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爲何要對美團追殺到底?

hongse12304


美團對阿里巴巴威脅最大的一點在於,美團現在是國內To B能力第二強的互聯網公司。


阿里巴巴為什麼這麼強大?你可以說他選擇了電商這條正確的賽道,但是你也得看到,美國成功的電商公司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的模式完全不同。馬雲和貝索斯也根本不是一路人。貝索斯是個金融家和技術宅,而馬雲則是一個毫不懂得技術的老師。很長一段時間,遠處杭州的阿里巴巴都被認為是中國最土的互聯網公司。


但阿里巴巴也有自己的長處。互聯網有很多掙快錢的機會,比如遊戲,比如廣告。但是,馬雲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就是建平臺,賣生態。不同於直接從消費者那裡收錢,馬雲一開始搞的那個1688,就是要一家家地把企業搬上網。


這個看起來很重、很累的事情,後來竟然成為了阿里巴巴的核心競爭力之後。互聯網一直分To B和To C兩部分。中國的巨頭裡面,To C做好的很多,To B做的好的,唯獨阿里巴巴一家。


但是,現在突然又殺出來一個美團。美團一開始做商家也不行,但是後來幹嘉偉來了以後,把阿里中供鐵軍的精神也帶了過來,最後成為了美團的血液之一。現在互聯網企業拼To B,拼忽悠企業主,拼執行力,美團也就僅此阿里了。甚至和阿里所屬的餓了麼及口碑血拼也是勝利。


這對於阿里來說是非常不好。To C的企業再多,傷不到阿里的根骨,因為給阿里錢的人主要是企業而不是消費者。但是來一個To B的企業,最後可能會和阿里搶商家,搶企業,這卻是最致命的。


敦復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別人要用錢砸你的臉,你是接受還是拒絕?

那必須趕緊收下再一氣呵成來個九十度鞠躬啊!請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然而面對阿里巴巴的砸錢攻勢,美團的選擇卻是轉身離開,並直接跑到了對家騰訊的身後。

遙想當年“百團大戰”,阿里和美團也算是相識於微時了,當時的拉手網、窩窩團風頭強勁,騰訊的高朋網也是不差錢的土豪,那時還沒有現在這麼風光闊綽的阿里巴巴,正好和當時還是第二梯隊的美團看對眼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故事,阿里巴巴幾乎參與了美團B輪後續的每一輪融資,可兩者卻始終貌合神離,美團的具體業務很少和阿里巴巴本身的業務直接結合,阿里對美團的投資也僅僅停留在資本層面。

表面上美團和阿里都發展的越來越好,可是矛盾也在這過程中越積越深。2013年開始,美團擺脫阿里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為了平衡阿里的影響力,美團忙著引入新的投資方,阿里各種限制干涉,同時阿里又想通過增持擴大話語權,美團就拖著不願上市不給機會,兩者矛盾顯現。

維持了一段時間面子上的和平後,在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王興又收了騰訊大筆投資,這時阿里巴巴忍無可忍,雙方終於徹底撕破了臉。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年,被“霸總”阿里玩壞的那些收購吧。

口碑網曾是2006年最大的生活服務類網站社區,阿里巴巴收購口碑網後將其併入淘寶,可是有了新歡忘了舊愛,有了美團之後,口碑網越來越無足輕重,直到美團叛逃,阿里才想起了備受冷落的它,可是滄海桑田,口碑網已經難回當時的巔峰了。

中國萬網是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互聯網應用服務提供商,當時的名氣在業內也是數一數二的,2009年被阿里收購後合併形成阿里雲,知名度和市值一落千丈

天天動聽在酷狗和QQ音樂移動端轉型還沒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積累的大量的手機用戶,本來是最有可能成為獨角獸的一家創業公司,然而2014年被阿里收購以後更名阿里星球,老用戶紛紛被後起的其他音樂軟件瓜分走,後勁不足,一手好牌被打爛,現在連音樂播放功能都停了。

(天天動聽,現阿里星球的網站更新停在了今年年初)

豌豆莢也是主打情懷的應用分發市場,曾經在群雄割據的應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在被阿里收購後,豌豆莢的曝光量下載量都少了很多,開始走下坡路,遭遇同種命運的還有pp助手。

