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越精准越好吗?

某购物平台停留了几分钟,刷了会儿某品牌的鞋子和衣服,然后APP开始隔三差五地推送该品牌的产品。

最近牙疼的厉害,便在某搜索引擎上搜索了一次相关信息,想查一下该去哪家医院挂什么科,结果很快,再打开网页的时候,旁边的广告自动弹出某医院的广告。

去了趟婚博会,回去的路上,社交平台上很智能地弹出了婚庆公司的信息流广告,想了想也就连了下婚博会的公共WiFi、扫描了几个二维码而已。

这些事情,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也都亲身经历过一二。小到每天点外卖想吃什么,大到买上万元的电子产品甚至是买车买房,相关平台都会贴心地为用户推送信息,以供用户做决策。某种意义上,平台就像用户的管家一样,替用户操心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平台之所以能及时为用户推送匹配的服务信息,一个重要的功臣便是大数据。

众所周知,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大数据时代。每在网络上留了一次足迹,便会产生一次数据。而企业通过收集用户操作软件留下的数据,对用户行为习惯整体轮廓进行勾勒,便形成了用户画像,用户数据形成的信息标签越多,画像就越完整。

在丰满的用户画像指引下,企业能够实现精准快速的营销以及更高的用户粘性。也因此,企业千方百计想获取更多的用户数据,以使其获取的用户画像越精准,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越精准越好吗?

可是,用户画像越精准就越好吗?前段时间被曝光的大数据杀熟已经告诉了我们,大数据的可怕一面。

某网络订票平台,如果你高频搜索和持续关注,则搜索的机票价格持续上涨,订票后却又发现价格下跌。某购物平台,你作为老用户购买某一产品会比新用户付出更多的钱。这些就是典型的大数据杀熟。

平台获取了你的数据,然后便开始了对你的一步步算计。首先综合一系列的分析,判断出你是谁,你现在要做什么,愿意付出多少代价去做这件事。然后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去对消费能力高、消费意愿强烈的用户展示更高的价格,从而赚取更多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

如此庞大的用户量,意味着海量的用户数据。哪怕每一个用户每天只在互联网平台上产生一个数据,这也是多达近8亿个数据,更何况事实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数据。这些数据对用户来说似乎不值一提,但却是数据运营商的珍贵资产。或许,作为用户也该对自己的数据重视起来,尤其是对数据被平台利用一事重视起来了。

事实上,平台之所以能利用大数据对用户进行杀熟,还要依托于用户自身的“贡献”。比如在社交平台上,用户评论、点赞等互动数量越多,社交平台就越了解用户,其广告与消息流的定向就越准确。同样的,当你用某搜素平台进行搜索的总量越多,其向你返回的结果就越精准。

了解到这一关系链条,如果想减少被平台利用的可能性,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减少在各个平台上的互动频次。当然这对很多网友来说很不现实,那么不妨试着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做一些扰乱视线的事情,比如明明喜欢耐克,却偏偏去浏览阿迪,让平台无法准确判断出你的喜好。

其实,用户画像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越精准越能够为你提供贴心的服务,与此同时也越容易找到你的弱点伤害你——从用户角度来看,平台获取的用户画像越完整,用户的安全性就越不可控,被利用精准诈骗、大数据杀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的用户画像准确度降低时,被伤害的可能性降低了,但与此同时能够享受到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质量也可能会降低,毕竟对方连你真正的需求都捕捉不到了啊。

所以,这一问题还是需要个人结合自己的需求、权衡利弊之后自行判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