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幹部公務旅遊違紀受處分 羣衆心中多重疑點須深究

今年6月,網上曝出寶雞市鳳翔縣縣委常委、副縣長劉關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蒲儀明等多名幹部,利用當地礦產企業籌集所資金開展考察活動,考察期間到紅旗渠、龍門石窟等多處景區觀光旅遊。8月11日, 寶雞市紀委公佈了調查處理結果,稱涉事人員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借公務出差之機旅遊,收受管理服務對象禮品,其行為已構成違紀,涉事人員受到黨紀處分。

其實事件並不複雜,在寶雞市紀委果斷出手下,事件緣由基本得到了清晰的呈現。原本正常的公務考察,卻捎帶著組團旅遊觀光。鳳翔縣這個考察團不顧中央八項規定,在規矩紅線面前“走了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紀委通報後,公眾提出幾點質疑值得深究,網友舉報考察團接受企業贊助是否屬實?公務出差依據、審批流程是否符合規定?鳳翔縣相關部門在非煤礦山整治中是否存在其他利益糾葛?

在公眾的質疑聲中,鳳翔縣卻選擇了沉默應對,不免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公眾之所以會質疑,其實並不是對涉事幹部發“難”,而是對當地的黨風政風、幹部作風,營商環境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形成了習慣性的常態思維。

紀律和規矩意識淡薄,考察團變身“旅遊團”

四天的考察工作壓縮到了一天半,三個縣(市)相隔距離總共不到兩百公里,考察團在每個地方實際考察的時間可能還不足半天。考察本是學習兄弟單位的好經驗、好做法,回來學以致用的,鳳翔縣相關幹部卻走馬觀花,把節省的精力和時間用來逛景區,考察團搖身一變成了“旅遊團”。究其原因,還是這些幹部的紀律和規矩意識過於淡薄。

以公務考察之名,行旅遊之實,鳳翔縣的這個考察團似乎有點肆無忌憚。黨的十八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但是在寶雞鳳翔,此事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出了中央八項規定在這些地方落實不嚴、實施不細、監督不力的實際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公眾產生了質疑:兩名縣委常委外出考察,是否經過縣委主要領導批准?而這個批准的過程是經過了細緻的詢問還是馬馬虎虎走了個過場?兩名常委帶隊的考察團怎麼就變成了旅遊團?這個問題需要鳳翔官方予以解答。

政府部門考察活動為何由企業贊助?

舉報材料顯示,此次考察費用由鳳翔縣11家採礦企業集資11萬元而成。非煤礦山整治本身就是一件涉及諸多企業利益的綜合工作,其中很有可能牽扯到利益輸送,作為政府部門,非但沒有躲避利益糾葛,還毫不迴避接受利益相關方的贊助。如果考察費用由企業集資而成,這項工作的公平、公正性難免會打了折扣、失了公允,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傷害,執法整頓的信服程度更會受到質疑。

近一段時間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強調“親”“清”的政商關係,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既有利於黨風廉政建設,又破解少數幹部“為官不為”的問題,對於打造政治生的“綠水青山”有著重大意義。“清”就要求政府部門要潔身自好、遵紀守法,清清白白地做事。“親”“清”的政商關係,要求我們的相關部門領導幹部不能一方面用企業贊助的錢一邊調研學習,一邊旅遊享受;另一方面,卻用上面的要求來調配企業之間的利益。這種做法明顯有些不合規矩,汙染了當地的營商環境。

中央三令五申的紀律要求為何在鳳翔得不到落實?

假如沒有今年6月網友的公開舉報,2017年3月鳳翔縣副縣長帶隊考察、旅遊等違紀行為就成了神不知鬼不覺的過去式。當地核心部門黨員幹部的公然帶頭違紀,暴露出了鳳翔縣管黨治黨責任虛化,表態高、落實差,壓力傳導不到位等問題。

風成於上,俗化於下,抓作風建設,關鍵在黨員領導幹部。通過抓“關鍵少數”,讓各級領導幹部身體力行、以上率下,帶動“大多數”黨員幹部的作風轉變。作風建設關乎黨的形象,是觀察黨群幹群關係的晴雨表,是維護廣大幹部的形象的穩定器,切不可因個別人的違紀而損害了多數兢兢業業幹事人的形象。作風建設成果來之不易,不能有麻痺大意的不良心態,更不可存陰奉陽違的僥倖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