阿里收購的優酷土豆,兩年時間優酷土豆從視頻行業“老大哥”變成第三,從虧損變成鉅虧,還一度傳出裁員危機。

阿里的投資思路很霸道,除了自己親生的嫡系,外面那些被投的公司對阿里來說只是棋子,他並不關心產品本身的發展,拿過來按照自己心意改一下,就用來布阿里的局,公司要不是被揉碎消化,面目全非,要不就是備受冷落,不聞不問,公司的創始人當然也是被排擠架空,最終出局,也就是說,對原來的創始團隊,阿里缺乏應有的關懷與尊重。

阿里巴巴直接表示,我們從來不做財務投資,言下之意,就是告訴那些被投資併購進入阿里體系的企業:進了阿里,就要為我們阿里的長遠戰略目標服務,

生是阿里的人,死也是阿里的鬼!

所以當美團和阿里發生直接業務衝突,也就是貓眼對淘寶電影,美團對口碑的時候,不願乖乖讓路的美團當然要被阿里猛懟,因為吸取教訓的阿里不會再讓美團成為第二個京東,去親手培養一個威脅到自己的敵人!

更何況,O2O市場一直都是阿里非常重視的,從其對美團死對頭餓了麼的收購還有對口碑網的重新啟動就可以看出。

以上這些充分說明,談戀愛,啊不,是做生意,光有錢,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還有三觀啊!

美團和阿里,兩者曾經確實有過這麼一段,美團早期的成長,也離不開阿里的幫助,不過很明顯,美團並不想做永遠依附於阿里的傻白甜,最終徹底喪失自我變成傀儡,除了資金支持之外,美團還渴望自由,追求獨立,它瞄準的,可能是BAT外的第四把交椅,所以,他們的分道揚鑣是一種必然。

而在王興處於兩難境地時,騰訊適時地伸出了橄欖枝,算是救其於水火之中。

(16年開始,美團融資中出現了騰訊的身影)

如果說阿里巴巴的投資風格是霸道總裁式的,那麼騰訊走的應該就是暖男路線了。

馬化騰和王興,都是很典型的商人,在商言商,你賺你的,我賺我的,大家和氣生財,相比阿里的強勢和掌控,騰訊更低調,也更寬鬆,定位的“戰略盟友”關係,顯然更合美團的心意。

阿里給得了的,給不了的,騰訊都可以給,美團自身業務發展已經夠硬,又有人撐腰,自然可以瀟灑的甩頭就走。

不過,這些都建立在騰訊靠得住的基礎上,首先,騰訊和阿里必須是一直處於現在的對立狀態,不然到時美團就容易“裡外不是人”,再者,騰訊對於美團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騰訊不再像現在這樣溫和開放,變得強勢封閉,那到時美團又將何去何從?

更多優質回答,請持續關注鎂客網頭條號~


鎂客網


1、阿里和美團,先有恩後有怨。

在2011年百團大戰時,拉手網、窩窩團氣勢如虹,騰訊和Groupon合資的高朋網人傻錢多。拉手網和窩窩團太貴,當時還不太闊綽的阿里巴巴無奈,選擇投資了處在第二梯隊的美團。

後續的發展出人意料,2011年下半年資本寒冬來臨,拉手網、窩窩團、團寶網的IPO衝刺紛紛折戟;而美團在2011年底引進了阿里出身的幹嘉偉擔任COO,補齊了線下短板。一降一升,美團在2012年實現了在團購領域的彎道超車。

以往的慣例是,阿里投資的公司,發展到一段時間後會被阿里揉碎消化,然後創始人出局;被投公司的創始人對此有怨言,礙於阿里霸道,大多敢怒不敢言。美團翅膀硬了後,心高氣傲的王興想打破這個慣例,從2013年開始極力謀劃擺脫阿里。

美團引入了新的投資方,平衡阿里的影響力;阿里想增持擴大話語權,王興不從,怨氣越積越深,但在2015年前雙方面子上還能相安無事。等到2015年10月,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併,王興收了騰訊大筆投資後,阿里巴巴再也忍受不了,雙方的矛盾終於徹底爆發。

2、王興後來選擇了大樹騰訊,從此正面對抗阿里。

王興是個強勢的角色,現在互聯網圈公開懟阿里巴巴的主要就兩個人,一個是劉強東,另一個就是王興。這一點,財經雜誌的美女記者小晚採訪王興的橋段可見一斑。

《財經》:互聯網圈有誰是你的朋友嗎?

王興:騰訊。同時它也是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股東。

《財經》:你碰到過最尊敬的對手是誰?

