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對話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博士

覓羅寶特邀頂級投行瑞銀機構(UBS)投資專家J先生為大家每週做“前瞻性”全球市場解讀

*我們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醫療:對話方恩醫藥董事長張丹博士

能否請您談談在美國的學習、研究和工作背景?您為何回到中國並創立方恩醫藥呢?

我最初在北京大學開始接受醫學培訓,然後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

畢業後,我於1998年獲得了沃頓商學院醫療管理學碩士學位。完成學業之後,我開始在昆泰公司工作,這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合同研究組織。後來回到北京,擔任昆泰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領導該公司的大中華業務。在那裡工作了五年之後,我加入意大利製藥公司Sigma Tau Development,領導該公司的美國臨床開發業務,因此又回到美國。我在Sigma Tau Development工作了五年併兼任安全主管。之後中國科技部找到我,要我回中國成立一家合同研究組織。這是我在加入“千人計劃”之前的經歷,這段經歷相當不同尋常,也是創立方恩醫藥的過程。在進行管理層收購之後,本公司目前100%的私營企業。

2015年推出的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如何令中國的合同研究組織受益?您認為政府通過這項制度的動機是什麼?

這項制度對於中國的合同製造組織非常有益,並立刻催生出了合同開發製造組織(CDMO)。這項制度鼓勵中國境內的生物開發商CDMO進行外包。像我們這樣的合同研究組織也從中受益,因為生物開發商發現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開發新的程序和分子藥,所有這些都需要研究能力。政府實施這項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合同製造組織一般較側重於生產,因此可以更加有效且更快地開展臨床試驗。當時,監管機構正在努力簡化並完善整個臨床試驗制度。中國借鑑美國和歐洲合同製造行業的經驗,但對質量標準感到擔憂,認為既開發藥品又自己製造藥品的企業更有可能維持並確保藥品的質量。

您對於技術轉讓和中國企業從跨國公司獲得分子藥權利許可的趨勢有何看法?對於中國企業自行開發分子藥,您又有何看法?

目前,技術轉讓在中國十分流行。事實上,在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投資者在美國生物科技行業中投入的資金比去年同期多10倍。大量資金旨在用於技術轉讓。中國投資者正開始購買海外開發的分子藥權利,尤其是美國,以期在中國境內推出此類藥物。這種趨勢迅速發展,尤其是由於合同研究組織和合同製造組織能夠替中國的被許可人做所有“繁重的工作”。這種模式在中國被稱為VIC模式。風險資本(V)購買知識產權(I),然後將境內許可工作外包(C)給合同研究組織和合同製造組織。我認為,VIC模式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主要趨勢。中國已通過“千人計劃”吸引人才迴歸,但我認為,我們至少需要10年時間才會真正開始培養自己的知識產權能力。

方恩醫藥參與開發最多的是哪類生物製劑(哪個治療領域)?您認為今後中國生物醫藥市場的趨勢如何?

我們更傾向於開發腫瘤藥物。這不僅在中國是一個趨勢,在腫瘤學已成為熱點的美國、歐洲和日本也是如此。隨著中國和美國推出新政策,尤其是隨著美國採用實時審核腫瘤產品的政策,整個腫瘤產業在全球範圍內呈現上升勢頭。癌症發病率居全球之首的中國自然也成為全球腫瘤產品開發熱潮的一部分。

您認為中國的生物仿製藥市場會有吸引力嗎?

中國在開發生物仿製藥方面的市場潛力巨大,目前中國自主開發原研生物製劑的能力有限,而生物仿製藥是效仿並慢慢培養自身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您是否認為中國有足夠濃厚的創新文化?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您認為變化的推動力是什麼?

傳統上,中國文化不十分支持創新。但過去10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已將創新列為重中之重,實施了許多鼓勵性政策來推動生物科技行業創新,例如允許研究科學家在創業的同時保有原先的學術職位。政府還加大投資,鼓勵開展創新研究以及鼓勵企業從事創新產品的開發。

關於J先生

J先生擁有超過25年資產管理經驗,資管規模超過20億美金。

關於UBS

瑞銀集團 (UBS) 是歐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團,總部設在瑞士蘇黎世,目前遍佈全球所有主要金融中心。它在52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其僱員約34%人在美洲工作,34%人在瑞士,18%人在歐洲的其他國家,中東和非洲,14%在亞太地區。瑞銀集團(瑞銀)在全球僱用了大約60000人。2016年UBS的資產管理規模為20687億美元,約13.8萬億人民幣,相當於法國2016年GDP,或山東省2016年GDP的兩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