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方言詞彙該不該「轉正」?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你說:方言詞彙到底該不該“轉正”?

近日,央視一主播在電視節目中把六(lu)安讀成六(liù)安,引發了當地人和文化界人士的質疑。

隨後,該主播回應稱,播音要以字典為準,在最新版的《新華字典》上,“六”只有liù一個讀音。但是在安徽,人們通常將“六安”讀作“路安”。像六安這樣在全國範圍內有一定知名度的方言詞彙並不少,那麼是否有必要在《新華字典》這類權威字典中納入方言詞彙,將其規範化、正式化呢?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五里不同音 十里不同調

中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各地的溝通來往也因此受到阻隔,形成了“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百里不同俗”的格局。根據目前普遍的分法,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官話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每一大類方言下還可分為許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細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點。中國的方言呈現出數量多、差別大的特點。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師熊燕介紹說,各地方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用不同的詞表示。最典型的當如西紅柿,根據曹志耘主編的《漢語方言地圖集》(2008,商務印書館),全國930個方言點中對西紅柿有160多種叫法:西紅柿、洋柿子、番茄、海茄子、洋茄子、洋落蘇、洋辣子、洋椒、金桔……而馬鈴薯則有150多種叫法:土豆、洋芋、洋山芋、番囝薯、番芋卵、番芋囝、番鬼芋、紅毛芋、紅毛番薯、荷蘭薯……

二是同一個詞在不同方言中的讀音不同,各地方言往往發展出不同的諧音習慣。比如“六六順”,北京話讀為“溜溜順”,而有的方言則諧音“路路順”。趙本山小品裡“地上一個猴,樹上qí個猴,一共幾個猴?”,到底樹上是“騎個猴”還是“七個猴”?如果沒有對東北方言的瞭解,怕是找不到笑點。春節期間,香港超市裡往往懸掛芹菜和蘿蔔,如果不知道在閩南話裡蘿蔔叫“菜頭”,這兩種菜分別諧“勤”和“彩頭”,也就不瞭解懸掛這兩種菜的寓意。

歷史伴其行 文化蘊其中

中國的方言如此之多且差別巨大,構成了五彩斑斕的方言文化。特定地域的方言反映著特定地域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特聘教授黃鳴奮就提到,廈門方言詞彙是地方史的縮影。這個海島在歷史上和東南亞交往頻繁,人們稱肥皂為“雪文”,稱人行道為“五骹記”,稱手杖為“洞葛”,都是借自印尼語。不過,本地人聽不慣外國人說話的音調,因此稱外國人“阿吱”,在象聲的意義上和當今網絡語言中的“吱一聲”有相通之處。這類方言詞彙是文化的“活化石”。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北京話發音人高國森說:“北京曾是清朝的國都,這座城市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也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其中就包括語言。所以,現在的北京話中依然有很多滿語詞彙,比如‘埋汰’‘哈喇’‘額吝’等。”

除了反映地方歷史文化,方言還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當地民眾性格和城市氣質。例如,在四川話中,人們常說“紮起”“雄起”等詞,以表示為某人幫忙撐腰,或為某人加油打氣,這樣的詞語說起來乾脆利落,且非常具有親切感,體現出四川人耿直豪爽、講義氣的性格。除詞彙外,語氣音調也是方言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方言的語氣語調也能看出當地人的性格特點。比如東北話語氣比較接地氣,體現出東北人粗獷率真的性格;吳語則語氣較嗲,帶著撒嬌的口吻,體現出江南人溫婉含蓄的性格。再比如雖同屬四川話,但重慶話的語氣更“硬”,成都話的語氣稍“軟”,反映出重慶人火辣、成都人溫和的性格差異。

方言需保護 轉正需謹慎

“六安”怎麼讀的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關於“字典是否應該適應某些方言的需要,適當加以增改”的討論。

廣大網友們紛紛在微博中表明態度:“不能因為統一的讀音就把人家祖祖輩輩的地名改了”“應該改的是字典而不是地名叫法”。更有網友舉出阿房宮、蘇州滸關等例子,呼籲字典中應加入這些特別地名的讀法,將其正式化、規範化。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丁永勳認為:對這類只用於人名、地名的專有名詞,最恰當、最科學的做法是尊重歷史,約定俗成。保留一個古地名的讀音,既不會給公眾增添多少負擔和麻煩,又能把它作為文化傳承的證據保留下來,何樂而不為呢?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也有專家和民間人士認為,六安讀作liù ān無妨,權威字典不必遷就方言。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祿興認為,我們不可能掌握所有方言詞彙,詞典應以收錄普通話詞彙為標準,兼收一些影響範圍大的方言詞,並加以註明。關於六安的讀音,如果是外地人或者廣播、電視等公共傳播平臺,也可以讀成liù ān,而不必要求漢語詞典再增加額外的讀音。這不是對歷史和文化的不尊重,而是出於更大範圍內更易於接受的語言經濟原則。“如果給“六安”注為lù ān,也就意味著普通話“六”有liù和lù兩音,卻又沒有意義區別,對普通話學習者而言徒增負累。況且“六安”這個地名,大部分非當地人未必知曉,普通話規定讀liù ān,也沒什麼不好。”熊燕如是說。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方言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也承載著各地自古以來生生不息的歷史脈絡,代表著一方水土,養育出的一方人的性格特徵。保護方言固然重要,但是否所有方言都需“轉正”,還應三思而後行。

都說說:平日裡,普通話和方言哪個你使用的多?

你说:方言词汇该不该“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