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太子案看儒家士大夫的風骨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擬派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但不久因城破而無果,太子朱慈烺落入李自成手裡,朱慈烺請求李自成“不可驚祖宗陵寢”,李自成應之,並封其為宋王。後來大順軍在山海關敗退後,朱慈烺也在亂軍中失蹤。

清軍進北京後,打著為崇禎皇帝復仇旗號的多爾袞也開始了尋找太子的進程,史書上轟轟烈烈的清初明朝北太子案也拉開了序幕,之所以稱之為北太子案是因為數年之後在南方又上演了一個新版本的崇禎太子案,稱作南太子案,那出戏更精彩,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它,在北太子案中牽連了數不清的太監、宮女、王室成員、更有明末官場的主力—儒家士大夫群體,這其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醜惡嘴臉,像一出現形記,非常的精彩,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兩個,一個叫做周奎,另一個叫做謝升。

從明朝太子案看儒家士大夫的風骨

周奎,江蘇蘇州人,明朝國丈,周皇后的父親,封為嘉定伯,此人除了史書中描寫的吝嗇小氣,目光短淺外,還應該加上一條—貪生怕死。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二月的一天夜裡,周家來了一個少年,他自稱是崇禎太子朱慈烺,不要任何財物,只想來看一眼在此養傷的長平公主,周家下人不敢做主,就叫出了周奎前來相看,周奎出來看了半天后,就支支吾吾地表示天黑加上老眼昏花看不清楚,不知道來人是誰?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你本人是太子的姥爺,就是天黑的像鍋底,用手摸也能摸出來吧,長平公主出來後,立刻抱住了此人放聲大哭,這正是她被闖軍擄走的弟弟。既然太子身份確定,周奎怕走漏風聲,索性也不裝眼花了,立刻叫人把太子送給了清廷。

從明朝太子案看儒家士大夫的風骨

多爾袞聞訊太子已經找到,感到事情有點棘手,按照清軍入關時的說法,是為明思宗朱由檢覆仇,那麼思宗之子已經找到,就應該立為正統,否則豈不是食言而肥,自己打臉嗎?

於是多爾袞想了一個主意,召故明晉王及故太子侍從十人來驗看,有的人為了保住性命,公然撒謊說此人是偽太子,也有一些正直的宮娥和太監, 流淚而下跪說“此真太子”,一時間難以決斷,鬧得滿城風雨,老百姓沸沸揚揚。多爾袞沒想到真的有人不怕死,一時騎虎難下,此時漢奸范文程給他出了個主意,他說只要有前朝太傅作證太子系假冒,就可以定案了,於是,老態龍鍾的前明大臣謝升出場了。

謝升(1572-1645年),字伊晉,山東人。明末大儒,德高望重,曾為太子講書,任建極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兼太子太保。

出場之前,多爾袞親自找謝升談了一次話,言稱先生雖為前朝大臣,但素有名望,我朝必當重用,望先生體察上意,揭穿這個偽太子。謝升出場了,他見到太子後,身子一震,說不出話來,眼光也移向了別處,當時的主審官錢鳳覽也是個忠義之士,他說:太子是真是假,謝太傅為何不發一言?范文程也在旁邊裝腔作勢,若太子是假,謝先生點頭即可,謝升聽了這話,慢慢點了點頭。

從明朝太子案看儒家士大夫的風骨

一旁的太子卻言道:“謝先生,前時某日,先生在文華殿講論語、言某事,我父皇還曾當面誇獎了先生,猶記之乎”?

謝升滿面通紅,不敢回答,只低下頭去,身子不停地顫抖。太子大為失望,說道:“國破家亡,社稷傾覆,流賊猖獗,帝后蒙塵,形勢如此,我早已不抱生念,你們又何必再審,沒想到德高才勳的謝先生,如今竟然也不敢認我了!”聞聽此言,謝升抖得更兇了,連頭也不敢抬一下,他朝太子揖了一躬,退到後邊去了。

這次庭審又稀裡糊塗的過去了,以後又審了幾次,范文程想盡了各種辦法,又找出了更多錦衣衛,宮女,太監,侍衛出來做偽證,但口供始終不能達成一致,總有一些不怕死的忠義之士據實而說,甚至不惜送命。此案的拖延不決讓多爾袞十分不滿,他下令把太子下獄,容後再審,一年之後,太子病亡於獄中,轟轟烈烈的明朝太子案就這樣不了了之。

儒家文化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思想財富,儒家精神具體體現在自強不息,匡扶正義,講究傲骨,崇尚氣節上。然而在以周奎、謝升為代表的明末儒家官僚群體裡,既看不到傲骨也看不到氣節,這些自詡學富五車的士大夫們,在節操上甚至不如普通的太監和宮女,也許是做賊心虛,也許是問心有愧,當眾撒謊,指鹿為馬的謝升回家後就一病不起,轉過年後就到陰間向朱由檢請罪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