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玩的弹弓和现在的一样吗?

赵昱斌


古代玩的弹弓和现在玩的不一样,古代弹弓的弓是和弓箭用的弓一样的,都是竹子做的。现在的弹弓是用铁丝弯的或者用树杈做成的,市面卖的都是用机器铣的,有金属有木质的,做工很精细,价格有贵有便宜的。我就买了一个,闲暇时间打打麻雀,挺好的娱乐活动。




古代弹弓发力的不是橡皮筋或皮条,那时没有橡胶,古代弹弓发力用的是弓弦,也就是一根拉紧直绷绷的线,这个弦是牛皮割成的细条,(脑补鞭稍,鞭子最头的那段)。弦正中间加装了一个可以包裹弹丸的皮兜。发射的时候裹住铁或者胶泥做成的弹丸,用力开弓瞄准目标放手即可击发。这种弹弓相比树杈形制的弓身弹力更大,弦也能拉得更开,威力自然要大得多。说白了弹弓就是弓箭的变种,弓箭用来射箭,而弹弓是射石子等丸状物的。

但是还是有不同的,弓箭无论把弓拉的多么开,箭头都在弓的前面,这样一来伤不到弓箭手。而弹弓就不一样了。弹弓的弹丸从持弓手的后方向正前方弹出,这样会直接打在弓把或是持弓手上。所以在发射弹弓的时候,拉弦手撒放的一瞬间需要将持弓手向外翻腕,把弓把翻开,为弹丸让出弹道。这样就不会打到自己的手了。




清代《弹弓谱》有这样的记载:【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持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

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了弹弓。 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弹弓的起源:【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也就是说,弩来源于弓,而弓又来源于弹弓。这说明弹弓的出现早于弓箭。《弹歌》则说:“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大意是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

不管如何,老祖宗记载弹弓资料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的亲们可以查阅。这也说明祖先还是很会玩的。



但是老祖宗比不过我们会玩,现在的弹弓和古代的截然不同,现代发力用的是橡皮筋或者皮条,都是橡胶副产品,现代合成的东西。这样一来携带方便了,可以随意卷起来放在兜里,其动力虽然比不过古代的弹弓,但是打死个鸟没问题,弹丸都是机制的,市面有卖的。如何玩好弹弓?现在有许多视频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在抖音上搜搜看。

现代的弹弓玩的好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在全民玩弹弓的热潮不减,估计以后中国要申请奥林匹克项目,到时玩弹弓也可以为国争光。说不定还得一笔丰厚的奖金呢!


秉烛读春秋


弹弓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说是从古至今玩了几千年,并且它的身份不只是一种玩意儿,既能娱乐,也是一门技艺和武功。

如此说来,被不少今人视作小孩玩具的弹弓(今天其实也有很多成年人为弹弓拥趸)也是大有渊源的,流传至今的清代《弹弓谱》更可算作“武功秘籍”,古代文献中也常有使用弹弓“弹之”的“使用记录”。那么,弹弓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树杈形的弹弓和弓形的弹弓哪个更早?

甲骨文里藏着两种弹弓

弹弓古已有之。古到什么时候呢?

在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里,“弹”的解释是“行丸也”,本义就是弹弓,引申也可指弹丸,而古代文献屡有提及弹弓,较早的包括《战国策》和《左传》。

《战国策》里,有一段谏臣庄辛劝诫楚襄王的话。楚襄王傲慢自大,庄辛便以黄雀为喻敲打他,说别看黄雀这会儿在树上很得意,一不小心被人用弹弓打下来,晚上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执丸……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乎之间,坠于公子之手。”而在《左传·宣公二年》中,有爱拿弹弓戏弄人的晋国昏君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的记载。

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弹弓已经很常见,成为王公贵族打鸟或者调戏路人等不文明行为的常用工具,当然平头老百姓中弹弓也是势必流行的。弹弓的用途主要被指向打鸟,这与后世倒是一脉相承,难怪弹弓常被置于游艺娱乐甚至是玩物丧志的罪魁之位。

近年来,学者们又有了新的发现,弹弓的文字记载历史又被推得更早。安阳师范学院芦金峰教授对甲骨文字形所反映的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弹”有两种写法,实际上记载了两种弹弓形制,一种是竖形的弓,树杈状,另一种与射箭的弓体相当,可以明显看出像是一把弓,并且弦中央有道标记,应当就是弹丸。

甲骨文中的“弹”字或许可以说明,树杈形和弓形弹弓至少在商代已同时存在,至于谁先谁后,则很难说。今人想问一个先后,可能是因为今天弓形的弹弓已经消失,其实直至晚清,两者都是并存的。这两种形制的弹弓其实只是大小和射击姿势之别,如果把弓形弹弓的弦换个方向横着拉,恰好就像一个放大版的树杈形弹弓。

“弩生于弓,弓生于弹”

