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加金服该诉你P2P简史:这里没有原罪,只有被欲望涂抹的众生

很多时候,知史可以明智,可以晓今。经过两个多月震惊全国的“暴雷潮”,P2P的声名再度跌至历史冰点,那些曾经奋力吹捧过它的媒体和投资人,此刻成为最不留情的批判者。在整个社会舆论声场中,P2P从未如此知名,也从未如此不堪。

此时此刻,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信心和尖锐的批判,毕竟,这两种声音在“暴雷潮”之前的网贷行业就已经大量存在,只不过这一轮强度空前的“雷潮”使得这两种观念的对立也被空前地放大,并上升为全民性的热议话题。

我们更加需要的是清醒的梳理和理智的回顾。作为一名从业者,笔者觉得大众在为P2P定性和贴上标签之前,有必要对P2P先有一个纵深的了解。其实,当你深入地审视完毕之后也许会发现,原本以为“罪恶”的事物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原罪,原本以为“弱势”的对象也并非是全然的受害者,对财富的欲望和热爱涂抹众生,这或许才是酿成如今无数“金融难民”们的苦难根源。

我们不妨把P2P的发展史来个“三段式”的总结,平台和投资人不妨借以自省,围观群众也能够对P2P行业有一个全新的清晰认知。在网贷圈这个名副其实的“修罗场”,不作恶、不伪善当然是迫为需要的正义,但是不偏执、客观心,一样也是。

诞生:像个野孩子

P2P行业传入国内早在2007年,那时绝对算是的“新兴事物”,它的“前身”是高利贷等其他民间借贷形式,但是P2P要更加高级一点儿。因为它破天荒地在主流金融体系之外,连接起了两个民间需求皆无比庞大的端口:小微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和广大普通百姓的投资需求。

迭加金服该诉你P2P简史:这里没有原罪,只有被欲望涂抹的众生

由于绝大多数的从业者均没有民间借贷和金融风险防控的经验,P2P便从最基础和传统的信贷业务起家,许多富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开始在这块新天地摸索打拼,点燃了P2P在国内的一把把微微火光。拍拍贷就是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核心业务正是信贷,发展至今仍在全国居于前列。

但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又缺乏足够时间的成长和积淀,一旦遇到时代的激流,行业自然容易变味。2013年,两个“猛浪”接连地打在P2P行业身上。借款端,各大银行开始收缩贷款,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了P2P这块“宝”,做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意——圈钱从未如此容易过。投资端,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缔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风向标,它极大地促进推动了大众的投资意识,P2P行业借此东风,平台呈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范围扩张。

于是,当大众范围内首次知道P2P的存在时,即是以非常负面的形象示人。而真实的它被那些骗子平台抢了“风头”,也污了名头。这时候的P2P,就像一个野孩子,有人把它带到了中国,却没有人知道它该如何照顾它,监管也面临空洞,“野蛮生长”、“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些词都可以很好地形容当时的状况。

改变:基因大重组

如果一直“野蛮”下去,自然是不会被允许的,监管很快就“照顾”到了P2P领域。好平台一声长叹,坏平台面临清退:终于!2014年被称为P2P行业的监管元年,以P2P为核心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银监会首次明确P2P十大监管原则,这些都表明监管层十分清醒明确地肯定了P2P平台的创新性和可发展性,同时意识到监管到位、防范风险的重要性。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了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从文件的级别之高可以看出,官方已经基本肯定了P2P这一新业态的存在。由于官方的高调承认,P2P平台也开始拥有了更加广阔的投资用户,而这部分用户往往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监管犹如一把双刃剑,本意在于规范行业、提示风险,实际上是让很多人离风险更近了。

2016年8月,银监会公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肯定网贷业务的合法地位,确立网贷业务的基本规范,《暂行办法》也被视为网贷行业的“基本法”,与后来的《信披指引》、《存管指引》、《备案指引》共同形成了“1+3”的P2P顶层监管框架(2017年8月正式形成)。P2P行业行走至此,已然是一个违规成本极高,规范和边界均十分清晰强硬的行业。

迭加金服该诉你P2P简史:这里没有原罪,只有被欲望涂抹的众生

监管精神的重新引导,对于一心向好的P2P平台来说,是迎来了“基因重组”的绝佳契机。回归信息中介本源、告别自融的资金池、砍掉大额的高风险资产......监管方对于P2P的期望非常清晰:做金融体系内的毛细血管,服务好小微企业和普通百姓,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但是,在一个怪石嶙峋、深深浅浅的行业里推行“大刀阔斧”的整治和改革,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平台的真实一面如何捕捉,监管的尺度如何界定,监管条例应当细化至什么样的程度......这无比考验人的智慧。表面看来,所有平台都在积极配合“基因重组”的伟大进程,但其中谁是真、谁是假,我们太难分辨,也极少有人会去一条条地认真比对。更多的时候,我们过于迷信一些“背书”和加冕,极少人会去看,这家平台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完成“基因重组”了?完不成的部分平台又是如何在处置和对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些未完成的部分会爆发风险?

对便捷借款的高需求,对高收益投资的澎湃热情,通通占了绝对的上风。监管方的一再风险提示、平台舆情的一再负面跌出,似乎都在平台更加强势的营销攻势下随风飘散——直到今年6月,内外交困的P2P,终于亲自戳破了它奋力鼓吹的美丽泡泡,没有一点点防备。

涅槃:危机或转机

2018年的6、7月,虽然很短,但是它却足够成为P2P行业的一个全新临界点。在短短两个月内,P2P平台暴雷数量超过300家,雷声遍地,举国震惊。这让投资人和从业者无比凌厉地看到了被他们始终忽视的真相。

真相当然也是层层叠叠的,最好的一种,是如许多宣称良性清盘的平台所说:流动性空前紧缩,借款端违约率激增,平台选择退出是正常是市场出清,是符合监管方对行业“小额、低风险化”的期待的。

但是雷潮也频频暴露出了很多平台过去隐藏着的暗黑一面,譬如很多平台虽然宣呈是“良性”清盘,但其实平台是因为涉及自融、自担保,甚至发售假标,这些都是为了把投资人的钱挪作他用,在这种境况下出现的资金链断裂,投资人具有较大的风险。

P2P行业此番得以“涅槃”,还是来自监管层的坚定支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提出9大新规,及时抚平行业动荡,人民日报撰写千字长文,中肯而详实地肯定了P2P行业的存在合理性和现如今面临的问题。同时,监管层也更加明确了今后的整治方向:对不合规平台的监管不能松劲,信息披露和风控系统是不变的两大命门,必须坚决捍卫其透明、完善、严格。

危机亦或转机,取决于P2P平台和投资人多大程度上能够量力而行,回归人间正道。因为,只靠监管强硬规范的行业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只有真正敬畏心底的道德律令和头顶的一尺阳光,行业才能从内里真正地好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