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滋味》第一章——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二)

“营”和“养”有什么区别

你对“营”和“养”的认识有多少?什么是营?什么是养?什么叫营生?什么叫养生?

《飲食滋味》第一章——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二)

现在人们都很关注养生,在我看来,养生比营生差远了。我们看现在很多讲职场的书、励志的书、官场斗争的书......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在讲营生。

营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或者人们生病了,才想起养生— 养永远排在第二。

那营和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

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所谓“营”就是逆其根,罚其本、坏其真;所谓 “养”就是顺,顺养、顺其性。

《飲食滋味》第一章——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二)

道家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它说,人必须先爱自己,然后才能好好爱别人。现在,我们经常遭遇道德绑架,就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情节:卖墓地的人先给你扣上“孝子”的帽子,这样你就不得不把那块墓地买下来,因为你是“孝子”啊!

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也是这样,他们先说你是医生,是医生就得有医德,就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休息。之前我也有过被人堵在电梯门口,不让回家的经历。我确实是医生,但我首先是一个人,人既得工作,也需要休息。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一直工作。我的工作是救死扶伤,但是不是普救众生,我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又拿什么去治病救人呢?

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因此,我们所讲的营养,是先要顺养,然后再去经营。

营养要以人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飲食滋味》第一章——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二)

我还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光知道顺养,还是不够的,因为动物也知道。道法自然,动物可以吃生肉,但我们不可以,我们会用火。用火是营,这种营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营。

因此,营养要注重以身体本能的需要为基础,再加上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而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多从经典中来。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天能站站桩、静静心,恢复一下本我,恢复一下本能,找回自己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营和养的目的了。

喝水没问题,可大量喝水就会“中毒”

《飲食滋味》第一章——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二)

我认为 , 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念是“毒药攻邪”。你可能会问,毒和药有区别吗?毒和药是不一样的,凡是把自己原本的性质加强、浓缩之后都会变成毒。

水很普通,可是大量喝冰水就相当于喝毒,因为它把自身的寒性加强了。喝水没什么问题,但是大量地喝水也会 “中毒”。这些都是把偏性做大、做强的结果(所谓强就是压强大,本身不重,但它那个立足点很细小,压强就会变大。所以压力大、压强大都叫毒)。同理,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什么是药?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是什么人?神农氏,即炎帝,是早于黄帝的一个部落首领。这是最早把人们从狩猎文明引向农耕文明的部落。神农将尝过的植物分为有毒的、无毒的、可常吃的、不可常吃的类型。

《飲食滋味》第一章——中西方營養學的最大區別(二)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可以久服,“ 久服不伤人 ”; 中品的药,“ 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以暂时吃一段时间;下品的药,“多毒,不可久服”,病好了就立即停止。

药、毒的东西偏性都比食物大,是可以用来攻病邪的,它们对人体的正作用大,副作用也大,当然也只能是暂时服用。

延伸阅读:

心眼儿小,易得厌食症和贪食症

当人吃得太饱、吃腻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厌食的症状。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是静候食欲恢复;二是通过服药来使食欲得到恢复,然后再接着吃。

在古罗马时期,上层社会的人们过着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午宴请,下午泡澡,让食欲慢慢恢复,晚上再设宴。

那吃腻了怎么办呢?他们发明了一种催吐药,吃完了吐,吐完了再接着吃。开始吐的是胃气,后来吐的是心气,心气吐没了,就得了厌食症。

现在很多女模特、女演员都患有厌食症,她们不是不想吃,而是已经吃不下了,一吃就吐。她们已经不是意识、行为上的问题了,而是情绪、感情上的问题,她们是伤着神了。

心是火,脾是土,火生土,没有心气哪有食欲?因此,厌食症的根源在于心气内洞,或者叫心气虚极了。

还有一种病叫贪食症,得这种病的患者其症状就是一直吃,不停地吃。

厌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抑郁,而贪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狂躁。还有的人是 polarization( 两极化 ) 的,今天抑郁,明天狂躁;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在旁人看来很奇怪,很不能理解。

俗话说 :“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当人的心气、心眼儿极度狭小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容易出现这种变化,在中医里称为“癫狂”。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里指出,癫是指抑郁状态,狂是指狂躁状态。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民间俗称为“羊角风”,中医里把它称作“痫”,现代医学上称为“epilepsy( 癫痫 )”。

患有厌食症的人,不管你的饭菜做得多么美味、多么可口,他都不想吃。他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因为他心不在焉,没神儿了。

而患有贪食症的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拿给他,他都会全部塞进去,而且还不停地吃,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欲望。这是因为他心里的火气太盛,需要靠食物去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