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下半場

碧桂園的下半場

企業最大的任務是盈利。因為只有盈利,企業才有資本可持續發展;只有盈利,才是對經營者、員工和投資者的最好交代;也只有盈利,企業才能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生產價值與納稅,才能回饋社會!

近幾日,各大房企年中財報紛紛出爐,看點不斷。碧桂園半年財報才剛公佈,便倍受眾多人士關注,而碧桂園上半年交出了答卷還算完美:期內,實現毛利約人民幣349.7億元,同比增長104.6%;淨利潤約人民幣163.2億元,同比增長94.9%。

同步公佈的還有楊國強董事長的一封公開信,裡面有對過往經歷的反思,也有對未來大勢的研判,更宣稱:“為立百年基業,寧可放慢一些發展速度,追根溯源地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財報數據的高歌猛進還有董事長的降速表態,讓外界揣測——降速後的碧桂園,下半場盈利能力會不會大打折扣?經本號研究員對碧桂園的分析後認為:不會!因為碧桂園目前已做好在“降速”與“提質”間切換模式的準備了。

面對外部房地產行業資金緊繃,內部嚴把安全生產關的局面,碧桂園在“降速”的同時,也在為經營加槓桿,一面通過精細化管理運作,強化成本管控;另一面圍繞房地產業整合資源;一面不忘人才乃企業之本,實施人才戰略;另一面啟動多元化戰略,步入新賽道。多管齊下,碧桂園的盈利能力只會越來越強。

(1)成本管控:

由財報可得,碧桂園的土地成本同比上升了3.4%。但要留意的是,在此期間,碧桂園放慢了在部分三四線拿地速度,拿地結構上一二線城市比重開始加強。以碧桂園進軍最猛的2016年為例,當年拿地的平均地價在2008元/平;而今年上半年,所拿地塊平均地價已升至2387元/平。其中有漲價因素,更關鍵的是戰略佈局問題。即便如此,本號研究員認為,碧桂園的拿地成本在業界依舊是極低的。

  • 如何降低拿地成本?

首先是收併購。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園拿地花費2242億,其中收併購90宗,土地總代價佔20%。要知道,收併購是融創拿地的看家本領,之所以這麼幹,就是因為拿地成本低。其次是逆市佈局,擇機拿地。詳讀李嘉誠發家史,你會發現這位華人第一富豪有著濃厚的逆勢拿地情結。還有就是全員拿地。雖然是信息化時代,但土地掛拍信息還比較閉塞,碧桂園拿出了全民營銷的陣勢,擴大信息源,才能在土地市場“撿便宜”。

上半年,碧桂園營銷費用佔總利潤的3.4%,同比下降0.9%。房企衝規模時,營銷費用必定高企。2015年恆大努力做規模時,營銷費用曾一度高達6.5%。

  • 如何降低營銷成本?

碧桂園的營銷團隊堪稱狼性,而多年的開發經驗,也為其積累了豐富的營銷策略與技巧。最有名的就是“四位一體”策略,即從一開始就包含定位、渠道、拓客與推廣的營銷策略,不斷強化研發的產品策略,配上好的推廣策略以及價格策略。“四位一體”算是碧桂園打拼多年沉澱下來的經驗,難怪眾多中小房企紛紛效仿。

碧桂園的下半場

財報中針對利率風險,著重提到,上半年碧桂園加權平均借貸成本在5.81%,對比去年,上升了59個基點。但在目前行業資金緊繃,融資環境非常嚴峻的當下,已經算控制得相當到位。

  • 如何降低融資成本?

