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告別光大銀行 或接任郵儲銀行董事長

時代週報記者 曾令俊 發自廣州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光大銀行(港股06818)等兩家“國”字頭大型銀行的高層先後迎來變動。

8月20日上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召開領導班子擴大會議。中組部宣佈:張金良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免去其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執行董事、黨委委員職務。張金良此前為光大銀行行長,8月22日,光大銀行正式公告了張金良辭任行長的消息。光大銀行的下一任行長會是誰?該行相關負責人回覆稱,暫時沒有這方面的消息。

外界普遍認為,49歲的張金良將出任郵儲銀行(港股01658)董事長,但對於這一說法,郵儲銀行並未回應。在郵政集團董事長李國華(港股00370)調任中國聯通(港股00762)後,於8月17日晚間正式辭去該行董事長、非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規劃委員會主席及委員職務,由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暫代履行相關職責。

“能力出眾,綜合素質高。”這是多位業內人士對張金良的評價,“他對業務很精通,對政策的把握和理解很準確,為人也很好,屬於智商和情商雙高。”郵儲銀行近年來暴露出的問題不少,擁有豐富銀行從業經驗的張金良無疑被寄予厚望。

辭任光大銀行行長

2016年1月,張金良進入中國光大集團股份公司,任執行董事、黨委委員,兼任中國光大銀行執行董事、行長、黨委副書記。

此前張金良在中國銀行(港股03988)工作了19年,調離前任中國銀行副行長。張金良可謂是中國銀行一手培養的幹部,畢業後即加入中國銀行,是名副其實的“老中行人”。在中國銀行工作期間,張金良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負責的財會、風控、信審、法規都是銀行核心部門。

張金良履新不久,就明確了光大銀行轉型的方向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化”:綜合化、特色化、輕型化、智能化。張金良認為,光大銀行已將科技作為了建設國內一流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核心驅動因素之一。通過創新技術的應用,該行提高了渠道服務、線上獲客、增存與盈利能力。

數據顯示,張金良調任至光大銀行前的2015年年底,光大銀行營業收入931.59億元;淨利潤295.28億元,同比增長2.23%;資產總額為3.17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到了2017年年底,光大銀行淨利潤為315.5億元,同比增長4.02%;總資產為4.089億元,同比增長1.7%。

光大銀行對他的評價頗高:“張金良先生自2016年1月加入本行以來,恪盡職守,勤勉履職,開拓創新,在組織和推動本行實施戰略轉型、調整業務結構、強化資本管理、發展普惠金融、加強風險防範、提升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8月20日的座談會上,光大集團董事長李曉鵬對張金良評價稱:“就職期間,正是光大銀行發展較為關鍵的時段,既面臨著經營轉型,需要充實資本金來發展各項業務,又面臨著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加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風險防範力度不斷加強,經營管理工作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除了上級領導的認可,光大銀行內部員工對張金良的評價也頗高,“專業、勤勉”是對他的一致評價。

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張金良的最後一次以光大集團領導身份亮相是在8月18日出席 “光大日”活動。8月20日,李曉鵬送張金良到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赴任。李曉鵬表示,郵政綜合便利服務站及服務店在全國共有46萬個、總業務收入4890億元、利潤達534億元,希望今後雙方可以加強業務合作。

新考驗

在履新中國郵政集團後,張金良也迎來了新的征程。

在李國華任上,郵儲銀行完成掛牌上市,這意味著郵儲銀行能獲得更充裕的資金,增加資產流動性,同時降低風險。其IPO募資金額為近兩年全球之最,高達591.5億港元。

但郵儲銀行近年來也風波不斷,2017年至今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有多起是關於內部員工違規謀私利、私挪款項的案件。頻繁的處罰,同時也暴露了郵儲銀行的風控隱患。

最受關注的是該行涉及鉅額罰款的“僑興案”,銀監會認定郵儲銀行違反國家規定從事投資活動,沒收違法所得2.6億元,並處違法所得一倍罰款的行政處罰;對其業務管理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的行為給予5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以上合計5.206億元。另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今年6–7月份,郵儲銀行多個分行因為違規而收到罰單。

截至去年年底,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75%,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郵儲銀行關注貸款率僅0.68%,顯著低於大行3.2%的平均水平;逾期貸款率僅0.97%,遠低於大行1.7%的平均水平。郵儲銀行不良率雖然保持在低水平,卻依然面臨不少的問題。

郵儲銀行的成本收入比遠超行業平均值,2017年成本收入比達64.64%,與A股上市的26家銀行平均的30.81%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高昂的營業支出是成本收入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郵儲銀行代理費支出佔營業支出的45%左右。“郵儲銀行向郵政集團(代理網點)支付的儲蓄代理費抬升了營業成本,但同時意味著成本下降存在潛力。”天風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

龐大的代理網點是一把“雙刃劍”,雖然需要鉅額代理費,卻也因數量優勢佔據了郵儲銀行主要的存款吸收渠道,佔據了該行個人存款中75%左右的份額。

天風證券認為,個人銀行業務是郵儲的立行之本,更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郵儲通過“自營+代理”模式在全國擁有近4萬個營業網點,服務5.53億個人客戶。個人銀行業務營收佔比穩定在60%以上,2017年達66.20%。零售造就資產負債雙優勢,淨息差處大行前列,淨息差領先。

另一方面,郵儲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依靠利息收入。2018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郵儲的利息收入佔比84.19%,而同期大行平均僅為68.43%。“這個數據還是很高的,過分依賴利息收入,需要改變這種模式。”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對時代週報記者評述稱。

“郵儲銀行成立較晚,中間業務基礎較為薄弱,但我們認為其客戶基礎龐大,信用卡、財富管理、基金保險代理銷售等都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廖志明說道。

郵儲銀行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這對“空降”的張金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帶領郵儲銀行轉型,張金良肩負著多方厚望。

張金良曾認為,銀行業目前面臨困難但也是轉型的機遇。“這些困難和挑戰所形成的倒逼機制,恰恰是銀行業轉型發展的最大機遇。如果應對好了,商業銀行就能脫胎換骨,實現更高層次、更可持續的發展,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轉型升級。”這句話放在郵儲銀行或許同樣適用。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