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降價,中國的醫療改革還是幫助了全球製藥集團

北京方面已迫使全球頂級製藥企業降低其暢銷產品的價格,但隨著國家保險的擴大和審批的加快,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的銷售額有所增加,它們在中國感到樂觀。

儘管降價,中國的醫療改革還是幫助了全球製藥集團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輝瑞(Pfizer)是在華銷售規模最大的兩家海外製藥公司。兩家公司均表示,上一季度中國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24%。

與去年分別為15%和16%的增長率相比,這是一個大幅度的增長。阿斯利康(AstraZeneca)首席執行官帕斯卡爾·索里奧(PascalSoriot)在一次電話會議上告訴投資者:"這突然表現得非常不錯。

中國的歐盟商會(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表示,製藥公司是所有在華歐洲企業中最積極的,83%的企業對增長持樂觀態度六月說.

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ChamberofCommerce)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美國製藥企業的樂觀水平躍升40%,至87%,這是所有行業中變化最大的一次。

總部位於倫敦的LEK諮詢公司(LEK Consulting)預計,截至2022年的幾年裡,中國製藥行業的銷售額將達到1230億美元,市場年增長率將超過5%,因為日益富裕和老齡化的人口更容易患癌症等慢性病。

過去20年裡,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增長主要是通過以高價出售專利藥品,因為國內企業在質量上無法與之匹敵。中國是輝瑞的第三大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但由於需要重新進行醫療試驗等額外要求,企業很難獲得創新藥物的批准。由於需要重新進行醫療試驗等額外要求,在中國推出創新藥物後,往往還要再等7年才能在中國銷售這些藥物。

近年來,跨國公司的增長放緩,因為中國政府推動削減數百種非專利藥品的價格,以此作為將其納入國家共同支付計劃的條件。

但製藥商現在發現,國家保險促進了銷售。例如,瑞士銀行瑞銀(UBS)的數據顯示,羅氏去年將中國的化療藥物阿瓦斯丁(Avastin)的價格降低了近70%,但由於加入了國家保險,該藥物的收入增長了約25%。

索里奧表示:"我們正因許多新產品獲得補償,這加快了我們在中國的增長。"

對跨國公司來說,另一個積極的方面是新藥審批的速度迅速加快。去年,中國政府取消了外國集團在中國重新開展醫療試驗,以推出已在國內市場獲得批准的藥品的要求,並自2014年以來將藥品審批人員增加了8倍,以清理積壓的藥品。

結果是明確的。根據行業數據服務機構GBI Health的數據,去年批准了39種進口藥物,超過了過去三年的總和。

今年已有超過15種進口藥物獲得批准,其中包括布里斯托爾-邁爾斯·斯基布(Bristol-Myers Squibb)的Opdivo、默克(Merck)上月的Keytruda和羅氏(Roche)的阿列森薩(Alecensa),這些都是在美國和歐洲產生鉅額收入的一代免疫療法的一部分。Keytruda在5個月內獲得批准。

今年在中國獲得批准的其他暢銷療法還有吉列(Gilead)的肝炎治療方案(Epclusa)和默克公司(Merck)針對人類乳頭瘤病毒(Gardasil 9)的疫苗。經過三年的審查,該疫苗在4月份獲得了批准,相比之下,早些時候推出的類似疫苗已經投入使用了10年。

羅氏(Roche)首席執行官丹尼爾·奧迪(Daniel O'Day)表示,最近一個季度,中國經濟增長16%,這表明"中國有能力在比過去快得多的時間內推出和償還新的腫瘤學藥物"。

LEK的合夥人海倫·陳(Helen Chen)表示,腫瘤學、肝炎和罕見疾病產品的公司從加速產品註冊中獲益最大。"最大的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她說。

但由於中國政府削減醫療支出和打造世界級國內製藥業的努力,前景一片烏雲。中國企業正在生產質量更好的仿製藥,甚至在美國也獲得了批准。

花旗銀行(Citibank)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中國10家最大的外資製藥公司的市場份額略有下降,僅略低於20%。對於一些藥物來說,這種下降將變得更加劇烈。

例如,花旗銀行(Citibank)的數據顯示,賽諾菲的抗凝血藥pluvix在2016年的同類藥物市場上佔據了83%的份額,但隨著中國公司深圳撒魯布里取得收益,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降至60%。

該公司預測,由於來自中國生產的仿製藥的競爭,輝瑞(Pfizer)治療膽固醇藥物立普妥(Lipitor)的市場份額預計將從74%降至46%。

根據花旗銀行(Citibank)的數據,跨國公司正在向本土競爭對手銷售銷量下降的產品出售製造權,在過去幾年裡達成了約20項此類交易。

但分析人士表示,跨國企業仍有可能從非專利藥品中看到增長,因為市場總體上正在增長,而且在國內質量醜聞之後,中國患者對外國品牌的信任度更高-比如本月有兩家中國公司銷售了100萬種有問題的疫苗。

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前局長畢敬全(音譯)因疫苗醜聞辭職。隨著監管機構採取更加謹慎的做法,疫苗行業的增長可能會放緩。

陳馮富珍表示:"我們看到,中國政府的態度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轉向更多的自我責任,而不是以執法和檢查為導向。""一般說來,這是一種良好的政策趨勢,可能會放緩或逆轉。"

中國政府本月表示,正與外國公司就18種癌症藥物的價格進行談判,其中包括諾華製藥(Novartis's Jakavi)和輝瑞(Pfizer)的英萊塔(Inlyta),作為將它們納入國家保險計劃的前奏。

瑞銀(UBS)分析師趙兵表示,這一宣佈表明,目前的監管體系將經受住畢嘉誠的垮臺。

更長期的風險是,中國政府要求國內仿製藥證明其質量與外國競爭對手相當。

監管機構最初表示,它將要求國內生產商在今年年底前表現出等價性,否則將被迫退出市場。到目前為止,已有68種中藥通過了測試。

由於市場上有數千種藥物,行業高管表示,這一過程將需要數年時間。但趙先生表示,一旦完成,"醫院將完全改用本地藥品"。"對跨國公司來說,這將是一個大問題。"

因此,跨國公司需要加快轉向中國銷售更多的專利藥品-這一過程因審批速度加快而有所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