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 四十年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如春雷般唤醒了长城内外,像春晖暖透了大江两岸。

这40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取得辉煌成就的40年;

这40年,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最大实惠的40年;

这40年,是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40年!

40年来,每个中国人都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享受着开放的果实,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国各地一样,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聊城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发奋图强、团结实干,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走上了一条摆脱欠发达、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大道。

在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古老的鲁西大地上有多少令人鼓舞的事迹值得讴歌,有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值得抒写,有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值得描绘,有多少舒心惬意的情怀值得表白……为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聊城发生的巨大变化、书写下与改革开放有关的生活故事、留存下每个聊城人的青春和梦想,也记录下这个无与伦比的时代,本报将陆续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集中反映全市上下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激励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特刊将围绕城市、经济、农村和生活等几个主题陆续推出,每期开设《聊城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特稿》《见证》《人物志》《影像志》等版面以及各县(市、区)和各行业部门改革开放40年专刊专版,既见证全市上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盘点改革开放的风云故事与风云人物,又聚焦各行各业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新亮点,展现全市上下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和全新实践,极具重要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

今日,我们推出《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刊》第一期,重点围绕城市变迁和经济发展的主题,通过系列特稿、重访见证、人物风采、新旧照片对比等方式,展现聊城40年来的巨大变迁,唤醒每个聊城人心底的最深记忆,激励全市上下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整装再出发!

特刊今后还将陆续推出,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一座城 四十年

40年改革开放,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40年城市变迁,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40年来,与全国人民一样,聊城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不断缔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让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焕发了新生,新时代的聊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强大活力,鼓舞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全市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城市发展的壮丽史诗;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一再证明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每一座城市都是在一次次豪迈的出发中,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彼岸!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站在新起点,屹立在发展的潮头,我们再次唱响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歌。

沐浴新时代朝阳,聊城扬帆再启航。如今,全市上下正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新征程中昂首向前!

□本报记者 赵宏磊

改革开放4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在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往往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别具意义,发展的高度往往因为站上机遇“风口”而与众不同。

1978年,在改革起步阶段,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聊城大力推行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业,“要发家,种棉花”的口号鼓舞着全区农民。1984年,聊城棉花产量占全省产量的五分之一,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和出口棉基地。

1984年到1997年,改革逐渐全面展开,当时的地委、行署先后提出了“远抓林果近抓牧,多种经营、乡村企业迈大步”的思路,各级开始对多种经营工作重视起来,国民经济开始跃上一个新台阶。1992年2月,地委提出“奋战‘八五’兴聊城,团结一致奔小康”的口号,在农业方面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工业方面重点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迅猛发展。1994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天下不敢小聊城》,全面介绍了聊城的建设成就与各级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极大地振奋了全区上下的精气神!

1996年9月1日,是聊城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京九铁路通车运营,结束了聊城没有大铁路的历史,架起了通向大江南北的“金桥”。纵横开阖,京九通衢,让聊城这一沉寂多年的历史繁华之地再次看到腾飞的希望。京九铁路的通车,不仅打破了制约聊城发展的交通“瓶颈”,也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崛起了京九沿线经济隆起带,为这座城市注入无限的发展活力。

1998年,“聊城地区”成为历史上的一页翻了过去,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新的名字——聊城市。自此,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一任接着一任干,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开创了聊城改革建设发展的“黄金时代”。

4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始终沐浴着每个聊城人,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着生机和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从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加快推进服务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习惯势力的束缚,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在对外开放方面,坚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引进了一大批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建设“海外聊城”,积极走出去开发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为发展注入了崭新的理念和机制,为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0年来,多少人青丝变白发,他们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用青春和生命浇灌出的璀璨花朵将永远被这座城市所铭记:

昔日以粮为主的传统农区,变成了今天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城市;昔日偏僻闭塞的鲁西一隅,变成了今天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昔日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百姓,今天正在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今日之聊城,从一个只有几条老街的破旧小城,变成了交通四通八达、城镇星罗棋布、环境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形象、品质和竞争力大大提升,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从中受益!

40年风云激荡,40年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40年,在宏阔的时代主题之下,围绕着一个个“时代课题”,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聊城成为了今日的聊城!

40载光阴,成就着一座城市:

从抓粮棉解决温饱,到抓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从抓总量增强综合实力,到抓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40年来,聊城始终恪守发展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谋划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聊城综合实力逐年迈上新台阶,培植起信发、时风、祥光、东阿阿胶、鲁西化工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大企业。1987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35.36亿元,到2017年底已增长到30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也由1987年的 0.74亿元增长至 2017年的186.5亿元。

40载光阴,改变着一座城市:

交通的闭塞落后,让聊城曾经的繁华远去。曾几何时,聊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一度成为了山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船的沉重“船尾”。如今,随着青兰高速、莘南高速加快建设,京九高铁、郑济高铁、聊城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聊城正在加快构建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向着冀鲁豫三省交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阔步迈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承载起聊城新一轮发展的希望!

这40年,是聊城对外形象变化最大的40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城市品牌,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如今,聊城先后被列入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成为国家和省区域战略叠加区,正在多个领域跨入国内领先行列。

40载光阴,幸福着一座城市:

“疏朗柳荫间,一湾浅不及膝的涓流在干涸的河床上缓缓流淌,仿佛在叹息青春不再的无奈。”《天下不敢小聊城》一文中,也在叹惋京杭运河聊城段的衰落。

不仅是京杭运河,始掘于宋熙宁三年的东昌湖,水面5.2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内湖,当年也是一汪碱滩,满目荒凉。前来视察的一位老领导曾遗憾地说:“东昌湖像位漂亮的大姑娘,可惜穿了身破衣裳。”

改革开放40年来,聊城一直把对东昌湖和京杭运河聊城段的开发改造,列入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近年来,“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城市定位一经提出,打造运河旅游文化产业隆起带,提升改造东昌湖、徒骇河等城市亮点的工程便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立足于“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的定位,市委、市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把河湖、森林、湿地、田园等建设成一个整体的、高品质的生态系统,打造中国北方独一无二的全域水城。

水是流动的诗,湖是带框的画。昔日古城破旧不堪,风格不一,如今中华水上古城环湖而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绿意;河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一景。逛湿地公园,坐水上巴士,清水绕家旁……聊城人与水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亲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是市委、市政府做大做活水文章的“初心”所在。

今日的聊城,长在水里,美在世界!

四十不惑。

站在这个历史性的节点,眺望未来。“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将走向哪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当前,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聊城,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交界点。“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之初振聋发聩的判断,同样适用于今天。“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时刻,我们要再一次喊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豪迈宣言!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抢抓机遇,敢拼敢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正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周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要求和新旧动能转换国家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宝贵的机遇,聊城要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般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立志“改革开放再出发”,坚持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解决问题,才能赢得新优势、掌握主动权。否则,机遇的窗口期就会稍纵即逝,稍不留神就会落伍掉队。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我们要始终保持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强化“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40年来,我们一次次敢为人先的锐意探索,依然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过去的40年中推动聊城一次次向上跃升,在“再出发”的全新征程上,它依然是推动城市发展最需要的精神底色。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解放思想,保持定力。“再出发”是在“深水区”里行进,无底可触、无石可摸,挑战更大、困难更多,形势也更为急迫。因为当下的聊城,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就无法寻获新动力、无法迈上新台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来路,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的经验与智慧;眺望未来,我们用驰而不息的坚定信念,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追逐新的梦想,书写新的传奇。

聊城,再出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