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你真正了解多少?

大家在平常看下戰爭電影的時候,通常都有說到這麼一句話“侵我中國者,雖遠必誅!”這句聽上去霸氣十足,威風凌凌。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雖遠必誅”背後的歷史古典呢?今天就與大家說道說道。

對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你真正瞭解多少?

在我國漢朝時期,曾經匈奴為患,漢武帝多次出兵征戰匈奴,匈奴主力不敵漢武帝大軍全部戰死沙場。當時匈奴內部矛盾不斷,加上主力被滅。呼韓邪起兵異變把匈奴劃分成了南北之分。南匈奴以呼韓邪為首,北匈奴則以郅支為首。呼韓邪是識時務的人,知道不敵大漢,於是請求投降,宣帝得知大喜(宣帝也就是漢朝當時的漢武帝),對於呼韓邪的舉動非常高興,並且親自前去迎接。隨後元帝時期,為了安撫匈奴,便以昭君下嫁呼韓邪。

對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你真正瞭解多少?

但是作為北匈奴首領的郅支似乎並不安分守己,他對大漢耿耿於懷,殺了大漢派往的欽使,逃逸到鹹海地區,然而當時鹹海地區的康居國正想統一西域,對於主動送來的援兵,當然是多多益善了。可在郅支心裡還想著依靠康居國東山再起,恢復往日的強盛,殊不知這兩個國家早已歸順大漢,他如此行為無疑是在玩火。

對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你真正瞭解多少?

當時駐紮在西域的大漢名將,甘延壽與陳湯得知消息後。陳湯請命前往攻打郅支,甘延壽執意不允,未受朝廷指令絕不可私自出兵。當時作為副校尉的陳湯也無可奈何,於是待甘延壽重病在床時,陳湯頂著株連九族之罪私自發兵,前往康居國攻伐郅支

對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你真正瞭解多少?

這次出征陳湯僅攜帶四萬餘兵力,其中包括各國的兵力包剿郅支所屬城區,在各國兵力猛烈的攻勢下很快城門被破。此戰斬殺匈奴數萬餘人,郅支也慘死在戰亂之中。北匈奴的隱患也因此得以解除。

對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背後的故事,你真正瞭解多少?

凱旋而歸之後,陳湯帶著郅支的向上人頭前往長安與向元帝請罪。向元帝得知後很是高興,對陳湯私自出兵一事也不再追究。為了張揚大漢氣勢,命人將郅支人頭掛於接待各國使者的高樓之上。就是為了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國家,在給向元帝的詔書中,陳湯說到了讓中國人為之驕傲了兩千多年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雖遠必誅,雖然只是一個標誌性詞彙,但是卻也是一個國家的實力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