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清风77373966


在九品中正制(魏晋)、三省六部制度(隋)执行以前,官员没有品级之说。本文说的是按俸禄来对应品级:正一品和从一品官员有本质的区别。

秦汉三公:大将军、太尉、大司马、司徒是官员最高品级(俸禄),掌管国家军事等决策,丞相掌管国家决策和执行权,御史大夫监督百官等。

正一品的官员是实权的三公,拥有决策权和执行权,所以正一品的王莽、曹操、司马昭权力极大,汉代发生的权臣篡位全为三公所为。


三公之下,分设从一品九卿、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掌管国家行政、财政、祭奠、外交、军事的执行权。

正一品官员往往身兼多职,如蜀汉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国家决策和执行权),武乡侯(虚名,遥领县侯),右将军(领兵实权),领益州牧(地方行政权,蜀汉就一个州),司隶校尉(决策与执行权,监察百官),其实诸葛亮权力是:以丞相总领国家决策与执行;以右将军身份掌领全国兵马,以益州牧掌管地方行政执行,以司隶校尉监督所有官员举动。

隋唐三省六部制实施以后,皇帝把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了,即不再设置外朝开府的丞相,改设尚书、门下、中书省分解丞相的决策权,用六部替代九卿、丞相属官掌管国家执行权,自隋唐开始,再无发生权臣(指宰相)篡位之事,但执掌兵权的将领对皇帝威胁极大。

正一品官员:太师、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等完全变成虚职,完全没有实权;而从一品品官员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太子少保、骠骑大将军等也是没有实权的荣誉官职。国家的实权都在正二、三品的尚书令、中书令、卫尉、御史大夫手里。



两宋继续加强了中央集权,不但执行继续化解宰相权力,更吸取藩镇割据教训,建立枢密院制度,把将领的练兵权和领兵权也分开。宋朝的正一品、从一品官员职位与唐基本一致,全是虚职,如枢密院枢密使定为从一品,但实权却在从二品的知枢密院事手里。

明代官职也是如此,正一品与从一品与前朝大同小异,但是国家决策权放在了内阁,设立品级更低的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成了真正掌握实权的官职(没有执行权的宰相)。清朝废除了内阁,增设了很多一品官职,但国家实权是在军机处,清朝最有权力的官员是领班军机大臣。

清朝乾隆独爱和珅,和珅任职的正一品虚职就有:文华殿大学士、内阁首席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大臣、理蕃院学士等,其他有实权的如步军统领、内务府总管、内阁尚书、正白旗都统,可是真正实权的就是领班军机大臣。


烟酒阁大学士


要问正一品和从一品有什么区别,这个就得来讲讲官员的九品等级是怎么来的了。九品最早是来自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简单的来说,是一种选拔制度,在魏晋之前是察举制。

魏晋的时候,曹丕采纳了陈群的意见,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士人的才能和家世进行品级评定,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样的九品。

到了北魏的时候,每一品又分了正和从两种,这里的从不能简单的理解是副的意思,因为从一品不一定是正一品的副职,确切的说,应该理解成为次一等的意思,这样做的也主要是再提高品级的数量。

如果只用品来划分的话,那么要十八级,就得要十八品,那就麻烦一些,而每一品分了正与从两种之后,那还是原来的九品,但是能有十八级,这个就是所谓的九品十八级,其中以明清官制最有代表性。

北魏的时候,不光每品分了正、从两种,而从第四品开始正、从两种又分了上下两阶,以四品为例,分为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也就是说四品(包括四品)后面的,一个品阶有四级,那么总共就有三十个品级了。

唐朝和宋朝使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是隋朝,元朝,明朝,清朝,就没有这个上下两阶,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九品十八级。清代的正一品与从一品都有哪些官职呢?