王興:你重視他的戰鬥力和你尊敬他、認為他有競技精神,是兩碼事。所以毛澤東說,在戰略上你要藐視一切對手,在戰術上要重視一切對手。從戰鬥力來說,阿里非常強,但如果他們各方面做得更有底線一點,我會更尊敬他們

《財經》:聽說阿里現在依然沒有全部賣掉在美團的股票。

王興:還剩一點。它去年之所以兜售我們的老股是為了干擾我們融資。如果你不看好這家公司,那乾脆賣光好了,我們已經幫他們找好了買家。但他卻不肯賣光,他一定要留一點,或許是為了將來能繼續給我們製造點麻煩。

《財經》:與阿里巴巴糟糕的關係,會給美團帶來什麼影響?

王興: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比如外賣,阿里為了給我們製造麻煩,不惜代價扶持餓了麼,他們一年花了十億美元。但歸根到底最後還是看誰能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否則即使你燒十億美元,市場份額依然在下降。

3、O2O領域,阿里和美團的激烈戰爭拉開序幕。

美團崛起,阿里方面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一方面明顯加大對阿里口碑的扶持力度,和美團核心業務展開競爭,另一方面直接收購了餓了麼,再加上盒馬鮮生等新零售佈局,這場戰役很有看頭。

實際上,王興在行業內一直有“小馬雲”之稱,像如今美團業務已經擴展到電影、酒店、旅遊、票務甚至打車等等,可見其做千億美元公司的夢想。

馬雲這麼強勢的人,肯定想擊垮想要超過他的那些人了。


吳懟懟


01.

2011年1月的某天,阿里正處在春節放假前夕,可能是快過春節略有餘閒,沒有看郵件習慣的馬雲心血來潮的收了下郵件。當馬雲翻了幾封郵件之後,發現了不對勁,其中有一封是一個女員工在郵件裡隨口說了句:“TM的,我還在看一個案子,可能個別員工涉及到欺詐問題。”

馬雲對這個“TM的”很好奇,隨後叫了這個女員工談了談。當天晚上,幾個關鍵人物就匆匆趕回了杭州,可以預料的事情不那麼簡單,這個阿里巴巴在08年發起扶持中小企業的“春暉行動”就這樣變成了欺詐阿里巴巴錢款的“春暉事變”。晚上的這個會開的馬雲很煩,馬雲一反常態的在春節的前三天離開了杭州。

春節期間,馬雲跑了一趟福建,在古田會議的會址上轉了轉,古田會議上整頓了Party內的思想問題,加強了Party對army的領導。馬雲出來後豁然開朗——衛哲還是要“殺”的。

馬雲後來已經不肯說怎麼和衛哲談的了,反正在春節後的董事會上,衛哲和COO李旭暉前後站起來提出了辭職,會後馬雲和衛哲的郵件就到了B2B的員工手上。阿里巴巴集團CPO鄧康明也被迫離職,繼任者是馬雲的嫡系彭蕾。在不久後,事件的影響被擴大化,呂廣渝、幹嘉偉、鄭璐3位副總裁降職、降級;楊子江、雷雁群、陳盛、孫利軍、劉自成、彭靜6位總經理降職、降級或辭退。核心團隊全部調整。3月10日,阿里巴巴B2B業務全國12個副總經理、區域經理降職、降級或辭退。

Jack Ma就是Jack Ma,這次清洗,完全延續了古田會議的要領,馬雲帶著阿里又向著他的崇高理想進軍了一步。

02.

幹嘉偉在這次調整中,是被降職的那個。幹嘉偉2000年就進入了阿里巴巴,在阿里工號是67 。阿里有個傳統就是外來職業經理,犯錯屬於路、線問題,幹嘉偉是老幹部,犯錯只是執行問題,只要待在阿里,早晚還會被重用。更何況幹嘉偉還是阿里7000“中供鐵軍”的教頭。

阿里巴巴在“春暉事變”後的五個月,敲定了與美團的投資協議,阿里巴巴攜手紅杉5000萬美元投資美團。在這次投資裡,幹嘉偉負責了對美團的盡職調查,和王興有了初次的大量接觸。

這期間朱嘯虎一直在私下挖幹嘉偉去拉手網,但是幹嘉偉一直沒啥動靜,倒是隨後王興六顧杭州邀請幹嘉偉去美團,幹嘉偉戴罪之身,得到了高層的首肯,帶著阿里的價值觀和使命北上成為了美團的COO。

