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袁紹關東起兵帶著一堆刺史、州牧、郡守討伐董卓。面對關東的亂局,董卓做的第一件事居然不是前往關東平定叛亂,而是決定要遷都。董卓意在何為?後漢書上的答案是董卓“以山東兵盛,欲遷都以避之”,但在疆場上廝殺了一輩子的董卓真的怕關東那些臨時拼湊起來的隊伍嗎?應該不會吧。

相比較袁紹為首的關東諸侯,董卓可能更擔心的是留在京城的這些世家大族們吧,擔心自己在關東和袁紹打仗的時候後院起火。所以,董卓第一步要做的就完全掌控東漢皇室,以及東漢朝廷,而不是冒然的前往關東陷入和袁紹的爭鬥之中。可董卓不熟悉世家大族雲集的洛陽,如果將都城遷到之前董卓自己一直都在駐防的長安,那要讓董卓放心很多。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1、總是上來就要和大家說幾句的董卓(《董卓進京》)

說幹就幹,董卓最大的優點就是行動利索乾脆,絕不拖泥帶水,十足的軍人作風——雷厲風行。和之前廢立皇帝一樣,打定主意之後,董卓立即召集群臣,自己第一個站出來宣佈了遷都長安的決定。董卓到現在都沒意識到,廢立皇帝時自己操作的失誤,稍微改進一下,找一個自己的手下替代自己將遷都的事在朝堂上說出來。也是,董卓的腦子裡就沒操控這根弦,永遠衝在最前面,真是打仗打習慣了,把朝堂當戰場了。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2、說一不二的董卓(《董卓進京》)

從董卓的幾次講話中,可以知道董卓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大老粗,還是很懂些古典的,上次引用了伊尹、霍光廢立皇帝的典故,這次引用了一個很偏門很神秘預言《石包讖》中的話。董卓是怎麼解釋遷都原因的:“漢高祖劉邦在長安建都,一共有十一世;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都,到現在正好也是十一世。按照《石包讖》的說法,應該遷都長安,這樣才符合上天和人民群眾的期望。”

和上次廢立皇帝一樣,朝堂上沒有人有反應,“百官皆默然”。朝堂上的百官,真沒想到董卓這個“二愣子”真是愣啊,愣的令人髮指,愣的讓人無言以對,輕易的廢立皇帝還不算完,還要遷都。真實狠的怕愣的,董卓這個“二愣子”,能和他說什麼?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3、反對遷都的黃琬、楊彪

不過總還是有人會站出來的,上次廢立皇帝時站出來的是尚書盧植,這次站出來的比盧植的官位高,董卓剛剛任命的司徒——“四世太尉”之家、弘農楊氏出身、楊修的父親楊彪。楊彪和董卓這樣辯駁說:“遷移首都,改變制度,是天下大事。因此商朝時盤庚五次遷移首都,鬧的商人無不怨聲載道。之前長安因為王莽的變亂殘破不堪,因此光武帝才把都城遷移到洛陽來。定都洛陽的時間已經很久,百姓在洛陽安居樂業。如今無緣無故,拋棄皇家宗廟,廢棄皇家陵園。如此傷及國家根本,恐怕會讓百姓驚駭震動,進而引起糜沸之亂。再說《石包讖》這樣的妖邪之書,豈能當真?”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4、楊彪

楊彪不愧是出自“四世太尉”之家,確實在為大漢著想。輕易的遷換都城,放那個朝代都會是大事。不是中央集權的商朝,遷個都都鬧出不少事來,更何況東漢這樣的集權體制之下。變換國都,相當於更替心臟的位置。心臟一動,和地方連接的血脈都要動,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算的。

看到對方是“三公”的楊彪,這一次董卓沒有直接拔刀,而是繼續和楊彪說了會理:“正是因為關中富足肥沃,秦才能夠並六國一統天下。而且隴石出產木材,杜陵有漢武帝時代建的燒製陶器的窯灶,重建宮殿皇室是很快的事。再說關百姓什麼事?如果他們敢反抗,我用大軍能把他們都趕到海里去。”這會董卓都想到在長安重建皇宮的事了,可見他根本沒打算和這些大臣們商量。而且董卓太自信於自己軍隊的威力,這也正是董卓可憐之處,他只有武力軍隊可憑藉。可你有軍隊支撐,別的人就不會有嗎?再說軍隊、軍人是那麼好掌控的嗎?任何一點的不慎,都可能讓你原來掌控的軍隊、原來的部屬反過頭來將你吞噬。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5、東漢洛陽復原圖

