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前幾天和群裡的一個同行因為討論標題的問題發生了口角, 他討厭我發牢騷, 說要罵死我,然後就是各類的惡口等等。。。也不是在道場,也不是和同修因為法務爭執, 我當然不甘示弱, 也不能修安忍。他有不是強勢之人, 不過是個自媒體的作者, 或者做的比較好而已!好和不好看的每個人的類目或者自己選擇的行業而論,團隊肯定比個人也強!當即回過去把他壓過去。本身是個男人, 還起個什麼嫵媚的名字,感覺像個“人妖”!不過我沒有這麼說他。我是這麼說的:

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他(像花一樣嫵媚的女人):算你倒黴, 今天罵死你)

-哎呦喂。看你名字這麼美,怎麼也是殘花敗柳?你罵死我, 你有這麼大的本事嗎?

他:一天到晚BB。。。

這頭條是你家開的?你是這個群的群主嗎?我BB的時候, 老孃沒讓你接P嘴!你和我對峙, 還缺乏氣量和智慧!!!

他:看到你就煩。

你看我煩?是因為你內心貪慾太重, 都是自心無明煩惱

其他同行看不下去,就勸我停下,他也沒有還嘴吧,我就收住了!

這個過程中的爭執我是沒有恨他的唸的,所以不會產生嗔心。當然,他因為看我煩, 內心無明造作, 產生憤怒!憤怒就會產生爭執。所以他控制不住就想找人吵架!那麼他可能就產生了嗔心!不修行的人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性,那麼更無法控制你的脾氣!

但是憤怒未必是嗔怒!什麼情況下看待這個憤怒呢?我們聽聽上師的開示:

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憤怒和嗔怒分不清嗎?這個豎心旁的憤代表內心的怒氣而表現的一種生氣的狀態。憤怒是一種行為狀態表面上生氣的狀態。表面上, 但是這個憤怒未必就是嗔心。嗔心就代表害他心, 恨對眾生那種恨心。

而憤怒心, 就好像母親對待孩子, 孩子偷東西母親給他一耳光:下次不許偷東西!下次不許說假話!!慈母訓子。行為而慈悲, 表面憤怒,內心慈悲, 行為而心悲。她絕對不會置於孩子於死地的。拿刀子直接扎或者拿槍打。。。絕對不會的。都是非常適度的手下留情。也可以說是給予他增上的愛心!

當然母親的分寸能不能能把握好?還看她本身的智慧和證量。而且他的智慧度遠遠不及上師三寶。我們只是做一個比喻而已。比喻憤怒未必是嗔怒!

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我們說憤怒的相未必是嗔怒的相;說嗔怒的心未必是嗔怒的相。嗔怒的心不說是嗔怒的相。心和相都分開。

一般眾生因地修法, 表面上不能憤怒。為什麼?

你這人表面學佛怎麼愁眉不展啊?應該面帶笑容,這就是以相引心, 一般眾生都是心隨境轉。表面的憤怒能引起內心的嗔心。

所以憤怒只是一個表相而已, 對於大家來說表相還是要調柔引領內心不要有嗔心。

我們說男戴觀音女戴佛,男戴觀音就是調柔一些不要太剛強不要有嗔心,其實引領一個修法;女戴佛就是心胸寬廣, 不要小肚雞腸不要有小心眼, 心量放大等等都是引領心的。實際上。 男戴佛女滴觀音也未嘗不可。都是結合心地來引領增上內心的相續。

所以我們懂得,一般人都是不加修飾,心隨境轉, 剛才我說的,直接就表現在臉上, 我生氣了。內心當中我恨你也寫在臉上。

世俗諦的眾生表面上對你笑, 暗地裡對你捅刀子的也有!就是這個意思, 眾生都善於修飾, 你看不透他的心的。

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但是對於諸佛菩薩來說,我們說的大魔大佛,是具備大智慧來引領眾生得到解脫。雖然他們表面上很憤怒, 但是你要看他們為了誰?他們是真正慈悲的為了眾生好。

其實對於忿怒相 , 在金剛乘的文武百尊中:有四十二尊寂靜身, 五十八尊忿怒身。這是本性流露的因緣代表絕大部分眾生需要忿怒身來摧破業力,來引領解脫!

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但是因地的善眾來說都是慈悲相,慈悲法。忿怒法對於果地的密乘修法也未必都是開許的,要結合無上的菩提心才能在將來利益眾生的基礎上得以度度精準。

所以菩提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妄失菩提心, 方便成下流。要特別注意, 在因地修法都把自己放在最低點,只有慈悲法!

如果有人說我修的是淨土宗, 修的是因地修法,但是內心當中在挑撥是非,這個恨那個嗔怒,覺得自己修的都明白, 這就不是因地了!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最低點,只有慈悲法!

在慢慢修依止心、慈悲心,出離心,菩提心的增上, 達到你的表法的無窮無盡性。智慧的調伏一切自他無明。

如果你自己本身都是貪嗔痴慢疑無發控制的造作, 那麼一切就無從談起了。

這些當下都要好好修行, 要有明師的引領, 並不是靠自己凡夫心能夠思維的。

憤怒和嗔怒是不是一樣的?如何辨別憤怒和嗔怒?它們有何不同?

那如果上師三寶生氣了是不是憤怒?

大日明王上師有個入門級的開示《上師你也會生氣啊?》原來上師你也會生氣啊?什麼意思?上師你怎麼說我呢, 你還會生氣, 你修的還不如我呢?你看我還面帶笑容,你內心還煩惱重重。。。他以自己的修法來衡量上師, 他不懂得教法本身都是加持摧破他的無明, 依止信心不具足!依止心就代表皈依處。也可以代表皈依鏡, 像鏡子一樣本性的回饋。生氣了就代表你內心有無明的造作。應該反思的是自己!

上師高興了就代表你內心暫時還是清靜的, 所以,上師表法是以大菩提心作為根本的。而自己無明心造作隨業流轉和上師不是一個境界的。所以依止要認清楚, 這是一個基礎入門級的問題!

-大日明王上師開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