帶著組織交代的任務,幹嘉偉在美團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幹嘉偉在美團複製阿里中供鐵軍的經驗培養了一支強悍的地推團隊,也就沒有美團的現在。幹嘉偉在美團無時無刻不想著阿里,他曾在公開場合說,管理分為四個層次,阿里毫無疑問已經達到了第四層次。在美團內部,幹嘉偉也是喜歡高談闊論的,討論到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王興也就不得不想想幹嘉偉到底是誰的人。

最終劇本沒有按馬雲預定的路線走,阿里和美團越走越遠,終於在點評和美團合併之後爆發,美團在合併前夕連夜召開董事會再改組董事會,王興用了馬雲的招數擠走了阿里巴巴,當年阿里巴巴開董事會,只提前兩天邀請大股東雅虎的CEO巴茨參加,十幾個小時才飛到杭州的巴茨壓根來不及準備,只好馬雲說什麼就是什麼了。

所以這次事件之後,王興儼然脫離了阿里系的標籤,但是幹嘉偉還是給美團留下了一半的阿里DNA。

03.

把阿里的東西拿來用到阿里身上,這事兒王興不止做了一次,簡直是欺師滅祖。

後來王興也學習古田會議,要清洗掉在美團的阿里人,糾正美團的價值觀,整頓美團內部思想,幹嘉偉就是要被拿來開刀的那一位。

王興隨後宣佈美團組織架構調整,設立了一個所謂的互聯網+大學,讓幹嘉偉出任首任校長。接替幹嘉偉事業群的是王興的嫡系——王慧文。05年,王慧文和王興一同創辦校內,隨後被千橡收購後出走,最終在11年迴歸,後來13年美團外賣項目他是負責人。

幹嘉偉在美團點評合併之後就已經從COO變為了一個事業群的負責人,同時王興架空了整個點評系,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在美團阿里關係變化中的幹嘉偉只能出走美團。

大概從那之後阿里戰略投資部的人就對美團就“恨之入骨”。阿里對美團的決策往往已經超出了理性追求回報的範疇。去年美團十分想要獲取支付牌照,卻一直在受到刁難和舉報,又在美團融資的關鍵時刻,傳出來阿里巴巴打折出售老股打壓美團估值。再到後面重全面扶植餓了麼,在背後主導餓了麼和百度外賣合併;然後又在今天傳出了口碑獨立出來,直指美團的核心業務。至此,美團幾乎在O2O的每條線上都在和阿里鬥爭,從機酒到外賣、打車、票務等等。

哪個老闆不恨欺師滅祖吃裡扒外的呢?從周鴻禕追殺傅盛,任正非羞辱李一男,丁磊抓捕魏劍鴻腳踩唐巖到騰訊調查劉春寧,古永鏘舉報盧梵溪,這樣的事年年都在發生。

老闆們怕的就是你跑了比之前過得還好,這樣隊伍就不好帶了。傳統行業一家獨大,就很看前老闆的德行,比如郭德綱和曹雲金的事兒,郭德綱曾經說過:我讓誰紅,誰就能紅,讓他7月15日紅,他就7月15日紅。於是郭寫了個家譜,跟大字報一樣,把“欺師滅祖”之徒在“家譜”裡標註了出來。

建country都七十週年了,居然有人還想恢復封建禮教。讓自己的門下弟子三叩九拜這種事兒,我記得以前有個人做過,但是他在北京的什麼大舞臺,好像被拆了。


TechGround


說到封殺,可能有點過了,一方面,美團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市場影響力也已經足夠大,不是想封殺就封殺的: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封殺美團的程度,更何況,美團的背後還站著騰訊,騰訊是不可能讓阿里把美團封殺掉的。

對美團來說,從阿里旗下投奔騰訊,雖是自身發展需要,但也有點“不夠意思”、“不會感恩”的感覺。不過,市場經濟下,利益是多數企業的最根本追求目標,跟誰在一起獲得的利益多,就必然會選擇誰。就美團“叛變”時的利益訴求,投奔騰訊,一定是能夠獲得的利益更大,所以,會棄阿里而去。

