不認識的,名貴的花或是無名小草,捫心自問,我對它們的愛勝於人類。它們是我沉默的朋友、心靈相通的夥伴。


對著一朵花,一片樹葉,我可以站上許久,任憑風兒從耳畔劃過,把時間一秒一秒帶走。

我會把大把的時間虛度在這些瑣碎的事情上,例如給花園除草,給樹木剪枝,給菜地澆水,給一朵蒲公英照相。並且在心裡默唸著那句: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滿目的花草,
生活應該像它們一樣美好......(李元勝)


孤單的我可以慢慢整理家,好好收拾心情和事情。


不知從何時開始,受了何種影響,我開始養成整理的習慣。每個休息日的早晨都是用來

整理的。


對於無秩序零亂的物品擺放我總是不耐煩,要求衣服要層層疊疊,擺放有序,地板要能當鏡子照,廚房要一塵不染,像沒點燃人間煙火。



做到這程度大致花費三小時以上,眼裡才能容得下了,心裡才不那麼混亂了,靈魂才能安靜下來。


收拾完家,再收拾心情。首先把工作的事情處理完,我是一個工作和生活分得很開的人,工作一般都在工作時間完成,其他必須佔用業餘時間諸如考試、學習的事情優先處置,儘量不佔用太多的時間和空間。


其餘的時間都用來整理心情。


先來思考煩心的事情:佔用一些時間思考周遭的人際關係,比如女兒、上司和親戚朋友。


想一下在最近的交往當中,言行舉止是否得當,是否說了多餘的話,做了畫蛇添足的事情?或是還有哪些事情需要引起注意,哪些需要儘量去做。


然後開始做喜歡的事情:閱讀、寫作、朗誦是我目前最投入的三件事。


就像戀愛中有時也會遇到煩惱,熱衷這三件事也總是喜憂參半。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書讀的越來越少;朗誦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讀得就像一杯白開水淡然無味。


總是發現文筆好的,人外有人;朗誦棒的,山外有山;那些沒讀過的書就像天外還有天。

然後,我必須用一些時間,除去心上的雜草,打消炫耀的念頭,清掃自卑的死角,用一顆平常心對待平常之小我。


就像對待每一株花草的態度,不偏不倚,都是我愛的孩子。戒驕戒躁,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我對我心裡面那個小孩兒說:彆著急,慢慢來,你就是你,是我的驕傲。


我們稱它為一粒沙。
但它不自稱為粒,也不自稱為沙。
沒有名字,它照樣過得很好,
不管是一般的,獨特的,永久的,短暫的,謬誤的,
或貼切的名字。......(辛波斯卡)


有時,心靜如水,可以寫一首詩。寫詩的時候一定是孤單的時候,孤單的靈魂會唱歌。

不管是獨步的清晨,還是冥想的夜晚,當自己安靜下來,心底的聲音就格外清晰。

那首歌不管唱給誰,歌唱誰,都是那麼婉轉動聽,而我是多麼迷戀來自靈魂的歌唱。


像這樣細細地聽,如河口凝神傾聽自己的源頭。
像這樣深深地嗅,嗅一朵小花,直到直覺化為烏有。......(茨維塔耶娃)


我為什麼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呢?


沉迷於孤單的世界不能自拔,沉迷於自己一個人才能做的事情無法抽身,除此以外,還有什麼令我不願意主動聯繫別人呢?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就像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


我不覺得我聯繫別人,別人會和我有一致的想法,我不想去迎合別人,也不想別人遷就自己。



除了我喜愛的植物朋友之外,後來我又有了一條狗,一條非常忠實於我的小狗。


它雖然如同植物一般的沉默,但它會和我眼神交流,告訴我它的喜怒哀樂,告訴我它的所思所想,陪我散步,伴我寫作,安靜地聽我心裡面的歌。


它還帶我走向更遠的花園,走向更友善的寵物世界,走近那些更溫暖的人群中間。

看看吧,我已經不再覺得孤單了呢,我為什麼還要去主動聯繫別人呢?


幸生



我就是這種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主動聯繫。最好的朋友都是很久不聯繫,但是快樂或者難過的時候會分享彼此的心情。覺得這種順其自然的態度挺好。

1

不喜歡虛偽。

我有點精神潔癖,對於好友的標準是真誠溫暖,真誠是首要條件。骨子裡就不喜歡虛偽的東西。

對於很精於此道八面玲瓏的社會哥社會姐,唯恐避之不及。我學不會你的圓滑,可是我也不喜歡你的世故。

那對於這種不討厭但也不喜歡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那就敬而遠之。不勉強自己的內心,人際交往簡單,也快樂。

朋友不在多,你喜歡才好。

2

不愛麻煩別人。

習慣凡事自己來,不愛麻煩別人。

首先,是教養使然,寧願別人欠自己的人情,不願意自己欠別人的。這樣的狀態,更心安理得一些。

第二,不想讓自己的人際交往變成一種利益互換的交易。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際交往就是一種人情往來,利益互換。

可是,不喜歡交換本身帶來的不適感,乾脆不要麻煩別人,就麻煩自己好了。

3

越來越享受獨處。

一個人獨處,也可以很自得其樂。聽音樂,看電影,讀書,寫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沉浸其中的專注狀態,都是可以找到快樂的。

有時候,喜歡獨自散步,或者騎行,暫時放空自己,就像回到了單身時代,難得的輕鬆自在。為了那種一個人的孤獨,一個人的浪漫。

4

越來越明白“簡”生活最可貴的道理。

小孩子的生活是做加法,只想說“我要我要我都要”,想要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多。

成年人的生活是做減法,在多少有些身不由己的複雜社會中,內心想說“我不要這樣”,真正拒絕不喜歡的人和事的機會很少。這樣久了,心裡會很累。

那就不如在工作之餘,精簡自己的朋友圈,在可能的範圍內,讓自己和喜歡的人交往,和喜歡的事糾纏。享受簡單帶來的輕鬆和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