看董卓在威脅自己,可知道事關重大,楊彪沒有退縮,繼續辯駁道:“這些事做起來很容易,但一旦做了再求安定,就是比登天還難的事了。希望明公董卓你慎重考慮。”此時的楊彪依然在為全局做考慮,有禮有節,語氣雖然緩和,但分量卻很重。

可不耐心的董卓早已做了決定,馬上就翻臉威脅說:“你想怎麼樣?難道想阻撓相國的提議嗎?”

這時候有另一位也是董卓自己任命的太尉黃琬,第一批州牧之一,也佔了出來,幫著楊彪說:“遷都是國家的大事,剛才楊公所說的話可以好好考慮一下的呀?”黃琬這時候站出來,也足見他的勇氣。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剛才董卓和楊彪對話中,楊彪沒有任何試圖去頂撞董卓的意思,而是提了一個建議,而且是為全局考慮的建議。但此時的董卓卻沒法容得下多一個反對,聽黃琬說完,董卓默不作聲,已然起了殺意。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6、黃琬

這時候董卓九十三天就提拔上來的司空荀爽,一看局勢不對,害怕董卓真被惹急了,當場將楊彪黃琬殺掉,趕緊插話說:“相國難道樂意遷都嗎?如今崤山以東兵起,看樣子不是一兩天能夠鎮壓下去的。如今這局勢最好就是遷都然後再做打算,秦、漢不都是在關東平定的天下嗎?”

史書上明顯在幫荀爽圓場,說他是在幫楊彪,但無論如何他是在幫董卓說話。更重要的是,他支持董卓的決定——遷都。楊彪、黃琬作為朝廷大臣已很多年,知道京城在東漢政治運作中的重要性,要遷都,而且這麼匆匆忙忙,原來所有運轉流暢的機制,可能就因此完全失效,進而就會導致整個東漢崩盤。

可荀爽之前沒有太多的政治經驗,因為董卓上臺才被匆忙的提拔,年齡雖大,但政治經驗和政治眼光嚴重不足,更多是從人情世故去看這件事,心裡完全沒有國家大局。他這一句話可能只是幫著楊彪,但代表的卻是士人在遷都問題上的妥協與讓步。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7、年輕時候的荀爽

董卓看荀爽這麼說,怒氣衝衝的情緒才有些舒緩。黃琬、楊彪等下朝之後,又上書反對遷都。董卓一看,你們來這麼反對。那免了算了,於是在190年農曆二月份的時候,以一個莫須有的理由,將黃琬的太尉、楊彪的司徒全免了。然後任命光祿勳趙謙為太尉、太僕王允為司徒。

王允又一次出現了。之前他是何進依仗的人,如今在當權的董卓面前也挺吃香。如果僅僅在遷都問題上,看王允的這次提拔,可推測出他是同意遷都的。董卓免掉的是遷都反對派楊彪、黃琬,新任命的是遷都支持派趙謙、王允。在董卓絕對的權利面前,士人之間產生了分裂。而王允很可能就是投降派的代表。遷都給東漢帶來的損傷,比之前的廢立皇帝要大很多。東漢的徹底崩潰,遷都是重要的原因。在遷都這件事上,王允董卓是幫兇。雖然最後董卓是王允策劃殺害的,但在遷都問題上犯得這個原則性錯誤,王允的罪責不能不提。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34:真正讓東漢徹底崩潰的是董卓的這個決定

圖8、王允

相比王允積極的投誠,董卓之前最為依仗的謀士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都竭力阻止董卓遷都。董卓自然是大怒,前面你們二位的賬我還沒和你們算呢。滿是怒火的董卓,這樣說:“當初董卓我剛剛入朝的時候,你們倆勸我要善用士人,當時我很聽你們的話。而你們看看你們推薦的那些人,一到任,就舉兵來討伐我。既然你們這樣出賣我,那我董卓還和你們說什麼?”

於是下令,將伍瓊、周毖斬首。董卓第一次因為朝政上的事對士人下了殺手,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