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忙完一周,写周报却感觉什么事都没做

解决销售难题,传播管理智慧快来关注我吧!

销售

观点

洞察

案例

职场

本文由销售与管理

1

在这个信息发达、贩卖焦虑的年代,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忙。从早晨起床,一直到深夜,忙着接收各种电子邮件,忙着参加各种大小会议,忙着回复各种社交信息……总之,忙的自己焦头烂额,有时毫无价值意义,甚至享受在忙碌中。最后既没升职,没加薪,也没有提升自己。

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把一天的事情有缓急之分,工作时间要工作的踏实,息时间要休息的痛快,进入高效的深度工作模式。不要同时做很多事情,要专一的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功。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发挥其专长,就必须适合社会环境需要。如果脱离社会环境的需要,其专长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根据社会得需要,决定自己的行动,更好去发挥自己的专长。

为什么你忙完一周,写周报却感觉什么事都没做

2

网上流传着一个戳中很多人痛点的段子:我在2018年的新年目标,就是完成2017那些本该在2016完成的,然后在2015就信誓旦旦要完成的2012制定的目标。

这说明很多人都在拖延,把今天的事拖延到明天,明天的事拖延到后天;今年的事拖延到明年……数据显示,十个职场人中只有一个不会拖延,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拖延。可是拖延症只会偷走时间,而没有任何好处。

时间给我们带来的焦虑尤为明显——时间是自然的产物,难以捉摸,不确定地流逝着,朝向下一刻发展。我们如果逼着自己去追赶时间,不让它流逝,我们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被时间压迫,被奴役,被打败,随着时间一秒秒过去,这些感受就会来的更强烈。

导致拖延症的原因除了懒,还有一些是因为不良习惯造成的,比如发呆,看电视,玩游戏,漫无目的玩手机,看网络小说等无用的事,彻底摒弃这些习惯,把时间投入到有用的事情上,去高效深度的学习和工作,事半功倍。

曾在清华任教的中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一生发表了数学研究论文200余篇,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为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说他是数学天才,然而华罗庚自己认为:"天才出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华罗庚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以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他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勤奋和深度高效率的学习,是华罗庚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肤浅的效率低下的工作,它消磨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有长期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动力一旦消退,就很难再继续坚持下去了。只有深度工作,才能效率高,才能不断提供正向反馈,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形成正向循环。

英国作家埃米·惠特克在《深度工作7步法》一书中有这么一套理论,教人通过艺术与商业结合实现深度工作。具体来讲,主要分7个步骤。

1. 准备工作:合理管理精力和时间

经济理论将基于目标的有效生产产品的方法模型化,但你的生活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客体的生态系统。你的工作和休闲并不总是截然分开的。正如球囊扩张导管发明人托马斯?福格蒂(Thomas Fogarty)的情况所示,突破性的想法可以随时随地产生。你需要养成一种习惯,我将其称为创作室时间(studio time),即为你的人生画面留白的方法。不无矛盾的是,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你需要放松下来,不要紧盯着目标不放,也不要总想着保持效率,甚至放松到感觉你是在浪费时间。

2. 已经开始,如何坚持:把重点从结果转到过程

哈珀?李(Harper Lee)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写完后,开始显示出这是一部杰作。因为它先后售出了4000万册,获得了普利策奖,并被拍成了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主演。在写这本书时,她在航空公司做预订员已经多年,用她的话说,就是整天坐在一张桌子前,光是蓝色牛仔裤就穿破了三条。看其他人的创造性项目时,你是从外部看,事成之后才会看到。看自己时,你是从内部看,置身于草丛中。为了抵消这种偏见,你需要换个角度,从仿佛一位外人判断自己的工作变成在工作过程中认识自己。你无法在过程之中对工作做出判断,因为还没有结束(你尚未完成它)。你必须接受它的脆弱性,因为实验正在进行,尚未得出结论。

3. 坚持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方向:提出指引你前进的问题

考虑到置身于草丛这一现实,导航之法不是寻找解决方案,而是从问题出发。质疑变成了指引你前进的灯塔,而且是朝着你的B点前进。问题可能产生于一般意义上的"这可能吗?"

在电影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问题要比剧情本身埋得更深。用编剧话说,它叫作首要戏剧问题(MDQ)。你的灯塔问题就具有这种更深的特性。将你个人的真实性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就会推动你的人生剧情向前发展。

为什么你忙完一周,写周报却感觉什么事都没做

4. 深入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做好收益规划

即便提出了引导性问题,你仍须冒着风险,投入时间和资源探索所有事情。你如何做出这些决定?此时,你需要市场工具。你需要以投资组合的思维来考虑灯塔周围的项目。在短期内,某一领域的收益可以支持另一领域的投资。但在较长的时间内,项目的收入就起到了多元化投资组合的作用,一个领域的收益会弥补另一领域的损失。为了让有些事情起步,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公司,你都会像许多艺术家一样,需要在早期自筹资金。要获得这些收益,你需要以某种形式拥有自己成果的股份。

5. 初具规模,如何做大:分配角色,设定进度

若要艺术思维在企业环境下茁壮成长,你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工作的环境。管理者变得更像是艺术学校的老师或导师。你可以先后指定具体的角色,它们有助于在创新的理想与实施的现实之间搭建桥梁。若从电影制作来归纳,制片人会参与类似将创意推向市场的创作过程。通过改编电脑程序员所用的项目管理工具,你可以围绕开放性的灯塔问题,指定角色,设定进度表,并且制订大规模的作业流程。

6. 规模扩大,构建商业模式:成为企业艺术家

无论是出于热爱,还是为了赚钱,你制造的任何东西都有其成本结构。不管它是一栋房子、一顿饭、一副眼镜,还是一份咨询报告或大学教育,概莫能外。而这个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固定成本指那些无论你生产多少副眼镜,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的成本,比如租赁工厂的租金。可变成本指那些零部件的花费,比如镜架或金属铰链。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特定组合会告诉你企业属于哪种类型,包括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些极好的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艺术,它已经超越了为支持真正有创新性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创建而创造利润的范畴。商业模式的创建者变成了企业艺术家。

7. 反思:培养跨学科思维的超通才

在很多复杂的项目中,艺术家其实是一个团队,而非形单影只。你如何精心安排对话,以创造此类超通才(meta-generalist)?超通才指由很多人组成的通才。大学是这种跨学科思维的实验室,这种跨学科思维是我们结合最重大的问题所需要的,比如环境、学生贷款、工作和生活的结构或经济本身的设计。个人的作用是界定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培养能够针对任一领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便不能回答,提出问题也好。

本文摘自《深度工作7步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