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壳穿甲弹为什么都长着一副怪模样?

多维度思考


首先,我说的这个次口径穿甲弹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爷爷,二战就出来了。

首先是时间,这种弹药二战就出现了,最开始是德军用来对付毛子坦克的,在斯图卡上的机炮有用。

其次工作原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发射后弹托分离,内部的穿甲核心以高速奔向目标穿透对方。而我贴出的这种次口径年份上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爷爷,他的原理是发射后“弹托”——就是抱着穿甲核心的那个弹体不分离,直接奔向目标,外部弹体击中目标后首先先破坏一部分装甲,然后内部的钨合金穿甲核心继续穿透剩下的装甲,与其他碎片进入坦克内部杀伤人员和破坏设备,类似大口径反器材武器或者专业穿甲燃烧弹的原理,铜壳外面往往抱着合金的穿甲核心。而且这类炮弹因为外弹体和被帽穿甲弹的被帽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有转正效应,但是由于有碍气动,所以往往戴个风帽。

再次,次口径穿甲弹的武器口径二战时期往往是88~100毫米,而且虽然现在大口径的都用上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但是次口径弹药却在小口径高炮或者枪械类武器上大放异彩。

这是二战次口径穿甲弹的原理

下面的是次口径类各种弹药的图

可以从上图看出,次口径穿甲弹有两大类,意识线轴型,意识流线型。

下面是次口径在现代小口径高炮以及枪械类的应用

这个大家都很熟悉吧,瑞典著名高炮的弹药,其中就有次口径的,而且是带了个风帽的线轴型次口径

下次不要说到次口径就想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很LOW的,次口径(线轴型)穿甲弹工艺比脱壳简单,穿甲效果可以提升50%,而且很适合小口径武器,你总不会12.7或者高炮的也给我来一个尾翼稳固脱壳穿甲弹吧,那要多费事多贵啊。

说白了,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那边不可能有我们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因为那是大口径才用的,更多的是用小口径高炮或者大口径枪械的专用次口径穿甲弹,因为次口径穿甲弹(线轴次口径或者流线型次口径)的工艺和成本更适合这类武器


神兵阿东


中国的脱穿技术怎么样

在这个世界上,脱穿技术总共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中只有中美俄,第二个梯队中有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家,第三个梯队中日本韩国等其他能够自主生产穿深超过500毫米穿甲弹的国家,而最后一个梯队所代表的是其他不入流的国家,这些国家没有能力自主生产穿深超过500毫米的脱穿。第一梯队中能够坐稳交椅的只有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只能勉强算是第一梯队。

目前已知的是世界上穿深最高的脱穿还是美国的M829A4穿甲弹,即使按照国内军事爱好者们最为保守的计算,这种穿甲弹在两千米处的穿深已经超过M829A3穿甲弹达到了750-780毫米。而中国的三期弹和似乎并不存在的四期弹的穿深大概只有700毫米上下,因为关于三期弹穿深,国内的军事系统内的人员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因为毛总师在公开讲座上的6**穿深疑似藏私。

之所以将俄罗斯归入第一梯队,是因为在俄罗斯自己的宣传中,俄罗斯最新的穿甲弹能够拥有超过美国的穿深最高的穿甲弹的穿深,但是因为俄罗斯一向的虚假宣传,这样的传言有多少的可信度都是一个未知数,即使这样的传言有一部分俄语的资料的佐证。因为在北约手册中M111穿甲弹的穿深是150/60°,但是在俄罗斯的手册中M111的穿深是180/60°。

所以说中国的脱穿技术可以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因为保密的原因,有很多相关的资料都没有被披露,所以更多的对于中国穿甲弹的资料还是依赖于某些喜欢水群的内部工作人员聊天记录。但是人尽为知的是这些内部人士的能够说出来的数据一定是掺杂了水分的,是不能够完全取信的。所以说目前只能确定中国的穿甲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却不能确定那些东西走在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