正一品: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俗称的宰相),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各部尚书,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保,少傅,都督院左右都御史,总督,都统,提督。

我们从正一品和从一品可以看出从一品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正一品的副职,而是应该这样理解,正一品是第一级,从一品是第二级,这样就好理解了。


历史简单说


古代的官职分为九品,每一品分为正从两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共十八级,这就是常说的九品十八级。

同品阶的官员,正品比从品的官阶大一些。正一品是最高的级别了,而从一品则属于第二级别了。品级是朝堂列队以及发放俸禄的依据,品级越高的在议政的时候站的越靠前,朝廷发放的俸禄也就越多。

各个朝代官员的品阶及官职的设置都不同,甚至同一朝代中都会有变化。基本上越往后的朝代,官员实际能获得的品阶越高,隋唐时期的宰相才是正三品官,正一品基本都是官员死后加封才能得到的虚衔。而明清时期,一品官员就有许多了。

以清朝为例,正一品的官员有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士大夫、建威将军、子爵、衍圣公。

从一品的官员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禄大夫、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内大臣、八旗都统、驻防将军、提督、振威将军。

清朝时期正一品官员和从一品官员的朝服没有差别,都是戴东珠红宝石的顶子,文官用的都是仙鹤补子,武官用的都是麒麟补子。有些部门工作内容界限模糊,从一品干的都是正一品的活,但是品阶在那也只能领从一品的俸禄。

需要强调的是,有品级的人并不一定有官职。比如皇家处于表彰等目的封赏的诰命夫人,她们享有对应品级官员的地位,低级官员见到诰命夫人是要作揖参拜的,朝廷每年都要给她们发放俸粮,但她们没有官职本身并不是朝廷官员。


史论纵横


正一品和从一品跟现在的正副有差不多的意思,品级待遇方面都有不同。就像现在的决策权在正级官员手上,而正一品的官职就比从一品官职的权利大。

古代的九品官员制度承接的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度。它在魏晋时期实际上是一种选举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而选拔人才的,而不像后来的官员等级制度。在九品中正制度中下品的七,八,九品是没有希望入仕途为官的,而一品被视为圣人之品,不轻易授人,成为虚品。而九品中正制度有选拔人才转变为官阶制度应该是南梁初年。后来的朝代正式使用九品官员制度。

实际上每个朝代的九品官员制度是不一样的。唐朝的文官官阶也分为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二十九阶。武官官阶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设外,二品起每品分正、从,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阶,共有三十一阶。实际上唐朝也有正一品的官阶例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而从一品的官阶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

宋朝的正一品全是挂职的,是荣誉称号。如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王(爵位)。从一品的官职有: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明朝的正一品也不多,大多数死后追封的。如太师、太傅、太保,授勋到上柱国、左右柱国,武官做到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官职。而从一品的官职是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傅、太保,都督同知,平章政事(洪武十三年前),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文武散阶);柱国(武官勋级)

清朝的正一品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经略大臣(通常由大学士兼任,因事特设,事罢即撤)、大学士衔总督。从一品是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各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兵部尚书衔)等等。


怀冰先生


南北朝实行的九品十八级官阶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从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其实七品不算小,七品是县令,县令下面还有主薄,游击等低等文武官员。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不是实职,而是一种荣誉,级别高而实际权/力不大。

太师,太傅,各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从一品基本都是实/权派人物:提督,将军,各部尚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职:内务府总管,各部侍郎,统领,总兵,比如吴三桂就是山海关总兵。

从二品官职:副将,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官职: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顺天府尹。

正四平官职:二等侍卫,顺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台大人。

正五品官职:三等侍卫,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内阁侍读。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知县。

正八品:主薄,城门统领,军校。

正九品:各营营长,把总,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杰猛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从就是负的意思,和现在正部级和副部级意思相近,但要强调一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读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员品级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级,每一品又分正和副两级,这样九品就演化出十八个级别,这就是九品十八级的来历。

但需要注意一点,品级不是官职,甚至有的人有品级没有官级,品级是发放俸禄的参考基础,但还会和相应的官职挂钩。品级与官级有大致的对应范围,什么官职需要什么等级是有一定要求的,但这个界限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会出现从一品不如正二品职务高的情况。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下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临时赋予比较高的官职。

古代的品级有时也会滥用,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很多官员死后会连升三级。反正俸禄也不会再发,虚名而已,为此还衍生出一套和品级对应的虚衔,比如四品的中宪大夫,五品的中仪大夫,更高的还有三品的资政大夫,二品的光禄大夫或光禄寺卿(三品)这些虚线不同朝代会稍有不同。

