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江邊陲小鎮——嘉蔭縣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作者:張忠義 哈爾濱作家協會持證會員,美篇ID:@張忠義

值班大話君:秋深月影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去伊春遊玩,必去界江邊陲小鎮-嘉蔭縣。不巧的是早晨剛從哈爾濱市出發,便碰上大暴雨,而且越下越大,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暴雨不停,大家心情壓抑。為緩解大家情緒,女導遊在車裡忽悠我們梁會長說,我兩次帶團都碰上“梁貴人”,貴人帶來大雹雨,大家多財氣。結果引來大家鬨堂大笑。

儘管車內笑聲朗朗,車外大雨滂沱 ,雨急似箭雨。大家仍分兩夥在打撲克,以減壓暴雨給旅遊帶來的不悅。我看有的在閉目養神,有的在玩手機,忽然靈感一閃,我覺得,在車內觀看山區的暴風驟雨,也是一種心情的平靜,減壓的享受。聽雨是一種情感的宣洩,看雨更是一種心靈上的解壓。常聽人說,不懂雨的人,是沒有味道的人,不喜歡下雨的人就是不解風情之人 。其實,人喜歡的不是雨,而是喜歡看暴雨落下的瞬間,如果我們真的將心事一點點的融入雨中,融入的不僅是雨,是一點開心,一點傷感,一點回憶,一點哀愁,一些想念和一些無法對別人訴說的故事。把愉快和不愉快的事情融入雨裡,終究會隨雨過天晴,豁然開朗!

此刻,車外面的暴雨仍正在下著,考思特麵包車在暴雨中,緩慢、中速地向伊春方向前駛…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暴雨終於停了,大約中午十一點多鐘,我們終於到達了伊春南山百悅莊。這是一個旅遊中轉就餐點,餐廳裝飾不錯,但飯菜不怎麼樣。七人一桌,六菜一湯。酸菜像剩菜,異味燉菜難下嚥。鴨塊太牙嘇,肉段難咬不動筷。由於吃飯的人太多,大家感覺這頓午餐像剩菜折摞。好在我們自費的12元一瓶的啤酒還不錯,幹起杯來似乎忘掉了什麼不悅,啤酒掩飾了一切。沙龍大部分成員過去在職時,都是有頭有臉的實權人物,現在都己退休多年了,也沒有了往日的斯文。看來大家是真餓了,吃起飯菜不用矜持,狼吞虎嚥可勁造,使勁喝。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嘉蔭縣屬黑龍江省伊春市管轄,全縣人口才8.7萬人,縣城人口將近兩萬人,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邊城小鎮。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從部隊復員到黑龍江航運管理局所屬松花江船舶處,在東風38號輪船當司爐工(後調到42號輪船當專職指導員),連續三年返往佳木斯至黑河的航線,每年夏航都要往嘉蔭、遜克、黑河等界江縣城運送煤炭,然後將大興嶺十八站、韓家園子等林業局送至江邊的木材裝船運到佳木斯港。所以我對七十年初黑龍江邊的縣城很熟悉。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1973年我在省航運局”跑船”時,嘉蔭縣只有江邊一條沙土路,幾趟磚瓦房,縣城的燃料煤全靠輪船,從松花江進入黑龍江,頂水航行十幾天運到嘉蔭碼頭,然後全縣各行各業關門歇業,全縣人員肩揹人扛,以螞議翻山的精神將船上的煤,卸到岸邊。縣區域以兵團知青為主,腹地道路狹窄泥濘,車輛難行。這是上個世紀七十年初嘉蔭縣城的老街道照片。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這張矮房相聯的老照片,是當時嘉蔭縣最大的”百貨商店”,實際就是縣城供銷社。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這張1974年拍照的老照片,這是當年縣裡最高的建築,也是嘉蔭縣維一,由交通部黑龍江航運管理局投資建設的”中直國營企業”,航運站。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這是一艘上個世紀七十年初,航行在黑龍江界河上,最大的客貨輪船——東方紅08號,俗稱”後蹬子”船。即在船的後面有一個巨大的木板輪子,由船艙內司爐工給鍋爐添煤加熱產生蒸汽,以此推動巨輪轉動,來推動客輪船體前進。(這是我在省航運管理局工作時保留的照片資料,)當時這是全省唯一的一艘航行在佳木斯至黑河航線的客貨輪。這種蒸汽後蹬子客貨輪,在上個世紀八十年己被淘汰,代替它的是現代舒適的水翼艇或其它高檔客輪,人們永遠不可能再見到或有機會乘座這種落後的客貨輪了,只能在照片上一睹黑龍江上,當年航行的中國蒸汽大型客貨輪船。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下午三點我們乘船遊覽了我十分熟悉的黑龍江,目睹了嘉蔭口岸江堤護坡的建設,下船後,同大家一起在嘉蔭堤岸遊逛,突然大家發現一塊2014年在嘉蔭堤岸上豎的界碑。大家依依在界碑旁合影留念。

事後,遊客紛紛議論:理論上講,界碑背面址尺之地是對方國家,我們把界碑豎在中國堤岸之上,豈不是將界碑背後主航道,我方一側的黑龍江劃給了俄羅斯嗎?如果說為了讓遊客在界江照像方便而豎界碑,最起碼應在界碑背後刻上,主航道距界碑500米之內屬中國領土。

總之把界碑豎在中國嘉蔭提岸上,是極不嚴肅的,既使是像徵意義的界碑豎立,也是極不慎重的,也不知國家外事部門是否知曉此事,對此事如何評價、對侍?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幾十年過去了,這次借伊春遊重返嘉蔭,目睹現在嘉蔭縣,發生的翻天履地的變化,巨大的”縣標”矗立在黑龍江邊,江堤建設雄偉壯觀,界江公園雕塑新穎別緻,縣裡街道整齊,高樓林立,比比皆是,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呀。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自由活動後,我陪愛人和沙龍的兩位美女逛街,主街到處都是俄羅斯商店,商品璘琅滿目,真是讓人愛不擇手,溜連往返。

界江边陲小镇——嘉荫县

在伊春遊玩中,儘管在嘉蔭縣逗留僅有半天吋間,但給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心靈的震憾是巨大的。嘉蔭縣翻天履地的變化,僅僅是四十多年來,中國改革開放鉅變的一個縮影。從某種角度講,我也算是嘉蔭鉅變的歷史見證人。

1973年初,我從部隊復員被分配到黑龍江船舶處,在黑龍江大型貨輪船當船員,常年航行在黑龍江上。當年國窮落後,界江俄羅斯大型客、貨船耀武揚威,軍艇橫行霸道。沿江各縣經濟十分落後,所有物資都要靠大型船舶從內地運往各縣,沿江俄羅斯燈火輝煌,沿岸我們漆黑一片,村屯都是草房。看現在,嘉蔭高樓林立,沿岸護坡整齊。看對岸,灌木叢生,破房,舊船天地兩重反差巨大。做為一箇中國人,一個歷史變遷的見證人,我為嘉蔭的鉅變而高興,我更為祖國的經濟發展和強大而感到自豪。

由於受字數和照片篇數所限,我不能用更多的詞彙去描寫嘉蔭縣幾十年的鉅變,也不能用更多的語言去表達我心中的情懷,借旅遊之際,多添一筆,單敘黑龍江邊陲小鎮——嘉蔭縣,以表達我對嘉蔭的情感,特此留念。待日後有機會再訪嘉蔭,定會獻上濃濃佳筆,以表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