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作文起波瀾,不再平鋪直敘?只要抓住一點

↑ 關注【語文大師】—— “家長的好助手,孩子的好老師 ”

如何讓作文起波瀾,不再平鋪直敘?只要抓住一點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人貴直,文貴曲”。

平鋪直敘的文章如同流水賬,使人感到乏味、單調,不堪卒讀。而波瀾起伏文章,讀起來會引人入勝,手不釋卷。

要寫出有波瀾的文章,只要抓住一點:安排好情節

情節是記敘文內容構成的要素之一,是文章中表現人物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

要使文章扣人心絃引人入勝,除了情節設計達到“真實,符合生活邏輯”基本要求外,還要做到“新”、“奇”、“變”

“新”, 就是形式新穎。

“奇”, 就是在情節故意偏離原定的軌道,讓讀者意想不到。

“變”, 曲折的情節不是不可以預料,而是起伏多變,驟起驟落的情勢,使文章形成動人心絃的活力。

如何讓作文起波瀾,不再平鋪直敘?只要抓住一點

要讓情節“新”、“奇”、“變”,可以利用以下八個小技巧:


一、倒敘法:

通常情況下,回憶錄類的文章,多是按照倒敘的順序記敘的。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燈光》一課,採取倒敘的手法,先由天安門廣場的燈光寫起,再敘述過去的事情,最後結尾又寫到燈光。

倒敘是將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或突出的片斷提到前面敘述,然後再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利用倒敘來安排故事情節,可以讓人產生懸念,吸引讀者期待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同時也避免敘述的平板和結構的單調。


二、插敘法:

插敘是在對中心事件的正常的敘述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然後再接著敘述原來的內容。

魯迅在《故鄉》中插敘了對少年閏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寫,以形成與眼前的中年閏土和楊二嫂的鮮明對比,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人民日趨貧困的農村黑暗現實。


三、對比法

《范進中舉》中,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前倨後恭,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的形象躍然紙上。


四、抑揚法:

欲揚先抑法或欲抑先揚法。

比如《可愛的草塘》這篇課文,所採用的寫作手法便是“欲揚先抑”,有意地掀起層層波瀾,讓文章因波折而動人。文章以抑為先――初到草塘便覺“呆膩了、沒意思”,但從課題及文章的中心,可以知道作者的本意是讚美草塘的美麗可愛,其目的是“揚”,而課文一開始卻反著說草塘不夠可愛,這便是“抑”。


五、突轉法:

就是在敘述事件的結尾對文章前面的鋪墊來個出乎意料的突然轉折,掀起敘述的波瀾。

看一個故事《成績》:期中考試之後,數學老師要公佈成績。他說:“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數一樣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數也一樣多。”話一說完,全班一陣歡呼。一位同學追問道:“那麼,不及格的人數呢?” 老師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數和全班的人數一樣多。” 這個故事就運用了情節突轉法。


六、懸念法:

懸念,就是故事情節令人好奇卻又不能馬上知道結果。有利於抓住讀者的心引人入勝。設置懸念的位置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篇首,一種是在篇中。

《變色龍》通過"這到底是誰家的狗 ——好像是將軍家的狗——這是將軍哥哥的狗"的反覆變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變色龍"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

如何讓作文起波瀾,不再平鋪直敘?只要抓住一點


七、誤會法:

誤會引起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造成悲劇或喜劇性的衝突.可以是一方誤會另一方,也可以是雙方互相誤會;可以是一個誤會,也可以是多個誤會;可以是悲劇性的誤會,也可以是戲劇性的誤會。

例如著名的安徒生童話《醜小鴨》“醜小鴨”誤生在養鴨場裡,於是,被大家誤認為是一隻“醜小鴨”,以至它命運多桀,一再被大家看不起。誤會法形成了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激起了讀者對“醜小鴨”命運的同情和關注。


八、巧合法:

“無巧不成書”。巧合法也常常用來使故事更具戲劇性。

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紅帽》等作品中都有一些巧合情節的安排。如“白雪公主”在林中巧遇七個小矮人,死後又巧遇路過的王子;“灰姑娘”巧得仙女的幫助;“小紅帽”巧被過路的獵人搭救……都充滿了戲劇性的巧合。


↑ 關注【語文大師】—— “家長的好助手,孩子的好老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