阿里如此對美團不依不饒,除了美團的“背叛”之外,最核心的還是失去了一次流量擴大的機會,或者說載體、平臺。畢竟,美團已經建立起來的流量平臺,能夠給阿里帶來巨大的收益和影響,能夠幫助阿里與競爭對手展開有力競爭。可是,美團卻跑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騰訊那邊去了。如果不是投奔騰訊,阿里或許還不會如此不依不饒。更別說,目前美團還收購了摩拜,更讓阿里氣不打一處來了。

所以,阿里對美團的追殺,會一直堅持下去。但是,翅膀已經相當硬的美團,要想追殺成功,概率也相當低。如此一來,流量市場的競爭,也就更加白熱化了,殘酷性也會越來越強。



譚浩俊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王天天:

百團大戰

說到阿里對美團的追殺還要回到2011年的百團大戰,2011年4月11日,拉手網宣佈完成1.11億美元的C輪融資。2011年4月26日,大眾點評宣佈完成超過1億美元融資。2011年5月4日,人人打包糯米登陸紐交所,糯米網得到上億美元資金後盾。一直頗為低調的美團,也被傳出進行B輪融資洽談的消息,這背後就是阿里的大力支持。



馬雲和王興

美團的老總王興和馬雲都是性格剛烈有自己想法的人,阿里的想法是,我可以給你投資,但你要聽我的,任我擺佈,等你發展壯大後完全成為我的人,讓支付寶獲取更大的平臺,而王興恰恰不是這樣一個願意受人擺佈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讓別人指手畫腳,於是轉去尋找新的投資方,也就是騰訊。




騰訊和阿里

眾所周知騰訊和阿里本來就是競爭關係,馬雲怎麼可能不火,於是阿里開始收購餓了麼,自己發展一個與美團抗衡的平臺並且手裡還要攥著美團的原始股。說到底雙方都有不對的地方,一個想要過分干預,一個過河拆橋,兩個過分強勢的人必然會引起衝突。


首席投資官


美團是阿里巴巴的一根刺,美團先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然後又反出阿里,投奔騰訊,另外外賣業務是高頻的支付場景和零售場景,對阿里影響和作用巨大,所以阿里巴巴對美團類外賣業務不願意放棄。



20101年,阿里在百團大戰的背景下,對成立剛1年的美團進行5000萬美元的a輪投資,此後又追加B輪3億美元投資,可以說如果沒有阿里巴巴的3.5億美金,從百團大戰中跑出來的是美團還是其他公司就不一定了。

在2016年,阿里巴巴試圖更大規模的獲得阿里巴巴的投資,同時更大規模的接入美團,遭到王興的強勢反彈,在2015年10月阿里巴巴拋售美團股份,即使在這個時候阿里巴巴承諾只要王興願意阿里巴巴可以雙倍騰訊金額投資美團,最後王興仍然不願意,雙方最終分道揚鑣,王興接受騰訊10億美元投資,阿里幾乎全部拋售美團股份。



而王興顯然低估了阿里巴巴對支付和零售的野心,2015 年 6 月,阿里宣佈復活旗下 O2O 本地生活網站口碑網,此後全資收購了餓了麼,並形成了大零售重要的一環。

而美團低估了阿里巴巴對於外賣領域的野心,阿里巴巴並不是單純的想要一個流量入口,而是希望獲得更多的化學反應,所以阿里巴巴復活類似點評業務的口碑,數十億元補貼。然後又90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此時餓了麼估值150億美元,最後將餓了麼納入了大零售領域,和盒馬鮮生,菜鳥網絡等形成了生態,完成了最後一公里的佈局。

當然,對阿里巴巴來說,如果每個人都像美團一樣反出阿里,長有反骨,阿里巴巴的投資勢必受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里巴巴和美團的競爭並不是阿里巴巴的意氣之爭,而且的確價值重大,畢竟大零售已經成為阿佳阿冊未來的新故事。


毛琳Michael


行業內敢公開批評阿里巴巴的人不多,京東的CEO劉強東是一個,美團的CEO王興是另外一個。

美團和阿里巴巴的不和由來已久

2010 年,阿里為將美團這個不從屬於 BAT 任何一家的 " 遊擊作戰隊 " 納入麾下對美團進行了投資。以往的慣例是,阿里投資的公司,發展到一段時間後會被阿里揉碎消化,然後創始人出局;被投公司的創始人對此有怨言,礙於阿里霸道,大多敢怒不敢言。美團翅膀硬了後,心高氣傲的王興想打破這個慣例,從2013年開始極力謀劃擺脫阿里。

