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周期因子」重啓後人民幣大幅跳漲

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重啟“逆週期因子”後的首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一掃近期頹勢,急速反彈。

8月27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開盤暴漲逾700點,日內最高觸及6.8061,收盤報6.8171,較上週五日收價上漲逾600點;離岸人民幣對美元一度漲破6.80心理關口,刷新7月31日以來盤中新高,截至發稿時,仍維持在6.81附近。同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大幅調升202個基點,報6.8508。

業內人士表示,重啟“逆週期因子”等逆週期調節措施被逐一採用,監管層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的態度越發明顯。“逆週期調節還有後手,預計人民幣匯率將企穩。”

揭開“逆週期因子”面紗

引入“逆週期因子”是一種調節外匯市場的工具,能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也大幅提振了市場信心。

2017年5月,為修正單向市場預期以及抑制人民幣匯率走弱,“逆週期因子”首次亮相。2018年1月,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市場供求趨於平衡,中間價報價行陸續將“逆週期因子”調整為零。8月24日夜間,“逆週期因子”重啟。

從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逆週期因子”調控效果顯著,自上次引入後,人民幣對美元開啟了長達半年的升值通道。

要解析這一政策產生的影響,首先需要了解中間價的報價機制。對此,招商證券(600999,股吧)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外匯市場做市商會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進行報價。

引入“逆週期因子”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分析人士解釋稱,“逆週期因子”相當於在各個中間價報價公式裡增加了一個變量,報價行單日報價可能將更多的向人民幣升值的方向傾斜,從而調節市場的順週期的波動。

中間價對於人民幣匯率的變化至關重要。“中間價決定了人民幣匯率每天漲停和跌停的極端價位,中間價既是每個交易日人民幣匯率的"錨",也是一個時期人民幣匯率升貶速度的一個關鍵條件。”謝亞軒說。

從市場影響來看,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重啟“逆週期因子”有助於理順外匯市場供求關係,較好地管控外匯市場的“羊群效應”。

謝亞軒認為,此舉除了有望緩解一部分貶值壓力之外,還有助於降低匯率穩定與利率政策之間的衝突。“市場擔憂,未來如果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增大的話,短端和長端利率有進一步上行的風險,這一擔憂就目前而言可以適度放下。”他說。

人民幣匯率有望企穩

為維穩人民幣匯率,短期內提高遠期售匯風險準備金率、限制銀行同業對境外資金拆放以及重啟“逆週期因子”等逆週期調節措施被逐一採用,監管層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的態度越發明顯。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指出,除了已經實施的相關政策之外,人民銀行還可通過包括主動運用外匯儲備來投放或收回美元;遠期合約做空掉期點,並根據匯率波動合理展期;與商業銀行進行掉期交易,將美元釋放給商業銀行,後者在即期市場拋售等方式來管理匯率預期。

“市場顯然不必再對匯率走勢過度擔憂。”平安證券宏觀固收團隊表示,考慮到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規模,人民銀行短期將匯率維繫在合意水平的潛在能力顯然是毋庸置疑的。

展望下一階段人民幣走勢,外匯交易中心公告中稱,預計未來“逆週期因子”會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發揮積極作用。

本文源自上海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