本號研究員認為,前幾年,碧桂園引入中國平安,提高自身評級是走了一步大棋。以當時情形來看,2014年底的碧桂園可用現金尚有242億,引入險資,實則是在為將來做準備。現在凜冬已至,起到了關鍵作用。年初一舉融資400億,為2018年的碧桂園提供裡有力保障。要知道,數月前爆出了“樓市第一跑”,就是倒在了債務腳下。

(2)資源整合與創新

今年6月19日碧桂園服務上市。8月22日,其發佈了上市後的首份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期內,碧桂園服務實現收入約20.15億元,同比增幅42.5%;實現毛利約7.86億元,同比增幅約61.5%。這份業績,足以傲視其他幾家物業公司。本號研究員認為,碧桂園服務是碧桂園圍繞房地產資源整合與開發的一個優秀範例,前景廣闊。

碧桂園的下半場

業績發佈會期間,李長江口中的那家面積超過1.3億平方米,戶數超過130萬戶的大型房企,我們尚不得知是誰。但是,目前物業服務這個行業集中度非常低,圖謀百億業績目標,不是難事。

此外,本號研究員更看好碧桂園在產城融合方面的探索。目前全國範圍內的土地供給側改革已初露端倪,出地出讓方式已經開始發生轉變。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地方政府更希望以土地銜接資源導入,利用開發商推動產城融合。碧桂園經過近兩年的摸索,目前已落地10餘個科技小鎮項目,而這類小鎮也恰到好處地植入了碧桂園自身的多元化業務。

這種地產開發過程中的資源整合與創新,將會是未來房地產企業的主攻方向,既符合行業需求,又符合政策大勢,而碧桂園的探索,顯然已初見成效,走在前列。

(3)人才戰略

2017年,碧桂園總薪酬開支達到了161.08億,51%的超高增幅也遠超恆大、綠地,本號研究員預估,2018年,薪酬開支破百億的房企將僅剩恆大與碧桂園。

碧桂園的下半場

楊國強說“有人才有天下”。2007年,碧桂園第一次校招,楊國強親自跑到北大清華去招聘宣講,10年後的2017年,“碧業生”招聘計劃點擊率一度突破266萬。在此期間,楊國強挖人的計劃已延伸至海外。2013年,碧桂園所擬的“全球30%碩士、70%博士”的新招聘計劃一度被認為瘋狂,可如今,他已擁有來自哈佛、麻省理工、劍橋、牛津、港大、清華等全球頂尖高校的1122名博士。

在財報尾端,碧桂園再度強調了自己的“員工激勵計劃”,表示董事會已經批准獎勵部分優秀的高管與員工以信託契約,截止6月30日,碧桂園已授出102529486股股份的換股權。同時,早在2012年碧桂園推出業內首個合夥人制,目前也已升級為合夥人計劃“同心共享”。這套將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捆綁起來的組合拳,才是真正驅動這支強悍的“青年近衛軍”的良方。

不得不說,數萬青年才俊,才是碧桂園最大的財富。

(4)多元化業務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園其他收入達25.52億元,同比去年同期21.57億元上升18.3%。這部分收入,主要來源於碧桂園物業投資、物業管理、酒店經營及其他多元化業務,18.3%的增幅,可見成效顯著。

碧桂園的下半場

業務的多元化,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求。在李嘉誠與王健林瘋狂甩賣項目時,地產的黃金期就開始宣告結束。萬科開始轉型做城市運營,恆大開始專心搞Faraday Future,碧桂園審時度勢,也走上了多元化之路,在科技領域,涉足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在農業領域,與袁隆平合作等17家農業機構合作,著重開展農業技術研究;還涉足文化地產、養老地產、環保產業、商業服務等。

本號研究員認為,業務的多元化,短期創收已實屬不易,長期來講,只要戰略與擇機得當,未來大有作為。

上述幾點,碧桂園已做到位。而且,目前3.64億平方米的超強土儲,是碧桂園未來幾年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但是,要做到盈利的可持續,要做成“百年企業”,關鍵看品牌效應。

塑造品牌效應,這需要楊國強以“刮骨療傷”的決心,狠抓安全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將碧桂園這個品牌,真正打造成他信中所說的“對人好、對社會好”的企業。有了品牌效應,碧桂園這三個字本身就無價!

下半場的碧桂園雖然降速了,但其盈利能力仍不容置疑。

目前,國外資本市場已作出反應,多家國外機構表示看好,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與德銀依舊給予碧桂園買入評級。而在國內市場,而財報發佈當日,碧桂園02007.HK暴漲7.9%便是最好的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