在古代,树杈形的弹弓因制作简单,方便携带,使用尤其广泛,不过若论主流,当数威力更大的弓形弹弓,其在历代均有使用。唐代类书《北堂书钞》中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原始歌谣,名为《弹歌》:“断竹,属木,飞土,逐宍(古“肉”字)。”诗歌以二字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写出了砍伐竹木,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狩猎过程。这种描绘说明,远古时代就已出现了可用于狩猎的弹弓。

至少在汉代,人们已经有“弩生于弓,弓生于弹”的普遍认识。东汉学者赵晔曾在《吴越春秋》中写道:“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这里的“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当然是合理推测,但赵晔把弹弓的起源引到孝子守尸、驱逐鸟兽而发明之,则应当是汉代儒学兴起、上下提倡孝道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附会。

由于古时候弹弓通常由竹木制作,今天几乎没有什么遗存,弹丸倒是留下了一些。在西安半坡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以及安阳殷墟当中,考古工作者都发现了不少石球、陶球,推测它们或为弹射之用。已逝著名学者、甲骨文专家孙海波就曾说,“余游殷墟,见与甲骨同坑所出之弹丸甚多,知殷时之已有弹弓也”,而这与最新的甲骨文字中关于“弹”的发现,也是相印证的。

今人推测,古时弹弓所用弹丸不仅有石弹、陶弹,还有泥弹、金属弹,乃至昂贵的“珠弹”。石弹因为质地坚硬,取材方便,恐怕是最早的取材,但泥弹应该更加普遍。泥弹虽然硬度不如石弹,但石弹需要打磨,泥弹则可以按需随意制作,制作经济、便捷。

据说,殷墟里便有用红土所做的弹丸,其大小形状与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市面出售的弹丸并无二致。而古时的某些时期,因为携带弹弓遨游打鸟之风浓烈,售卖泥弹也成了一门生意。

东汉曾经游学洛阳的王符写有《潜夫论·浮侈篇》,对当时社会很多人讲吃讲穿、游手好闲的风气非常看不惯,他说,“今民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或以谋奸合任为业,或以游敖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夫弹”。

其实,有需求就有市场,弹弓上下流行,泥弹成为产业也是自然。


山川文社


唉!小时候我玩弹弓那可是玩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其夲上可以说百发百中,指那打那,不用瞄准,全凭手感,每次出去,收获颇丰,连空中飞舞的胡燕,水中游的蛤蟆,都难以幸免。我还发明了一种打铁丝弹的弹弓,这种弹弓射程远、威力大、弹道直,弹丸竟然能穿进动物体内。那时侯,弹弓是我的随身物品,一天不玩几下,总好象缺了什么,火柴盒、青霉素药瓶、都是练习击发的目标。一直到我上高中阶段,我的裤带上还别着一大一小两个弹弓,大的打石丸,小的打钱丝丸,虽然有时我会在同学面前露一手,显示一下自己高超的弹弓技朮,但我的的这付装扮,还是受到了同学们的热嘲冷讽和老师的严厉批评,他们说我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还玩这种玩艺儿。不的已,我最终丟掉了我心爱的弹弓。唉!往事如烟,现在我老了,视力也不行了。前段时间,我无意间又接触了弹弓,竟勾起了我儿时对弹弓的喜好,试着对饮料瓶发射几发,竟然在八、九米内有两发命中,我高兴的跳了起来,似乎又回到了儿时的时…………。


独行者76653911


式样和原理差不多啊,但在早期,使用弹弓的目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主要当玩具,一个原本当工具。现代人都拿弹弓当打鸟的玩具,古人可不是这样玩的,偶尔打鸟只是取乐,多与弓弩一样当作战武器用的。打个比方说吧,如果说弓弩是三八大盖,那弹弓就是盒子枪;前者用于远射,后者拿来近杀,随手就来,令人胆寒。

要注意的是,古人打弹弓的弹子很讲究,早在先秦时的齐国就有人专门做弹子供玩家使用了。不讲究的用石子可也,这也最常用,现代玩家亦然。但如果是富家子弟,他玩的弹子不一样了,多用金属弹子,如铁弹、铅弹,专门制造的。有的为了炫富,用碎金子来射击,被击者虽有怨言,但能得一粒金子也忍了。如清末扬州盐商之子,不时在大街上用碎金子射人取乐,被射者一看是金子,往往一笑了之。


梧桐树下戏凤凰


不对不对,古代没有橡胶,所以没有木叉式弹弓,不要和我说牛筋,牛筋弹性没有那么好,古代是弓式弹弓,百度“满族弹弓术”,就是。。。弓式弹弓。




弓弦中间有一个兜,里面放弹丸。是不是觉得弹丸会击中弓? 发射的一瞬间翻转手腕,把弓让开,弹丸不会打到弓壁。。。

至于现代的叉式弹弓是近现代乳胶出现才发展起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