甚至基於戰略考慮,2015 年 6 月,阿里宣佈復活旗下 O2O 本地生活服務品牌口碑網。近乎同時,美團開始推廣銀行卡支付。即讓用戶將銀行卡綁定到美團錢包中,通過美團來直接進行支付,與阿里旗下的支付寶脫離開來。再加上 10 月,美團與大眾點評正式宣佈合併,離開阿里。

隨後在一系列和百度、騰訊併購緋聞之下,11 月,騰訊宣佈向美團點評註資 10 億美元。而在美團點評隨後達成的 33 億美元融資中,騰訊也是領投者之一。

美團就此和原本的投資者阿里劃清了界限,投入騰訊陣營。可美團並沒有如京東那樣融入騰訊生態圈,在 2016 年 2 月,美團公司在美團 APP 上正式上線支付功能。雖然後來被舉報非法,不了了之。

2016 年 12 月底,美團點評和騰訊宣佈進一步合作,微信二級菜單 " 錢包 " 頁面中開闢 " 美團外賣 " 入口,與此前接入的大眾點評吃喝玩樂、滴滴出行等入口同級,微信用戶可直接在微信錢包中點外賣。

美團點評對阿里

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2008年到2012年,京東在阿里的縫隙中發展壯大,當年錯失了壓制京東,阿里不想在美團點評上再出意外。美團點評合併後,在阿里最高層的會議上,蔡崇信力主發力口碑、拿下餓了麼以牽制美團點評;很快,阿里鉅額資金入股餓了麼成為大股東。同時,通過“拋售”所持的股份四處唱衰美團點評,配合阿里強大的公關能力,一時間美團點評在輿論上風雨飄搖。

對美團點評來說,其實這是生死之戰;對阿里來說,這只是重要的局部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美團點評不是沒有機會。對運營效率很高的美團點評來說,賬上的錢依然在,倉庫有糧,心中不慌。阿里想速戰速決,而美團點評強調論持久戰,這考驗王興的耐力,也考驗馬雲和蔡崇信的耐心。

美團點評對阿里,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餓了麼和口碑只是棋子,阿里最終要保的是螞蟻金服。只要螞蟻金服的估值/市值持續上漲,在餓了麼和口碑上的投入就不算什麼。即便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幾十億美金的資金砸在O2O上,對阿里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已經夠讓美團點評難受。

其中一個變量在於,餓了麼、口碑、飛豬能打下多少成績。和它們相比,目前美團點評依然佔優。另外一個更重要的變量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線下誰能勝出。阿里以極強的商務能力,打下支付寶在線下不錯的成績;但微信支付降圍打擊,後來居上的勢頭明顯。

美團撕逼阿里,騰訊會支持嗎

王興知道,必須緊密配合騰訊,才有可能打贏與阿里的戰爭。對王興來說,這個假設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在可預見的將來騰訊和阿里繼續水火不容;二是騰訊如以往一樣繼續對所投公司保持開放寬容的心態。只要其中一個假設出現問題,王興都可能陷入被動。

美團點評並不是不著急,持久戰對美團點評的團隊也是煎熬。以美團點評現在的情況,上市無法取得高市值,核心管理層只能更有耐心,但底下的員工已有軍心動搖的跡象。相比阿里的大生態,美團點評依然處在平臺化階段,開放力度還遠遠不夠,離構建生態就更遠。

王興舉起反抗阿里的大旗,被阿里壓制的企業和人拍手叫好;阿里是應該好好自我反思,為何沒有獲得行業足夠的尊重。而對於美團點評來說,行為處事上也要規避成為下一個阿里;至少目前看,如果有商戶舉起反抗美團點評的大旗,也能獲得足夠多的響應,這一點需要王興反思。

對於王興來說,選擇了公開站在馬雲的對立面,無論成敗,其在互聯網圈的地位將上升。可以猜測的是,馬化騰下次組織反擊阿里的局時,在劉強東、王衛之外,將首選王興。

阿里和美團花式撕逼背後,是王興的不屈和阿里的不甘。阿里想一家獨大,在中國壟斷那是達不到的。京東的618搶走了馬雲的“女人”,順風菜鳥互懟,現在美團和阿里公開撕逼,

阿里確實是應該好好自我反思。


用戶64878490335


阿里美團結仇,除了美團不願意被阿里束縛、吞併、解散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阿里的不擇手段與不道德!

