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滁州琅琊山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出醉翁亭景区后,沿着一条宽阔的青石路蜿蜓向上前行。经过峰回路转,便看到了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该寺依山而建,殿堂隐映在绿树碧水之中,它和醉翁亭同样都属于琅琊山风景区的核心重要景致,有着渊源的历史文化底蕴。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在通往琅琊寺登山道路的上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间距铺设了72朵形态各异的莲花图案地面,从登山口一直到寺门口,依次升高。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当今,莲花在佛教被尊为“圣物”。佛教的莲花象征完全一派东方文化的风尚,宁静、愉悦、超脱和微笑。据随行的导游介绍:通往寺内的莲花道上共有72朵莲,每朵莲花的图案造型都不一样,寓意着脚踩莲花,有步步生莲的安详之意。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导游的话语犹如一针“兴奋剂”,给游客们一种很大的精神鼓励和动力,个个身先士卒,直奔琅琊寺。

想必大家会问:莲花与寺有什么关系呢?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最近流行的《琅琊榜》想必大家都看过。《琅琊榜》中靖王的原型是司马睿,靖王与梅长苏的故事,与司马睿和他的首席谋臣王导的经历非常相似,而司马睿和滁州、和琅琊山,有深厚渊源。

还有最近,网络上一直流行着一首歌曲《花开见佛》:清静山门明月光,虔诚皈依法中王,千花台上慈音梵唱,诸佛菩萨降吉祥,一声佛号恒愿常,花开见佛回故乡......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据悉,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象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象一片莲叶,她的脸儿象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象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莲上……”。《维摩经—佛国品》曰:“不著世间如莲花,常善入于寂行”。《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可见,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说明它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内涵。同时莲花在炎热夏季的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说,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况且,莲花本身即莲贵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其根如玉,不着诸色;其茎虚空,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长远;不枝不蔓,无挂无碍;更喜莲子,苦心如佛;谆谆教人,往生净土。唐朝诗人李商隐赞誉荷花曾写下著名的诗句: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尘便是一劫,一山一水便是一难。仿佛我们每一次重逢和离别,如同三生石上刺破手指滴落的血。千里暗香拂过,铭刻着你我的生死契,最后尘埃落定,一切又只是一场过眼云烟。我想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劫难,劫难便是禅。随心,便是禅心。

一直相信,在某个山高路远的角落,存在着一个永恒。后来才知道,这世间没有永恒。山与水,总有一天能够两不相交;云和月,总有一天可以毫无瓜葛。相濡以沫,却不如相忘于江湖。你来我走,缘聚缘散,不过是红尘阡陌上一季花的开落。

琅琊寺前,72朵莲花,引游客体验一花一世界的精神内涵

而琅琊山隐映着唐朝古刹琅琊寺和宋朝建筑醉翁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于一体,成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很多文人墨客也会选择来到琅琊寺访古探幽,并且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诗篇和墨宝,其中用宋代某位诗人的名句来总结琅琊寺再合适不过了:“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