另外品级很多时候会用于封赠或诰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会获得品级,一般和当官的本人品级相同,但只有品级,一般没有职务,可领取相应品级的基本俸禄。


山野论史


这个问题下面二十多个答案竟然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简直太让我惊讶和扼腕了……

首先必须要说明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从唐代开始,品级就有了两种概念。即散官品级和职官品级。

当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无论是散官品级还是职官品级,都是九品十八级,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为正从两级。

至于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正一品比从一品高了一级,从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级的关系。

就散官系统而言,实际应用中仅仅涉及到品级,完全不涉及实职和实权,当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职官,也并非正某品就是正职,从某品就是副职。

举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台,从至元二十七年开始成为从一品衙门,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为从一品,其次御史中丞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从只是品级高低的关系。

如果说从这些职位的名字,非专业研究人员觉得看不出正副关系的话。还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个管理基督教事务的机构,是个从二品衙门,最高长官崇福司使是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从四品,司丞从五品,经历从六品,都事从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级正从来看正副的话,就只有照磨是正职了……

地方官系统也一样。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级州,达鲁花赤和知州是从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级的正从和官职正副毫无关系、毫无关系、毫无关系!



为什么非得在九品里面分正从呢?其实就是为了细化品级,给官员更多的升迁机会。原本九品是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来的,但是明显不够用,所以在里面分了正从,变成十八级。实际上十八级也并不够用,在宋代用职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级,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级,在每一级中还设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级,来延缓官员的升迁速度。直到元朝这些品级才逐渐简化,又回归九品十八级,每一级中间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义不大了。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说正一品比起从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级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因为正一品是最高品级,所以各种荣誉性官职也是正一品比较多,这也算区别之一吧。


pku小动物


在中国古代出现的诸如正一品、从一品之类的官名,称为品官制度,创始于三国时代的曹魏,后经代代发展,至清代到达终极。这种品官制度属于是给官员划级别的官阶,而不是官员的职务,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干部级别,对应体现的是官员的级别高低,各项权力义务和待遇的不同。

不过有所区别的是,古代的正、从官阶,并不是绝对和正、副职职务相对应,以清代的武官来说,武官的从一品对应的官职是绿营的提督和八旗的将军,显然不是副职。而现在干部级别中的副职,例如副国级、副部级等等,对应担任的职务主要是副职。


海研会


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确实和题主说的正副级类似。古代实行的九品十八级从汉魏六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九品是指从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每品则有正(古代念整)和从(古代念纵)之分,共十八个品阶,其中同品级里面,正高于从。



正一品是封建王朝里面官员的最高品级,上面还有的就是皇室宗亲和一般勋贵,比如王,公,侯,伯,子,男,都算是超品。正一品有太师,傅,保,大学士等。从一品有少师,傅,保,太子少师,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御史等。



另外对于官员又分为文官和武官,在文官和武官的各自的体系内一般是正一品高于从一品,但是在宋明清时期,文贵武贱,甚至有武将见文官矮三级的说法,所以当武官正一品遇到文官从一品不一定会正高于从。


夜月下鸣蝉


问的是哪个朝代的?清期官制基本延续明朝官制,但有所区别。品级分为九品十八级。其中又分文武品级,京官与地方官员又有区别,非常复杂。文职正一品是大学士,名义上的宰相。以皇宫的宫殿名字命名,如文华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大学士共有四人,协办俩人,都是虚职。但大学士及协办可以管理某部或任军机大臣,那就有实权了。从一品京官是各部尚书,地方官就是权倾一方的总督。武职正一品为左右领侍卫武大臣,也是一虚职。从一品有各省提督及满兵驻各省的将军,都是实职。清朝自雍正起,为减轻皇帝理政的压力,设军机处,由近支亲王领衔,一般六人,称军机大臣,下有军机章京数人,分二班,帮皇帝处理国政。因此军机处是清朝最高办事机构,组成人员由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及总督内调任用。清朝不设宰相一职,由军机处取代,军机大臣最有实权。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官涯后期都曾任过军机大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