不得不承認,阿里馬雲確實是大忽悠,以至於到如今,太多人依然把馬雲當做英雄,也是沒誰了,這不得不說,是有本事。只是這些人從來沒想過:淘寶或者天貓的產品,如果你購買的是100塊,那麼成本是35塊,阿里或者他的夥伴拿走30塊,還有十塊是物流,這個十塊阿里拿沒拿,不知道,所以開店的人只能賺十來塊,這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的現狀。那麼說回美團,美團和阿里合作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導致阿里現在對於美團恨之入骨,要除之而後快呢?

1.戰略層面

騰訊對抗阿里的有力武器分別是:京東、美團、拼多多(這裡只說線上)、摩拜、微信支付!阿里的根本是電商,就是淘寶、天貓,現在大力扶持的口碑、ofo,如今戰況來看,騰訊陣營幹的不錯,電商有京東對抗天貓,拼多多從基礎層面襲擾淘寶,已經對阿里造成極大困擾。而馬雲所說的新零售,無非就是美團在做的,阿里想搶奪的就是美團的碗裡的米飯,這導致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阿里都把美團往死裡整。比如我一直用的UC(阿里系),就可以經常有水軍有的、沒的給京東、美團潑髒水(最近印象深刻的是拿京東救災九寨溝這個善舉攻擊京東),可以說,為了攻擊對手阿里是真的什麼方法都用,簡直可以說叫喪心病狂。我是看了拿京東救災這個事被阿里做文章後卸載UC的,這種事你都可以攻擊你的對手,可見人品與道德問題

2.恩怨情仇

記得最開始是阿里先於騰訊投資美團,鑑於阿里的尿性,就是我投資你是為了吞併、消滅你,王興有自己的發展規劃,當然對阿里心知肚明,所以美團團隊是願意接受騰訊的投資的,但是在騰訊投資之前,阿里做了一件事,激怒了美團:那就是暗中扶持口碑,和美團爭地盤。當美團發現以後,決定接受騰訊的投資,阿里繼續又(是又)幹了一件敗人品的是,就是在美團估值180億美金的時候,散佈消息和拋售手裡的美團股份,導致美團的估值降低幾十億美金,這徹底激怒美團團隊無論多大代價也是要阿里出局的原因,也是王興接受媒體採訪說的:"如果阿里做事有底線一點,他會更尊重他們"的根本原因。

3.阿里的不得人心(創業者層面)

阿里投資你,要麼是看好你,想吞併你,要麼是暫時不能跟上,麻痺你,然後複製你的項目或者暗中扶植你的對手,這方面想必不用過多說明。對於創業者來說,與阿里合作,就是遲早都會死亡,無異於與虎謀皮!創業者內心是抗拒與惶恐的。

4.美團肯定無法滅掉阿里,但是阿里為了對付騰訊,一定會想方設法來拿美團和京東等等外圍動手。所以只要美團存在,阿里永遠不會停止對於他的攻擊,我說的是攻擊,不是進攻啊!就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你懂的

綜上,上次回答了阿里和騰訊的未來更看好誰的問題被封了,因為說了不該說的,但是今天我在這裡說一下,阿里的未來,是有很大風險的,無論從商業來說,還是大環境層面來說,20年後的阿里肯定有一個滑落!


江山如畫指點一下


美團和阿里巴巴的恩怨,在很久以前就結下了。其實在早些年的“百團大戰”中,阿里還是對美團非常支持的,當時的阿里看準了網絡點評的這個大市場,所以在美團之後的好幾輪融資中,總是有阿里的身影。

“百團大戰”結束後,能平分市場的只有美團和大眾點評了。恰巧的是,美團背後站著阿里,大眾點評背後則是騰訊。這兩大勢力一對立,市場立馬就腥風血雨了,最後,在多方勢力的調節下,美團和大眾點評終於合併。


在合併後,美團是屬於阿里和騰訊共同控制。但是,二虎相爭必有一傷,美團選擇了騰訊而離開阿里。而阿里在投入了這麼多,並且剛嚐到甜頭,怎麼可能善罷甘休?於是就有了後面的一系列行動:上線口碑、收購餓了麼……

總之,作為吃瓜群眾,我們應該暗暗慶幸有阿里的入場。假如讓美團一家獨大,後果將不堪設想!

不知道各位看官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讓更多人看到您的觀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